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夫妻二人一起看電視,一個喜歡看足球,一個喜歡看電視劇,於是出現下面可能的三種情況:
一是倆人爭執不下,你想看足球,我偏不讓,我想看電視劇,你偏不同意,於是,乾脆關掉電視,誰都別看;
二是你看足球,我到其他地方看電視劇,或你看電視劇,我到其他地方看足球;
三是其中一方說服對方,倆人同看足球或同看電視劇。
這是無論在工作還是管理中都會發生的情況。研究這種情況的理論就是“博弈論”。《管理者每天讀點博弈論知識》由汪兵編著,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大量實例講解了博弈論的理論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商業領域的套用,力圖用博弈的智慧來指導生活和工作。讀者無需研究晦澀的數學模型,就可以準確地把握博弈論的精髓,並利用這一工具讓自己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特色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博弈,大到各國貿易戰,小到要不要給愛人一個驚喜。
每天工作匆匆忙忙,你忘記了愛人的生日是具體哪一天。依稀記得前幾天她提到是在周末,那是這個周末還是下個周末呢?周五下班回家的路上要不要買花給她呢?買不買的選擇擺在你的面前。如果這個周末真是愛人生日的話,你買了一束花送給她,她一定會認為你關心她,於是特別高興;而你沒送花,她難免會埋怨你心裡沒她,連她的生日也記不住,會傷心難過;如果這個周末不是愛人的生日,你送了花送給她,她一定會感到意外和驚喜;你不送花,則和平常生活一樣,既沒有驚喜,也沒有傷心和失落。
這是生活中極為平常的一種關於選擇的博弈。在這個博弈中,你可以有兩種策略,那就是確定這個周末是愛人的生日或確定不是愛人的生日,但不論採取何種策略,你會發現,最好的行動都是買花。
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界,博弈更為常見。良好的博弈能助人事業成功,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被譽為石油天才的洛克菲勒了。
19世紀中期,隨著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石油礦藏的發現,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奔向這一採油區。很快,賓夕法尼亞州土地上井架林立,美國的原油產量也跟著直線上升。一年以後,油井已達72座,日產原油1165桶。身處克利夫蘭的商人們看到這一新近出現的商機自然按奈不住,他們立即推選年輕而又事業有成的洛克菲勒去賓州原油產地親自勘察一番,以便獲得第一手的投資資料。
洛克菲勒沿著產油區向南走了8公里,向北走了24公里。洛克菲勒考察完賓州產油區,回來對他的合伙人說:“現在動手為時尚早,並且我估計油價將會大幅度下跌。”那時,投資者已蜂擁而至,昔日的農田村鎮已被人用高價一塊塊分割買走,油井產油量都在成倍增加。焦急的合伙人一再催促洛克菲勒投資油井,然而他除了多次去勘察產油地外,一直按兵不動。
南北戰爭結束後,洛克菲勒集中公司所有資金在賓州的伊利湖畔建造了他的石油精煉廠,這時的賓州產油地,由於無節制的開採,原油每桶的價錢已降到0.35美元。當克利夫蘭報刊刊出“3萬桶原油在產地滯銷”的驚人訊息後,洛克菲勒欣喜若狂。他的石油精煉廠開始用極低廉的價格與產油者簽訂契約,並逐步壟斷了整個原油產地。用同樣的方式,洛克菲勒成功而又簡便地建起一條新的輸油管道,全部取代了開往克里夫蘭的送油馬車,使運輸費用降到了最低點。
利潤就是一塊蛋糕,當人們全都瘋狂進入這個行業搶這塊蛋糕時,在這場博弈里最明智的選擇就是退出。洛克菲勒就是根據別人的選擇做出了自己放棄投資開採原油的抉擇。洛克菲勒在轉入石油經營過程中,一再等待,等待採油者蜂擁而至,等待別人嘗試各種輸油工具,然後他迎頭趕上,最快地踏上了成功之路。1870年,洛克菲勒所創設的標準石油公司,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集團經營企業。
生活處處皆博弈。只要我們懂得了博弈論的一些原理,並將這些博弈策略套用到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我們就可以出奇制勝,改變生活的原來軌道。
說到博弈論,它並不是學者們用來唬人的把戲,而是一種一般性的分析方法。博弈論首先是人們思索現實世界的一套邏輯,其次才是把這套邏輯嚴密化的數學形式。博弈論的目的在於巧妙的策略,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我們學習博弈論的目的,不僅是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過程,更是為了贏取美好的結局。
