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茄科草質藤本植物]

白英[茄科草質藤本植物]

白英,為植物、藥材的統稱,莖、葉密生白色長柔毛。葉互生,上部葉多作戟狀,有的三至五裂。夏秋開白色小花,成聚傘花序,漿果球形,熟時紅色。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的功效。植物白英為茄科草質藤本,生於山谷草地或路旁、田邊;國內外均有分布。該植物的全草或根可供藥用,中藥名分別為:白英(白毛藤)、白毛藤根。其中,全草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抗癌之功效;根可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同時又是人物的名稱。人物白英,分別為:明初著名農民水利家;中國民族博物館民族藝術研究員;撫順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世界未來500強(中國)研究部主管;東海縣人民醫院主任醫師。

基本信息

概述

白英白英
白英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陳藏器謂:“白英,鬼目菜也,蔓生,三月延長……。”並引郭璞云:“似葛,葉有毛,子赤色如耳璫珠,若雲子黑誤矣。”《本草綱目》收載於草部蔓草類,李時珍謂:“俗名排風子是也。正月生苗。白色,可食。秋開小白花。子如龍葵子,熟時紫赤。”此述與白英形態相符。再參閱《本草綱目》及《植物名實圖考》所載白英附圖,均與現代商品相符。
白英有謂“蜀羊泉”者,按《本草綱目》和《植物名實圖考》所附蜀羊泉圖是另一種蔓。
白英商品稱“白毛藤”,與《本草綱目拾遺》所載白毛藤相符。
白英已收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77年版一部中。
白英多年生蔓生草本,高達5m。基部木質化,上部草質,莖、葉和葉柄密被具節的長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3cm;葉片多戟形或琴形,長3-8cm,寬1.5-4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上部全緣或波狀,下部常有1-2對耳狀或戟狀裂片,少數為全緣,中脈明顯。聚傘花序頂生或腋外側生;花萼5淺裂,宿存;花冠藍紫色或白色,5深裂,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雄蕊5,花絲極短,花葯頂孔開裂;雌蕊1,花柱細長,柱頭小,頭狀,子房卵形,2室。漿果球形,徑約1cm,熟時紅色。種子近盤狀,扁平。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中文學名:白英
英文名:Nightshade
二名法:SolanumlyratumThunb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又稱木蘭綱。
亞綱:菊亞綱(Asteridae)
目:茄目(Solanales)
亞目:茄亞目
科:茄科(Solanaceae)
族:茄族(SolaneaeReichb.)、茄亞族(SolaninaeDunal)
屬:茄屬(Solanum)
種:白英。

藥品簡述

白英
白英
藥名:白英
漢語拼音:
英文名:Nightshad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功效分類:清熱利濕。
科屬分類:茄科
別名:白毛藤、白草、毛千里光、毛風藤、排風藤、毛秀才、葫蘆草、金錢綠毛龜。白毛箭(溫州樂清)白石英。
性味:苦,平,有小毒。
歸經:歸肺,肝,脾經。
功能: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抗癌。
主治:喜生於海拔600-2800米的山谷草地或路旁、田邊。
全草:用於感冒發熱,黃疸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病,癌症,子宮糜爛,白帶,腎炎水腫;外用治癰癤腫毒。
根:用於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用量:全草、根15~30克;外用適量,鮮全草搗爛敷患處。
生態環境:喜生於海拔600-2800米的山谷草地或路旁、田邊。
資源分布:產於甘肅、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諸省。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白英SolanumlyratumThunb.的全草。
採收儲藏: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炮製方法:

用藥禁忌

《閩東本草》:"體虛無濕熱者忌用。"

生長習性

喜生於海拔600-2800米的山谷草地或路旁、田邊。

分布範圍

產甘肅、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諸省。喜生於山谷草地或路旁、田邊,海拔600-2800米。日本、朝鮮、中南半島也有分布。

