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情況
地貌特徵
華北平原(North China Plain ;Hua-pei P'ing-yuan;H
uabei Pingyuan),是中國第二大平原,地勢低平,多在海拔50米以下,是典型的沖積平原,是由於黃河、海河、淮河、灤河等所帶的大量泥沙沉積所致,多數地方的沉積厚達七八百米,最厚的開封、商丘、徐州一帶達5000米。華北平原的面積還在擴大。
華北平原主要由黃河、淮河、海河、灤河沖積而成。黃河下游天然地橫貫中部,分南北兩部分:南面為黃淮平原,北面為海河平原。百年來,黃河在這裡填海造陸面積2300平方公里。平原還不斷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地是黃河三角洲地區,平均每年2~3千米。
地勢低平,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東部沿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自西向東微斜。主要屬於新生代的巨大坳陷,沉積厚度1500~5000米左右。平原多低洼地、湖沼。集中分布在黃河沖積扇北面保定與天津大沽之間。由於黃河挾帶大量泥沙以致黃河決溢、泛濫、改道頻繁。1949年後進行了改造治理。由於春季蒸發量上升,降水量較少,河流徑流量較少,加之以人為原因,華北平原常會出現春旱的問題。
形成過程
華北平原在中生代為隆起區,局部發育了斷陷盆地;新生代斷塊活躍,古近紀形成一系列次級斷陷盆地;新近紀、第四紀堆積範圍擴大,形成連片的大平原;同時邊緣斷塊山隆起;新生代相對下沉,形成較厚的沉積。
黃河在孟津下形成巨大的沖積扇;沖積扇中軸淤積較高,成為分水脊,將淮、海河分隔南北。
黃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沖積扇,扇緣向東直逼魯西南山地丘陵的西側。黃河沖積扇的中軸部位淤積較高,成為華北平原上的“分水脊”,並將淮河、海河兩大水系分隔南北。歷史時期黃河頻繁遷徙,北至天津、南及蘇北的廣大平原遍受黃河影響。黃河沖積扇上尚保留有決口改道所遺留的大量沙崗、窪地、故道等地形。
涵蓋區域
所在省(直轄市) | 平原涵蓋區域 | 代表城市 |
北京 (京) | 北京中部和東南部 | 北京 |
天津 (津) | 天津東部和南部 | 天津 |
河北 (冀) | 冀東 和 冀南 | 石家莊 、 唐山 、 廊坊 、 保定 、 滄州 、 衡水 、 邢台 、 邯鄲 |
山東 (魯) | 魯西北 、 魯西 、 魯西南 | 濟南 、 德州 、 聊城 、 濟寧 、 菏澤 |
河南 (豫) | 豫東 、 豫北 、 豫中 、 豫南 | 鄭州 、 商丘 、 開封 、 安陽 、 濮陽 、 鶴壁 、 新鄉 、 許昌 、 漯河 、 周口 |
安徽 (皖) | 皖北 | 淮北 、 宿州 、 亳州 、 阜陽 |
江蘇 (蘇) | 蘇北 | 徐州 |
區域劃分
根據華北平原不同的區域特徵,可分為四個亞區平原:
名稱 | 簡介 |
---|---|
遼河下游平原 | 以 山海關 為界,山海關以外的平原,是由遼河沖積形成的,沼澤地較多,局部有鹽漬化,平均氣溫低,但夏季仍然可以種植水稻,主要農作物以小麥、玉米、高粱、水稻為主。 |
黃泛平原 | 位於海河平原和 淮北 平原之間,是黃河沖積形成的,包括泛濫沉積,鹽鹼、沙化土地較多,但平均氣溫高,適合喜溫抗沙作物生長,主要作物有棉花、花生、水稻、棗等。 |
淮北平原 | 淮河以北,黃泛區以南,是黃河泛濫和淮河沖積形成的,氣溫高,水源充沛,由於以前黃河泛濫,淤積淮河幹道,造成這一帶經常性災荒,淮河經過疏通治理後,淮北平原成為中國 小麥 的主產區之一。 |
海河平原 | 燕山以南,黃河以北, 太行山 以東地區。是由海河和黃河沖積形成的,所以也被稱為黃海平原,是中國糧棉的重要產區,南北距離達500多公里,所謂“千里平原”,主要作物為小麥、玉米和棉花。可以達到一年小麥、玉米兩熟。 |
土壤成份
