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孔子基金會是由國家撥款作為啟動資金支持的全國性乃至有國際性的學術基金組織。旨在通過募集基金,組織或支持國內及海外儒學研究,為宏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為增進海內外華人團結、促進各國文化交流服務。中國孔子基金會於1984年9月在谷牧指導下經中共中央批准在山東曲阜市成立。1996年8月經中央領導批准由北京轉會濟南,受中共山東省委領導。現谷牧為名譽會長,韓喜凱為會長,陳光林、趙健民、牟鍾鑒等為副會長。法人代表為秘書長張樹驊。
簡介
中國孔子基金會是由國家撥款作為啟動資金支持的全國性乃至有國際性的學術基金組織。
旨在通過募集基金,組織或支持國內及海外儒學研究,為宏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為增進海內外華人團結、促進各國文化交流服務。本會於1984年9月在谷牧指導下經中共中央批准在山東曲阜市成立。1996年8月經中央領導批准由北京轉會濟南,受中共山東省委領導。現谷牧為名譽會長,韓喜凱為會長,陳光林、趙健民、牟鍾鑒等為副會長。法人代表為秘書長張樹驊。
該會經各方協商推舉,由全國各地著名學者和知名人士164人組成理事會,公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谷牧為名譽會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周谷城為首席名譽顧問,王光英、白壽彝、劉毅、劉靖基、李耀文、周南、胡平、榮毅仁、黃胄、梁步庭、焦若愚、楚圖南為名譽顧問。南京大學名譽校長匡亞明為會長,常務副會長趙健民、吳富恆、宮達非、馬儀、辛冠潔。副會長王玉哲、王潤廷、孔繁、孔令仁、孔令朋、孔德懋、白介夫、李子超、楊向奎、張健、張豈之、張岱年、張黎群、金景芳、徐寶慶、蔡尚思。基金會設立學術委員會、基金委員會、孔子與儒學文物研究委員會、信息委員會、出版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北京)、曲阜辦事處、《孔子研究》編輯部等機構,分別執行該會工作任務。
宗旨
團結與組織學術界對孔子、儒家和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進行科學研究,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促進國際學術文化交流做出積極貢獻
工作
中國孔子基金會自成立以來,在組織和推動孔子、儒學及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研究
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圍繞孔子、儒學研究的熱點及當代相關社會問題,舉辦了一系列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江澤民、李瑞環、李嵐清等中央領導同志曾出席會議講話或接見與會代表。
(2)組織編輯出版了一批孔子、儒學研究方面的著作和期刊,包括《中國孔子基金會文庫》和《孔子研究》等。
(3)贊助和支持了國內部分學術機構、學術團體的建立及其活動,發起和籌建了國際儒學聯合會。
(4)組織和參與了眾多海內外學術交往活動,先後同德國阿登納基金會、韓國成均館、日本筑波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美國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加拿大文化更新中心、俄羅斯東亞研究所等機構建立了牢固聯繫。
(5)與北京遠望公司聯合製作發行了孔子金像,與新華社山東分社合作出版發行了金版《論語》。現在與曲阜師範大學合辦孔子文化大學,著手編輯《儒學年鑑》的同時,積極籌備中國儒學文化出版社和出版《大眾儒學》,不斷擴大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事業。
(6)與華夏銀行濟南分行合作,發起發行華夏孔子認同卡及創設孔子文化投資基金,擴大基金實力,搞好學術文化服務。
中國孔子基金會成立以後,多次組織舉行國內和國際學術討論會:
1985年10月和1986年春季,在曲阜舉行了兩次由國內學者參加的學術討論會;
1987年8月,與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在曲阜聯合舉辦了儒學國際學術討論會;
1988年10月,與聯邦德國阿登納基金會在波恩聯合舉行了儒學國際學術討論會;
1989年10月,與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北京和曲阜聯合舉辦了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
1990年8月,《孔子研究》編輯部與《東北之窗》雜誌社,在大連聯合舉行了孔子思想討論會;
同年10月,與福建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在福州聯合舉辦了朱子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
1991年10月,在曲阜主辦了海峽兩岸首次儒學學術討論會;
同年10月,又與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衢州市人民政府在衢州聯合召開了儒學與浙江文化研討會。
此外,還先後在曲阜、北京舉辦了10多次其他不同類型的學術研討會、懇談會等,就孔子、儒學的熱點問題,特別是儒學與現代化問題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探討。
中國孔子基金會以其文化學術權威性和高度敬業精神向為社會各界關注。已先後得到王光英、包玉剛、李嘉誠、湯恩佳等著名人士及深圳、珠海、廈門特區的捐贈支持。熱忱希望海內外各界人士和企事業單位繼續關注支持本會事業。中國孔子基金會已在曲阜孔廟外建造“德風亭”,對一切捐助單位和人士刻石留名表彰,使其熱心傳統文化、造福學術研究的善行,與“三孔”聖跡同垂久遠。
成就
中國孔子基金會於1986年創辦學術季刊《孔子研究》雜誌。名譽會長谷牧撰寫《發刊詞》
指出:“《孔子研究》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提倡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進行學術研究。但這個園地也不排除用其他方法得出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到1992年底,已出刊28期,發表學術論文600餘篇。其中包括香港、台灣、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地同行們的研究成果,大量報導了國內外有關孔子研究的學術動態。並組織編輯出版了《近四十年來孔子研究論文選編》(1987)、《儒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89)、《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2),以及《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叢書》(已出10冊)等學術著作。
該會成立後,已與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團體、學術組織、著名學者、知名人士以及關注孔子研究活動的政治活動家建立了聯繫,先後接待了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第二副總理王鼎昌、前副總理吳慶瑞,德國阿登納基金會主席赫克,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成中英、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日本筑波大學教授高橋進,韓國成均館大學李東俊,台灣孔孟學會秘書長董金裕等。名譽會長谷牧、會長匡亞明、常務副會長吳富恆、宮達非、辛冠潔,分別出訪了新加坡、德國、瑞士等國。通過迎訪與出訪,就有關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問題交換了意見,增進了相互間的了解和友誼,為進一步開展國際學術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後裔。周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啟於宋。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於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孔子先祖遂由諸候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於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候,“五世親盡,別為公候”,故其後代以孔為氏。後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殺孔父嘉。其後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魯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跡無考。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無子,其妾生男,病足,復娶顏徵在,生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