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優勢


歷史沿革
鎮人民政府駐地東石萊三村,公元891年建村,時名“石旮”,意為石頭遍地,又名石城,後演化石萊。1947年為泰寧縣石萊鄉、華村鄉,1952年屬新泰縣第八區,1958年為新泰縣石萊人民公社,1984年為新泰市石萊辦事處,1985年石萊辦事處為分石萊鄉、放城鄉、木廠峪鄉,1994年石萊鄉撤鄉建鎮,2001年2月與木廠峪鄉合併組成現在的石萊鎮。
畜牧發展

行政區劃
石萊鎮下轄村:蘇家莊村、東石萊四村、劉志園村、東石萊三村、亓家莊村、路良莊村、觀音堂村、西搬倒井村、管家山村、上馬家峪村、劉家山村、西山村、木廠峪村、飲馬泉村、左家溝村、北橋村、賈家莊村、南王莊村、北官莊村、西張家莊村、西高家莊村、西碾子峪村、小李莊村、崔家莊村、西石萊二村、小王莊村、向陽村、洪溝村、韓家河村、東班莊村、北高家莊村、盧家莊村、小張莊村、東搬倒井村、唐家莊村、東石萊五村、西峰村、朱家莊村、西石萊三村、東碾子峪村、南孫家泉村、西石萊一村、下馬家峪村、道泉峪村、順河莊村、東峰村、東馬林村、西石萊四村、張家峪村、安子溝村、北王莊村、大李家莊村、北孫家泉村、胡家泉村、西馬林村、琵琶莊村、西萬峪村、東山村、東石萊一村、西劉家山村、三山村、南官莊村、東石萊二村、鄭家泉村、趙家溝村、小西嶺村、西班莊村、南橋村、東萬峪村
新農村建設
堅持面向實際,突出特色,在不斷抓好北官莊、觀音堂等6個市級試點村的基礎上,以衛生清潔、環境優美、民眾安樂、社會穩定為建設重點,狠抓了沿路36個示範村的科學規劃,突出村容村貌建設,落實了相應的社會保障措施,加快推進了文明新風建設,逐步形成了重點突出、梯次推進發展的格局。
社會事業發展

農村教學設施不斷改善,盧家莊、崔家莊等5處聯小教學樓相繼建成,投資100多萬元的鎮實驗學校教學樓工程全面竣工,全鎮教育工作獲“新泰市年度發展先進單位”稱號;計畫生育工作紮實推進,連續兩年獲全市人口與計畫生育目標考核先進單位;積極穩妥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民眾參合率達99%。不斷加大鎮敬老院建設,累計投資260多萬元,占地面積20多畝的高標準敬老院已完成,規模達到全省農業鄉鎮一流水平。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農村中國小設施不斷改善,全鎮普通國中學校1處,國小學校10處,建成教學樓7處,實驗樓1處,衛生醫療條件不斷改善,建成了高標準衛生院病房樓、門診樓,民眾的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五保供養率水平不斷提高,完成了占地20多畝、房間180間的敬老院建設,五保供養入院率達85%。
特色村屯

石萊鎮木廠峪村位於石萊鎮以東,原木廠鄉駐地,全村共有人口2680人,總面積1萬餘畝,耕地面積7千餘畝,基本在大汶河和泗水縣分水嶺兩側,盛產花生、紅薯等無公害綠色環保產品。該村空氣清新,山色秀美,奇石林立,是“奇石”愛好者休閒娛樂的好去處。該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認真執行和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關方針、政策;加強領導、強化措施,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總抓手,立足實際,著眼長遠,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民收入取得了大幅度增長,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4000元。
1、石萊鎮木廠峪村位於大汶河和泗水縣分水嶺兩側,新泰市境內交通便利,有京滬高速貫穿,到青島港3小時,到日照港2小時,到濟南1.5小時。人口2680人,總面積1萬餘畝,耕地面積7千餘畝,人均收入4千元。勞動力資源豐富,石萊鎮及周邊鄉鎮年輸出10萬餘人到外地務工。
2、綠色農業:①石萊鎮盛產無公害綠色食品石萊大花生、小花生。年產量在10萬噸以上,現在主要是向外售花生米,無深加工項目。有意者可合作開發花生果、花生米深加工,增加本產品的附加值。②紅薯:石萊鎮還特產紅薯(俗名地瓜)年產量也在10萬噸以上,個頭0.5——1公斤。(其中紅瓤地瓜3萬噸以上,是烤地瓜的最好原料。)紅薯製作澱粉,成本低,利潤空間大,澱粉質量好,產品供不應求。下角料、粉渣是造酒的好原料。以上花生、紅薯的深加工,可提供建廠用地,和地方協調,有意者請聯繫。
3、奇石:石萊鎮地處山區,怪石嶙峋,風景秀麗,白馬山更是休閒遊玩的好去處。石萊鎮遍地奇石,及大理石板材花崗岩。
4、養殖業:該村有規模性養殖場多處,最有特色的養牛基地現存欄200餘頭,年出欄500餘頭。本地飼料草料資源豐富。山草雞、山雞蛋貨源充足,純野生散養,營養豐富。
旅遊發展

