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

南皮

南皮之名起於春秋,現位於河北省東南部,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南皮縣轄六鎮三鄉,總面積794平方公里,待開發土地22萬畝,人口35.7萬。南皮縣距首都北京234公里,天津148公里,天津新港185公里,西距省會石家莊19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南皮縣
南皮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南皮縣轄六鎮三鄉,總面積794平方公里,待開發土地22萬畝,人口35.7萬。
南皮縣農業以盛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而著稱,先後被國家列為糧、棉基地縣。林果生產跨入省市先進行列,鴨梨、蘋果、金絲小棗等乾鮮果品蜚聲中外,年產超億斤。畜牧產品種類齊全,已形成規模優勢,大牲畜年存欄20.5萬頭,羊存欄14.7萬隻,豬存欄12.7萬頭,家禽520萬隻,肉類、禽蛋產量逐年遞增。露地蔬菜和設施蔬菜種植面積5萬畝,總產量10萬噸。農業開發和建設正在大規模的進行。
南皮縣工業發展迅速,先後引進德國、義大利、瑞士等國家的先進設備,形成了機械、輕紡、化工、電子五金等行業為支柱,建材、塑膠、工藝美術、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為骨幹的門類較齊全的生產體系。棉紗、針織坯布及服裝、玻璃器皿、榨油機、五金電子元器件、氨基磺酸、冰片等多種產品銷往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在國內外市場享有一定的盛譽。
南皮縣距首都北京234公里,天津148公里,天津新港185公里,西距省會石家莊19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
南皮縣交通便利。京滬鐵路津浦段及京福公路(104國道)縱貫境西,新開通的京滬高速公路在南皮設有出入口,省道海泊公路橫貫東西,並基本上實現了村村通油路。
電力依靠華北電網和冀南電網雙向供電,現有110KVA變電站一座,35KVA變電站七座,電容量充裕。
全縣實現了城鄉電話程控化,縣、鄉、村全部實現了電話國際國內長途直撥。
南皮縣擁有機械電子、化工、農機、林果等專業學會12個,會員501人,全縣科技人員3869人,其中高中職專業技術人員838人,與中國科學院等20多家科研單位建立了密切的協作關係,常設科研單位17個,具備了一定的人才、技術優勢。
南皮本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小城。它象一枚古老的種子,飄落在中國版圖一個幽靜的角落裡,寂靜而頑強的生長著。它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南皮”這個名字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齊桓公,也就是人們所熟悉的公子小白。據說,當年他曾率兵北伐山戎,,在這個地方冶煉軍士盔甲上用的皮革。因為同時在離此向北100餘里的章武縣(現在黃驊市境內有遺址),有個“北皮”。所以,也便有了“南皮”這個名字。
這樣講來,它在當時,應當是屬於齊地的了。後來,又是齊國和燕國的交界地。其實,在今天,它的這個角色仍然基本上沒有改變。它仍然處在河北(相當於春秋時的燕、趙。)、山東〈相當於春秋時的齊魯〉的交界地。
它的東面是古老、澎湃的渤海,西面是千年流淌的大運河。它象一個閱盡滄桑的老人,靜靜的臥在北方遼闊的原野里。傾聽著大海洶湧的潮汐和運河上悠遠的船槳聲。
南皮是滄州地區最早建城的地方。它最早在秦王嬴政統一天下的第一年(公元前221年),就已建縣。距今2000多年了。東周名臣尹吉甫就是南皮人。今天,他的墓就在縣城西北的黃家窪村。清高宗乾隆皇帝南巡時,曾來此祭奠。秦末楚漢之爭時,這裡是陳余的封地。西漢時,齊孝王子在這裡被封為高樂侯,現董村附近有高樂城遺址;景城侯劉雍的五個兒子也曾被封在這裡,現潞灌村附近有五壘城遺址。因五子分居城內,故曰“五壘”。“五壘斜陽”曾為“南皮十景”之一。
三國時代,這裡曾發生了曹操和袁紹的長子袁譚的決戰。《資治通鑑》和《三國演義》都有記載的。袁紹的墓現在相臨的滄縣的高川鄉。袁譚在這場戰役中被殺。他的墓就在南皮。袁紹曾作過渤海太守,他的主要根據地就在冀州(當時,現在的滄州地區分為冀州和瀛州兩個部分)。南皮在當時是渤海郡的治所所在地。是袁紹的一個重要的根據地。由此可以推想,這應當是一場比較大的戰役。

