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形式
20世紀90年代.世界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分別是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區域集團的各種形式中,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形勢十分突出。自由貿易協定,尤其是已開發國家間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引人注目。在世界範圍內,自由貿易區的數量已經達到數十個,範圍遍及各大洲。其中,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東協自由貿易區最具有典型意義,北美自由貿易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其他大的自由貿易區還有中歐自由貿易區、歐盟-拉美自由貿易區、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等等。
趨勢
80年代中後期,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極其迅猛,並呈現出新的特點。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的特點包括:區域經濟集團化與世界經濟全球化並行發展,相輔相成;世界經濟已形成以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三大經濟板塊為中心的格局;區域經濟集團之間跨區域經濟合作日益頻繁;區域經濟集團的成員結構發生了變化。
出現原因
(1)內部原因。①區域經濟集團化有助於集團化區域內部經濟發展。因為它可以促使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
的擴大。內部規模經濟主要來自對外貿易的擴大,因而引起生產規模的擴大,隨即導致生產成本降低。外部規模經濟來源於整個國民經濟或經濟一體化組織內部的經濟發展。區域性的經濟結合可導致區域內部的市場擴大,市場擴大必帶來各行業間的互相促進。②區域經濟集團化對其內部的市場結構具有重大影響,既加強了競爭,又加強了壟斷。原來靠關稅保護而存在,經營效率較差的企業,在其內部的關稅壁壘取消後,面對其他成員國的企業的競爭不得不努力提高經營效率,降低成本。③區域經濟集團化成員內部的貿易自由化必然促使其內部的國際分工格局的發展。經濟一體化成員國間的關稅壁壘的取消,使成本較低的成員國的產品面臨擴大的內部市場,從而可能引起更大規模經濟的效應,而成本比較高的成員國的產品面臨強大的競爭者。這種演化使各成員國的投資結構發生變化,其內部專業化生產會逐漸發展。④加強對外談判力量。由於區域經濟集團化使成員國的經濟得到發展,競爭能力不斷提高,因此在對外談判中,取得較好成果,特別是對於開發中國家來說,效果尤為顯著。(2)外部原因。①美國與原蘇聯在歐洲的對峙迫使西歐聯合。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與原蘇聯出現了冷戰局面。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增加同美蘇兩國的抗衡地位,恢復和提高西歐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以及發揮其相應的作用,西歐國家的首腦們痛感要加強聯合走一體化的道路。②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穩,世界政治經濟出現多極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憑藉其政治、經濟、軍事的強大實力,建立了世界霸主地位。但是20世紀50年代西歐的復興與聯合,70年代日本經濟的崛起,極大地動搖了美國的霸主地位。面對這種局面,美國加緊了與周邊國家區域經濟集團化的活動,以應付激烈的經濟競爭。③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繫和相互依賴的加強以及經濟生活國際化的發展,卻受到國家壁壘的限制。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打破國家疆界,在彼此之間進行經濟協作和聯合。④激烈的世界競爭。進入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出現了“經濟全球化”的特徵,世界各國都被納入到了“競爭全球化”機制的作用之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日趨白熱化,世界各國,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都具有成立區域經濟集團組織的強大的欲望。
因此,經濟生活的國際化就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趨向聯合,走向經濟一體化的客觀基礎和方向。
發展特點
80年代中後期,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極其迅猛,並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區域經濟集團化與世界經濟全球化並行發展,相輔相成
區域經濟集團化和世界經濟全球化在20世紀後期同時獲得迅速發展,並非偶然,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不平衡而產生的。經濟全球化過程雖然囊括了全世界,但全球化在地區上的發展是不平衡的。
這首先表現在已開發國家和地區與開發中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繫更加緊密,跨國公司及其活動相對集中在發達地區。而開發中國家和地區在國際經濟活動中所占份額無法與已開發國家相比。
其次,無論已開發國家之間或開發中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發展,都是不平衡的。美國的經濟實力相對削弱,而日本和西歐國家的實力則相對加強。至於開發中國家和地區之間,分化在加劇。