栽培技術

喜濕暖濕潤氣候,耐陰濕。適宜砂質壤土及粘壤土栽培。白英多年生5m。木質化,草質,莖、葉和葉柄密被具節的長柔毛。葉片先端漸尖,基部心形,上部全緣或波狀,下部常有1-2對耳狀或戟狀裂片,少數為全緣,中脈明顯。聚傘花序頂生或腋外側生;5淺裂,宿存藍紫色或白色,5深裂,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極短,頂孔開裂;雌蕊1,花柱細頭狀漿果球形,徑約1cm,熟時紅色。種子近盤狀,扁平。10-11月。也能耐旱,耐寒,植株在露地能越冬。對環境和土壤條伯要求不嚴,適應性極強,能耐栽培以疏鬆肥活,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10-12月當由青變深時,採集成熟的果實。先用3溫水浸泡24小時,置清水中揉搓漂洗,除去果肉及雜質,漂洗去癟籽,將沉澱於底層的飽滿種子撈出,晾乾後隨即春、夏、秋季均可播種。以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中旬為適宜。在整籽的苗床上,開淺溝條播或撒播。條播,按行距20-25厘米橫向開溝,深1-1.5厘米,播幅寬7-9厘米。然後,將種子用5-7倍的火土灰或細土拌勻,均勻撒入溝內,播後覆蓋過篩的細肥土,厚1厘米左右,以不見種子為度。最後,畦面蓋草,保溫保濕。當氣溫上升至18-20攝氏度時,7-10天出苗。出苗後及時揭去蓋草,加強田間管理,培育至當年秋季或翌年春季出圃定植。撒播,先將苗床灌水,濕潤畦面。然後,將種子拌火土灰或細土均勻地撒於畦面上,撒蓋1薄層過篩的細肥土,播後用竹掃把輕輕拍打,使種子與畦土密接。最後覆蓋稻草,保溫保濕。出苗後揭去,潑澆1次稀薄人畜糞水,促苗生長。當苗高3-5厘米時進行間苗,拔去密苗和弱苗。苗高7-9厘米時定苗,每隔7-10厘米留壯苗1株。培育1年即可移栽。春、秋兩季均可進行。春插,於4月中旬至5月中旬,選1-2年生髮育充實、健壯、無病蟲害的半木質化枝條,剪去頂梢過於柔嫩和基部過於木質化部分,取其中段,剪成長20-25厘米的插條,摘除下部葉片,留上部葉片1-2片。在下端近節處,剪成馬耳形斜面,溶液中浸泡3-5分鐘,取出沖洗去藥液,稍晾乾後扦插。插時,在整平耙細的苗床上,按行距40-50厘米開溝深15-20厘米,將插條每隔7-10厘米(株距)斜插入1根,露出地面1/2-1/3。插後覆土壓緊,澆1次透水。以後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約半個月左右即可生根。

種植方法

白英
用種子及分根繁殖。種子繁殖:北方地區春季播種,4-5月條播,行距40cm,保持土壤濕潤,約2星期左右出苗,苗出齊後間苗,株距15-20cm。分根繁殖;宜春、秋進行。當苗高20cm左右時,要搭架縛藤,以利生長。
一、生長習性
白英喜溫暖濕潤的環境,耐旱、耐寒、怕水澇。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為好。重粘土、鹽鹼地、低洼地不宜種植。
二、整地與施肥
選地勢高、排水好的田塊,精耕細作。結合整地,施足基肥:每畝施土雜肥5000公斤,尿素20公斤,磷鉀肥50公斤。然後做成1.5米寬的高畦,等待播種。
三、播種
白英用種子繁殖,分育苗和移栽兩步進行。也可扦播繁殖和分株繁殖。播種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清明前後,秋播在封凍之前。育苗播前先用耬在整好的畦面上開成淺溝,再將種子均勻地撒入溝內,覆土澆水保墒,以利出苗,齊苗後,加強田間管理,培育1年後,即可移栽。移栽即將培育1年的白英苗,按行株距50×10厘米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澆水保墒,以利成活。扦插繁殖選1~2年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未木質化枝條,取其中段,剪成20厘米的插條,摘除下部葉片,用ABT生根粉液浸泡處理後,按行株距40×10厘米,斜插入整好的畦面上。露出地面三分之一。經常澆水保墒,以利成活。分株繁殖於秋季將株植地下根挖露土面,砍傷根皮,覆土。翌春即可萌發新苗。然後帶根挖出移栽即可。
四、田間管理
白英齊苗後,應注意中耕除草,乾旱天氣經常澆水,陰雨天氣及時排水。苗高30厘米時在行間搭成支架,任其莖蔓攀援,以利通風透光。第一次收割之後,應立即追肥一次:每畝追施尿素10公斤,磷酸二氫鉀10公斤。
五、病蟲害防治
白英病害較少,如果發現,按常規方法及時防治。病蟲主要有紅蜘蛛,可用克蟎特防治。蚜蟲,可用氧化樂果防治。地下害蟲用辛硫鱗配毒餌誘殺。
六、收穫與加工
白英於夏秋季節莖葉生長旺盛時收割。每年收割二次,將白英莖葉齊根割下,曬乾即可入藥出售。秋後,第二次收割莖葉後,再刨出地下根,去淨泥土,曬乾,可一同作藥用。畝產莖葉200公斤,根300公斤。

