歷史沿革
東都鎮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68年),東都三官廟曾有“明曰東渡僧西渡寺”的文字記載。明代以前,東都、西都之間曾有湖水相隔,來往需乘渡船,改稱東渡、西渡。明嘉靖三十五年(1566年)前屬新泰縣婁德鄉(南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屬新縣上保南鄉,民國3年(1914年),設東都保,民國十年(1921年)設東都鎮,1941年9月為泰寧縣抗日民主政府岔河區東都鄉,1945年10月為新泰縣抗日民主政府岔河區都東鄉,1950年初為新泰縣大區東都鄉,1959年11月隸屬於新汶市,1962年4月為新汶市東都人民公社,1984年2月為新泰市新汶辦事處東都鎮,1985年12月撤鄉並處時原新泰市劉社辦事處欒莊鄉併入東都鎮。
行政區劃
東都鎮總面積62.1平方公里,轄東一、西都兩個社區,東二、王莊、新莊、東橋、西橋、南橋、大峪、小峪、餘糧、鳳凰泉、沈村、尚莊、南鮑、石泉、聖泉、祝福莊、上炭、下炭、尚陵,楊莊、黃崖、羊蹄、欒莊、馬莊、東牛、徐莊、酒台、謝莊、烏珠台、平嶺31個行政村,8個自然村。
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位於新泰市東南部、東臨汶南鎮,西校新汶辦事處、岳家莊鄉,北鄰青雲街道。鎮機關駐地位於東社區,距市區6公里,由果東路、磁萊鐵路與之聯結,索館公路、京滬高速公路橫穿全境。
基礎設施
轄區交通便利,貨運、客運鐵路專線16條,村村通公路,通訊便捷,移動通訊、國際網際網路等現代通訊設備完善;供水、供電能力強,擁有2處自來水廠,日供水量達5萬立方米,鎮內有電廠兩座,總裝機容量120KW,兩座雙迴路11萬伏,2×3.15萬KVA變電站。賓館、餐飲、健身、娛樂等公共基礎設施齊全。
資源概況
主要礦產資源有煤、鐵、金、石英、石灰石等,其中煤炭已探明儲量過億噸,水利資源比較豐富。
風土人情
東都是一座歷史古鎮,屬古戰爭兵家爭奪重地,唐宋時期的古戰場,齊國右丞相鮑叔牙故居、墓地,烏珠台古人牙化石發現現場。當地民風醇厚,人民安居樂業,熱情好客,生活富裕。
科技文衛
轄區內衛生教育、文體設施配套齊全,建有高標準衛生院1處,成人技校1處,泰安市標準化中學1處,省標準化國小2處,泰安市規範化國小2處,村村建有文化大院,5個業餘劇團、12個民間藝術隊常年活躍在基層單位。
經濟狀況

東都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統攬全局,團結帶領全鎮人民大力建設經濟強鎮,強化責任意識、憂患意識、爭先意識,突出工業經濟、民營經濟、招商引資、城鎮開發、新農村建設五大重點,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新上項目建設,在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東都的征程上大步跨躍。200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8億元,民營經濟銷售收入46億元,實現財政收入59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957元。先後榮獲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全省農經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全省安全生產先進集體、泰安市經濟工作先進鄉鎮、泰安市招商引資工作先進鄉鎮、泰安市奶業富民工程先進單位、泰安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泰安市維護社會穩定先進鎮、泰安市“四五”普法“三五”依法治理先進單位等80餘項榮譽稱號。
特色產業

田裡刨金。該鎮積極引導農民轉變傳統農業生產經營觀念,平整土地,大力推廣高效蔬菜的種植和套種技術,充分利用遠程教育網,實行民眾點題播放,有針對性地進行農技培訓,引導民眾科學種田,使農民增收近三成。
山坡積金。該鎮根據本鎮實際,大力發展林果業,在該鎮北部發展蘋果、油桃、花椒等林果,逐步形成由點到片、由片到面、基地化、區域化的林業發展格局。林業辦技術人員跟上服務,並積極進行林果管理培訓,使民眾科學管理,增加收入,僅此一項,全鎮可年增收200多萬元。
圈裡生金。該鎮立足山地、秸稈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牛、羊、豬、雞為主的畜禽飼養業,並以小額信貸為依託,積極與信用社合作,為農民辦理養殖信貸綠卡。據統計,全鎮已發放小額信貸資金2000多萬元,發展養殖大戶400多戶,畜牧業產值已占農民純收入的35%。
工業發展

