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嶽

中國五嶽

中國五嶽,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是古代民間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分別是東嶽泰山(海拔1532.7米,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西嶽華山(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南嶽衡山(海拔1300.2米,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北嶽恆山(山西恆山位於大同市渾源縣海拔2016.1米;河北恆山位於保定市阜平縣海拔1898米)、中嶽嵩山(海拔1491.71米,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泰山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徵。

基本信息

概述

南嶽衡山南嶽衡山
泰山,華山,衡山(曾為安徽霍山),恆山,嵩山
五嶽”是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他們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徵。
論景觀,五嶽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華山險,恆山奇,嵩山奧。
國人論風光,必曰三山五嶽。“三山”者,“神仙”居住的地方也。“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是蘇東坡所謂“東方雲海空復空,群山出沒空明中”的“仙跡”;而“五嶽”則是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他們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徵。五嶽劈地摩天,氣冠群倫。雖然五嶽不是我國最高峻的山嶺,但都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之上,就顯得格外險峻了。“詩經”中有“泰山岩岩,魯邦所瞻”、“嵩高維岳,駿極於天”等詩句,由此也可以看出五嶽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五嶽既不愧為天下名山。論景觀,五嶽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華山險,恆山奇,嵩山奧。東嶽泰山巍峨陡峻,氣勢磅礴,被尊為五嶽之首。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嘆,而唐代詩人杜甫則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言壯語。南嶽衡山地臨湘水之濱,林木蒼鬱,景色幽秀,享有“五嶽獨秀”的美名。西嶽華山,險居五嶽之首。“自古華山一條路”,登臨猶比上天難,不吃豹子膽,只能望峰嘆。北嶽恆山則山勢陡峭,溝谷深邃。交通不便,偏是深山藏寶,“懸空寺”便隱匿其中。中嶽嵩山雄險有之,奇秀有之,似乎突出在一個“奧”字上:在嵩山留下了覆蓋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奧精深的歷史文化遺產,“佛、道、儒”三教薈萃,“天、地、人”競相生輝,“山、寺、貌”互補爭艷。

東嶽泰山

概述

自漢代我國確立“五嶽”以來,泰山就居於“五嶽獨尊”的地位。
泰山古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時始稱“泰山”。“山以岳遵,岳為東最”。自漢代我國確立“五嶽”以來,泰山就居於“五嶽獨尊”的地位。我國歷代的封建帝王在這裡舉行隆重的封禪典禮,文人墨客在這裡流連觀賞,吟詠讚嘆。到泰山,既可以飽覽歷史文化的精品,又可以領略大自然的神奇之美。異峰突起在華北平原大地上的泰山,山勢突兀挺拔,氣勢磅礴,頗有“擎天捧日”之勢,通常被人們看做是崇高、偉大的象徵,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地理位置

泰山位於山東省的中部。泰山從東平湖東岸向東北延伸至淄博市南和魯山相接,它的主要山峰都在泰安境內,外圍的低山丘陵一直延伸到歷城、長清、肥城和濟南等地,起伏綿延達200多公里,總面積為426平方公里。人們通常把泰安境內的泰山主峰及其鄰近的山地稱為“泰山”,而把泰山及其外圍的低山丘陵總稱為“泰山山區”,它是魯中山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按地質構造分類來看,泰山屬於“斷塊山”,它是在中生代,由地殼斷裂上升作用形成的。從紅門宮以南的一天門起,泰山拔地而起,在水平方向僅5000米的距離,垂直升高竟達1300多米;其間形成了三個明顯的階梯,一個在一天門,一個在中天門,另一個在南天門。泰山是我國古老的變質岩系出露的標準地區之一。它的古老岩系包括泰山群的混合變質沉積岩層,以及各種成因類型的花崗岩類,基性侵入岩體和岩脈等,它們統稱為“泰山雜岩”。泰山雜岩是太古代的古老岩石,根據同位素測定,泰山群的年齡在25億年以上,雜岩中的岩體的年齡也在22億年至17億年之間。