歷史沿革

南皮之名起於春秋。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北方少數民族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國求救,齊桓公救燕山伐山戎至此,築城制皮革,稱為皮城(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處),由於在它北面的章武有一座“北皮亭”,所以稱此城為“南皮”。它是滄州境內載入史籍最早的城邑。
南皮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了人類活動。唐虞夏商時期,天下分為十二州,南皮屬兗州地。商朝時,姜太公曾隱居此地垂釣。西周時,“文以附眾,武以威敵”的內史大臣尹吉甫就是南皮人,且死後葬於南皮,可見當時南皮與商、周王朝的關係。東周初,南皮境屬齊國。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4年),齊侯割地給燕國,南皮為燕齊交界之地。春秋時期,山戎攻燕,齊乘援燕之機,又將南皮收回。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南皮縣,屬巨鹿郡,為全國首批設縣之一。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設勃海郡,轄南皮。東漢延光元年(122年),勃海郡府遷到南皮。三國時,南皮屬魏國。晉代南皮先屬冀州勃海國治轄,西晉鹹寧三年(227年)改勃海國為郡。太康十年(289年)勃海郡併入清河國。太安元年(302年)又設勃海郡,郡府在南皮。北魏登國元年改勃海郡為渤海郡。太安四年(458年),郡址由南皮遷到東光東魏時,南皮縣城遷於現址。隋唐時約三百多年內,南皮曾幾次反覆歸冀州、景州管轄。五代時期,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南皮縣隸屬滄州。北宋時期,南皮縣屬河北東路滄州。熙寧六年(1037年),臨津(今山東寧津)縣併入,縣域擴大。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臨津鎮由南皮縣劃出。元朝時,南皮縣歸屬中書省河間府滄州管轄。明朝時南皮屬京師河間府滄州,下設九里,每里轄十甲。清初,南皮設有四路,二十個地方,管轄範圍達368個村莊,面積有所擴大。宣統二年(1908年),縣以下設鄉,南皮轄6個鄉,中華民國2年(1913年),廢州府制,南皮縣隸屬直隸省渤海道,次年改稱津海道。民國17年(1928年),廢道府制,南皮縣隸屬河北省。民國25年(1936年)春,劃歸河北省第七督察區。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領南皮,建立偽政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深入敵後,收復失地,1938年5月,建立南皮縣抗日民主政府,仍沒舊制,轄6個區。縣政府初建時,屬中共冀魯邊區黨組織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別動總隊第三十一游擊支隊”行營領導。7月,改屬冀魯邊區軍政委員會領導。9月,改屬冀南區第六督察專員公署領導。1940年6月,建立鬲津縣,原南皮縣二、三、四區劃歸鬲津縣。7月,南皮縣北半部一、五、六區與滄縣捷地鹼河以南。於橋至狼口公路以西區域合併,另建南皮縣,屬冀南第六專署,1941年3月改屬冀魯邊區一專署。1943年1月,撤銷鬲津縣,擴建南皮縣。1944年4月,南皮縣與東光(含吳橋)縣合併,建立東南縣。9月,東光南部與吳橋地區劃出,南皮與東光北部地區重新組建東南縣,屬山東省渤海一專區。1945年12月,東南縣撤銷恢復南皮縣,屬山東省渤海一專署。1949年8月,山東省渤海一專署改稱滄南專區。1950年5月,撤銷滄南專區,南皮縣劃歸德州專區。1952年10月,劃歸河北省滄縣專區。1958年6月,撤銷滄縣專區,改屬天津專區,12月,撤銷天津專區,改歸天津市轄,南皮縣域分別劃歸交河縣和寧津縣(宣惠河以南地區劃歸寧津縣)。1961年6月,設滄州專區,同時恢復南皮縣建制,縣人民政府駐泊鎮。1962年5月,泊鎮劃歸交河縣,再次調整南皮縣區劃,縣政府遷回南皮城。1970年,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繼轄南皮縣。1984年2月,撤銷“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全縣改建為5鎮13鄉,即南皮鎮、王寺鎮、鮑官屯鎮寨子鎮店子鎮、雙廟鄉、劉八里鄉、湯莊鄉、蓮花池鄉、段六撥鄉、小集鄉、劉夫青鄉、常莊鄉、葉三撥鄉、烏馬營鄉、鳳翔鄉、董村鄉、潞灌鄉,轄312個行政村。1993年地市合併,南皮縣屬滄州市直轄。1995年,南皮縣在原轄5鎮13鄉的基礎上,並鄉擴鎮,全縣改建為6鎮3鄉,即南皮鎮、王寺鎮、寨子鎮、鮑官屯鎮、馮家口鎮、烏馬營鎮、潞灌鄉、劉八里鄉、大浪淀鄉

地理環境

南皮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徵為春旱多風,夏熱集雨,秋爽常晴,冬寒乾燥。冬夏長而春秋短,溫度適中,日照充足,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2.3°C,1月最冷,7月最熱,平均氣溫各為-4.3°C和26.6°C,年日照總時數2938.6小時,總輻射133.6千卡/平方厘米.全年無霜期184天左右,每年終霜最早4月2日,最晚4月26日,初霜最早10月9日,最晚10月30日.降水年際變化大,季節分配不均,年平均降水量568.0毫米,夏季降水占年降水總量的75.3%,春季占10.2%,秋季占12%,冬季占2.5%,冬春多屬乾旱。
三河入境,溝渠相連,是南皮水系主要特點。三河是南運河、漳衛新河、宣惠河。溝渠主要有:大浪淀排水渠、鳳翔乾溝、寨子乾溝、董村乾溝、一至五號乾溝、四港新河、肖圈乾渠及新鳳翔乾溝等。
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為歷代漕運要道。位於縣境西部,呈南北走向,為南皮、泊頭界河,是南皮主要行洪河道之一。流經縣內的河段是:從劉八鄉十二里口村入境,至後七里口村入泊頭市境;向北復在常莊鄉後滿莊入境,至店子鎮北口村入滄縣境。境內堤長21.8公里,河床寬55 60米,堤頂高程15.5 18.58米,堤頂寬5 10米,設計流量300立方米/秒。
漳衛新河,原稱鬲津河,又稱四女寺減河。西起山東武城縣衛河東岸四女寺村,于山東無棣縣二道溝以下入渤海。南皮段位於縣境東南部,是南皮縣與山東樂陵、寧津兩縣的界河。自寨子鎮肖橋村西入境,經寨子、鳳翔南部邊境,在金莊東入鹽
宣惠河,古名覆釜河,上游起於吳橋縣王指揮莊,今河道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開挖,橫貫縣境中部,由雙廟鄉小吳家村入境,於潞灌鄉張宅村入鹽山境。境內全程26.6公里,堤頂高程9.64 11.06米,堤頂寬15 25米,河寬59米,深4米左右.河底高程5.3 2.5米。設計流量332立方米/秒,最大排水量336立方米/秒。排洪五年一遇。
大浪淀,是河北省25大淀泊之一,原名蔡家窪。分東西兩淀,形似葫蘆,總面積100平方公里。南皮占西淀大部,面積26平方公里。大浪淀位於縣境北部,馬四撥村東為距最近點,距離7公里。大浪淀地勢低洼,歷史上汛期港水傾入,積水滔滔,白浪翻滾,遂名大水浪淀。大浪淀歷代治理不當,今政府又確定重修大浪淀,現已勘測動工,“古淀放歌動地詩”,變害為利將成現實。

