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狀況

文化底蘊

州城始建於公元1000年,歷史上是我國的北方重鎮,知名的大都市,魯西南名勝之地,曾為國、路、府、州、縣駐地,是山東省省唯一的一處千年古城。因其地處古老的大運河岸邊,古有“北翊燕趙、南控江淮”之說,它有著無數的輝煌和悠久燦爛的歷史,出現過父子狀元梁灝、梁固、兒科之聖錢乙,著名畫家梁楷和老一輩革命家萬里等無數英士名才。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曾記述道:“這是一座雄偉壯麗的大都市,商品和製造十分豐盛……”。大詩人元好問在“出東平”一詩中曾用“市聲浩浩如欲沸”的詩句,形象的描繪出這座城市的繁華熱鬧場面。
農業發展

特產名吃

東平粥:又名徐家粥,為州城桂井子街徐明世代經營,名氣很大。從清康熙1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用大豆、小麥、大米熬制而成。粥濃如醬,喝似水,滑潤爽口,清香甘甜浸入心脾,有獨特的糊香味,喝淨粥,碗如洗,不掛一絲粥跡。該粥熬工之精,實為一般家所不及。
糟魚:東平湖獨特的傳統名吃之一。它具有魚體完整,骨肉同食,香而不腥,肥而不膩等特點,成品魚呈醬紫色,醇香爽口,色味俱佳。燒餅:州城陳家燒餅,又名碳爐馬蹄燒餅。州城陳姓清朝中期所創,是麵食名吃之一。特點是:園形、中間薄、邊沿厚,直徑約20厘米,黃酥油亮,香脆可口,色、香、味型俱佳。主要原料有麵粉、芝麻、油麵、糖稀。加工方法是用木碳火文烤。
工業發展
州城鎮立足項目建設,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鎮工業和民營經濟不斷擴大,形成了造紙、機械加工、建築建材、板材、服裝、紡織多業並舉的良好經濟發展態勢。目前,全鎮共有工業企業32家,村級項目81個,個體工商戶1916戶。其中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8家,投資2000萬元以上企業5家,規模以上企業累計16家。目前,辰興金屬、宏霞服裝、鵬遠紡織、恆祥服飾、金源機械、怡暢汽車磨擦材料、林海木業等投資過2000萬元的大項目已落戶州城並投產運營。
城鎮建設

緊緊圍繞“古城、商城、水城”的城鎮建設規劃,以打造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為目標,把城鎮建設作為促進商貿流通的基礎性工程,城鎮承載能力不斷擴大,服務功能逐步完善,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事業蓬勃發展。
截止目前,已規劃建設了城東商貿區、署東花園和中心商業廣場,大大推進了城鎮建設步伐,千年古鎮日益煥發出它應有的風采。
旅遊資源
永濟橋
永濟橋位於州城鎮南關村南,跨小清河上,俗稱南大橋,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永濟橋始建於明代。隋唐以來,因東平地處運河之畔,北翊燕趙,南控江淮,成為南北交通要樞。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中斷了100多年的運河通航,東平“商賈雲集,白日帆檣林立,夜間桅燈高掛”,元設東平路,時轄54州縣,當時州城被義大利人馬克·波羅在其《遊記》中稱為“這是一座雄偉壯麗的大城市,商品與製造品十分豐盛。”明代改置東平州,南北大道成為南京遷都北京的“九省通衢”,繁忙的交通需要在城南小清河上修建一座大橋,這就有了“永濟橋”。
永濟橋在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州人邢整奏請創建,計18孔;1576年(明萬曆四年)知州邱如蒿於橋兩側添砌橋欄。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州人王元臣募款重修,時長度為全縣之冠,橋長98米,寬7米,跨徑4米,現存13孔,孔徑高2.5米,石基磚拱結構。現為東(平)靳(口)公路所經橋樑。永濟橋在東平悠久歷史長河中,有著輝煌的過去,橋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橋下碧波蕩漾,蘆葦叢叢,荷葉團團,一幅自然點綴的美妙圖畫,也就成了東平古八景之一的“城堤秋水”。交通的便利帶來了經濟的繁榮,永濟橋所在南關村一直有著經商的傳統,店鋪林立,客商雲集,東平州城的古春會也是在此開辦,後來才移至東平州城內,直到現在,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到州城古歷三月十五春會,還說趕“南橋會”,可見永濟橋名聲之大。