注意事項

白英屬草質藤本,喜濕暖濕潤氣候,耐陰濕。適宜砂質壤土及粘壤土栽培。分根繁殖。掘起老株,分根時切口要小,並抹上新高脂膜防水分蒸發、防曬抗旱、防感染。栽種後用新高脂膜噴施在植物表面,防止病菌侵染,提高抗自然災害能力,提高光合作用強度,保護植株茁壯成長。栽種後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除草鬆土,培土追肥。適時噴施壯莖靈,可使植物桿莖粗壯,植株茂盛,同時可提升抗災害能力,減少農藥化肥用量,降低殘毒。同時加強對病蟲害的綜合防治,並噴施新高脂膜增強防治效果。在秋末要做好越冬防寒保溫工作,確保全全越冬,以保來年的成長。

病蟲害防治

蟲害有紅蜘蛛為害。

藥用價值

藥名:白英
別名:白毛藤、白草、毛千里光、毛風藤、排風藤、毛秀才、葫蘆草、金錢綠毛龜。白毛箭(溫州樂清)白石英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白英SolanumlyratumThunb.的全草。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化學成分:莖及果實含有茄鹼(即龍葵鹼solanineC45H73NO15N)。果實含量為0.3~0.7%,莖含量0.3%,果皮尚含有花色甙及其甙元。
【性味歸經】苦,平,有小毒。
【功效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抗癌。全草:用於感冒發熱,黃疸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病,癌症,子宮糜爛,白帶,腎炎水腫;外用治癰癤腫毒。根:用於風濕性關節炎。
用治感冒發熱、乳癰等,可配合蒲公英、銀花、一見喜等藥同用。治療濕熱黃疸或腹水腫痛、小便不利者,可配合金錢草、茵陳等藥同用,使水濕之邪從小便排泄。用於風濕痹痛,可與秦艽、羌活、獨活等藥同用。本品配伍蛇莓、龍葵、白花蛇舌草等藥,用於肺癌以及胃腸道癌腫等症。
【用法用量】全草、根15~30克;外用適量,鮮全草搗爛敷患處。
藥方選錄:
⑴黃疸性肝炎:白英、天胡荽各30克,虎刺根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⑵聲帶癌:白英、龍葵各30克,蛇莓、石見穿、野蕎麥根各15克,麥冬、石韋各12克。水煎2次分服。
⑶肺癌:白英、狗牙半支(垂盆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附註說明
《中華本草》:植物白英的中藥名分別為:白毛藤、白毛藤根,詳見專條

