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臨湘市境地處湖南省東北角,當東經113°15’~113°45’、北緯29°10’~29°52’。市域西北濱長江水道與湖北省監利、洪湖隔江相望;東南依幕阜山與本省岳陽縣和湖北省通城、崇陽、赤壁毗連;東、西、北三面嵌入湖北省境,是湘鄂兩省交界之地,扼控由湘進鄂、由鄂入湘的咽喉,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湘北門戶”之稱。
歷史沿革
臨湘歷史悠久,夏、商時屬荊州,春秋時屬楚,秦屬長沙郡。宋至道二年,設王朝道,後改為臨湘縣,屬巴陵郡,其文化具有楚文化、湖湘文化以及外來文化影響的多元特色。臨湘城區由長安鎮拓展而來。長安鎮舊時地當京城通廣州的陸路要衝,明洪武十年(1381)設長安驛。相傳東晉時有長安人氏避亂來此落籍,因稱長安。後有人開設店鋪,稱長安鋪。清代屬王禾上、下里,民國6年(1917)奧漢鐵路北段通車,設車站於此,遂逐漸發展為集市。民國19年(1930)縣治由陸城搬遷至此。民國24年(1935)設長安鎮,1936年改為長安鄉,因懷念古都,一直襲用此名。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立市。行政區劃
長安街道轄:長安、大塘、三角坪、富源、長城、南華、圍城7個居委會;飛躍村委會。
橋東街道
轄:長河、橋頭、金河、南山、五里、向陽、金橋7個居委會;五里、石咀2個村委會。
桃礦街道
轄:漁潭、汀畈2個普查區。
忠防鎮
轄:新建、漁潭2個居委會;平安、汀畈、沙坪、高坪、長嶺、小豐、中雁、丘坪、馬港、劉陽、忠防、木形、新田、響山、雙港、漁潭16個村委會。
轄:麻塘居委會;楊田、毛灣、水井、張牌、集莊、台上、石山、灰山、路豐、新合10個村委會。
聶市鎮
轄:沿河居委會;雙紅、三和、丁田、引水、官田、遠景、東嶽、鳳形、新安、高潮、國慶、朱貝、荊聖、東紅、權橋、彭畈、民主、紅士、安壠、菜業20個村委會。
源潭鎮
轄:沅潭居委會;楓林、萬竹、同德、友誼、東港、聶坳、平湖、曹家、同合、長源、新源、黃蓋12個村委會。
轄:江南鎮居委會;鴨欄、四合、曉洲、新洲、江南、谷花、牛湖、盛塘、長江、孫洲、燈塔、橫河12個村委會。
羊樓司鎮
轄:尖山、中洲、梧桐、定子塘4個居委會;大前、小港、高豐、三港、新和、雙山、油鋪、黃金、金雞、黃沙、七里沖、五愛、新生、石必、水田、新屋、羅形17個村委會。
桃林鎮
轄:清泉、萬安2個居委會;大畈、永豐、畈上、塘下、東湖、駱坪、三合、沅沖、筆山、金盆、長春、鍾陽、坪上、湯橋、中畈、大屋16個村委會。
長塘鎮
轄:托壩居委會;柳廠、車輪、工農、石田、河洞、新生、龍泉、長塘、共同、水圳、馬安、柘屋、曹田、胡萬、古洞、農科16個村委會。
牡羊田鎮
轄:牡羊田居委會;牡羊、七灣、南沖、合盤、湯港、萬利、八百、宋洞、方山、雲山、秀只、東風、西山、泉井、金泉、四合16個村委會。
詹橋鎮
轄:詹
儒溪鎮
轄:白馬磯居委會;棋桿、洋西、楊橋、石嶺、東冶、排貝、丁坊、寺山、儒溪9個村委會。
定湖鎮
轄:長嶺居委會;韓橋、石橋、關山、大和、紅旗、勇敢、高山、定湖、新河、新湖、新建、七星、河田13個村委會。
黃蓋鎮
轄:團山居委會;廣坪、雙洲、合興、南湖、掛口、天鵝6個村委會。
轄:鴻鶴居委會;佛溪、欣溪、楠木、文西、壩頭、旭林、松豐、白塘、車坪、千針、小沅、新群、許畈、花橋、煙沖、孔家、新莊、新球、火炬19個村委會。
乘風鄉
轄:大寶、群強、小星、大星、乘風、馬龍、湯畈、涓湖8個村委會;乘風鄉管委會。
文白鄉
轄:白里、如斯、如雅、毛畈、磚屋、雅團、柘莊、清正、桃樹、友愛、中和、橫溪、東里、文白14個村委會。
龍源鄉
轄:龍源、馬坳、明星、幸福、梅池、四合6個村委會。
坦渡鄉
轄:農勝、大塘、坦渡、聯合、百萬、萬峰、黃沙、永和、前進、五星、聯盟、小羊、燈明、官莊、頭龍15個村委會。
城南鄉
轄:栗南、王禾、三聯、聯合、大嶺、阮畈、花園、板橋8個村委會。
橫鋪鄉
轄:苧麻、月山、坪頭、白石、舊李、鳳凰、治水、梓山、謝塘、橫鋪、愛國、東方、潘費13個村委會。
賀畈鄉
轄:賀畈、白竹、西沖、東沖、鴉山、分水、抬頭、金星、觀山、雲山、群建11個村委會。
壁山鄉
轄:壁山、長浩、星明、黃泥、長坪、余灣6個村委會。
區位環境
