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陽鎮

寧陽鎮

寧陽鎮位於寧陽縣西部,屬縣城駐地鎮,北與伏山鎮、罡城鎮接壤,南與泗店鎮為鄰,東接葛石鎮、鄉飲鄉,西靠東疏鎮。總面積為50.4平方公里,鎮機關駐地位於縣城交通路西側。濟(南)微(山)公路、蒙(陰)館(陶)公路交匯於城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寧陽鎮系周朝城國故地。漢代屬寧陽縣。清代縣城周圍為坊廓地,西部為臨邑社、青川社,東部為韋周社。抗日戰爭至解放初屬第一區。1951年城周圍為第八區,1957年1月改名為城關鎮。1958年城關鎮與泗店人民公社合併建衛星人民公社,1959年改為城關人民公社。1982年又改為城關鎮,1984年,城關鎮改為城關區。1985年11月撤區建立寧陽鎮至今。

資源優勢

寧陽鎮寧陽鎮
該鎮屬典型的“泰萊肥寧”平原,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3.4℃,無霜期為207天,降雨量常年為713毫米左右。土壤以黃壤土為主。東西最大距離11公里,南北最大距離9公里,總面積5131.8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748公頃。有趙王河、寧陽溝3條主要河流流經境內,地下水資源豐富。適合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高粱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大豆等。全鎮植被面積4105公頃,覆蓋率80%。

全鎮轄41個行政村,總人口8.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9萬人,非農業人口4.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37‰。男女性別比例為105∶100,人口密度1667人/平方公里。全鎮少數民族有回族、壯族、朝鮮族、滿族、撒拉族、仡佬族、達斡爾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986人,占全鎮總人口的1.16%。全鎮有張、劉、李、孟、郭、寧、程、許、王、陳、周、馬、謝等56個姓氏,其中張姓最多。

經濟狀況

寧陽鎮寧陽鎮

建國初期,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80.01萬元,1978年為860.9萬元,2000年為9.98億元。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544.97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6.4億元。該鎮工業發展迅速,形成了以造紙、機械、建材、蠶用化工、製鞋、農副產品加工為支柱,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工業體系。全鎮工業企業81家,其中省級企業集團1家,產值過億元的3家,總資產3.5億元。

境內駐有飛達化工有限公司、華潤紙業公司、華興紡織公司、寶瓶實業公司、繅絲廠、華振飼料公司、晶陽麵粉有限公司等20餘家縣屬大中型企業,帶動了寧陽鎮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等各項經濟的飛速發展。

強鎮由來

寧陽鎮寧陽鎮
該鎮地方財政收入名列全市鄉鎮第7名。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鄉鎮、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先進單位;山東省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山東省農村倡新風活動組織獎、全省《山東黨員電教》播放收看先進單位、山東省尊師重教先進單位、山東省老幹部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第一次農業普查先進單位、山東省創安工作先進鎮;泰安市首批小康鎮、泰安市文明單位、泰安市鄉鎮企業明星鄉鎮、泰安市精神文明建設示範點、泰安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泰安市模範鄉鎮政府、泰安市農村基層組織整頓工作先進單位、泰安市農業綜合開發先進單位、泰安市優質畜牧產品生產基地、泰安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泰安市安全文明鄉鎮、泰安市土地管理先進單位、泰安市徵兵工作先進單位、泰安市衛生先進單位、泰安市民政工作全優鎮、泰安市雙擁模範單位等。