醫藥

【白藥】寬映乾資:全株治感冒,小兒高熱,肝炎,咳嗽,風濕《滇藥錄》。寬映乾資:全草或根主治感冒發燒,黃疸型肝炎,白帶,腎炎水腫及風濕《民族藥志一》。【高山藥】莫路志:全草主治黃疸型肝炎及風熱感冒《民族藥志一》。【僳僳藥】阿母辛哪洗:功用同白族《滇藥錄》。阿母悉哪洗:全草主治風火牙痛《民族藥志一》。【畲藥】白毛藤:全草主治黃疸型肝炎《民族藥志一》。【瑤藥】毛蟲草,三叉草:全草治痢疾,癰瘡癤腫《桂藥編》。巴麻用:全草主治痢疾,黃疸型肝炎,白帶症,結膜炎,頸淋巴結核,風疹《民族藥志一》。【壯藥】麻捆坡:功用同瑤族《民族藥志一》。【侗藥】Jaolnungcbags:全草主治隋竄帕(膽道蛔蟲),降吆(內傷)《侗醫學》。【苗藥】Jabdiolvednieb加丟歐里:全草主治黃疸,膝關節疼痛《苗藥集》。Reibbibghuoub(銳鼠勾),Jabdiolvednieb(加丟歐里),Uabghuabdlinb(蛙關拎):全草治黃疸病,風濕疼痛,丹毒,疔瘡,治膝關節疼痛《苗醫藥》。全草用於風熱感冒,發熱,咳嗽,黃疸型肝炎,膽囊炎;外治癰腫,風濕性關節炎《湘藍考》。【土家藥】細介思切(xifgxixenrqief):全草治膽石症,膽囊炎,水腫,下焦濕熱,擺白《土家藥》。
來源:《中國民族藥志要》,賈敏如、李星煒,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
【藏藥】烏魯祖瑪:地上部分膽囊炎,腫瘤痞塊,風濕痹痛,癰腫瘡癤《藏本草》。【侗藥】登拿寧:全草治慢性支氣管炎。
來源:《中國民族藥志要》,賈敏如、李星煒,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

地上部分(自英):甘、苦,寒。清熱解毒,祛風利濕,化瘀。用於濕熱黃疸,風濕關節痛,帶下病,水腫,淋證,丹毒,疔瘡,癌瘤。根(白毛藤根):苦、辛,平。用於風火牙痛,頭痛,瘰癧,癰腫,痔漏。果實(鬼目):酸,平。明目。用於目赤,牙痛。
來源:《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國藥材公司,科學出版社,1994

化學成份

白英白英
莖含甾體糖甙SL-a(又名SL-0)、SL-b(又名SL-1)、SL-c、SL-d[1,2]。它們都是混合物。SL-a含有4個成分,系(5α,25β)-呋甾烷-3,22,26-三醇[(5α,25β)-furostan-3,22,26-triol]的、(5α,25α)-呋甾烷-3,22,26-三醇[(5α,25α)-furostan-3,22,26-triol]的、(25β)-呋甾-5-烯-3,22,26-三醇[(25α)-furost-5-en-3,22,26-triol]的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1→4)-β-D-吡喃半乳糖甙-26-O-β-D-吡喃葡萄糖甙[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26-O-β-D-glucopyrano-side]組成的。SL-b也含有4個成分,系規告皂甙元的、新替告皂甙元的、薯蕷皂甙元的和雅姆皂甙元的3-O-β-D-吡喃葡萄糖甙(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甙[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組成的。SL-c含2個成分,系(25ζ)-茄甾-3β,23β-二醇[(25ζ)-solanidan-3β,23β-diol]的和(25ζ)茄甾-5-烯-3β,23β-diol]的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甙[3-O-β-D-glucopy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組成的。SL-d也含有2個成分,系(25ζ)-茄甾-3β,23β-二醇的和(25ζ)-茄甾-5-烯-3β,23β-二醇的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甙{3-O-β-D-gluc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組成的。還含蜘蛛抱蛋甙(aspidistrin),甲基原蜘蛛抱蛋甙,(22R-3β,16β,22,26-四羥基膽甾-5-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22R)-3β,16β,22,26-tetrahydroxycholest-5-ene-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ide],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ζ,25R)-3β,22,26-三羥基-呋甾-5-烯3-O-α-L-吡喃鼠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26-O-β-D-glucopyranosyl-(22ζ,25R)-3β,22,26-trihy-droxy-furost-5-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3)]-β-D-glucuronopyranoside},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ζ,25R)-3β,26-二羥基-22-甲氧基呋甾-5-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26-O-β-D-glucopyra-nosyl-(22ζ,25R)-3β,26-dihydroxy-22-methoxy-furost-5-ene-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ide]及其(22ζ,25S)異構體,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3β-羥基-25-R-螺甾-5-烯[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3β-hydroxy-(25R)-spirost-5-ene]及其(25S)-異構體。