南皮風貌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

南皮縣位於冀東南部邊緣,縣境位於北緯37050'一38011'、東經116032'一117002'之間。東西42公里,南北30公里,總面積789.9平方公里,東與鹽山、孟村兩縣接壤,西與泊頭交界,南毗東光,北接滄縣。縣城距首都北京234公里,西距省會石家莊市195公里,北距滄州市35公里、距天津147.5公里。京滬鐵路津浦段並京福公路(104國道)縱貫境西,省道、縣路通鄉達鎮。西靠南運河,南圍漳衛新河,宣惠河流貫中南部,大浪淀橫臥境北。
1995年底,南皮縣轄6鎮:南皮、王寺、鮑官屯、烏馬營、寨子、馮家口;3鄉:潞灌、劉八里、大浪淀。共312個行政村。

(二)地層

南皮新生界時代地層可分出老第三系和新第三系及之上的第四系。老第三系的古新統,地層組成物多為紫紅色泥岩、棕紅色砂岩、沙礫岩,厚度為200米左右。此地層是南皮縣主要生成和儲藏石油的岩系,也是南皮縣唯一的含礦產的岩層。第四系主要為沖積、湖積和海陸互動分布,沉積厚度為450米左右,自下而上分為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四段。此系是直接影響南皮縣成土母質、形成土壤及其地下含水質地的關鍵一層。
歷史上南皮有過三次海侵,對南皮地層尤其是地表土壤影響很大。在距今4萬年到2萬年之間曾一度淪為大海,海水停留時間為2萬年左右,此間沉積了一層厚20米左右的海相地層,南皮縣地下水以40米到60米段最鹹,正與這次海侵有關。這次“滄西海進”海浸西界達范縣以西。在距今8500年到5500年之間,南皮縣再次被海水淹沒,海水停留時間3000年,海相沉積地層分布15一36米,其西界達獻縣、河間、任丘一線,稱為“獻縣海進”。在距今5000年到3500年間,又發生了第三次海侵,海水停留1500年,海相地層分布厚度5一7米。這一海相層在運河以東表現明顯,稱為“滄東海進”。自此以後,海水退出南皮縣,達今日之渤海岸。

(三)地貌

南皮縣境屬黃河和海河兩大水系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坡降度為六千分之一到二萬分之一,海拔高度多在6一13米之間。最高處為寨子鎮黑龍村南,海拔15.5米,最低處為大浪淀鄉年澇窪,海拔只有5.6米。歷史上黃河在境內多次改道,形成東南部高上,中部低洼,西部高,坡、窪交錯的地貌。土壤以潮土面積最大,占總土地面積的99.56%,表層多為輕壤質和中壤質,鹽土類占總面積的0.44%。全縣土地共118.48萬畝。其中耕地71.31萬畝。

(四)氣候

南皮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徵為春旱多風,夏熱集雨,秋爽常晴,冬寒乾燥。冬夏長而春秋短,溫度適中,日照充足,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2.3℃,1月最冷,7月最熱,平均氣溫各為一4.3℃和26.6℃,年日照總時數2938.6小時,總輻射133.6千卡/平方厘米。全年無霜期184天左右,每年終霜最早4月2日,最晚4月26日,初霜最早10月9日,最晚10月30日。降水年際變化大,季節分配不均,年平均降水量568.O毫米,夏季降水占年降水總量的75.3%,春季占10.2%,秋季占12%,冬季占2.5%,冬春多屬乾旱。

(五)水系

三河入境,溝渠相連,是南皮水系主要特點。三河是南運河、漳衛新河、宣惠河。溝渠主要有:大浪淀排水渠、鳳翔乾溝、寨子乾溝、董村乾溝、一至五號乾溝、四港新河、肖圈乾渠及新鳳翔乾溝等。
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為歷代槽運要道。位於縣境西部,呈南北走向,為南皮、泊頭界河,是南皮主要行洪河道之一。流經縣內的河段是:從劉八里鄉十二里口村入境,至後七里口村入泊頭市境;向北復在常莊鄉後滿莊入境,至店子鎮北口村入滄縣境。境內堤長21.8公里,河床寬55一60米,堤頂高程15.5一18.58米,堤頂寬5一10米,設計流量300立方米/秒。
漳衛新河,原稱昂津河,又稱四女寺減河。西起山東武城縣衛河東岸四女寺村,于山東無律縣二道溝以下入渤海。南皮段位於縣境東南部,是南皮縣與山東樂陵、寧津兩縣的界河。自寨子鎮肖橋村西入境,經寨子、鳳翔南部邊境,在金莊東入鹽山境。境內全程13.4公里,堤頂高程17.25一19.85米,堤頂寬8米,平均河寬129米,河底高程7.0一5.3米。設計流量3500立方米/秒,最大排水量5000立方米/秒。
宣惠河,古名覆釜河,上游起於吳橋縣王指揮莊,今河道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開挖,橫貫縣境中部,由劉八里鄉小吳家村入境,於潞灌鄉張宅村入鹽山境。境內全程26。6公里,堤頂高程9.64一11.06米,堤頂寬15一25米,河寬59米,深4米左右。河底高程5.3一2.5米。設計流量332立方米/秒,最大排水量336立方米/秒。排洪五年一遇。
大浪淀,是河北省25大淀泊之一,原名蔡家窪。分東西兩淀,形似葫蘆,總面積100平方公里。南皮占西淀大部,面積26平方公里。大浪淀位於縣境北部,馬四撥村東為距縣城最近點,距離7公里。大浪淀地勢低洼,歷史上汛期洪水傾入,積水滔滔,白浪翻滾,遂名大浪淀。大浪淀歷代治理不當,紛爭不止。解放後,對大浪淀治理引向深入,現已修建成為風景優美的大浪淀水庫