華北平原地帶性土壤為棕壤或褐色土。平原耕作歷史悠久,各類自然土壤已熟化為農業土壤。從山麓至濱海,土壤有明顯變化。沿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及山東山地邊緣的山前洪積-沖積扇或山前傾斜平原,發育有黃土(褐土)或潮黃壚土(草甸褐土),平原中部為黃潮土(淺色草甸土),沖積平原上尚分布有其他土壤,如沿黃河、漳河、滹沱河、永定河等大河的泛道有風沙土;河間窪地、扇前窪地及湖淀周圍有鹽鹼土或沼澤土;黃河沖積扇以南的淮北平原未受黃泛沉積物復蓋的地面,大面積出現黃泛前的古老旱作土壤──沙姜黑土(青黑土);淮河以南、蘇北、山東南四湖及海河下游一帶尚有水稻土。
黃潮土為華北平原最主要耕作土壤,耕性良好,礦物養分豐富,在利用、改造上潛力很大。平原東部沿海一帶為濱海鹽土分布區,經開墾排鹽,形成鹽潮土。
氣候狀況
華北平原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南部淮河流域處於向亞熱帶過渡地區,其氣溫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溫8—15℃,冬季寒冷乾燥,農作物大多為兩年三熟,南部一年兩熟。
華北平原大體在淮河以南屬於北亞熱帶濕潤氣候,以北則屬於暖溫帶濕潤或半濕潤氣候。冬季乾燥寒冷,夏季高溫多雨,春季乾旱少雨,蒸發強烈。春季旱情較重,夏季常有洪澇。年均溫和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隨緯度增加而遞減。
熱量介紹
熱量資源較豐,可供多種類型一年兩熟種植。≥0℃積溫為4 100~5 400℃,≥10℃積溫為3 700~4 700℃,不同類型冬小麥以及蘋果、梨等溫帶果樹可安全越冬。≥0℃積溫4 600等值線是冬小麥與早熟玉米兩熟的熱量界限。≥0℃積溫大於4 800℃的地區可以麥棉套種,大於5 200℃地區可麥棉複種。
氣溫介紹
黃淮地區年均溫14~15℃,京、津一帶降至11~12℃,南北相差3~4℃。7月均溫大部分地區26~28℃;1月均溫黃、淮地區為0℃左右,京、津一帶則為-5~-4℃。
全區0℃以上積溫為4500~5500℃,10℃以上活動積溫為3800~4900℃,無霜期190~220天。平原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南部淮河流域800~1000毫米,黃河下游平原600~700毫米,京、津一帶500~600毫米。
光照介紹
光資源豐富,增產潛力大。本區年總輻射量為4 605~5 860兆焦耳/(米·年),年日照時數北部為2 800小時,南部為2 300小時左右。7~8月光、熱、水同季,作物增產潛力大。9~10月光照足,有利於秋收作物灌漿和棉花的吐絮成熟。
降水介紹
降水量不夠充沛,但集中於生長旺季,地區、季節、年際間差異大。年降水量為500~900毫米。河北省中南部的衡水一帶降水量<500毫米,為易旱地區。黃河以南地區降水量為700~900毫米,基本上能滿足兩熟作物的需要。平原西部和北部邊緣的太行山東麓、燕山南麓可達700~800毫米,冀中的束鹿、南宮、獻縣一帶僅400~500毫米。各地夏季降水可占全年50~75%,且多暴雨,尤其在迎受夏季風的山麓地帶,暴雨常形成洪澇災害。降水年際變化甚大,年相對變率達20~30%,京、津等地甚至在30%以上。
災害介紹
旱澇災害頻繁,限制資源優勢發揮。本區災害以旱澇為主,其中旱災最為突出,又以春旱、初夏旱、秋旱頻率最高。夏澇主要在低洼易漬地,危害重。
主要資源
自然資源
植被
華北平原大部分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原生植被早被農作物所取代,僅在太行山、燕山山麓邊緣生長旱生、半旱生灌叢或灌草叢,局部溝谷或山麓丘陵陰坡出現小片落葉闊葉林;南部接近亞熱帶,散生馬尾松、朴、柘、化香樹等喬木。廣大平原的田間路旁,以禾本科、菊科、蓼科、藜科等組成的草甸植被為主。未開墾的黃河及海河一些支流泛濫淤積的沙地、沙丘上,生長有沙蓬、蟲實、蒺藜等沙生植物。平原上的湖淀窪地,不少低濕沼澤生長蘆葦,局部水域生長荊三棱、湖瓜草、蓮、芡實、菱等水生植物。在內陸鹽鹼地和濱海鹽鹼地上生長各種耐鹽鹼植物,如蒲草、珊瑚菜、鹽蓬、鹼蓬、蒔羅蒿、剪刀股等。