藥理作用

白英白英
1、抗腫瘤作用:蜀羊泉(千年不爛心SolanumdulcamaraL.的全草)和紅棗以1:1混合製成煎劑、糖漿劑對小白鼠艾利虛腹水癌及梭形細胞肉瘤的實體型及腹水型有抑制作用,臨床上對子宮頸癌有效,但重複率低,進一步用相當生藥40,80,120g/kg/天的煎劑及小劑量遞增的給藥方法,均無明顯抗小鼠梭形細胞肉瘤實體型、艾氏腹水癌實體型及肉瘤180的作用,但醇提取物對小鼠肉瘤180則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為β-苦茄鹼。
2、對機體防禦機能的影響:根據溶血素及血清蛋白含量的測定,蜀羊泉及紅棗對促進機體的抗體形成,以及蛋白(尤其是γ-球蛋白)的合成有一定作用,可以增強機體非特異性的免疫生物學反應。
3、其他作用:蜀羊泉鹼均有某些抗真菌作用,但不及番茄鹼。其中所含之龍葵鹼的作用見“龍葵”條。蜀羊泉有制欲作用。

藥方選錄

1、黃疸性肝炎:白英、天胡荽各30克,虎刺根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2、聲帶癌:白英、龍葵各30克,蛇莓、石見穿、野蕎麥根各15克,麥冬、石韋各12克。水煎2次分服。
3、肺癌:白英、狗牙半支(垂盆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配伍套用

1、用治感冒發熱、乳癰等,可配合蒲公英、銀花、一見喜等藥同用。
2、治療濕熱黃疸或腹水腫痛、小便不利者,可配合金錢草、茵陳等藥同用,使水濕之邪從小便排泄。
3、用於風濕痹痛,可與秦艽、羌活、獨活等藥同用。
4、本品配伍蛇莓、龍葵、白花蛇舌草等藥,用於肺癌以及胃腸道癌腫等症。

臨床套用

白英白英
1、癌腫:可與半枝蓮、龍葵、白花蛇舌草等同用。
2、黃疽型肝炎、膽石症、膽囊炎:可與苗陳、金錢草、大黃等同用。
3、瘡療癰腫、丹毒:可內服本品,或用鮮品搗爛局部外敷。
4、風濕痹痛:可與祛風活血藥配伍套用。
5、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取白英全草製成100%注射液,肌肉注射。2歲以下每次2毫升,每日2次;4~12歲每次4毫升,每日2~3次;12歲以上每次4毫升,每日3~4次。治療31例,痊癒(自覺症狀和陽性體徵消失,尿三膽試驗與肝功能恢復正常)23例,好轉(自覺症狀改善,尿三膽正常,肝功能好轉者)8例。臨床觀察到,白英注射液對退黃、改善症狀和降低轉氨酶均有較好療效,但對降低麝濁、鋅濁及腦絮效果較差。
6、用於感冒發熱,乳癰、惡瘡等症:白英味苦微寒,功能清熱解毒,用治感冒發熱、乳癰等,可配合蒲公英、銀花、一見喜等藥同用。
7、用於濕熱黃疸、腹水等症:白英有利尿作用,治療濕熱黃疸或腹水腫痛、小便不利者,可配合金錢草、茵陳等藥同用,使水濕之邪從小便排泄。
8、用於風濕痹痛:白英有祛風濕作用,用於風濕痹痛,可與秦艽、槍活、獨活等藥同用。
9、本品配伍蛇莓、龍葵、白花蛇舌草等藥,用於肺癌以及胃腸道癌腫等症。