臨湘地處湘北邊陲,位於北緯29°10′~29°52′,東經113°15′~113°45′之間,是湖南的北大門。全市總面積1720平方公里,轄9鄉14鎮1個街道辦事處278個行政村,總人口48萬,境內有京廣鐵路、107國道及京珠高速公路貫通。北臨長江,西傍洞庭,東南蜿蜒著羅宵山的余脈,居武漢、長沙經濟文化輻射的中心地帶。 臨湘與湖北的赤壁、通城、監利、通山、崇陽、洪湖、江西的修水等九個縣市接壤。長江水道依境而下,清末時期縣境沿長江有儒溪、新洲腦、葉家墩等18處渡口。建國後,隨著交通事業發展,京廣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臨湘與周邊縣市公路也相繼拉通,臨湘至赤壁、臨湘至通城等客運線路也接連開通,有著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和區域優勢自然資源
臨湘境內南高北低,東南群峰起伏,中部丘崗連綿,西北平湖廣闊,大體為"五山一水兩分田,二分道路和莊園"。年平均氣溫16.4℃,無霜期259天,日照率41%,降水量1469.1毫米。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物產豐富。沿江水廣洲闊,是魚米之鄉,為糧、棉、油、豬、魚的重要生產基地;山丘林海蒼莽,有近百萬畝松、杉、竹、茶、果、藥,尤以茶葉享譽中外。清康熙年間,臨湘貿易開始活躍。輸出商品以茶葉、竹木為主,土布、藥材為大宗。年銷往湖北、江西、山西、新疆及俄、英、日、美等國的紅茶、磚茶達數萬擔。光緒二十七年(1901),經漢口外銷的紅茶67632箱(每箱約60公斤)。隨著貿易規模的擴大,聶家市、羊樓司、桃林、江南、詹橋一批集鎮相繼出現,並日趨繁榮。地下礦藏初探有30餘種,螢石儲量居全國之首,鉛、鋅、金、錳、鉭鈮鐵、綠柱石等藏量可觀, 特別是白雲石、鉀長石、石灰石、高嶺土、雲母、水晶等藏量尤豐,且品位高,易開採。臨湘境內林業用地達1568800畝,楠竹蓄積量1023萬株,茶園11.2萬畝。作為亞洲最大的釣魚用浮標生產基地,年產浮標1500萬隻。1992年臨湘撤縣設市,臨湘市委、市政府決定依託這些本地資源,創辦日常用品、建材、竹木、茶葉、水禽、漁具等專業批發市場,先後建成了臨湘大市場、金橋建材、金橋農貿、長河水禽、羊樓司竹器、湘北竹木等九個專業批發市場。羊樓司鎮與赤壁交界,是湖南四大邊境重鎮之一。京廣鐵路、107國道並行其中。羊樓司竹器市場位於107國道兩旁,長達6公里,擁有300多個鋪面。羊樓司竹器品種達280個,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竹器專營市場,產品不僅銷往湖北、江西等邊境縣市,還暢銷全國16個省市及日本、俄羅斯、香港、台灣等地,年銷售額達2.3億多元,羊樓司因此成為中國有名的“竹器之鄉”。
經濟發展
近年來,全市上下緊緊圍繞招商引資這一工作重心,積極調整思路,採取超常舉措,全方位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三灣工業園、香港永生工業城、太子奶休閒山莊、白雲湖景區、星河商業步行街、文匯財富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成功的現代商品流通模式吸引著三省九縣市客戶紛至沓來。大大地提高了臨湘經濟地發展,推動了城鎮化建設。臨湘全年邊境貿易成交額為8.2億元,居三省邊境九縣市之首,成為湘鄂贛商品集散的“金三角”。 通過招商引資帶動,臨湘市一批破產企業實現了產權置換,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經濟發展後勁不斷增強,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輝煌的改革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在“三個文明”建設中,取得了輝煌成績,先後有九項綜合性工作跨入全國、全省先進行列。
(1)全國先進文化(縣)市。我市的民眾文化活動開展如火如荼,圖書館已晉升為國家一級館,影劇院為全省文明劇院,市花鼓戲劇團連續三次獲“全省好劇團”稱號,文化市場管理工作多次被省市表彰,文化產業發展迅猛,文化市場日趨繁榮。1992年,被文化部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市)。
(2)全國科普示範(縣)市。我市在科普工作上成果顯著,年均爭取科普項目86個,爭取資金3000多萬元,開發產品30多外,培養科技示範戶3000多戶。2001年,被國家科協評為全國科普示範(縣)市。