最後,由於地緣經濟因素的作用,各地區內部經濟關係與外部經濟關係也是不平衡的。位於同一地區的國家,因地理位置接近,交往方便,往往在歷史上就有較密的經濟聯繫,而它們與其他相距遙遠的國家,經濟聯繫就相對較少。
由於以上種種因素,經濟全球化在地區上的不平衡是很自然的。所有國家一併參與的全面的全球經濟一體化並不現實。在各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區內部,由於國家較少,交往便利,經濟聯繫更加密切,彼此差異較少,易於找到利益的共同點,從而易於達成某種協定,建立某種一體化組織。而且,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地區國家之間需要通過聯合發揮地緣優勢,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和談判能力。
綜上所述,經濟全球化在各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從而產生了經濟區域化、集團化的趨勢。可以認為,區域經濟集團化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具體表現,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補充。
(二)世界經濟已形成以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三大經濟板塊為中心的格局
冷戰結束後,世界經濟和國際經濟關係領域中,以大國為中心的地區經貿集團化趨勢進一步增強,尤其是以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為代表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1.歐洲聯盟。歐盟統一大市場已於1993年初正式啟動,同年11月,《馬斯特里赫特條約》開始生效。歐元啟動後,歐盟外圍國家中出現了申請加盟的熱潮。歐洲正計畫構築以歐盟為核心,以其毗鄰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為中間層,以東歐國家為外圍的三個“同心圓”。與此同時,在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國的推動下,歐盟決定進一步擴大經貿合作範圍,建立跨區域自由貿易區。可以預見,上述構想一旦實現,未來的大歐盟將形成世界上最大的超級經濟圈。
2.北美自由貿易區。由美、加、墨三國共同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於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宣告誕生。上述三國計畫在未來15年內逐步取消相互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最終建立起一個可與歐洲大市場相匹敵的世界級自由貿易區。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拉美各國產生了很大的震動,許多國家試圖通過加強與墨西哥的經貿合作,創造進入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有效途徑;另一些國家則試圖加強與美國的直接經貿聯繫緩解來自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壓力。
據統計,已有三十多個拉美國家同美國簽訂了貿易和投資協定,並積極謀求儘早建立涵蓋南北美洲的大自由貿易區。美國政府出於全球戰略考慮,因勢利導,於1994年12月成功地促使南美洲各國領導人同意最晚於2005年之前將北美自由貿易區擴展至整個南美洲。同時,美國與泛美洲各國的經濟聯繫必將進一步密切.美“後院”將更加鞏固,從而將大大增強美在世界范同的戰略地位。
3.亞太經合組織。以美國、日本和中國等國為核心的亞太經合組織也已正式投入運行。亞太經合組織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在來自歐、美兩個大陸咄咄逼人的挑戰面前,亞太有關各國紛紛提出建立區域經濟集團的方案和構想,積極探討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途徑。1989年,在澳大利亞總理霍克的倡議下,成立了亞太經合組織。
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這三大區域經貿集團的形成和發展,迫使許多國家政府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時,必須摒棄以本國為中心的舊模式和舊觀念,根據國際形勢大氣候,並參照本國所在地區的經貿集團的共同利益,隨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
(三)區域經濟集團之間跨區域經濟合作日益頻繁
世界經濟格局的新趨勢之一是,在各區域經濟集團(組織)內部一體化向縱深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集團(組織)之間進行經濟合作、加強跨區域經濟聯繫的活動日益頻繁。近幾年,歐盟部分取代美國而成為巴西等南美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並在此基礎上與由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和巴拉圭4國組成的南方共同市場嘗試著跨洋合作。1994年10月,歐盟委員會首次提出組建“歐盟一南方共同市場地區聯盟”的倡議,這一倡議很快得到南方共同市場的回響。同年12月,雙方發表聯合聲明,確認了這一構想。次年12月,兩大地區集團領導人正式簽署《歐盟--南方共同市場地區間合作樞架協定書》。它將以“政治、經濟和貿易均衡”為基礎,逐步實現兩大地區之間工業和服務貿易自由化,最終將於2005年建立由兩大地區集團組成的自由貿易區。與此同時,歐盟為加強其同中美洲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已決定把其普惠制擴大至安第斯國家和中美洲國家。歐盟正與美國積極磋商,籌劃建立由歐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組成的“大西洋共同體”,並將這一構想進一步擴大到南方共同市場,形成由這三大地區組織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大西洋自由貿易區”。