(六)人口與民族

數量:1949年,全縣46668戶,總人口21443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58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54134戶,總人口226678人,非農業人口4622人,與1949年比,15年總人口增長5.71%,非農業人口增長178%。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66584戶,總人口298806人,與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18年人口增長31.8%。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77755戶,總人口315724人,與第三次人口普查比,8年總人口增長了10.01%。
分布:全縣總人口分布不均。南皮鎮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工商業相對發達,人口集中。其次是縣境東南部,宜農墾,自古遷居此地脊居多,人口稠密。中部、北部低洼鹽鹼,人口則顯稀疏。1986年,城關鎮每平方公里600人,鳳翔鄉每平方公里482人,烏馬營鄉每平方公里203人。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的地區分布情況如下:南皮鎮25793人,店子鎮20584人,王寺鎮19198人,鮑官屯鎮15351人,寨子鎮25239人,雙廟鄉14724人,劉八里鄉8837人,湯莊鄉12900人,常莊鄉18165人,葉三撥鄉15664人,烏馬營鄉12173人,蓮花池鄉11570人,段六撥鄉13221人,小集鄉14826人,劉夫青鄉17442人,鳳翔鄉20858人,董村鄉22862人,潞灌鄉26317人。
民族:縣內居民,多為漢族,占總人口99%以上。1964年,全縣總人口中,漢族225546人,占總人數的99.5%,回族1120人,滿族10人,其它民族之人,合計占總人口的0.5%。1982年全縣總人口中的漢族297322人,回族1455人,滿族23人,苗族5人,朝鮮族:人,藏族之人,漢族占總人口的99.5%,回族占0.48%,其它少數民族占0.02%。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居民中除漢族外,還有回族、滿族、藏族、苗族、朝鮮族、蒙古族、壯族、哈尼族、彝族、布依族、瑤族、白族、傣族、僳僳族、納西族、土族、達斡爾族、塔塔爾族等,共20個民族。其中,漢族313799人,占99.39%,回族占0.25%,滿族占0.06%,其它民族合計占全縣總人口的0.19%。
(補充:現南皮鄉鎮分為:潞灌鄉 王寺鎮 寨子鎮 馮家口鎮鮑官屯鎮 大浪淀鄉 劉八里鄉 南皮縣城 烏馬營鎮)

景點古蹟

1.釣魚台

中國有十大釣魚台,第一處就是位於南皮城西10公里的姜太公釣魚台。
商朝未年,紂王荒淫無道,要修建豪華的鹿台,工程浩大,勞民傷財。身為下大夫的姜太公呂尚直言諫阻,紂王大怒,下令緝拿太公。姜太公含憤逃離,隱居此地。這裡河水漏瀑,蘆葦叢生,飛鳥栖息,姜太公在此釣魚度日。後來被周文王招賢,輔佐武王滅商,封為齊侯。此地即被稱作釣魚台。

2、古皮城遺址

古皮城,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處。春秋時期,齊桓公北伐山戎至此,為給軍馬修制皮革盔甲,築建涼皮亭,遂稱古皮城。秦朝時設縣郡於此,漢、魏時為渤海郡府。因屢遭戰亂,城毀人散,東魏時移縣城至現址,原城即廢。原址呈方形,東西長465米,南北寬426米,面積19.8萬平方米。城北殘牆高3至5米,厚20米,東北角有高8.5米的“望海樓”遺址。四面有原城門殘口,寬27至38米。城內遍布各種花紋瓦片,並發現有鍋內托、銅箭游、唐三彩等。遺址南500米處有高大土丘數個,傳為假糧台,曹操攻袁譚所築。遺址西土丘為石崇宅,有綠珠樓遺址。再西為范丹居等。有很多美麗的傳說。

3.尹吉甫墓

位於南皮縣城西北5公里黃家窪村西南處,俗稱將軍墳。封土高1.9米,東西長5米,南北寬2.5米。曾有西周晚期青銅器“分伯吉父”盤出土,盤上有銘文133字,記述了尹吉甫征北嚴猶和徵收南淮夷貢賦情況。清乾隆皇帝甫巡,曾命官員到墳前祭奠,並刻石立碑(現碑已毀)。今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古河殘堤

在縣境東南部有古河殘堤一道,西南由東光縣抵橋婉蜒東北,經董村、蘆莊子、龍堂,過鹽山縣的漳壁,盂村縣的羅瞳,述跡東北,直至河濱。此堤高丈余不等,寬窄各異,象一條巨龍,彎曲迴環,巍然壯觀,堪稱一勝景。農民稱之為城堤、大堤崖、防水堤。舊滄縣、鹽山縣誌稱為齊堤(齊國擋水築的堤),鹽山縣列為八景之一。舊《南皮縣誌》則謂之古黃河堤。近年有人考證為浮河堤。

5.明朝古槐

南皮城內西街菜市場南,有一明代古槐,高約6米,腰圍1.7米,樹幹中空。近年加強管理,圍台支架,剪掉枯枝。枯樹新生,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珍貴文物

1.石金剛

在縣城東北角有兩尊威武雄壯的石金剛,每尊皆由一塊青石雕成,連座高2.96米。東西相向而立,身披鎧甲,怒目而視。東者雙手合十,胸前托銅;西者兩手扶鋼,銅尖觸地。石雕為唐代作品,雕工精緻,造型雄偉,為古石雕藝術之珍品,是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2.慈禧書匾額