(3)全國教育先進(縣)市。我市先後在教育上投入2.5億元,出色地完成了“雙基”達標工作,教育教學質量連年攀升,先後3次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先進集體。
(4)全國普法先進(縣)市。我市深入開展了依法治市、依法治村等活動,執法隊伍中有100餘人獲省級以上表彰獎勵,市民中有多人被評為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社會治安進一步好轉,社會服務優質,社會風尚良好。
(5)全國田徑之鄉。我市近年來在體育方面投入1800多萬元,民眾性體育活動開展經常,競技體育水平明顯上升。1999年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田徑之鄉”稱號。
(6)省級文明城市。我市堅持“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積極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2000年12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省級文明城市稱號。
(7)中國竹器之鄉。我市有近百萬畝的竹木資源,竹器生產廠家達200多個,竹器製品琳琅滿目。1998年被國家林業部授予“中國竹器之鄉”稱號。
(8)中國浮標之鄉。在全國釣具行業中有一句名言,即“威海的桿,臨湘的標。”我市有大小浮標生產廠家100多個,從業人員3000餘人,年創產值過億元。
(9)全省縣域文化建設基地(縣)市。我市著力加快縣域文化建設步伐,民眾文化、社區文化節、屋場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設蓬勃興起,文化產業日強一日。2001年,被評為全省首批縣域文化建設基地(縣)市。2003年,全省縣域文化經驗交流現場會在我市召開。
風土人情
我們民族的獅文化,可謂淵遠流長,異彩紛呈。常見的有南獅北獅,文獅武獅之類。而集各獅之長,兼具龍威的則只有魯家天獅。據《魯氏宗牒》記載:明代洪武年間,兵部尚書魯思俊年事已高,思鄉之情日重,悶悶不樂。皇帝得知,準其回鄉省親祭祖。於是,魯家屋場族人連綿十里,玩龍舞獅,鑼鼓鞭炮恭迎尚書返鄉。尚書呼吸到了家鄉的清新空氣,看到了熟悉的龍騰舞獅,壯懷激烈。他當晚就召集族間頭人,商議決定改進鄉里流傳的獅子舞。他說:“《漢書.禮樂記》載,龍王生九子,其一為狻猊,也就是獅子,但龍王生的這頭獅子,送給了天上的文殊菩薩做坐騎,便是天獅了,是吉祥與智慧的象徵。因此,我們要製造,就製造天獅……”。
魯尚書回的這個家鄉,就是現在的湘北牡羊田鎮美麗山水間的魯家屋場。當年,尚書組織屋場精明能幹的工匠,經一個冬天的反覆研試,造出了高貴祥瑞的天獅,並配獨有的樂譜鑼鼓點和舞技步伐,留下秘囑,傳至今日,已是第十八代傳人。
代代謹記先賢遺志,魯家屋場已生衍到四、五百人丁,魯家天獅更是不斷發揚光大。每年秋收上岸,族頭便組織族裡最優秀的工匠,到祠堂集合,秘制天獅。當然,用料是考究的,制工是精細的,工匠的吃喝報酬,全是由族人分攤的。選定吉日良辰,合族聚會,祭過祖先,報告完製造計畫,便緊關祠門,凡女性不得入內,杜絕技術外傳。木匠造出骨架,篾匠扎出身廓,裁縫包上外皮,飾麻絨為毛髮,安燈泡為眼睛,首尾裝響鈴。幼獅五、六十斤,成年獅百多斤,集中在兩根精緻木柄上,由兩人舉在空中合舞。魯家天獅一年一新,從不舞舊獅,一般造兩大一小,三獅一組。舞時根據情況,可一獅,可雙獅三獅,如果需要,便聯合更多魯姓屋場,群獅齊舞。魯家舞獅人同造獅人一樣,是族人的驕傲。他們個個相貌堂堂,思路清晰,身手敏捷。因為基本上造獅之時,就是族中英俊少年練舞季節。他們按鑼鼓點及音樂,練步伐,舞的是幼獅,舞獅人著緊身紅裝或黃裝。有雙獅捧球、群獅捧月、玉竹盤龍、猛虎跳澗、鷺鷥串聯、麒麟送子等十八種不同玩法。有三十餘種鑼鼓曲牌,完全按照場面需要,在纏綿或激昂的嗩吶鑼鼓聲中,舞出喜慶或憂傷情節,間歇還串以炮仗響銃,配以熱烈的吆喝聲及眾人的伴和聲……,既能為私之紅白大事,又能為公之開工慶典製造濃烈氣氛。魯家天獅所表現的舉止神態,讓人過目不忘。所以,他們總被請到縣裡省里,為重大活動助興,參加過全國首屆農民藝術節,得了獎,載入了《中國民間舞蹈集成》這種典集。
魯姓族人以民族力量,開發利用天獅文化,給世人帶來了美好與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