觀光景點

泰山主峰海拔1545米。名為“玉皇頂”,又稱“天柱峰”,其相對高度為1391米,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帶大陸口的第一高山。它山勢峻拔高挺,素有“泰山天下雄”之譽。泰山有“麗、幽、妙、奧、曠”五大遊覽區,即山麓的“麗區”、山頂的“妙區”、登山東路為“幽區”、西路為“曠區”,以及分布在山後的“奧區”。
岱廟坐落在泰山腳下,為泰山的正廟,創建年代久遠,有“泰即作畤”、“漢亦起宮”的記載,唐、宋、元、明、清歷代都有擴建和重修,從而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在規模設計上,岱廟仿照古代帝王皇宮建造,雄偉莊嚴、金碧輝煌。天觀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築,它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曲阜孔廟的大成殿共稱我國三大宮殿式建築。我國歷代有72個皇帝在這裡舉行過隆重的典禮,給“東嶽泰山之神”加冕封號。殿內現在還存在巨幅壁畫《泰山神啟蹕迴鑾圖》,它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東嶽大帝出巡和迴鑾的情景,其場面陣勢浩大,人物形態逼真,是稀見的藝術珍品。岱廟中古碑刻石如林,書法遺蹟密布,其中最為珍貴的要數秦李斯小篆《泰山刻召》,它是秦二世於公元前209年下的詔書,現僅殘存10個字。
登泰山原有東、中、西三條路。自隋唐以來東路逐漸廢棄,僅剩中、西兩路,於是原來的中路就成了現在的東路。到泰山的遊客大多習慣從東路開始登山,沿此線路自山麓的岱宗坊溯中溪至玉皇頂,行程近10公里,有約7000級石階可登。岱宗坊是東路登山的門戶,其餘文物古蹟多集中在道路兩旁,主要景點有景色如畫的王母池、富麗堂皇的紅門宮,以及萬仙樓、斗母官、三宮廟等;過了三宮廟,向東北拾階而行,可達經石峪,這裡有刻在大片天然石坪上的北齊石刻佛教《金剛經》,全文隸書,字大約50厘米,字型遒勁,被譽為“榜書之宗”、“大字鼻祖”,雖經1400多年的風雨侵蝕,現在仍存留著1000多字。從經石峪折回正路,過柏洞後,山勢漸陡,在群峰對峙、峭壁矗立之處有懸崖欲墜的壺天閣,經“回馬嶺”、“峰迴路轉”石坊,邁過步天橋,越十二連盤就是中天門。中天門也叫二天門,海拔847米,正好為旅程的一半,它處在山腰間,仰觀泰山陡立,雲梯高懸,南天門遙遙在望;俯瞰奇峰幽谷,松柏蒼翠,汶河流水似一條玉帶;東西中溪山群峰對峙,西面鳳凰嶺蜿蜒起伏,令人心曠神怡。從中天門起山勢越來越陡,過造型古樸的雲步橋,經古樹幽雅的五松亭,走如石如窟的朝陽洞,這裡既能看到“斬雲劍”、“飛來石”等奇異山石,觀賞“迎客松”、“五大夫松”等景致,又能品味歷代題字刻石。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乃遂上泰山,……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人們就稱它為“五大夫松”。據說原樹已在明乙歷年間毀於山洪,現在的松樹是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補植的。後人因將五大夫松誤認為五棵松樹,就補栽了五棵,還修一個亭子,名“五松亭”。現在這五棵松樹也只剩下了三棵。在五松亭上面的山崖上,有一株古松,傳說它是秦始皇封“五大夫松”的見證,它有“俯望”、“迎人”之態,因名“望人松”,也就是泰山迎客松。五松亭北的朝陽洞,因其朝陽而得名,再往前就是對松山,也叫“萬松山”,這裡雙峰對峙,萬松疊翠,下臨千仞深淵,上蔽千年古松,亂雲飛渡,觀松聽濤,景味異常,乾隆曾稱之為:“岱嶽最佳處。”從對松山到南天門,行程不過1000米,卻要攀登石階1954級,相對高度達400米,幾乎垂直上下,這就是登泰山的最艱險之處——十八盤,三個“十八盤”稱之為“慢十八,緊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十八盤始懸梯直立,令人望而生畏,當地有一名俗語:“到了十八盤,遊人心裡寒。”
屹立在十八盤之首的就是南天門,是岱頂第一名勝,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曰:“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回首俯視,“天梯”高懸,雲濤洶湧,涼風徐徐,遊人似覺悠悠欲飄,進入“仙界”。岱頂景色雄奇壯麗,有碧霞祠、唐摩崖石刻、玉皇廟、日觀峰、瞻魯台、探海石和月觀峰名勝古蹟。登泰山極頂,可盡賞“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四大奇觀。當年孔子游泰山時,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讚譽。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著名詩句更是膾炙人口。
岱頂以北的岱陰,有幽徑清溪,怪石突立的後石塢,挺拔奇秀的天燭峰,尤以“石塢松濤”最佳。這裡幽深雅靜,人跡罕至,素有泰山“奧區”之稱。
黑龍潭是泰山西部的重要名勝,三道瀑布飛瀉直下,瀑以潭名,叫龍潭瀑布。潭上的長壽橋宛若長虹橫跨西溪,橋下懸岩百丈,溪水奔騰,像傾倒萬斛珍珠,水花四濺,如雨似霧,水聲如擊鼓撞鐘,山鳴谷應。清光緒年間,泰安知縣毛蜀雲書一幅楹聯云:“龍躍九霄雲騰致雨,潭深千尺水不揚波。”
普照寺位於環山路以北古柏蔽日、寧靜幽雅的青山懷抱之中,是泰山現存最好的佛教寺廟。位於泰山西北麓玉符峰的靈岩寺,始建於晉,興於北魏,盛於唐宋。現在的靈岩寺是唐貞觀中至大寶初,高僧慧崇所建。千佛殿是寺內的主體建築,殿內有尊宋代大型彩色羅漢泥塑,它無一般佛教造像的固定程式,每尊塑像的姿態不同,性格各異,膚色、表情、動作、衣著均不雷同,神態逼真,氣質刻畫入微,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寺周有“一線天”、“對松橋”、“五步三泉”、“鏡池春曉”、“方山積翠”、“明孔雪”等勝景,難怪明代學者王世楨稱“靈岩為泰山背最幽處,游泰山不游靈岩,不成其游”。