經濟作物
華北平原土層深厚,土質肥沃。主要糧食
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高粱、穀子和甘薯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大豆和菸草等。華北平原是中國的重要糧棉油生產基地。
華北平原是以旱作為主的農業區。黃河以北以二年三熟為主,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和花生。隨灌溉事業發展,一年兩熟制面積不斷擴大。黃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可一年兩熟,以兩年三熟和三年五熟為主,複種指數居華北地區首位。糧食作物也以小麥、玉米為主,20世紀70年代以來沿淮及湖窪地區擴大了水稻種植面積,經濟作物主要有烤菸、芝麻、棉花、大豆等。
華北平原還盛產蘋果、梨、柿、棗等。河流改造的成就 、農業用水提供了水源保證,特別是跨流域的引灤入津工程,緩和了天津市用水緊張的狀況;中、下游平原區開挖、疏浚了數千條大、小河道,使666.67萬公頃低洼易澇耕地基本解除洪、澇威脅,鹽鹼化的土地也顯著減少。
漳衛新河、子牙新河、獨流減河、永定新河的治理或開挖,
使海河五大水系分流入海的泄洪能力由4600立方米/秒提高到2.47萬立方米/秒。蘇北灌溉總渠、新沂河、新沭河及淮河入江水道的開通,使水系紛亂的淮河下游平原具有較暢通的排水出路。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有煤、石油、鐵礦等,有中國著名的大港油田和勝利油田。東部渤海、黃海沿岸,地面平坦,宜曬海鹽,有著名的長蘆鹽區和蘇北鹽區,以及重要的鹽鹼工業基地。
華北平原周邊富產煤炭,又在平原發現豐富的石油資源,已建成大港、勝利、華北、中原等油田。
文化資源
華北平原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以來即為中國人口、城市高度密集和工農業較發達的地區,華夏歷史文化的中心,當今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華北平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有許多古老城市,如北京、開封、安陽、鄭州、商丘、許昌、邯鄲、徐州等。
水系情況
湖泊
在黃河沖積扇前緣與魯西南山地之間,分布有東平湖、蜀山湖、南陽湖、昭陽湖、微山湖等連串湖泊,古代著名的巨野澤、菏澤、孟諸澤亦均處於扇緣地帶,但因黃河泥沙淤積,古湖沼多已消失。黃河沖積扇以南,大別山以北,地勢相對低洼,淮河自西而東流經其間。淮河平原河、湖較密,公元12~19世紀黃河奪淮期間,曾為黃河泛道;南岸支流史灌河、淠河、池河等大多平行流向東北。
大別山北麓崗谷湖窪交錯分布,發育了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等縱長形湖泊。此外,在淮河下游還分布有洪澤湖、射陽湖、高郵湖等。黃河沖積扇以北的海河平原,地貌分異較明顯,近太行山、燕山山前為海河各支流及灤河堆積的沖積扇平原,除近山麓地帶的地面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蝕切割以外,扇面上堆疊有不同時期的河流沉積物;沖積扇平原的下方則為由海河流域南北兩系河流所堆積的廣闊沖積平原,北系河流多由西北流向東南,南系河流多由西南流向東北,兩組水系在白洋淀—文安窪相匯,最後通過海河注入渤海。海河南系的沖積平原亦為黃河奪淮前北流時期的主要泛流區。渤海灣沿岸低平的海積-沖積平原,海拔多在5米以下,平原上窪地、潟湖眾多。黃河三角洲和灤河三角洲是這一平原上最大的兩個三角洲。以貝殼堤及其他海相沉積物為標誌的古海岸線遺蹟,表明這一低平原數千年前曾為海水所浸。
河流
平原河流眾多,黃河、淮河、海河為平原最主要河流。