樟木質料,長2.46米,寬0.95米,厚0.07米,四周浮雕皤龍紋飾,正中陰刻“樞衡介祉”四個鑾金大字。正中上方鐫有“慈德皇太后御筆之寶”朱印。此匾系慈禧題贈張之萬匾額,讚揚他集權力福氣於一身,曾懸狀元府正堂。現存縣文保所。

3.張隱韜烈士日記

縣檔案館保存有張隱韜烈士日記兩冊,均系豎訂線裝,毛筆豎寫,保存完好。一冊記載烈士1923年8月至1924年3月的革命活動及人黃埔軍校的經過。另一冊記載1924年6月到9月在黃埔軍校的學習經過。兩本日記共約5萬餘字,記錄了烈士為了革命事業奔走於北京、天津、張家口、滄州、南皮等地的情況;寫了北洋軍閥政府的腐敗及國共兩黨的鬥爭;記載了他與我黨早期革命家毛澤東、鄧中夏、羅章龍、王盡美、何盂雄等人的革命活動與交往;也記載了他與孫中山、張繼、蔣介石、汪精衛、戴季陶、胡漢民等人的交往及他們的一些活動。

名人傳序

南皮縣歷史悠久,自西周以來,歷代多有南皮人見於記載。今收立傳者,西周至清末人物:尹吉甫、雋不疑、石苞、石崇、歐陽建、刁協、刁雍、賈耽賈黃中、湯賓、張淮、王公弼、劉慶藻、吳維哲、柴廷望、李岩野、葉治、張恪、季崇文,張慶恩、張之萬、張之洞、張佩訓、田克明、張立,張春、周祥蔭、王鍾泉、張曾敫、葉圭綬,凡30人。
民國時期,張占福、劉炯文、張隱韜、劉香候、姜貴、劉之潔、曾寶箕、張炬、左振濤、隋恩湛、連振明、張坤浩、孫傳文、霍殿閣、劉樹鑫、肖樹雲、尹乃庚、牟致祥、彭鐵城、白英、趙雲鳳、泊振明、張繼,凡23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雙福、單青選、劉全德、劉喜奎、張寶琴、劉世海、耿金昌、商雲坦、劉振江、王樹林、王金山、左連仲、張衡芬、翟桂馨、周樹堂、趙志華、劉滋培、遲超、王子健、黃國士、孫楷第、霍慶雲、劉澤溥、趙連城、明一法師、郭華棣、南蘊民、於一川、趙景山、王錫九,凡29人。今以卒年為序,列傳於後。
張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達,號香濤,別號壺公、抱冰,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於貴築縣(今貴陽市),7歲時隨父到興義府城就讀,13歲始回河北原籍應試,考取秀才;15歲時赴順天府鄉試中舉人第一名,成“解元”;26歲考取進士第二名,成為“探花”,授翰林院編修。1867-1873年任湖北學政。1874年起任四川學政、山西巡府。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因力主抗爭任兩廣總督。1889年7月調任湖廣總督。1906年升任軍機大臣。在督鄂17年間,張之洞力主廣開新學、改革軍政、振興實業,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財賦稱饒,成為當時中國後期洋務新政的中心地區。
張之洞平生所為最為後人稱道的是其在中國教育由封建傳統向現代化邁進過程中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其弟子張繼熙曾說:“公常謂中國不貧於財,而貧於人才,故以興學為求才治國之首務。”美國學者威廉·艾爾斯在其《張之洞與中國教育改革》一書中對張之洞對中國教育改革作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稱讚 “在張之洞的一生中,中國教育的形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對此,他的努力具有決定性意義” 。台灣學者蘇雲峰更是高度評價張之洞對中國教育改革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湖北教育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由於張之洞的領導,而張之洞,對教育改革的貢獻,並不限於湖北一地,而是具有全國性意義。正是由於張之洞的貢獻,而使中國教育始走向近代化道路。” 在督鄂期間,張之洞致力於改造舊式書院、創辦新式學堂。在張之洞的領導下,湖北教育通過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專業、由省城向州縣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個地區性的現代教育體系,其教育規模和質量在當時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在這個歷史進程中,在張之洞本人的具體策劃和親自指導下,湖北地區先後成立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武備學堂、農務學堂。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湖北工藝學堂也是在這個歷史時期在張之洞的策劃和指導下誕生的。
1837年(道光十七年) 生於貴州義府。一說生於貴築縣(今貴陽市)。其母朱氏是邛州(今四川邛崍)的知縣千金。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四歲,入塾就學。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歲,從師胡林翼
1850年(道光三十年)十三歲。應試,入縣學。
1852年(鹹豐二年)十五歲。回原籍直隸應順天府鄉試,中式第一名舉人
1853年(鹹豐三年)十六歲。
8月 出都抵貴州興義府。
1854年(鹹豐四年)十七歲。在興義城與父兄一直參加抵禦農民起義軍的戰鬥。娶石夫人。
1855年(鹹豐五年)十八歲。侍父於貴州軍中。秋,父令其北上入京。
1856年(鹹豐六年)十九歲。
4月 赴禮部試,考取覺羅官學教習。
8月 父病死軍中。
1857年(鹹豐七年)二十歲。在籍守制。翌年繼續守制。
1859年(鹹豐九年)二十二歲。
3月 將赴會試,因族兄張之萬為同考官,循例迴避。在家鄉(直隸南皮)辦清平團練
1860年(鹹豐十年) 二十三歲。
7月 長子張權生。
9月 英法聯軍陷北京,鹹豐帝逃往熱河。張之洞感憤時事,作《海水》詩。秋冬至濟南,入山東巡撫文煜幕府
1861年(鹹豐十一年)二十四歲。
4月 回南皮,後赴任丘,為人作家庭教師。
1862年(同治元年)二十五歲。
4月 應會試,落榜。後入河南團練幫辦毛昶熙幕府,參與鎮壓捻軍
8月 入河南巡撫張之萬幕府。
1863年(同治二年)二十六歲。
4月 會試,中貢生。
5月 殿試,列一等一名;廷式對策,列一甲第三(探花),賜進士,授職翰林院編修。
1865年(同治四年) 二十八歲。
5月 散館考試,列一等第一名。
1866年(同治五年)二十九歲。
5月 翰林大考,列二等第三十二名。
1867年(同治六年) 三十歲。
7月 充浙江副考官。
9月 簡放湖北學政。
1868年(同治七年)三十一歲。在湖北學政任內。
1869年(同治八年)三十二歲。在武昌創建經心書院。
1870年(同治九年)三十三歲。
2月 娶唐夫人。編刻《江漢炳靈集》。
11月 任滿交卸入京,在北京與藩祖蔭、王懿榮、吳大澄、陳寶箴等清流名彥結交。
1871年(同治十年)三十四歲。充翰林院教習庶吉士。
1872年(同治十一年)三十五歲。
10月 加侍讀銜。
11月 編纂《平定粵匪方略》、《剿平捻匪方略》。
1873年(同治十二年)三十六歲。
7月 充四川鄉試副考官,又簡放四川學政。
1874年(同治十三年)三十七歲。整頓四川科舉積弊,創建尊經書院
1875年(光緒元年)三十八歲。
2月 著《輶軒語》、《書目問答》。
1876年(光緒二年) 三十九歲。繼續整頓四川科舉積弊。