西嶽華山

華山華山
地理位置
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縣境內,為五嶽中的西嶽。華山之險居五嶽之首,有“華山自古一條路”的說法。概述華山名字的來源說法很多,一般來說,同華山山峰像一朵蓮是分不開的,古時候“華”與“花”通用,正如《水經注》所說:遠而望之若花狀”,故名。
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東峰是華山的奇峰之一,因峰頂有朝台可以觀看日出、美景,故又名朝陽峰。北峰也叫雲台峰,山勢崢嶸,三面絕壁,只有一條山道通往南面山嶺,電影《智取華山》即取材於此西峰叫蓮花峰,峰頂有一塊“斧劈石”,相傳神話傳說故事《寶蓮燈》中的沉香劈山救母就發生在這裡。南峰即落雁峰,是華山主峰,海拔2083米,也是華山最險峰,峰上蒼松翠柏,林木蔥鬱,峰東有凌空飛架的長空棧道,中峰亦名玉女峰,依附於東峰西壁,是通往東、西、南三峰的咽喉。觀光景點華山山路奇險,景色秀麗,沿山路從玉泉院到蒼龍嶺可以看到許多勝景,從華山腳下到青坷坪,一路上風光幽靜,山谷青翠,鳥語花香,流泉垂掛,令人心曠神怡。青柯坪以東才是真正爬山的開始,這裡有一巨大的回心石,站在石上往上一看是危崖峭壁、突兀凌空的“千尺幢”,膽小的人就在此停住,準備往回走了,只有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的人才有機會領略到華山險峰上更美的風光。千尺幢窄陡的石梯容納一人上下,370多個石級,非鐵索牽挽,難以攀登。過千尺幢經百尺峽就到了“老君犁溝”,這是夾於陡絕石壁之間的一條溝狀道路,有570多個石級,其盡頭是“猢猻愁”,顧名思義,連猴子都發愁,說明崖壁是多么陡峭了。過了猢猻愁就到了華山北峰

南嶽衡山

概述

是我國著名的五嶽名山之一,國務院於一九八二年批准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南嶽衡山自然風光秀麗多姿,人文景觀豐富多彩,素有“五嶽獨秀”和“文明奧區”之稱。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古稱南嶽“四絕”。春看花,夏觀雲,秋望日,冬賞雪,為南嶽四季奇觀;飛瀑流泉,茂林修竹,奇峰異石,古樹名木,亦是南嶽佳景。風景區內有24岩、12洞、7潭、8溪、20泉、3瀑布。自晉以來南嶽佛道共存,歷代不衰,為宗教史上所罕見。南嶽山高林密,環境宜人,氣候獨特,是著名的避暑和觀冰賞雪勝地。
地理位置
衡山又稱南嶽,是我國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衡山縣。由於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岳為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放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嶽獨秀”的美稱。清人魏源在<<衡岳吟>>中說:“恆山如行,岱(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惟有南嶽獨如飛。”這是對衡山的讚美。

