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東疏鎮總面積84平方公里,屬平原鄉鎮,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起步較早,耕地面積5335公頃,轄49個行政村,6.18萬人,人口密度736人/平方公里。全鎮私營企業達63戶,從業人員4260人,註冊資金3145萬元。該鎮共有各類學校11所,在校生8462人,專任教師544人。有各類衛生機構41處,其中衛生院1處,醫生164人。
歷史文化
![東疏鎮](/img/a/755/nBnauM3X4UjN5ATN4czMzMzMyITMwYjMyIjMwADMwAzMxAzL3M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特色農業
![東疏鎮](/img/d/bb2/nBnauM3X3EDM0UDN1gzMzMzMyITMwYjMyIjMwADMwAzMxAzL4M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一、高度重視,積極扶持,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首先進行科學規劃。聘請中國農業大學專家對東疏進行實地考察,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10萬畝苗木區域經濟的總體規劃,確立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推進”的發展思路,按照最佳化規劃,調整布局,分步實施的原則,實行集中連片發展。目前,全鎮已形成“一線連三片”(一線即蒙館路兩側,三片即劉茂片、西疏片、鄭莊片)的發展格局。為充分調動全鎮各級發展苗木花卉的積極性,鎮黨委、政府研究出台了優惠政策:鎮財政對在蒙館公路兩側發展苗木花卉的大戶給予一定獎勵;每新發展一個15畝以上的苗圃,給予每畝600元的獎勵;每新建一個花棚,獎勵2000元。同時,鎮農辦協調村委調整土地、品種選擇等事務,切實解決苗木花卉發展戶的困難。獎勵措施極大地激發了幹部民眾發展苗木的熱情,苗木花卉種植面積以每年4000畝的速度迅速增加。在政策扶持的同時,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示範帶動作用。鎮領導幹部帶頭創辦基地,創辦股份公司,管理區總支書記、各村村幹部帶頭領辦或聯辦大中小規模的苗木基地,乾給民眾看,帶著民眾乾。截止目前,全鎮共興辦各類苗木示範基地63處,發展苗木花卉1800餘畝。
![東疏鎮](/img/e/bdf/nBnauM3X3ADOzkDM4kzMzMzMyITMwYjMyIjMwADMwAzMxAzL5M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三、廣泛合作,藉助外力,增強產業發展後勁。堅持面向全國,廣泛交流,廣泛合作,藉助外力,整合資源,積極引入各類生產要素,增強苗木花卉產業發展後勁。為彌補東疏鎮在人才、技術、科研、市場等方面的不足,先後與北京漢楓、河南鴻寶等大公司、龍頭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吸引他們到東疏落戶,藉助他們的技術、品種、市場優勢促進全鎮苗木花卉產業的發展。主動與北京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農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攀親、交友、搞聯合,邀請專家教授實地考察,對全鎮苗木花卉業的發展出謀劃策。聘請園林園藝方面的專家教授作為技術顧問,定期舉辦苗木花卉知識講座。截止目前,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60多次,受教育民眾達到5萬多人次,進一步提高了苗農的科技素質。由於南北方氣侯存在差異,南方苗木要進入北方市場,必須進行馴化,而泰安地區是最為理想的地帶。東疏鎮緊緊抓住地理優勢,與南京湯泉鎮共同建設了投資8000萬元、占地5000畝的高檔苗木繁育基地,有效縮短了全鎮苗木品種改良的周期,降低了品種改良成本。
鄉鎮特色
![東疏鎮](/img/6/086/nBnauM3XzMDM4IjM5ADNzMzMyITMwYjMyIjMwADMwAzMxAzLwQ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隨著城市綠化進程的加快和市場的需求,東疏鎮的苗木種植面積發展到了2萬多畝,綠化工程公司達到60多家。現在,一年四季都在進行苗木交易,每棵苗木在賣時客戶還要求負責起苗、栽苗,並且雙方簽定契約保證苗木成活率。為解決這一難題,鎮裡從劉煥才的做法中受到了啟示,他們將農村的閒散勞力組織起來進行培訓,請有經驗的“起苗手”講授起苗、栽苗要領。不少乾“起苗隊”人的反映,比出去乾建築隊強多了,不靠時間還掙錢多。如今,東疏鎮已建起專業“起苗隊”10多個,基本上解決了“起苗難”。
招商引資
突出產業連結。依託鑫安煤礦資源,引進的山西太原新型建材、山東大鵬煤矸石生產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突出企業招商。突出定點招商。吸引湖南客商新上複合肥生產項目,投資5000萬元塑膠製品生產項目正在洽談中。突出境外招商。加大對韓招商力度。截止目前,全鎮共洽談各類項目34個,簽訂契約項目17個,達成意向項目8個,在談項目9個,開工建設投資5000萬以上的大項目9個。
新農村建設