1877年(光緒三年) 四十歲。充教習庶吉士。
1878年(光緒四年)四十一歲。為清流黨人黃體芳代擬疏稿,陳時政得失。
1879年(光緒五年)四十二歲。
3月 王夫人死。補國子監司業。
6月 奏議四川東鄉知縣孫定揚“誣民為逆”。
10月 轉司經局洗馬。
1880年(光緒六年)四十三歲。
1月 上疏。言“中俄條約”“十不可許”,並力主整修武備,與俄另訂新約,治出賣主權的崇厚以“應得之罪”。
6月 轉翰林院侍讀,鏇晉左春坊右庶子。
8月 充日講起居注官。繼續就“中俄條約”事上奏。
9月 奏請加強海防,轉左春坊左庶子。
1881年(光緒七年)四十四歲。
3月 補翰林院侍讀學士
6月 充鹹安宮總裁
7月 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郞銜。
12月 補授山西巡撫。
1882年(光緒八年)四十五歲。
1月 出京赴山西任。禁革山西種種陋規。
5月 敦請閻敬銘出山任職。薦舉中外文武官吏59人。奏請遣重臣駐粵,以應付法國在南疆的侵略活動。
7月 奏明“治晉八事”。設清源局、教案局。
1883年(光緒九年)四十六歲。籌辦山西練軍,調李先義、吳元愷等管帶操練。
5月 設洋務局、桑棉局、鐵絹局。
1884年(光緒十年)四十七歲。
1月 與北洋大臣會奏晉鐵改由天津出海。創辦令德書院。
8月 法海軍挑起馬尾戰端,張之洞以槍械餉銀援助福建水師。二十三日補授兩廣總督,二十七日清政府對法宣戰。
1885年(光緒十一年) 四十八歲。
1月 因保徐廷失當,吏部議奏降一級留任。
2月 因“籌濟軍事不分畛域”,加一級。
3月 馮子材於鎮南關大敗法軍,中法於巴黎訂停戰條約,張之洞上奏反對撤軍,上諭令其如期停戰撤回 邊界,有違延必嚴究。
6月 上諭廣西關外大勝,張之洞撥軍籌餉有功,著賞花翎。
7月 募廣勝軍練習洋操,創設廣安水軍。
l0月 奏請分全國海軍為北洋、南洋、閩洋、粵洋四大支。
1886年(光緒十二年)四十九歲。
3月 派使周曆南洋各島,安排華僑事宜。
4月 設廣雅書局。
10月 創設槍彈廠。
1887年(光緒十三年)五十歲。
6月 創建廣雅書院,設辦理洋務處。
8月 創辦水陸師學堂。
1888年(光緒十四年)五十一歲。
1889年(光緒十五年) 五十二歲。
2月 請緩造津通鐵路,改建腹省幹路。
4月 籌設槍炮廠。
5月 鑄錢廠建成。
8月 調補湖廣總督,奏設紡紗廠。
9月 上諭讚許修築蘆漢鐵路計畫
11月 交卸兩廣總督篆務。
12月 抵鄂。
1890年(光緒十六年)五十三歲。
1月 派員赴湘 鄂各縣及川黔山諸省勘探煤鐵礦。與兩廣總督李翰章議定將煉鐵廠、織布廠移設湖北。
2月 奏請移設槍炮廠於湖北,設礦務局(後改名鐵政局)。
4月 籌建槍炮廠於漢陽大別山,籌建織布局於武昌城外。
5月 創建兩湖書院。
9月 勘定煉鐵廠基於大別山。
11月 曉諭兩湖商民自購機器開採煤礦。
1891年(光緒十七年)五十四歲。
2月 織布廠開場興建。
6月 設方言商務學堂,設湖北輿圖總局。
9月 煉鐵廠開工興建。
1892年(光緒十八年)五十五歲。
1月 選譯洋務書籍。
2月 派工匠赴比利時煉鋼廠學習。
5月 發美國棉籽令民試種。
1893年(光緒十九年)五十六歲
1月 漢陽鐵廠若干廠房告成。
5月 大理寺卿徐致祥參劾張之洞“辜恩負職”,經李瀚章等確查具奏,將徐奏駁回。
6月 令地方官嚴辦麻城教案。
10月 煉鐵廠工程竣工。
11月 設自強學堂。
1894年(光緒二十年) 五十七歲。
2月 煉鋼廠開爐。
8月 清政府對日宣戰,奏派兵赴天津聽候調遣。
11月 劉坤一北調主持軍務,兩江總督由張之洞署理,湖北煉鐵織布各局仍由其經理。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五十八歲。
6月 籌練自強軍,擴充湖北槍炮廠。
8月 議設商務局。
12月 奏明創練自強軍,奏陳籌辦江浙鐵路。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五十九歲。
1月 創辦儲才學堂 招商設紗廠於州(今南通)。
4月 鐵廠招商承辦。
5月 設官錢局。
8月 創設武備學堂。
1897年(光緒二十三歲)六十歲。
8月 選防軍綠營兵勇練習洋操。
10月 籌設農務學堂。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六十一歲。
4月 創設漢口商務公所、制麻局,撰《勸學篇》。
5月 光緒帝電諭張之洞來京陛見,中途令其折回本任。
6月 光緒帝下“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
7月 奏請妥議科舉新章。 。
10月 派學生遊學日本。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 六十二歲。
2月 修武昌南北江堤。
4月 創辦《商務報》。
12月 設農務局。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六十三歲。
6月 電致總理衙門“調兵速剿”義和團,令江漢關道照會各國駐漢口領事“力任保護”,會同劉坤一與駐滬各領事議訂“東南互保”。
8月15日 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慈禧、光緒西逃,21日張之洞在漢口破獲自立軍機關,隨即殺害唐才常等人。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六十四歲。
4月 清廷設立主持“新政”的督辦政務處,張之洞遙為參預督辦政務大臣。
7月 設學務處綜理湖北全省學堂事務。
11月 因“東南互保”賞加太子少保。慈禧、光緒還京。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六十五歲。
5月 改兩湖書院改為兩湖大學堂,自強學堂為文普通學堂,武備學堂為武高等學堂,設武普通學堂,創建湖北師範學堂。
7月 兼充督辦商務大臣。
9月 設銅幣局。
10月 劉坤一死,張之洞署理兩江總督。
12月 魏光燾調補兩江總督,張之洞回湖廣本任。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六十六歲。
3月 與袁世凱會奏變通科舉,奏陳移江南製造局於內地。
7月 與管學大臣張百熙,榮慶會商學務,鰲定學堂章程。
12月 奏請重定學堂章程。陛呈請訓,面奏"化除滿漢畛域"。
1904年(光緒三十年) 六十七歲。
7月 籌備粵漢鄂省鐵路贖款,建兩湖勸業場
9月 改槍炮廠為湖北兵工廠,議結宜施教案。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六十八歲。
7月 奉旨督辦粵漢鐵路。
8月 粵漢鐵路贖路約成。
9月 與袁世凱會奏立停科舉推廣學校。
11月 設川漢鐵路於武昌。
12月 奏陳改變湖北常備軍。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 六十九歲。
6月 開辦湖北印刷局。
7月 批准漢口商辦水電公司。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 七十歲。
6月 任協辦大學士
7月 授大學士,仍留湖廣總督之任。充體仁閣大學士,奏請化除滿漢畛域。補授軍機大臣。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 七十一歲。
7月 兼充督辦鐵路大臣。
12月 溥儀登基,載灃為攝政王,張之洞賞加太子太保銜。
1909年(光緒三十五年)七十二歲。
1月 載灃擬殺袁世凱,張之洞阻止。
3月 任德宗實錄修纂部裁官。
10月 4日病逝,6日追諡文襄,晉贈太保。翌年歸葬南皮。