民營經濟得到迅速膨脹。全面放開搞活,不斷創優發展環境,一大批民營企業迅速成長。2005年啟動民間資本8.2億元,新增民營企業10家,新增個體工商戶70戶,總數達到176家和1238戶,實現民營工業增加值8.9億元,利稅1.2億元。培優扶強,快速膨脹骨幹民營企業群體,新增產值過億元、利稅過千萬元的民營骨幹企業3家,新增規模民營企業7家,總數達到27家。
堅持招商引資與項目落地並重,2005年完成國內到位資金8.0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847萬美元,共洽談引進項目33個,其中內資項目28個,外資項目5個。加快與駐地企業的聯合,駐地企業完成投資6.2億元,用於擴大生產、新上項目,山東電力管道公司的特種管道、局機廠的食品機械加工項目已投產。突出招商隊伍的專業性和招商區域的針對性,大搞定向專題招商,實現了對韓招商的大突破,在魯韓經貿洽談會和泰山韓國周上,有5個韓資項目順利簽約,其中投資460萬美元的螢光增白劑項目已動工興建。
農業發展

東都鎮南鮑村千頭奶牛場始建於2003年,總投資1500萬元,整個工程分三期進行建設。鎮政府為積極回響上級關於全面建設“奶業富民工程”的號召,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一年一個台階,04、05年先後完成了前兩期1200萬元的工程建設,場內奶牛存欄已達到600多頭。著手於第三期工程的建設,投資50萬元在原有養殖場的基礎上,進行改建和擴建,改建後的奶件場可存欄奶牛1000頭。目前,已於12家養殖戶簽定了400頭的奶牛購進協定,前期200頭於9月底前將全部進場。奶牛場採取集體投資、個人租賃的方式,免收前三年的租賃費,實施“統一購牛、統一飼料、統一擠奶、統一售奶、統一防疫”的五統一管理機制。同時,對入場養牛戶實行產前、產中、產後一條龍服務,常年聘請養牛專家重點在奶牛防疫和產品銷售上加大服務力度,解決養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題,解除養牛戶後顧之憂,極大地提高了全鎮養牛積極性,促進了全鎮“奶業富民工程”的快速發展。
農業生態園

青松嶺農業生態園的開發宗旨:以改善山區生產基礎條件為重點為,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型農業,通過品種最佳化、科學管理、開發綠色產品、引進涉農高新技術,建成農業科技成果示範密集區,最終形成一個集觀光、飲食、文娛等內容於一體的旅遊景點。
主要特徵:
一、集雨窖儲、溶肥溪溉
集雨窖由新泰市開發辦主任宋炳林同志發明的專利,自2004年東都鎮引進並由宋炳林同志親臨指導,累計建設180處,增加灌溉面積4000畝(其中節水型灌溉面積3000畝),總投資120萬元。
集雨窖主要由集、儲、節、溶等功能組成,其特點是根據地形,選擇窯址,將雨水集結或借地勢將雨水攔截過濾匯集,經導流管導入儲水管,窯池與多級供水管路或滲水載體容器聯接,溶肥後的池水通過乾、支管滲透到林場概況,達到節水溶肥灌溉的目的。該項目投資少、見效快、易推廣,具有省時、省功、節能等優點,是水源潰乏山區解決旱時農業水利化的一條根本途徑。
二、風力揚水、多機提升
風力揚水的主要功能是乾旱年景補充集雨窯水源,風力揚水機是藉助風力將水逐吸提升,送達至高點蓄水池,然後分散至各個集雨窯,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集雨窯在乾旱年景發揮其功能。目前,青松嶺農業生態園已安裝風力揚水機18組。
三、以水促林,帶動經濟發展
通過水利設施的配套建設,促進了林業的快速發展,今年規劃發展林果700畝,其中珍珠杏基地200畝,青香蘋果300畝,共乾樹枝各類苗木1.5萬株,同時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
招商引資

