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歐自由貿易區,中文全稱為中歐自由貿易區協定( Central European Free Trade Agreement, CEFTA)。1992年12月21日,捷克、波蘭、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外長在波蘭克拉科夫市的瓦維爾宮簽署了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協定,以取代由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三國1991年2月成立的維謝格拉德集團 (vise grad Group)。
中歐自由貿易區協定於1993年1月1日正式生效。目前有7個成員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
宗旨宣言
中歐自由貿易區的宗旨是加強中歐自由貿易區成員國之間在經濟領域的協調;推動地區經濟合作關係,謀求共同發展;儘快消除成員國間的貿易障礙,實行自由貿易;通過相互配合,做出集體努力,儘快加入歐洲聯盟。
中歐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第九次政府首腦會議2007年9月14日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閉幕。會議發表的聯合宣言強調,要消除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加強和改善中歐自由貿易區協定的組織功能。宣言呼籲儘快解決該貿易區內農產品交易領域存在的問題,要求有關各方通過協商解決貿易爭端,在消除現存矛盾的同時防止出現新的爭議。關於加入歐盟問題,宣言指出,中歐自由貿易區成員國在入盟談判中應該維護共同的利益,在世貿組織新一輪多邊談判中也要協調行動。與會者還希望在該組織部分成員國加入歐盟後能繼續致力於加強本地區的經濟合作。
主要協定
中歐自由貿易區成員國對彼此間進口的商品取消一切關稅和貿易數量限制,但各成員國仍將對其它國家保持關稅主權和“限額”政策。建立中歐自由貿易區的協定計畫為期8年,分三個階段逐步放開。第一階段立即取消在沒有“敏感商品”的工業產品範疇的貿易壁壘,這相當於30%的貿易額。在第二階段,即在1994年~1996年期間,所出口的商品每年減少三分之一的關稅。第三階段包括“最敏感商品”(如鋼鐵、紡織品和汽車),在1995~2001 年期間,這類商品的關稅每年減少15%。對農產品貿易採取一定保護措施,規定在2年內減免20%的關稅,5年內減免50%的關稅。1994年11月25 日,捷克、波蘭、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政府首腦在波蘭的波茲南會晤,通過了關於加速貿易自由化的意向和向新成員開放的聲明,決定提前一年,即在1998年前建成中歐自由貿易區,相互取消絕大部分工業品的關稅,商檢標準一致化,並初步成立聯合清算銀行。會議還決定每年舉行一次成員國例會。主要活動

1999年10月19-20日,中歐自由貿易協定組織在布達佩斯舉行會議,討論中歐各國經濟合作、共同發展和開通多瑙河航線等問題。會議簽署了一項聯合聲明,決定自2000年1月1日起,中東歐7國實現工業品自由貿易。
2000年11月15日,該組織七國總理在華沙會晤,討論了農產品自由貿易問題。
2001年10月,中歐自由貿易區7國首腦在布達佩斯舉行年會,就實行共同農業政策、農產品和食品貿易減稅、是否建立新的地區組織作為加入歐盟的過渡機構等問題進行了討論,會議決定由多邊協定向雙邊協定過渡,即各成員國之間可以進行雙邊會談,以解決彼此間的貿易爭端和分歧。會議還決定成立專門委員會負責區內各成員國經濟領域犯罪問題。
成員國
有13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阿爾巴尼亞、波赫、摩爾多瓦、黑山、塞爾維亞。
貿易組織機構
貿易組織主要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和大幅度、穩步提高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擴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與貿易;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個成員方應促進對世界資源的最優利用、保護和維護環境,並以符合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各成員需要的方式,加強採取各種相應的措施;積極努力確保開發中國家,尤其是最不已開發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份額和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