華北平原主要河流黃河為平原最大河流,進入平原,河道寬坦,淤積嚴重。
花園口以下的黃河有“地上河”之稱。黃河雖為中國第2長河,但水量僅及長江的1/20,流量的年內和年際變化均甚大。淮河中、下游處於華北平原南部,由洪河口至洪澤湖,兩側水系不對稱。
北側支流較長而密集,河道寬闊,水流緩慢;南側支流河流短小,水勢湍急。洪澤湖以下,大部分水流轉經高郵湖而泄入長江,另部分通過蘇北灌溉總渠注入黃海。淮河幹流的夏季水量占全年50%以上,7、8月份常出現暴雨,淮河中游常於此時期出現洪峰,持續時間長,洪量大,歷史上經常發生災害。海河是華北平原北部最大河流,主要支流有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五大水系,於天津附近匯聚入渤海。海河幹道泄洪能力差,極易釀成洪澇災害。海河水系許多河流的上游大多發源於山西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堆積在平原上,以往河道一再淤決遷徙,永定河就有“小黃河”之稱。海河流域各河7~9月的水量占全年50~70%,尤以8月水量最大,占全年25~40%;冬、春為枯水期,特別在春季,某些河段於個別月份甚至斷流,夏、秋之交燕山南麓和太行山東麓的暴雨常成災害。
運河開鑿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元代全線通航,經明、清兩代不斷治理改造,終於成為當時的重要交通線。京杭運河在華北平原上的一些河段雖然受到種種因素限制,不能持續發揮航運效益,但畢竟起到了應有的歷史作用,至今對於遠距離跨流域引水及河道整治仍有重要的借鑑價值。
水資源匱乏
華北平原人均水資源量僅為456立方米/年,不足全國的1/6。地表水時空分布
不均,地下水已成為華北平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石家莊、北京、邢台、邯鄲、保定、衡水、廊坊、唐山等城市的地下水開採量已占總供水量的70%以上。
2000年華北平原地下水開採量為212.0億立方米。其中,淺層地下水開採量為178.4億立方米,占總開採量的84.2%。深層地下水開採量為33.6億立方米,占總開採量的15.8%。
由於多年的地下水超采,遼闊的華北平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區”。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包括淺層漏斗和深層漏斗在內的華北平原複合地下水漏斗,面積7328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2.6%;而在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在開發城市地下空間時,亦頻頻遇到了因為過度開發地下空間而導致地陷的問題。
對於漏斗區的恢復,許多人都不約而同想到了封井,即禁止地下水的開採,然而,在人均水資源僅是全國15%,不到世界人均4%水平的華北平原,放棄使用地下水幾乎不可能。
已在興建南水北調工程、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引長江水到華北平原,根本解決華北平原乾旱問題。
人文歷史
先秦時期
華北平原是中國開發較早、人為活動
影響較大地區。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在黃河下游洪積沖積扇頂端就出現了頗為發達的原始農牧業生產,從那以來,經歷了長期的農業開墾、伐木取材、戰火焚毀以及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後重牧輕農等政策改易的影響。
全新世中期是距今8000-3000年這一時期,長約5000年,其中前4000年即為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當時原始農牧業生產頗為發達,但因原始居民人數很少後1000年,這一地區的一部分雖然先後為夏、商兩個奴隸制王朝所控制。