經濟發展

寧陽鎮寧陽鎮
第一產業1946年糧食總產僅336.1萬公斤。1946年夏,實行土地改革,1949年糧食總產達到405.6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85公斤,總產達到1543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主動性。按照“鞏固提高、重點發展、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原則,以治水為主,水田林綜合治理,進行了1233.33公頃耕地的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發展高產糧田;以南許管區貧水治理為重點,搞好引汶工程和打井修渠,改造中低產田。1997年、1998年集中人力、物力進行了引汶東乾渠工程會戰。1999年全鎮完成各類農田水利建設工程150項,增加灌溉面積333公頃,新打機井76眼,埋設暗管渠2萬米,修路158條,長130公里。購進各種配套工具4324件,農機總值2472萬元,總動力3.3萬千瓦,機械化作業率達到95%,夯實了發展高效農業的基礎。同時,提倡科學種田,實行耕作制度改革,推廣立體種植,2000年,糧食畝產突破1000公斤大關,總產達2818萬公斤。1990年,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實行種植結構調整,形成四大主導產業:一是棚菜業。重點培植髮展以色列144西紅柿、“李試21號”黃瓜兩個當家品種,銷路十分看好。2000年,已建冬暖式大棚750個,四面採光棚1050個,淡季菜及各類蔬菜面積達到1400公頃。其中,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占地33.3公頃,園區自成體系,形成了引、育、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二是制種業。通過技術指導和銷售帶動,促進良種培植、繁育和加工,成為山東省泰山種子市場和外地種子供應的種源基地。其中,各類蔬菜制種面積達到167公頃;優質小麥良種繁育面積達到了200公頃。三是桑繭業。2000年,該鎮桑園面積達到87公頃,配套建設養蠶大棚200個。四是花卉苗木業。1999年,在寧陽縣城建設路北端兩側,規劃設計寧陽鎮133.3公頃花卉苗木生產基地。組建了“泰安綠化花卉苗木科技有限公司”,並以此為依託,積極開展招商引資,2000年園區規模已發展到20公頃。

該鎮高度重視畜牧養殖業。始終堅持走好4條畜牧發展路子:一是集體養殖。由集體經營大型養殖,發揮集體經濟實力強的優勢,實現規模效益,並輻射帶動眾多中小型養殖場和農戶的分散養殖。二是小區養殖。開闢廢棄地、窯場及沙場,以較低的土地租賃費吸引眾多的養殖專業戶投資辦場。2000年,全鎮飼養小區已達到11個。三是大戶養殖。發揮大戶養殖的典型樣板作用,採取大戶帶多戶策略,形成產業規模。2000年全鎮養殖大戶已達到28家,各類飼養專業戶453戶。四是專業村養殖。象到村目前養牛戶已達52家,占全村總戶數的87%,現大牲畜存欄107頭,由此帶動了整個南許管理區及全鎮的9個專業村養殖。主攻了兩個方向:一是向優質、特色、高效方向發展。加快科學飼養技術及優良畜禽品種引進、推廣。引進優質、特色品種,開闢特種養殖,新發展了肉食狗養殖、美國牛蛙養殖、海狸鼠養殖,銷路十分看好。二是向綜合養殖方向發展。合理進行資源利用,形成養殖食物鏈,獲得最佳經濟效益。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產值9533萬元,其中種植業6368萬元,林業172萬元,畜牧業2993萬元。

寧陽鎮寧陽鎮
第二產業工業:建國前,僅有少數紅爐、白鐵、磚瓦窯、白灰窯等零星私營手工業。建國初,手工業作坊大部分停辦。1955年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麵粉廠、磚廠、鞋廠等小型企業。1965年,從業人員超過900人,固定資產原值15萬元。1970年至1977年,先後辦起拖拉機站、農具廠、建築安裝隊、服裝廠、預製料廠、造紙廠等小型企業。8個村建起磚瓦窯場。10個村建起油坊、拖拉機維修廠等小型企業。1978年,鎮辦企業總產值200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45萬元。1985年,經濟體制改革,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形成鎮、村、聯戶和戶等多種形式辦企業。從1986年起該鎮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先後建起化學試劑廠、電器廠、硫酸銅廠、食品加工廠、鋼球廠、塑膠廠、玩具廠等10餘處企業。1989年,鎮辦企業總產值430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369萬元。90年代後,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大力實施“工業立鎮”戰略,精心篩選出優質項目,採取資金扶持、政策傾向、科技幫扶等手段,膨脹規模和數量,壯大優勢產品。形成造紙、建築建材、機械加工、製鞋、鋼球加工、出口加工六大主導產業。