![東疏鎮](/img/4/bc2/nBnauM3X0QDMwMzMzEDNzMzMyITMwYjMyIjMwADMwAzMxAzLxQ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東疏鎮自古多出敬老、守信、向善的賢人。史書記載的典型有幾十位,如清雍正年間慷慨好施的劉杞、劉應薦父子,乾隆年間以孝為先、棄考返鄉的劉崇明,還有民間流傳至今的“孝星”胡大伯村的孫桂馨、後村的吳氏、大伯集村的紀氏……這些厚重的文化遺產,一直都在滋潤、影響、感染著他們的後人。從2007年3月份開始,東疏鎮開展了孝德、誠信、仁德“三德”工程。
“孝德”,幹部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家盡孝,在外盡職。幹部們進村入戶1600餘人次,宣傳本鎮歷代的賢孝人物,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激勵農民,倡導家庭美德。
“誠信”贏得和諧發展
“誠實守信我先行”,教育農民放棄自私自利的狹隘意識,拋棄金錢至上的觀念。東疏鎮深入開展“最佳信用企業”、“誠信經營戶”、“文明信用戶”等活動,形成了“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社會風尚,評選出最佳“誠信經營戶”30家、“最佳信用企業”5家、文明信用戶3965戶。
“誠信”給這裡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寧在線上械公司“以質量求生存、以誠信樹形象”,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出口10多個國家,先後被授予“全國鄉鎮企業創名牌重點企業”、“山東省誠信守法企業”等榮譽稱號。農民王傳軍,經營一處農資服務部,多年來誠信經營,保證產品的質量,提供技術上的幫助,時常還跟隨用戶到田地里察看作物病情,解決用戶生產中的難題,贏得了用戶的信賴。誠信最佳化了軟環境,增強了經濟發展吸引力。去年以來,東疏鎮新引進項目35個,其中投資過億元的4個,工商稅收和可用財力翻番。
![東疏鎮](/img/3/830/nBnauM3XxADO2ETMyMDNzMzMyITMwYjMyIjMwADMwAzMxAzLzQ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東疏“仁德”,核心是弘揚重情重義的傳統,倡樹“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觀念,鼓勵幹部民眾向低保、低收入、殘疾人家庭伸出溫暖的手。同時,弘揚先賢仁德,鼓勵更多的人承擔社會責任,關心支持社會事業發展。侯樓村陳樹軍樂善好施出了名,有許多鄉親得到過他的幫助。大伯集村民戴承秋,救死扶傷醫術精湛,病人暫時沒有錢,他照樣對症治療。小伯村15歲學生魏正興因車禍致重傷,家中無錢醫治,村民自發捐款4000多元。“慈善一日捐”活動,捐款達11萬元。家住小王莊村的大學生閆晶波患上白血病,短短几天內,幹部民眾、學生為其募捐4萬餘元。
鎮裡幫助鄭莊村成立了柳子戲“莊戶劇團”,許多“三德”事跡已被編成《親情》、《逢春》等劇本在村中上演,歌新人、唱新事。
文化遺產
![東疏鎮](/img/b/e12/nBnauM3X4UzMzADN3MDNzMzMyITMwYjMyIjMwADMwAzMxAzLzQ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寧陽弦子戲距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縣城西鄭莊人鄭修福從曲阜孔府引進弦子戲劇本,在曲阜招收藝人30餘名組成弦子戲班。
1855年至1905年,寧陽弦子戲發展到第二代,以鄭方清、鄭方和、周文健為主組建了40餘人的戲班。演出地區遍及濟南、泰安、聊城、濟寧、德州、菏澤等地,並影響到河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區。寧陽弦子戲名聲鵲起,鄭方和的旦角、鄭方清的丑角演唱絕妙,當時遠近民眾中有這樣的說法:“鄭方和不到,折我十吊”、“吃肉吃肘子,聽戲聽柳子”。1905年至1965年寧陽弦子戲發展到第三代、第四代,以鄭汝經、鄭汝明、鄭汝斌、鄭汝金、周兆基為主,戲班發展到百餘人。他們將弦子戲發展到又一個光盛時期,鄭汝經的旦角、鄭汝明的紅臉是當時的“掛牌名角”,他們的藝名分別是“代梅”、“代功”,當地民眾練了這樣的順口溜“不要棉褲,不要襖,也要跟著代梅跑”、“不要桌子,不要櫃,也要跟著代梅睡”,形象地描述出鄭汝經的扮相和唱腔的迷人程度。同時也有力地證明了當時的人們對弦子戲的喜愛程度。山東省柳子劇團成立後,著名演員張春雷前來拜鄭汝明為師,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戲曲電影《孫安動本》主演黃均憲曾專程到寧陽鄭莊拜師學藝。1965年至1985年,寧陽弦子戲發展到第五代傳人,由於受文化大革命衝擊,他們分別改行參加其他工作。1985年至今由於寧陽弦子戲在當地有很深的民眾基礎,在第六代傳人鄭克修、周兆武的帶領下組織了20餘人的業餘戲班,多於農閒演出;並演唱新劇目,使弦子戲跟上了社會發展步伐。
寧陽弦子戲唱腔突出“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哎嗨”,唱腔有時洪亮、有時圓潤、有時柔美、鏇律動人,並按劇情需要巧用“花腔”和“變調”,突出人物性格。發展了《娃娃》、《鎖南枝》、《山坡羊》、《道情》等140多個曲牌,演出劇目有《打登州》、《雙龍冠》、《掛龍燈》、《紅嫂》、《審椅子》等三百多個。弦子戲的演奏分文戲和武戲兩種,一般由五人組成,主要以“笛、笙、三弦”等樂器為主,有“笛是骨、笙是肉、弦是筋”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