觀光景點

南嶽又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和動物園。這裡有世界稀有的原始次森林,有600多種樹木和800多種草本植物。其中有東晉的銀杏,明代的古松,世界罕見的絨毛皂夾,奇異的搖錢樹、連理枝、同根生、金錢松等。這裡還有極其珍貴的華南竹雞、杜鵑、鷹嘴龜、娃娃魚等。
南嶽也是一個享有盛名的文明奧區。古代,這裡曾有108所廟宇,現存還有26所。南嶽鎮上,有占地9.8萬平方米的江南最大的寺廟——南嶽大廟,廟前書有“天下南嶽”的花崗石大牌坊。南嶽大廟規模宏偉,集宋元以來古建築之大成,廟由南至北共分九進,中間是祭祀祝融神殿堂,東西兩廂分別是道教八觀和佛教八寺,以示南嶽佛道並存。祝聖寺為南嶽最大的叢林佛寺,由五進八群院落組成,內有五百羅漢石刻。山上有晉代封為“南嶽夫人”的女道士魏華存修道成仙的黃庭觀和飛仙石;有規模宏大的玄都觀;有“六朝古剎、七祖道場”的福嚴寺;有日本佛門曹洞宗視為祖庭的南台寺;有祝融峰上先道後佛的上封寺
南嶽還是湖湘學派的發源地。自唐代宰相李泌的兒子李繁為紀念其父在南嶽隱居十二年修建的鄴候書院以後,先後在此出現了文定書院、甘泉書院、集賢書院等10餘所書院。正如古人所云:“天下之書院,楚為感;楚之書院,岳為盛”。

文化

南嶽這塊神奇的土地,為歷代帝王、名人所仰慕。遠古時代的堯帝、舜帝、禹帝均到過南嶽祭祀,大禹治水,曾在衡山殺白馬祭告天地,在皇帝岩齋戒祈求上天幫助,獲天賜金筒玉書,取得了治水方案,制服滔天洪水,功垂萬世。乾隆康熙皇帝曾為南嶽題詞;李白杜甫柳宗元朱熹魏源王船山譚嗣同等歷史名人以及當代國家領導周恩來葉劍英胡耀邦陶鑄郭沫若等均到過南嶽。並留下了3700多首詩詞、歌、賦和375處摩岩石刻
南嶽還是我國唯一佛道並存的名山,宗教文化源遠流長。有形似故宮的岳廟,有為“六朝古剎、七祖道場”的福嚴寺,還有日本曹洞宗視為祖庭的南台寺、道家稱為二十二福地的光天觀。這裡自然風光秀麗多姿,有“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有“五龍朝聖”、“龍池蛙會”、“玉樹瓊花”、“祝融瑩光”。春觀花、夏看雲、秋望日、冬賞雪,四時景色各異;麻姑仙境之幽、穿岩詩林之趣、龍鳳清溪之野、禹王山城之古,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

北嶽恆山

概述

恆山又名玄岳,集“雄、奇、幽、奧”特色為一體,素以“奇”而著稱,
北嶽恆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境內。恆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47.51平方公里,所轄功能各異、景色紛呈的旅遊小區十五個,由東北向西南綿延五百里,錦繡一百單八峰,主峰天峰嶺海拔2017米,為北國萬山宗主。
恆山又名玄岳,集“雄、奇、幽、奧”特色為一體,素以“奇”而著稱,在五嶽中有“泰山如坐、華山如立、衡山如飛、嵩山如臥”之說,而“恆山如行”。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追溯,恆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氣候涼爽,民俗獨特,自然和人文景觀兼勝,素有“人天北柱”、“絕塞名山”、“道教第五洞天”之美譽。

歷史

恆山曾名常山、恆宗、元岳、紫岳。據史書記載,早在四千多年前,舜帝北巡時,遙望恆山奇峰聳立,山勢巍峨,遂叩封為北嶽,為北國萬山之宗主。之後漢武帝首封恆山為神,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火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為神。恆山山脈祖於陰山,橫跨塞外,東連太行,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東西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峰。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衝,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8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在春秋時,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戰國時,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兩漢時,匈奴利用恆山爭天下;東晉時,慕容氏踞恆山威天下;北魏時,拓跋氏依恆山而分天下;宋仗恆山守天下;金恃恆山而鞭天下;元滅天下,清統天下,也憑藉的是以恆山為主體的長城沿線天險。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這是恆山的五嶽中最可引以為自豪的。