聚集區內工業企業120餘家,主要骨幹企業有永大礦業集團、三和企業集團、東都氯鹼廠、新泰市第三化工廠、寶利化工有限公司、濃潤化工有限公司、新汶礦務局沈村倉庫、神龍染織有限公司、餘糧染織廠等企業。主要產品有氯氣、氫氣、氯化苄、二氯異脛尿酸鈉、石英玻璃、蒽醌、三聚氰銨等化工產品及電解銅、熱軌盤園鋼和帶肋鋼等產品。年產值近20億元,利稅達3億元。
聚集區發展的重點是化工和輕紡兩大行業,重點發展化工企業,逐步形成化工基地,發揮產品規模優勢。
城鎮建設

小城鎮建設邁出較大步伐。投資600萬元,對鎮內蒙館路東段進行了全面整改,拆除違法亂建房屋1.3萬平方米,開挖排水溝9.6公里,挖掘土方2萬立方米,綠化面積1.8萬平方米。在此基礎上,大力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使鎮區得到了進一步淨化、美化。
完成了新建二路東都段、205國道建設。投資350萬元實施了柴汶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治理河道1500米。完成了謝莊、馬莊1600畝土地開發整理、東一200畝河灘地改造、沈村200畝土地治理,爭取了5000畝土地塌陷整理項目的立項。小康新村建設步伐加快,建成小康樓230幢。
社會事業發展


為民所辦實事收到了明顯成效。全鎮各村共為民辦實事126件,重點解決了水、電、醫、學、路等民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再就業工作,2005年新增就業再就業人員560人,新增市外勞務輸出851人。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妥善解決了機關人員和教職員工的養老保險,企業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農村養老保險均取得了長足發展,較好的做到了應保盡保。
轄區內衛生教育、文體設施配套齊全,建有高標準衛生院1處,成人技校1處,泰安市標準化中學1處,省標準化國小2處,泰安市規範化國小2處,村村建有文化大院,5個業餘劇團、12個民間藝術隊常年活躍在基層單位。
旅遊資源

王屋山因“其山形若王者之屋”而得名,它以主峰天壇為中心,前有華蓋峰,後有五斗峰,左有日精峰,右有月華峰,這一峰突起、群山簇擁之勢,大有“惟我獨尊”的王者風範。王屋山綠樹掩映,清溪環流,雲霧繚繞,亦真亦幻,各種宮觀廟宇點綴於青山綠水之間,真乃人間仙境,為道家修身養性的最佳場所,自古以來就被稱為“道境極地”。二是從修道者的層次講。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源自黃帝和老子的學說,所以又稱“黃老之學”。早在戰國及漢初的道家學派,就以黃帝和老子同為道家創始人。據唐代《天壇王屋山勝跡記》載:軒轅黃帝於元年正月甲子在王屋山設壇祭天,統一華夏,三年後的八月十五日又在王屋山重會西王母,他欣賞了天女宋妙英的仙歌仙舞,品嘗了西王母賜給的瓊漿玉液,這時的軒轅黃帝已經功成名就,十分羨慕和嚮往天上的神仙生活,於是就在王屋山建立上訪院,拜廣成子為師,最後得道成仙。以後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各路神仙、四方善士皆雲集王屋山,這裡的總仙宮便成為“五嶽四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會之所”。被奉為道教鼻祖的太上老君李耳,也曾在王屋山修道煉丹,現在天壇頂尚存“老子煉丹池”。其他還有道教早期的著名人物,如仙人廣成子、浮丘公、周靈王太子王子晉、曾引發黃巾起義的《太平經》的作者于吉、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南嶽夫人魏華存、東晉道教理論家、丹藥學家葛洪,南朝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等,都曾修道於王屋山。唐代道教宗師司馬承禎,曾被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代皇帝召見,唐玄宗尊其為“全國道教首座”,並命其在王屋山建廟而居。後又派胞妹玉真公主拜司馬承禎為師入王屋山修道,陸續相繼建成了紫微宮、陽台宮、清虛宮、總仙宮、十方院、靈都觀等規模宏大的道教建築,從而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唐代著名的《道藏·上清天宮地府經》,把天下名山分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王屋山被正式列為“天下第一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