常用配方

白英白英

1、治黃疸初起:白英、神仙對坐草、大茵陳、三白草、車前草各等分。白酒煎服。(《百草鏡》)
2、治肝硬化初期:鮮白英一至三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3、治風痛:桑黃二兩,白英二兩。切碎,用紹興原壇酒六斤,煎三炷香。每日服一飯碗。(《楊春涯經驗方》)
4、治風濕關節痛:排風藤一兩,忍冬一兩,五加皮一兩。好酒一斤泡服。(《貴陽民間藥草》)
5、治婦女白帶:白英煎汁,燒小公雞或桂圓,連汁食。(《浙江民間草藥》)
6、治小兒肝熱:鮮白英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7、治風火赤眼:白英鮮葉搗爛,調入乳外笛巰鍘。(《福建中草藥》)
8、治療瘡腫毒:鮮白毛藤全草四兩,燉服。另以鮮葉搗爛敷患處。(《閩東本草》)
9、治疥瘡:白英全草一兩至一兩五錢(乾的八錢至一兩二錢)。和肥豬肉六兩,酌加水煎,分兩次吃下。(《福建民間草藥》)
10、治風疹:白英、油豆腐各30克,水煎服。
11、治頸淋巴結核:白英30克,夏枯草15克,水煎濃汁,代茶飲。
12、治結膜炎:白英果30克,白英根10克,野菊花15克,水煎服。
13、治陰道炎、子宮頸糜爛:鮮白英30~60克,紅棗6枚,水煎服。
14、治乳腺炎、腮腺炎:白英30克,水煎服。

方劑

白英白英
1、方劑名稱:白英丸。
藥物組成:白英5兩,白蘞3兩,紫草2兩,芒消(研)2兩,大黃(銼)2兩,茵陳蒿1兩,葶藶子(紙上炒)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透)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方劑主治:中焦熱結,胃氣鬱伏,身發黃疸。
製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早、晚食前用蜜湯送下,以知為度。
2、方劑名稱:白英丹。
藥物組成:大黃5錢,芒消3錢,甘草1錢(炙),枳實2錢(炒),厚朴3錢(炒),玄參3錢,麥冬8錢,丹皮3錢,芍藥3錢,生地3錢。
處方來源:《四聖懸樞》卷一。
方劑主治:溫病肺脾津液、肝腎精血為相火煎熬,燥熱煩蒸,髒陰枯竭;陽明腑病,譫語腹滿,潮熱作渴。
方劑功效:滋其髒陰,泄其腑熱,勿令陽亢而陰亡。
用法用量:流水煎大半杯,熱服。
3、方劑名稱:白英散。
藥物組成:白英1錢(根莖葉並燒為霜),胡椒(燒為霜)3分,丁子3分(燒為霜)。
處方來源:《名家方選》。
方劑主治:癰疔及諸熱毒腫。
用法用量:每服6分,溫酒飲下。

文獻論述

白英白英
1、《本經》:主頭禿惡瘡熱氣,疥瘙茄癬蟲。
2、陶弘景:葉作羹飲,甚療勞。
3、《本草拾遺》:主煩熱,風疹,丹毒,瘧瘴,寒熱,小兒結熱。
4、《開寶本草》:別本注,莖葉煮粥極解熱毒。
5、《百草鏡》:除骨節風濕痛。
6、王安卿《採藥志》:活血追風生血,治鬼箭有效。
7、《綱目拾遺》:止血淋,瘧,疝氣。汁滴耳中,止膿不乾。治癧癖,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濕熱,治黃疸水腫,小兒蛔結腹痛。
8、《植物名實圖考》:治腰痛。
9、《分類草藥性》:治驚風,咳嗽。
10、《藥材學》:清熱解毒。治惡瘡,漆瘡。
11、《爾雅》郭璞註:今江東有鬼目草,莖似葛,葉員而毛,子如耳璫也,赤色叢生。
12、《別錄》:白英、生益州山谷。春采葉,夏采莖,秋採花、冬采根。
13、《唐本草》:白英,鬼目草也,蔓生,葉似王瓜,小長而五椏,實圓若龍葵子,生青熟紫黑,東人謂之白草。
14、《綱目》:白英,俗名排風子是也。正月生苗,白色,可食;秋開小白花,子如龍葵子,熟時紫赤色。
15、《吳志》云:孫皓時有鬼目菜,緣棗樹長丈余,葉廣四寸,厚三分,人皆異之。即此物也。張壽頤:白宅藤,以效力而言,似亦溫和性質,然采而嘗之,略如青草氣,不含辛辣及惡劣等味,蓋蔓延走竄之性即其全體大用,不在乎氣味之寒熱溫涼者。惟以趙(學敏)氏所治諸症,繹其大旨,類皆濕熱為病居其多數,而氣味頗清,蓋清熱理濕,而通水道,利關節,兼能消痰去瘀,理氣解結者也。