桂井子原為龜井子。民間傳州城為龜城,其井位於城中南北大街中央路西,意謂龜之肚臍是龜井子其名之故也。
其井外觀古樸凝重,皆為優質無瑕青石砌壘,做工堪稱上乘,井口用兩米見方,厚30公分整塊青石,中鑿園而成,井口繩痕32處,深度竟達3公分之多,足以佐證,千年古井,並非謠傳。州城地處鹽鹼地,井水多為苦鹹。唯此井水清徹如泉,飲之甘冽,凡官宦富家、茶館酒肆,皆用此水,故汲水者不論傾雨暴雪絡澤不絕。國人有癖,尤善傳奇,其井之初,亦有典故:
據出土“創修觀音殿碑”記載。大國貞佑年間,博羅國王統率大兵,侵犯山東,兵驍將勇,日下百城,唯此城三次輪番攻打,而周若金湯。博羅國王盛怒親督重兵改用火攻,火箭火炮,苦流星蝗蟲,城內農煙遍起,烈焰騰空,剎時官廨民屋,道官佛剎,焚燃殆盡,博羅國王擁兵入城,時見里巷猶存遺民萬計,國王欲盡坑之無赦,坑方掘畢,即有湧泉噴出,狀如趵突,聲如巨濤,一白衣女子飄然而至。雙目炯炯,如有語相斥,國王大驚,詢其何故,答曰:此乃觀音聖殿,毀於戰火,所掘之坑,正位殿前。國王聞之,速率兵退出城外十里扎住,餘生方才得救。為感聖德,至元二年,百姓捐資,購優木良石重建觀童大殿,並文石記載,(此碑現存於萬里故居)為昭後人,所掘之坑,修繕成井,尊為貴井,有民飲之,井水甘冽優於別處,眾人曉之皆用此井。歲月更替,物是人非。改朝換代,此井亦然。人有劣性,久之忘痛,貴井戲虐為龜井,再後,龜字不雅易龜為桂。桂井子沿襲至今。
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州城鎮

州城鎮位於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壩子東南部,距省城昆明360公里,距州府下關60公里,南面與祥雲縣接壤,西北與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雞足山相望。全鎮總面19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000多畝,鎮域規劃面積156.13平方公里。轄8個村委會,164個村民小組,居住有漢、白、回、納西等10多個民族。總人口43808人。2000年,全鎮鄉鎮企業總產值9625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0176萬元,糧食總產14442噸,人均占糧340公斤,鎮財政收入360萬元,人均純收入1745元。州城處於中亞熱帶冬乾夏濕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區,“冬不極寒,夏不極暑”,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7.9℃。州城“東枕鍾英,南屏帽嶺,西峙筆架”,中為平壩,自然風光優美,山清水秀,物產富庶。
州城古城為正方形棋盤式格局。十字街中心建有四層六角攢尖過街鐘鼓樓(賓興樓),雄居全城。古城內除保存鐘鼓樓外,還保存有文廟、武廟、城隍廟、忠烈祠、觀音閣、報國寺、文昌宮、南薰橋、天主教堂、四川會館、筆山書院等一大批古建築群和明、民清民國古民居建築。忠烈祠與筆冊書院,文廟武廟與天主教堂,觀音閣與文昌宮和報國寺等呈組團布局充分體現了古代城鎮建設築規制中“人神共治”“眾教合一”的精神。現古城、西、南、北四條街道仍持著古道風貌,古民居鋪面分列兩側,古風猶存。目前整座城池基本保持著明、清時代的古城格局,在雲南省眾多的鄉鎮中,古鎮風貌保持得如此完整的並不多見。初春季節,朝陽初升,春風各煦。鐘鼓樓上風鈴叮----不絕於耳,那些名勝古蹟、古老民居,沐浴在春光中,一派古色古香、瑞氣祥和的景象。秋雨過後,天空明淨,氣候清新。文、武廟頂,青苔翠綠,古意盎然;南薰橋下,溪流淙淙,令人心曠神怡。

州城古鎮,又名“白霞城”,因此地出現過白霞煥彩的奇景而得名。位於賓川縣東南鍾英山麓,居賓川壩子腰部,扼南北之要衝,地勢顯要,是古時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和驛站。州城古城建於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據清雍正《賓川州志》載:“初築時—取坐東向西,乙山辛向。周四里三分,高一丈五尺。四門:東曰迎暉,南曰永安,北曰柔遠。計垛口一千二七。”後“永安”改“南薰”。四門之上建有城樓,南、北二門外各有月城,城四角各有角樓。城牆曾於清嘉慶年間、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民國14年(公元1925年)、民國25年(公元1936年)和民國38年(1949年)多次維修。解放後,城牆大部份被拆除,現還有約200多米城牆保存較好,厚重的城磚上“鹹豐二年知州造”、“曹”等字仍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