景觀

恆山由於綿延五百里,氣勢壯觀,因此古有:“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衡山如飛”之說。登上恆山,蒼松翠怕、廟觀樓閣、奇花異草、怪石幽洞構成了著名的恆山十八景。十八勝景,各有千秋,猶如十八幅美麗畫卷,展現在遊客面前磁峽煙雨雨、雲閣虹橋、雲路春曉、虎口懸松、果老仙跡、斷崖啼鳥、夕陽晚照、龍泉甘苦、幽室飛窟、石洞流雲、茅窟煙火、金雞報曉、玉羊游雲,紫峪雲花、脂圖文錦、仙府醉月、弈台弄琴、岳頂松風。再加上世界一絕的天下奇觀懸空寺,整個恆山景如詩如畫,令遊客如身於世外桃源,流連駐足。

中嶽嵩山

中嶽嵩山中嶽嵩山
“嵩高竣極”和“峻極於天”

概述

嵩山屬伏牛山脈,其主體在今登封縣境內,東鄰省會鄭州,西鄰九朝古都洛陽。嵩山古稱外方山,周平王東遷洛陽後,以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嵩山位於中央,是為天地之中,故定嵩山為中嶽武則天天冊萬歲元年(695年)封禪嵩山時,改中嶽為神岳。北宋以後,又稱之為中嶽嵩山。嵩山主要由太室、少室二山組成,山體從東至西橫臥,蜿蜒70公里,故有“華山如立,中嶽如臥”之說。嵩山之頂名曰峻極,海拔1512米,古有“嵩高竣極”和“峻極於天”之說,站在峰頂遠眺,北可望黃河之雄,南可極山川之秀。

景觀

少室山景,以峰奇、路險、石怪、景秀而著稱天下。山中群峰爭艷,千奇百異,有的拔地而起,有的逶迤連綿,有的象猛虎蹲坐,有的似雄獅起舞,有的若巨龍睡眠,有的如烏龜爬行,峰巒參差,峽谷縱橫,三千米棧道穿梭山腰,山道彎彎,宛若絲帶逶迤在崇山峻岭中。從山南北望,一組山峰,互相疊壓,狀如千葉舒蓮,從唐代起就有"少室若蓮"之說,因名其為"九頂蓮花山"。少室山的南面,山姿很象古人戴的忠靖冠,所以宋代又有"冠子山"之名。少室山東側山峰,參差錯落,人們依其山姿,名之為"石榴嘴"。站在少林寺南望,少室山塹然若屏。高峰之下自西向東並列著五座小峰,人們依其形態,稱之為棋、鼓、劍、印、鍾。在劍峰西側,有一巨石如削,雨過天晴之際,光潔耀目,好似白雪,遙望此景引人入勝,被稱為“少室晴雪”。少室東側有一道盤繞彎曲的峽谷,名曰:"玉皇溝"。東口叫"吸風口",峽窄谷深,人行其間,時感吸風拔氣,令人望而生畏。西口叫小寨口,可直通山頂大寨東天門。東天門下面有條東門壕,當地稱之為“響潭溝”。響潭溝壁如刀削,溝寬不過十餘米,深卻有數百丈,谷內經常雲霧瀰漫,裊裊白雲在峽谷中奔騰翻滾,如風浪呼嘯,奔騰谷外,當地人稱其為“噴霧口”。峽谷中心,有一巨石狀如猴子,飄浮雲上,若隱苦現,惟妙惟肖,名曰:“猴子觀雲海”。此處風景尤宜人,下看雲霧繚繞,上看一線天,老虎嘴、擎天柱等怪石林立。山頂有個三皇寨,寨中有一座盤古洞,供奉著中華民族的三位先祖--黃帝軒轅氏、伏羲氏和炎帝神農氏。寨頂上邊,還有5平方公里絕少有人涉足的原始森林,林茂花繁,山泉潺潺。可謂“風景這邊獨好”,只是登攀難:486級的好漢坡石階,讓人上氣不接下氣;走上架在兩山之間的吊橋--"連天索道",如履薄冰,難免戰戰兢兢、心驚肉跳;而傍依絕壁、下臨深淵的"三皇棧道"也是險象環生,500多米的崎嶇山路令人神疲力竭。只有親身體驗了這樣的歷驚度險,才能真正領會"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深邃意境。上得山來,抹一把額頭的汗水,極目遠望,“一覽眾山小”的壯志豪情油然而生。
“赫赫天中王,巍巍踞中”嵩山,位於九州和五嶽之中,北依黃河,南臨潁水,在這裡,不僅能看到“五世同堂”的奇特地質風貌,且能領略中華民族八千年歷史進程。三教薈萃,少林寺、中嶽廟、嵩陽書院鼎足而立,少林寺千佛殿的西側是地藏殿,殿內南北兩面供十大閻羅王神位,是道教的。後壁繪製二十四孝畫圖則又是儒家的,並承認釋迦孔子老子都是“至聖”,強調三教九流“為善殊途”,“各有所施”,鐘樓前開元碑陰刻:“混元三教九流圖贊”,圖面是釋迦、孔子、老子三聖合體像,贊語是:“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爭理,萬法一統”。“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儒教明倫,綱常是正,農流務本,墨流備世,名流責實,法流輔制……各有所施,一以貫之”一些禪宗大師既通佛理,又懂儒學,到明、清以後,道教變吮吸更多的儒家思想,少室山的安陽宮主殿洞是三皇洞,內祀釋迦牟尼、孔子、老子,門上大書:“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由此可以窺見三教在中嶽嵩山已熔鑄於一爐,使他具有中國四大佛教名山難以具備的魅力。