石城寺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主要有十大景點。
一、古銀杏。寺內有銀杏樹三棵,呈鼎立之勢,三棵銀杏,以中間一株尤偉,高39米,胸圍9.6米,樹冠覆蓋面積1.28畝,為世間罕見。據專家考定,此樹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被譽為“銀杏之王”,為山東第二(第一莒縣),銀杏是最古老的樹種之一,它和蘇鐵、松柏生長在中生代恐龍繁盛時期,被稱為當今的“活化石”,可謂國之瑰寶。
二、將軍寨。在石萊南河大橋西南百米處,有一土築平台,高50餘米,面積十餘畝,相傳是《西廂記》中的白馬將軍杜確鎮守關隘的營寨。孫飛虎兵困普救寺(今木廠峪鄉龍潭寺)時,張生投書求救,白馬將軍率軍解圍,就是從這裡發兵的。前幾年村民在此出土了兵器、金印、古陶等文物,證明這裡過去確係兵營。
三、釣魚台。位於寺西300米處的大河東岸,台高約30米,長百米,台下有淵,深五、六米,遠望藍水湛湛,波光粼粼,令人驚嘆不已。在釣魚台頂端的懸崖上,一株株翠柏盤曲扭結,如無數蒼龍探身崖上,更為釣魚台增奇壯色。

四、放生池。位於寺之東南隅,廣數畝,四周以石壘砌,池水清清,魚游淺底,池中央有一“經幢”,高約兩米,須彌座,六棱形,上有仰蓬浮雕,顯得玄奧而又神秘。
五、臥龍柏。在寺北通天峪,背崖西澗,長十餘米,似虬龍臥澗。每當朝暉夕陰,雲涌濤奔,如巨龍橫空出世。遙望似奮鬣楊髻,忽隱忽現,巨爪出沒其中,鱗甲欲動而止,實乃一大奇觀。
六、石猴坡。寺北二里許有處亂石坡,奇石如猴,似立似坐,如臥如行,像群猴嬉鬧,維妙維肖,觀之令人愜意,北坡有二大石猴,形態乖巧伶俐,一隻被毀,現僅存一隻。
七、古井。寺內有一古井,據說井水含有多種微量元素,飲之可祛病延年。相傳,古時外地高僧曾到此井取水熬藥、練丹,本寺僧人用此井水熬制的“益母膏”聞效顯著,遠近民婦到此拜佛求藥,一時供不應求。
八、槐抱柏。寺東有一奇觀——槐抱柏,樹高16米,直徑50餘厘米。在古槐的下端縫隙中長出一株柏樹,高約七米。傳說聖母娘娘懷(槐)抱百(柏)子,到人間廣濟眾生,後來變化成此樹。
九、雙龍潭。寺北通往白馬寺的公路旁,黑二龍潭,皆由泉水匯聚而成。前幾年,鎮政府撥款建池,重修了兩潭,潭水深五米有餘,碧綠的潭水甘冽爽口,飲之神清氣爽,沁人肺腑。
十、白馬眼。寺東峨峨山巔上,有座馬頭樣的岩峰,它昂首向南,如引頸長嘶。在馬頭面部兩則各有一白馬“馬眼”,大如碾盤,在數十里外的泗水城就可望見。據說,過去南方人將馬眼(寶)挖去一隻,現僅存一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