此外,歐盟與東協和東亞各國的經濟聯繫也在進一步加強。1996年3月首屆“亞歐首腦會議”在泰國曼谷舉行,東協7國、中、日、韓和歐盟15國領導人首次匯聚一堂,就促進政治對話和加強經濟合作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各國同意建立全面的“亞歐新型夥伴關係”。1998年,又在英國倫敦召升了第二次首腦會議。亞歐首腦的定期直接對話,開創了亞歐合作的新紀元,在世界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四)區域經濟集團的成員結構發生了變化
從理論上來說,區域經濟集團(組織)成員經濟水平越接近,消除市場障礙和實行專業化分工而帶來的經濟利益越均勻,越能產生共同的經濟需求;否則,經濟利益和需求差距懸殊,出現的矛盾和分歧不易協調。因此,過去都是已開發國家之間或是開發中國家之間各自組成區域經濟集團(組織),如早期的歐盟成員國均是經濟發達的西歐國家,而南方共同市場卻由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拉美國家組成。
但是,進入90年代以來,由於國際市場競爭加劇和貿易保護主義上升,區域集團化出現了一種新現象,即經濟發展水平懸殊的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共同建立南北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實現貿易自由化。如1992年,經濟高度發達的美國和加拿大與經濟水平相對落後的墨西哥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建立自由貿易區,從此開創了打破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組建區域經濟集團(組織)的先例。
發展程度不同的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一起建立區域經濟集團(組織),有其客觀的需要。對於已開發國家來說,通過與周邊或本地區國家建立經濟一體化組織,既有助於為本國企業建立比較完整的市場空間,充分利用發展中成員國的廉價勞動力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降低有關產品生產成本,進而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同時又能為本國剩餘資本尋找出路,為本國企業就近直接投資提供方便。對於開發中國家來說,國際競爭空前激烈,任何一個國家都難於獨立抵禦來自區域外的經濟衝擊,因此,必須藉助與周邊國家或有關大國的經濟聯盟。通過雙邊或多邊合作機制,開發中國家可望獲得或擴大本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市場份額,促進相關產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增加出口,帶動相關部門發展。通過貿易自由化,發展中國家可望吸引區域內已開發國家更多的直接投資和相對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綜合國力。
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雖然經濟上互補性較強,但是畢竟經濟發展水平懸殊,政治、法律、文化等社會環境不同,這種類型的區域經濟集團(組織)內部矛盾較多,不易協調,自由貿易區運轉起來的難度也較大。
衡量指標
衡量區域經濟合理髮展應當有一個指標系統,從中國許多地區經濟發展情況來看,一般包括以下5個方面:
①考慮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布局,分析地區經濟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是否適合當地的情況(包括人力、物力和資金等因素)。
③規劃設計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方案能否最合理地利用本地的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
④地區內各生產部門的發展與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應當比較協調。
⑤除生產部門外,還要發展能源、交通、電訊、醫療衛生和文化教育等區域性的基礎設施。注意生產部門與非生產部門之間在發展上的相互適應。
中國現狀
2006年05月1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6日發布的報告顯示,一季度,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呈現東部快於西部、西部快於中部、中部快於東北的態勢,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差距均有所擴大。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被劃分為:最佳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這四類主體功能區。
“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過去只是粗略地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東部加快發展、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更側重於一種要求和理念,而四大主體功能區的劃分,把理念變成了能夠有效操作和運行的模式。”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俞國生代表認為,這四大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增強了規劃的空間指導和約束功能。一季度,中國東部、西部、中部、東北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增長14.0%、12.7%、12.2%、11.6%,均比上年同期有所加快。東部地區與西部、中部、東北地區之間的差距由上年同期的0.6、0.8、1.8個百分點擴大到1.3、1.8、2.4個百分點。