少林武術

“少林武術名天下”。少林寺,不但是聲名顯赫的佛教勝地,禪宗祖庭,而且是聞名中外的少林武術發源地。少林功夫以自己豐富的內涵,獨特的風格,而威震武林,名冠天下。

文化

嵩山的一山一水,都留下了各個時期的名勝古蹟和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嵩山為偉大祖國的壯麗河山和悠久歷史增添了數不盡的耀眼光輝。
嵩山屬伏牛山系,史書對伏羲和黃帝在伏牛山作為活動的中心,有許多記載。《孟子》中說:“禹避舜之子於陽城”;“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箕陰即陽城,在嵩山南麓,《大記》云:“伯益舊政,就國於箕山之陰,是箕山為益封國也”。今舜墓嵩山之馬峪川,啟母墓在嵩陽書院之左,許由、巢父墓均在箕山之顛。“堯舜遺風”,“堯天舜日”之語流傳至今。《莊子》云:“堯讓天下,許由遂逃箕山,洗耳於穎水”。現在還有“掛瓢崖”“洗耳泉”,據說許由在山泉之下正在為牛飲水之際,大堯與之商談禪天下,許由聽說此事,馬上把飲牛喝水的瓢掛在山崖上,把自己的耳朵用此水洗了洗,以示去其污穢之言,逃入深山林去了。這個事情,嵩山腳下童叟皆知。
據古書《竹書紀年》和《世本》記載舜十五年命禹主祭嵩山,舜禪位禹後,“禹居陽城”。歷代歷史學家都認為陽城即今嵩山附近的陽城(在今告成鎮西三里)。夏代自禹至桀,共傳十七王、十四世,歷四百三十二年,王都自陽城數遷,但均在嵩山周圍。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的故事至今在嵩山廣為流傳
中嶽嵩山,群峰挺拔,氣勢磅礴,景象萬千。由峰、谷、澗、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構成的中嶽二十景,嵩門待月、箕陰避暑、石淙會飲等,這些自然景觀或雄壯魁偉、秀逸誘人,或飛瀑騰空、層巒疊嶂、多彩多姿。嵩山林木蔥鬱,一年四季迎送風雪雨霜,生機昂然。峻極峰上松林蒼翠,山風吹來,呼嘯作響,輕如流水潺潺,猛似波濤怒吼,韻味無窮。嵩山秋色,少室紅葉更是迷人。少室山山勢陡峭險峻,奇峰異觀,比比皆是。登上山頂環顧四周,群山碧綠,林海蕩漾,雪霧飄渺如臨仙景。靈霄峽、大仙峽、響潭溝、?轂?崖、水簾洞、回音樓,景物天成,引人入勝。

台灣五嶽

台灣五嶽 :指具大山之勢的五座高山

玉山

玉山山脈第一高峰,也是台灣第一高峰

雪山

台灣第二高峰,雪山山脈最高峰

秀姑巒山

中央山脈的最高峰

南湖大山

中央山脈北段最高峰

北大武山

中央山脈南段最高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