中藥材鑑別

性狀鑑別
莖圓柱形,有分枝,長短不等,長可達1.2m,直徑2-7mm。表面黃綠色至棕綠色,密被灰白色柔毛,粗莖通常毛較少或無毛。葉互生,葉片皺縮捲曲,暗綠色,展平後戟形或琴形,被毛茸;葉柄長1-3cm。有時附黃綠色,或暗紅色的果實。莖質硬而脆,斷面纖維生,髓部白色或中空;中質脆易碎。氣微,味苦。
以莖粗壯、葉綠、無果者為佳。
顯微鑑別
莖和葉柄的表面密生腺毛並有少數非腺毛。腺毛柄部由4~10個細胞組成,長450~560μm,基部細胞直徑80~130μm,常見其間有1~2個細胞已皺縮;頭部單個細胞,長圓形,直徑10~14μm。
莖(直徑3mm)的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皮層較厚;中柱鞘部位由纖維斷續成環帶;維管束雙韌型,韌皮部較薄;髓部有含砂晶的細胞散在。
白英莖橫切面簡圖(×21)
莖橫切面:
白英
葉上表面密被腺毛,長900~1700μm,柄部由4~5個細胞組成,常見其間有1~2個細胞已皺縮,頭部單個細胞,長圓形或長卵形,直徑8~14μm;另有少數腺毛,柄部由2個細胞組成,長90~108μm,頭部單個細胞,圓形,直徑40~50μm。非腺毛極少,長850~1500μm,由4~6個細胞組成。葉下表面密被腺毛和密布氣孔,腺毛柄部由3~7個細胞組成,長234~320μm,基部細胞直徑72~85μm,常見其間有1~2個細胞已皺縮,頭部仍為單細胞,長圓形或長卵形,直徑8~13μm;非腺毛少見,形態與葉上表面相似;氣孔保衛細胞長21~22μm,副衛細胞3~6個。葉肉中有含砂晶細胞。
理化鑑別
取生藥粉末5g,加乙醇25ml,置水浴上回流半小時,濾過,濾液分別置於3支5ml小試管中,分別加碘化鉀試液,出現黃白色沉澱;加碘化鉀碘試液出現紅棕色沉澱;加碘化汞鉀試液出現黃白色沉澱。

中藥材種植

白英白英

生物學特性
植物喜溫暖氣候和較濕潤的環境,也能耐旱,耐寒,植株在露地能越冬。對環境和土壤條伯要求不嚴,適應性極強,能耐栽培以疏鬆肥活,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白英怕澇,在低洼積水,土質粘重的地方不宜種植。
繁殖方法
以種子繁殖為主,亦可扦插和分株繁殖。
種子繁殖
採種與種子處理:10-12月當漿果由青變深紅色時,採集成熟的果實。先用30-50攝氏度溫水浸泡24小時,置清水中揉搓漂洗,除去果肉及雜質,漂洗去癟籽,將沉澱於底層的飽滿種子撈出,晾乾後隨即下種。或者,將種子3倍的細砂混合均勻,裝入木箱內,不要加蓋,置室內陰涼處貯藏,於翌年春、夏取出播種。
播種:春、夏、秋季均可播種。以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中旬為適宜。在整籽的苗床上,開淺溝條播或撒播。條播,按行距20-25厘米橫向開溝,深1-1.5厘米,播幅寬7-9厘米。然後,將種子用5-7倍的火土灰或細土拌勻,均勻撒入溝內,播後覆蓋過篩的細肥土,厚1厘米左右,以不見種子為度。最後,畦面蓋草,保溫保濕。當氣溫上升至18-20攝氏度時,7-10天出苗。出苗後及時揭去蓋草,加強田間管理,培育至當年秋季或翌年春季出圃定植。撒播,先將苗床灌水,濕潤畦面。然後,將種子拌火土灰或細土均勻地撒於畦面上,撒蓋1薄層過篩的細肥土,播後用竹掃把輕輕拍打,使種子與畦土密接。最後覆蓋稻草,保溫保濕。出苗後揭去,潑澆1次稀薄人畜糞水,促苗生長。當苗高3-5厘米時進行間苗,拔去密苗和弱苗。苗高7-9厘米時定苗,每隔7-10厘米留壯苗1株。培育1年即可移栽。
扦插繁殖
春、秋兩季均可進行。春插,於4月中旬至5月中旬,選1-2年生髮育充實、健壯、無病蟲害的半木質化枝條,剪去頂梢過於柔嫩和基部過於木質化部分,取其中段,剪成長20-25厘米的插條,摘除下部葉片,留上部葉片1-2片。在下端近節處,剪成馬耳形斜面,置500ppm萘乙酸(NNA)溶液中浸泡3-5分鐘,取出沖洗去藥液,稍晾乾後扦插。插時,在整平耙細的苗床上,按行距40-50厘米開溝深15-20厘米,將插條每隔7-10厘米(株距)斜插入1根,露出地面1/2-1/3。插後覆土壓緊,澆1次透水。以後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約半個月左右即可生根。成苗率達95%以上。若進行扦插育苗,按行株距10*5厘米扦插,可以取得大量的扦插苗,進行大田移栽。
分株繁殖:
白英萌櫱力極強。可於秋冬季將植株地下根挖露土面,砍傷根皮,覆少量肥土,翌春即可萌櫱新苗。然後帶根挖取移栽,成活率達95%以上。
栽培要點