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副司長王新懷此前在“中國-歐盟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上表示,截止到2006年,中國區域發展差距短時間內難以縮小。中國四大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均超過15%,東部最快、東北最慢;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在25%以上,西部、中部、東部增速均同比有所提高,東北下降;進出口貿易增速均超過12%,西部、東部增速同比提高,東北、中部下降。
統計顯示,1978年至2005年,東部GDP占全國比重已提高了11.8個百分點,而其他區域所占比重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影響
對世界經貿的影響區域經濟集團化作為一個經濟現象,其發展速度之快、涵蓋面之廣、對世界經濟與貿易的影響之大,令世人矚目。
(一)區域經濟集團化有助於世界經濟、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區域經濟集團內部貿易壁壘逐步降低直至消除,將推進內部貿易增加,使資金、技術、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成員國的經濟優勢能夠更進一步得到發揮,區域內生產布局更趨合理,勞動分工進一步加深;從而推進統一市場的建立和區域分工的發展,進而推動商品貿易、資金、技術和服務跨國流動日趨自由化,在促進參加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會進一步推動貿易自由化和國際貿易及世界經濟的總體發展。
當然,區域經濟集團(組織)內部的優惠措施具有排他性,無疑增加了成員國與非成員國開展貿易的難度。但是,也應看到,區域經濟集團(組織)外的國家,為了打進該集團(組織)的內部市場和適應集團(組織)市場對產品技術規格的需求,必須努力提高產品競爭力,從而把國際貿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區域經濟集團化推動世界格局進一步走向多極化
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經過多年的激烈對抗和軍備競賽,經濟實力受到嚴重削弱。冷戰結束的直接結果就是兩個超級大國“一亡一衰”。另外,由於世界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德國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美國對盟國的控制能力不斷下降,其獨霸天下的局面已由美、歐、日平等夥伴關係所替代。開發中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越來越大。世界格局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隨著北美自由貿易區“南延”、歐盟“東擴”以及亞太經合組織制度化,世界經濟的“三足鼎立”局面將會更加明顯。再加上獨立國協同盟不斷深化和亞非拉區域性經濟集團(組織)逐步發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多極化必將更加不可逆轉。區域經濟集團化既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的經濟基礎,又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的表現形式。世界格局多極化是區域集團化的必然結果,而區域集團化必將加快世界由單極向多極的轉變過程。
(三)區域集團化將導致國際間的競爭與協調由國家間轉向集團(組織)間
建立區域經濟集團(組織)已成為已開發國家進行競爭、抗衡和劃分世界勢力範圍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為了爭奪世界市場,美、歐、日都在拉攏鄰國組成區域經濟集團(組織),形成各自的勢力範圍。歐盟率先採取行動,宣布建立統一大市場。美國和加拿大同墨西哥隨即簽定協定,成立自由貿易區。日本為了與之抗衡,積極謀劃在亞洲建立經濟圈。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形勢下,開發中國家要求組建區域經濟集團(組織)的願望也更加迫切。從發展趨勢看,今後的國際經濟關係將由國家之間的較量轉向經濟集團(組織)之間的角逐;國家之間的談判、協商逐步轉變為集團(組織)之間的協調。例如,在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問題上,巴西等國要求以南方共同市場的名義加入,以提高拉美國家的整體談判能力。與歐盟談判建立洲際自由貿易區時,堅持統一立場。當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國際間的競爭與協調還是以主權國家為主。
(四)區域集團化將對國際資本、技術、商品和人才的流向產生重大的影響
戰後以來,世界貿易和資本流動越來越集中於已開發國家之間進行,這同製成品貿易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和科學技術發展有關,區域經濟集團化將加劇這種趨勢。因為集團化將促進生產要素在集團內部流動,並促進產業結構在地區內部跨國界調整。如歐盟成員國之間的相互投資和企業兼併活動在近幾年有很大增長,並主要集中在技術、資本密集部門。在亞太地區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以及開發中國家的貿易和投資也增長很快,但規模遠不如已開發國家之間那么大。
總之,區域經濟集團化作為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組成部分,必將增強世界經濟的活力,導致在世界範圍內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相信區域經濟集團化將會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