第三產業建國前,境內西關、北關、東關、邢莊等幾個有集市的大村,均處交通要道,商業、飲食業、錢莊等店號比較多。建國初,區政府發動民眾入股辦起城關聯村供銷合作社,集體商業日益壯大。1955年,供銷社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公私合營。1978年之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日趨繁榮。1987年,有國營網點20處,集體網點61處,個體網點發展到780戶。此外,農村尚有小商販310餘戶。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國營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大多實行集體承包或私人承包。按照區域化、特色化、一體化的要求,規劃並進行了西關農貿市場、邢莊家具城、北關小商品市場、種子技術市場交易大廳、城北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開闢和建設,協助縣裡規範完善了富源巷商城。1996年至1999年,全鎮共投資7000萬元,完成了1.1萬平方米的商業網點、商業區、專業市場和商品樓及其它配套設施建設任務,形成全方位、多層次開發格局,完善了城市功能。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2147戶,個體運輸戶達到328戶,商業服務機構286家,各類服務網點367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5676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4.73億元,實現總產值1.5億元,創利稅4990萬元。

產業發展

寧陽鎮寧陽鎮
民營經濟

寧陽鎮民營企業工業園區位於縣城南鄰,南北長約2.3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總占地面積4.6平方公里。2000年已容納了10家民營企業,126家工商業戶,已初具規模的民營企業有精工活塞廠、恆新鞋業有限公司、泰山機械廠、南關預製件廠、寧陽縣乳製品廠、寧陽縣奶牛養殖廠。整個園區2000年底完成工業產值2.8億元,銷售收入2.75億元,實現利稅1600萬元。

寧陽鎮光明工貿園區位於寧陽縣城西鄰,總面積6.8平方公里,以光明紙業集團、彩山酒業有限公司、華興紡織集團和邢莊木器家具城為主體,形成造紙、釀酒、紡織、獸藥、碳素鋼球、機械加工、木器加工、地毯加工、建築建材、化學試劑、運輸、飲食服務等門類齊全的省級鄉鎮企業示範區。目前,區內鄉鎮企業已發展到680多家,固定資產達到3.5億元,從業人員9600人。園區基礎設施完備,交通、通訊便利,服務體系健全,環境優美,政策優惠。2000年園區內總產值達到3.5億元,利稅2000萬元。2000年全鎮共有從業人員9686人,完成工業總產值7.08億元,創利稅4001萬元。

建築業

寧陽鎮建築安裝公司下屬8個房地產開發企業,11個建築公司。總公司現有員工3844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69人,占地面積6.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資產總額1.41億元,有建築一級企業1個,二級企業2個,三級企業8個。承建了縣內外多處建築工程,其中縣中醫院病房樓、工商銀行住宅樓、礦產局宿舍樓、地稅局辦公室列入省優質樣板工程,電業局2號樓獲“省級安全文明示範工地”榮譽稱號。

名優特產

寧陽鎮廖橋小磨香油

廖橋小磨香油

:寧陽鎮廖橋村生產。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用本地所產芝麻經小石磨加工製成。

產品色澤純真清亮,味道清香可口,且營養豐富,獨具特色,成為餐桌佳品,不僅在當地頗受歡迎,還暢銷全國各地,並遠銷香港、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1989年獲省名優特產品稱號,1993年列入齊魯名食。1998年以“御膳香油”註冊,並納入神童山食品開發系列。

杜村豆腐:寧陽鎮杜村生產的豆腐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全村90%以上的農戶從事生產加工,其工藝是寧陽一絕。該產品清白如玉、質嫩味美,深受歡迎。

科教文衛

1905年境內有私塾11處,學生200餘人。1907年開始興辦學堂,建初等國小1處。1915年後,限制私塾,發展新教育。1935年,興辦初級中學城關聯中學校,招生30餘人。至1949年,境內國小30處,在校生11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45%。建國後,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各行政村都創辦自己的農民業校,在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基礎上,多數學員達到國中文化水平。80年代全鎮學校房舍、設備均達到市級標準。90年代,鎮黨委、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改善辦學條件,完善教學設施,先後投資890萬元,建起2處高標準中學和8幢教師公寓。進一步加強素質教育,成功舉辦了全鎮三屆中國小藝術節。1987年鎮投資56萬元,建起成人教育中心校,培養農村各類技術人才累計5345人。2000年,全鎮有國小12所,在校生5600人;中學2所,在校生3200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準,先後為國家輸送大學生1057名,其中本科460名,專科597名。