白英白英莖圓柱形,有分枝,長短不等,長可達1.2m,直徑2-7mm。表面黃綠色棕綠色,密被灰白色柔毛,粗莖通常毛較少或無毛。葉互生,葉片皺縮捲曲,暗綠色,展平後戟形或琴形,被毛茸;葉柄長1-3cm。有時附黃綠色,或暗紅色的果實。莖質硬而脆,斷面纖維生,髓部白色或中空;中質脆易碎。氣微,味苦。以莖粗壯、葉綠

1、選地整地:育苗地宜選擇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和灌溉方便的地塊。栽植地可利用房前屋後的空地、庭院四周的籬笆或圍牆旁;也可選擇生荒地、熟地栽植。地選後,結合整地每畝施入土雜肥1500公斤,翻耕入土作基肥。然後整平耙細,作成寬1.5米的高峰畦或平畦,畦溝寬40厘米,四周理好排水溝。
2、移栽:於春季3-4月或秋季9-10月進行。栽時按行距50-70厘米開溝,溝深15百米左右。然後,按株距7-10厘米栽入幼苗1株。栽正、栽直,覆土稍高於原土痕,使根系舒展,栽後澆1次定根水。
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和追肥:白英幼苗生長緩慢,生長初期要勤中耕除草。每年進行4-5次,第1次在苗高5厘米左右時,宜淺鬆土除草,結合鬆土每畝追施腐熟人畜糞水1000-1500公斤,促使幼苗生長健壯。以後每隔1個月除草1次,直至封行之後。除淨田間雜草,是白英育苗成敗的關鍵。秋冬枯苗落葉後,於株行間開溝施肥並進行培土,以利苗株安全越冬。
2、排灌水:白英耐旱怕澇。但苗期需水量較大,幼苗出土後,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在乾旱季節要灌水保苗。雨季要注意及時疏溝排水。
3.設立支架:
當苗高30厘米以上時,在行間用竹桿或樹枝搭設支架,牽引莖蔓攀援向上生長,改善行間通風透光條件,增強光合作用,促進莖葉生長茂盛,有利增產。架高1.7米左右,兩行之間用橫桿連線,使之穩固。
蟲害防治
1、紅蜘蛛:6-7個月紅蜘蛛聚集葉背面,吸取汁液,使葉片變黃,枯萎脫落。越是乾旱天氣,危害越嚴重。
2、蚜蟲:6-7月蚜蟲密集在嫩莖和嫩葉上,吸取汁液,使葉片變黃枯萎謝。防治方法:以上兩種害蟲均危害葉片,發生時噴10%殺滅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0%滅蚜松乳油10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1000倍液殺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