革命紀念地

烈士陵園
南皮烈士陵園位於縣城東,建於1956年秋,坐北向南。陵園分東西兩院。西院為烈士瑩墓,設有正廳,園正中矗立早期革命家、“一大”時期的共產黨員張隱韜烈士的雕像,雕像北為烈士伺堂,堂內安放著烈士的牌位、遺物、遺像。詞堂北為烈士墓地。張隱韜烈士的衣冠就在這裡。墓前有烈士生前戰友劉格平為其立的墓碑。東院為幹部骨灰堂。
陵園前為公路,西為溝渠,四周綠樹環繞,院內鮮花點綴,環境幽靜,莊嚴肅穆。

南皮之最

1、南皮最早的城邑是春秋時期建築的皮城(俗稱舊北城),它也是滄州見於史籍最早的城邑。
2、南皮最早設縣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3、第一名狀元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及第的張之萬。
4、南皮境內最早出現的鐵路是宣統二年(1910年)修的津浦鐵路
5、最早的師範學校是在宣統二年(1910年)創辦的師範傳習所,校址在縣城清風書院。
6、第一名中共黨員是張隱韜,1922年初在天津入黨。
7、第一個中共黨支部是1927年3月由劉格平在馬村縣立第三高級國小建立的。
8、第一任中共南皮縣委書記是1938年6月任職的張白水
9、最早的中共黨校是1947年12月建立的“縣學”,它是從黨員積極分子中培養幹部的一所學校,為南皮黨校之始。
10、中共南皮縣第一次黨代會是在1952年12月召開的。首次按民主程式選舉產生了中國共產黨南皮縣委員會。
11、第一個農業社是1952年冬鳳翔鄉後康村農民張傑新辦起的農業社。
12、第一個全國農業勞動模範是後康村張傑新,1957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13、南皮縣最早使用電話的時間是1930年秋,當時只限城內。
14、第一個工廠是1930年在縣城北街開設的織布廠。
15、南皮最早用電時間是在1949年,寨子利華油棉廠利用直流發電機組發電。
16、第一台收音機是1950年山東省文教廳配發給南皮縣文教科的直流電子管式收音機。
17、第一眼鐵管井是1968年8月在城關東街打成的337. 32米深的深機井。
18、南皮最早有運輸汽車是在1968年,由縣馬車運輸隊購進的兩輛汽車。
19、第一條柏油路是1969年改建的海(海興片臼(泊頭)路;最長的地方柏油路是小(小集)寨(寨子)路,全長33公里。
20、第一台電視機是1971年縣文化館購置的北京牌825一1型14寸黑白電視機。
21、最大的石油產區是原段六撥鄉。
22、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是冀港彩色膠袋有限公司。
23、第一個省級先進基層黨校是原常莊鄉黨校。
24、第一個省級文明單位是交通局。