自1983年以來,該鎮科技工作緊緊圍繞全鎮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強化科技綜合管理,大力實施“科技興鎮”戰略,促進了全鎮經濟的快速增長。一是科技興農邁出較大步伐,科普示範基地建設全面開展並日益規範。在該鎮廟東、廟西、紅廟、王臨等村建立了黃瓜制種基地,由天津黃瓜研究所提供技術指導。幾年來,所種的紗網黃瓜制種喜獲成功,畝產都在60公斤以上,最高達100多公斤,每畝收入都在4500元以上。在廟東、徐馬高、周臨邑等村建立了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以名、優、稀、特、高價值作物為主導產品,依據城郊優勢,大力發展淡季菜生產,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畝收益都在萬元以上。二是鎮村企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先導,加大技改資金投入。共投入3億多元,進行新產品開發,增加科技含量,嫁接改造傳統產業,以此激發企業活力,提高企業產品的產量、質量和檔次。科學技術為該鎮經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三是加大科技推廣和套用力度,擴大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合作,搞好科技引進。至2000年底,全鎮共引進技術人才100名,取得各類科技成果41項,共有科技人員2150人。

寧陽鎮寧陽鎮
寧陽鎮歷史悠久,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建國後,民眾文化更加活躍和繁榮。1965年建寧陽鎮廣播放大站。1976年建鎮文化站,是年成立城關電影隊。1987年,寧陽鎮廣播放大站改為寧陽鎮人民廣播站,配備了編播人員,開始自辦節目。1989年建立寧陽鎮機關綜合檔案室。1990年,建立寧陽鎮檔案管理站。90年代,部分行政村和學校建圖書室、閱覽室。境內有影劇院2座,錄像放映點10個,工人文化宮、老幹部活動中心各1處。1992年,各行政村都建起高標準文化大院。1994年,北關村投資88萬元,新建古樓一座,系民族形式古典建築。村里還組織50人的文娛隊表演高蹺、竹馬等十幾個傳統文娛節目,於傳統節日、喜慶活動時演出。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差,只有七八名中醫,幾個大村才有中藥鋪。1953年,成立衛生工作者協會。1958年,成立大聯營診所,衛生技術人員增加到45人。1965年,建立衛生保健站,1968年,改為衛生院。70年代初,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加強社、隊衛生機構建設。到1970年,城關衛生院有病床50張,配齊透視、手術、化驗等器械,各村成立衛生室,配上赤腳醫生。1973年,城關衛生院專設腫瘤科,用自製毛白楊血注射液治療腫瘤。1982年,城關衛生院三層門診大樓竣工使用,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1989年,建立鄉村醫生基金會,是農村衛生協會所屬的福利性組織。1990年,城關衛生院改為寧陽縣中醫院,占地2公頃,建有門診樓、病房樓、急診樓各一幢,總建築面積8217平方米,醫務工作者78人,病床100張。1992年,成立寧陽鎮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在全鎮實現了合作醫療制度。1998年,寧陽縣中醫院六層高標準病房大樓竣工使用,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病床增加到350張,醫務工作者增加到310人。先後投資700萬元,購置彩超、腦CT等先進醫療設備,改善了醫療條件,並分設痔瘺專科、急救中心、內科、外科等20多個科室,形成了門類齊全的二級甲等中醫醫院,年門診病人1.23萬人次,住院2778人。1999年,被泰安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級衛生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00年,有鎮衛生室1處,村級衛生室41處,病床436張,鄉村醫生72人。

該鎮大力實施全民健身計畫,廣泛開展全民性的體育活動,積極發展競技體育,提高體育運動水平。境內有大型體育場1處,各村及鎮辦企業都設有健身活動場所。各學校、村體育活動空前活躍,體育競賽形成制度。1999年,寧陽鎮被省農委、省體委聯合授予全省“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稱號。

地方名人

許國(1919~1941)寧陽鎮廖橋村人。1938年3月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3月擔任中共寧陽縣工委書記,1941年,與敵人遭遇,壯烈犧牲,年僅23歲。

徐其昌(1914~1943)寧陽鎮南關村人。1936年3月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跟隨馬繼孔縣長參加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任八路軍六支隊政治部文印股長。後任寧陽縣工委書記、齊河縣獨立營政委,1943年犧牲於齊河縣豆根莊,時年29歲。

王現倫1955年生,寧陽鎮獸醫站職工,中共黨員,大專文化。他研究的家畜去勢劑,在1988年北京國際發明博覽會上獲銅牌獎,1989年榮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市、縣科技進步一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