在距今3000年前後,己進入以西周為先導的奴隸社會後期與封建社會時期,華北平原作為中國古代中原的主體,一直處於中國歷史舞台的中心部位,政治鬥爭與軍事征戰頻繁激烈,對經濟發展影響至巨,因此種種社會政治進程與農牧業生產變動。到了春秋後期,這一地區的耕地面積急劇增大,地處中原腹地的鄭、宋之間,春秋初年尚有大量荒地,到春秋後期,墾殖殖加速發展,成了農墾區,這一帶先後建立了六個邑。
兩漢到南北朝時期
西漢是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成熟的時期,社
會較為穩定,經濟發展迅速,華北平原由於地形平坦,氣候濕潤,靠近國都長安,在政府的著力經營下,成為當時最主要的農業生產區域。據西漢後期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官方統計,當時中國全國人口共有5959萬,而華北平原就有近3000萬,占中國人口總數的一半。由此可見,這一地區再西漢時期地位的重要與經濟的繁盛。從西漢時期華北平原政區設定與人口分布狀況反映,當時這一地區,人煙稠密,經濟發達,農田墾殖頗為充分。
東漢末年到南北朝之間,這一地區發生了較長期的戰亂和分裂,這一地區處於這種變亂和分裂的要衝,東漢末年,該區在豪強的爭奪下已處於分裂狀態,加上旱蝗等自然災害,以至人口大減,不少農田曾經荒蕪,變成次生的草地和灌木叢。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動亂歷時最長且戰爭十分激烈殘酷的時期,華北平原又首當其衝,因而所遭受的損失最為慘重。
西晉末年,發生了永嘉之亂和十六國的長期戰亂,引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使這一地區人口一再銳減,大片農田荒蕪,轉變成為次生的草地和灌木叢。
南北朝以後,本區的戰亂和災害雖然不如前一段時期那么頻繁和長久,但無疑仍是中國國內戰亂較多的地區之一。
唐朝到宋元時期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封建時代的鼎盛時期。由於採取了一
系列恢復發展生產的有力措施,經濟空前繁榮,國力強盛。華北平原更是走在中國全國前列。華北平原人口占中國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二,人口數量多,分布密集,表明唐代前期華北平原農田墾殖數高。
五代遼宋金元時期,為了發展生產,還下詔募民墾荒。
但宋代的靖康之亂引起中國人口的第二次大規模南遷,這使得在歷史戰亂的間隙中恢復的農田又一次大荒蕪。元初人口減至北宋的十分之一,不少農田變為牧地。
元代承北、南宋與遼、金、蒙元長期對峙之後,各政權之間相互不斷攻守,戰鬥十分酷烈,華北平原更是爭奪的重點所在,戰爭死亡率高,形成了居民南遷高潮,使元代華北平原人口空前稀少。加之元代統治者,受自身生產生活習慣影響,對農業生產極不重視,大面積的耕地變為牧場或淪為荒地。
明清到近代
明清時期黃河改道湖泊沼澤的大量淤塞消亡,其原因主要是因黃河與海河泥沙的淤
積及河流改道後水源減少甚至斷絕;當然人工圍墾墾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從十八世紀以後到二十世紀中葉解放前夕,本地區遭受反動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多次戰亂,加以旱澇鹼蝗等自然災害的嚴重,使得本地區人口多次減少,廣大農田多次荒蕪。
新中國成立後
新中國成立後,華北平原得到快速發展。已成為中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平原及其鄰近地區擁有豐富的煤、鐵、石油等礦藏,煤炭、電力、石油、化工、鋼鐵、紡織、食品等工業在中國占重要地位。有開灤、峰峰、徐州、淮南、淮北等大煤礦。山東的勝利油田年產原油僅次於大慶油田。