軼事掌故

1.石金剛傳奇

傳說,遠古時代洪水泛濫,在水中有兩尊石金剛和一尊鐵菩薩不知從何而來,順流而下,石金剛口呼“南皮!南皮”,鐵菩薩口呼“東光,東光”。石金剛到南皮境內,鐵菩薩到東光境內,果然隱沒不見。
不知過了多少年,要興建興化寺,在寺前坑中取土時,挖出兩個石雕金剛。眾人想把它們放在山門外用來鎮寺,但是用什麼方法也不能搬動。在這時,來了一個腳穿草鞋、腰系麻繩的小和尚,嘴裡念著“心誠則靈,天地感動,不用金銀,只用包子兩蒸籠”。人們都覺得奇怪,小和尚又說:“阿彌陀佛,佛祖慈悲,法力無邊,等我吃完兩籠包子,把它倆背上來吧!”大家半信半疑,拿來兩籠包子。小和尚吃完,解下腰中麻繩,套住石金剛,把它們背起來放在山門兩旁,眾人大吃一驚,小和尚卻不知去向。
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其實“小和尚”就是南皮人民智慧的化身。

2.大浪淀的傳說

在南皮東北方,有兩片大窪地。很多年以前,它夏秋水汪汪,春冬白茫茫,四季為害,給當地人民帶來數不盡的災難。這就是大浪淀。提起它的來歷,還有一段神話般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東海龍王的兩個太子經常到滄州一帶陸地上玩耍。他們一來,總要呼風喚雨,攪得海水咆嘯,淹沒莊稼,沖毀農田。他倆玩過之後,蠻好的莊稼地變成了一片汪洋,使人民流離失所。這哥倆更愛在南皮東北方癟戲,攪得泥沙翻滾,濁浪滔天,遮沒日月。久之便攪出了兩個大淀,後人稱之為大浪淀。
玉皇大帝知道這哥倆的劣跡後,便派鎮海吼來降服他們。鎮海吼與兩個龍太子大戰於大浪淀,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大敗龍太子。龍太子帶傷向東海逃竄,因傷勢嚴重,雙雙斃命於東海岸邊。其屍化為兩座山,這就是漳衛河畔的大山和小山。
從此後,滄州一帶再無海患,莊稼豐收,人民殷富,地方太平。人們為銘記鎮海吼的功勞,特用精鐵鑄其身於大浪淀北岸,以示永鎮邪惡。因其形如獅,人們俗稱之為鐵獅子。
傳說總歸是傳說。多少年來,方圓幾十里的大浪淀的確給周圍人民帶來無數災難。欣喜的是,現在滄州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要讓大浪淀為民興利,把它修成一座大型水庫,成為滄州人民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的潔淨水源。再在堤圍上栽樹,庫區植荷種葦,庫內養魚。現在的大浪淀,已成為魚躍水面,荷花飄香,綠樹成行的華北小江南。

3.假糧台

從前,古皮城周圍有許多高大土丘,約有32座,現在還有殘跡十幾座,相傳是曹操攻打袁譚所築的假糧台。
205年,袁譚從山東敗走南皮,曹操率兵圍攻。袁譚依仗城內糧草充足,固守不戰,企圖等曹軍糧盡不戰自退。曹軍久攻不下,軍中糧草見絕,曹操心如火焚,偶然間發現了齊桓公當年建築的“射雉台”遺址,形狀酷似糧台,深受啟發,於是命令軍士連夜挖土築台,並用葦席蓋好。袁譚以為曹操真的兵精糧足,心驚膽怯,鬥志全無。曹軍趁機攻城,大敗袁軍,袁譚被殺,
葬於李保民村東。

4.浮瓜沉李

浮瓜沉李,語出魏武帝曹操長子曹丕《與朝哥令吳質書》,“五月十八日丕曰:……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誠不可忘。妙思六經,逍遙百氏;……馳騖北場,旅舍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最後兩句被後人引縮為“浮瓜沉李。”
吳質,三國時魏國文學家,曾寓居南皮。曹丕傾慕其文才,曾率其文學集團如建安七子等與吳質閒遊。一次乘船沿當時的大清河到南皮,彈笳設棋,吟詩作歌。他們常到南皮城北“射雉台”,游賞射獵,後人稱為“燕友台”。那時,南皮古城西南百步有一古井,相傳為黃帝穿鑿,伯益所修,井水清澈甘冽,故名寒冰井。曹丕等人休息時,將甘瓜、朱李擲井中,取出後食之,倍加清涼可口,法暑解熱,不亦樂乎。曹丕難忘這段生活,表諸文字,為後人留下這段佳話。

4、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釋義 指出兵之前,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同“兵馬不動,糧草先行”,最先出自《南皮縣誌·風土誌下·歌謠》為民間俗語。(南皮縣誌十四卷 首一卷 趙文奎修 劉樹鑫 纂 民國二十一年即1933年排印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