華北平原以北京為中心的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網與中國各地溝通。平原城鎮密布,除京、津兩市外,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大城市有20多座。華北平原糧食、棉花的產量已分別占中國總產量的18.4%和40%,油料作用在中國也占很大比重。
自然災害和污染
風沙、旱澇、鹽鹼
中國北部的大平原。由黃河、海河、淮河等沖積而成,面積310,000平方公里。海拔
在100米以下,大部分不足50米。地勢平坦,便於耕作,加以土質肥沃,夏季炎熱多雨,年降水量在600~900毫米,歷來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區。但由於黃河挾帶大量泥沙,河床逐年淤高,下遊河床高出兩岸地面3~4米,有的地方高出10米,而歷代對黃河疏於防治,以致黃河決溢、氾濫、改道頻繁。黃河下遊河道的改道遷徙又影響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宣洩,使華北平原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淺平窪地,排水不暢,加重了洪澇威脅。低平窪地還容易使土壤鹽鹼化。
華北地區春雨只占全年降水10%左右,春旱時有發生,因此旱、澇、鹼是華北平原的主要治理問題。黃河南、北的旱、澇、鹼危害出現頻率不同,一般洪澇南大於北,旱害、鹼害北重於南。1949年以來,黃河下游1800公里長的大堤每年都維護培修,保證了黃河30多年的安全行洪。還在黃河兩岸放淤造田,治鹼改土,引水灌溉。淮河、海河也得到大規模的治理。華北平原已是中國小麥、棉花、花生、芝蔴、烤菸等作物種植面積最大的農業區,也是溫帶果品蘋果、梨、柿和核桃、板栗、紅棗等的主要產區。沿海平原又是重要海鹽產地。已在規畫興建南水北調水利工程,引長江水到華北平原,根本解決華北平原乾旱問題。
大氣污染
2011年2月20日上午11點35分,由美國宇航局
的Terra衛星用中解析度成像光譜輻射計(MODIS)所拍攝的氣象照片,可以看到,濃密的煙霧正籠罩在中國的北部平原地區上空,煙霧非常濃厚,呈灰棕色,以致於很難看清楚地面上的情況。北京機場在同一時間的氣象台所公布的能見度僅為3公里,而下午的能見度又下降至約1.8公里。
還無從得知2011年2月20日的這場濃霧中具體含有哪些污染物,但其中很可能含有黑炭、煙塵和地面臭氧等氣體。煙塵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特別是柴油和煤)、木材和其他生物燃料燃燒而釋放出來的。這個過程還可能會釋放出若干化學物質,然後在陽光的作用下形成臭氧氣體——甲烷,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等。而在中國,煤炭是用於家庭取暖、做飯和製造能源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燃料。
水污染
在中國華北地區,農民大多是將淺層地下水作為飲用水源。由於部分企業污染治理設施未建成即投入使用、污水處理設施破損滲漏以及污水排放缺少防滲設施等原因,工業污水、農耕肥料、城市生活污水等滲透到地下水,部分農民擔憂飲水質量影響身體健康,被迫外購經淨化過的自來水或桶裝水。
有關專家表示,華北地下水污染一大原因是大部分河流斷流,成了城市納污渠,隨後成為灌溉水源,大面積污染地下水。由於上游大修水利、氣候乾旱,華北大部分河流變為季節河,常年乾涸,成了城鎮工礦企業納污渠。工業廢水、城市生活污水就近排放,成為地下水的一大污染源。
中國山脈·平原·高原·盆地·沙漠
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不僅有著雄偉廣袤的高原,縱橫綿延的高山,茫茫無垠的沙漠,更有巨大富饒的盆地,極目千里的平原,以及崗巒起伏的低山和丘陵。各種地形相互交錯,但又井然有序,真是山河壯麗、氣象萬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