博弈時時存在,就在你我身邊。這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大量實例講解了博弈論的理論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商業領域的套用,力圖用博弈的智慧來指導生活和工作。讀者無需研究晦澀的數學模型,就可以準確地把握博弈論的精髓,並利用這一工具讓自己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特點
囚徒到底應該選擇哪一項策略,才能將自己個人的刑期縮至最短?兩名囚徒由於隔絕監禁,並不知道對方選擇;而即使他們能交談,還是未必能夠盡信對方不會反口。就個人的理性選擇而言,檢舉背叛對方所得刑期,總比沉默要來得低。試構想困境中兩名理性囚徒會如何作出選擇:
若對方沉默,背叛會讓我獲釋,所以會選擇背叛:
若對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對方才能得到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會選擇背叛。
二人面對的情況一樣,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選擇背叛。背叛是兩種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這場博弈中唯一可能達到的納什均衡,就是雙方參與者都背叛對方,結果二人同樣服刑2年。
這場博弈的納什均衡,顯然不是顧及團體利益的帕累托最優解決方案。以全體利益而言,如果兩個參與者都合作保持沉默,兩人都只會被判刑半年,總體利益更高,結果也比兩人背叛對方、判刑2年的情況較佳。但根據以上假設,二人均為理性的個人,且只追求自己個人利益。均衡狀況會是兩個囚徒都選擇背叛,結果二人判決均比合作為高,總體利益較合作為低。這就是“困境”所在。例子漂亮地證明了: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最優和納什均衡是相衝突的。
帕累托最優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處境變好。換句話說,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況。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損。
後記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萊因哈德•澤爾滕說過,“博弈論並不是療法,也不是處方,它不能幫我們在賭博中獲勝,不能幫我們通過投機來致富,也不能幫我們在下棋或打牌中贏對手。它不告訴你該付多少錢買東西,這是計算機或者字典的任務。”
要求博弈論能夠完全刻畫真實的世界,那么這命中注定是徒勞無功。根據著名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任何一個理論體系必定是不完全的,任何理論都包含既不能證明為真也不能證明為假的命題。對這個世界的最好描述可能只有其本身,但是正如羅賓遜夫人的妙語“比例尺是一比一的地圖是沒用的”。
博弈論也是這樣,博弈論是在力圖用最簡單的假設下得到最大範圍的推理套用。博弈論的這種方法與很多套用廣泛的學科都是相似的。
如歐幾里得幾何學是在“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基本假設下,推演出龐大而嚴密的幾何體系。可以說,在生活中或工程套用中,博弈論的思想方法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博弈論的基本前提假設之一就是:人是理性的。所謂理性的人是指行動者具有推理能力,在具體策略選擇時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在做決策時往往是有限理性。所謂有限理性,也就是說人不是機器,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
比方說,某人要簽署一份契約,有三種方法可供選擇:一種是計畫好,安排好一切,然後不動腦筋按部就班地照計畫進行:另一種是做進度安排的時候都留一點餘地,可供簽訂契約雙方私下協商解決:最後一種是完全沒有安排,憑著當時的感情與直覺任意為之,這種方法當然不可能是理性的。
後兩種一眼就可看出完全不滿足博弈論意義上的理性,即使是第一種方法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理性。
這是因為人們很難對每個措施將要產生的結果,具有完全的了解和正確的預測。人們常常要在缺乏完全了解的情況下,一定程度地根據主觀意志進行決策。因此,個人或企業的決策都是在有限理性的條件下進行的。
有這么一個經典的決策實驗:研究者告訴一個實驗群體,讓他們構想美國準備幫某國助應對一種不尋常的疾病,該病可能導致600人死亡。A、B兩種備選方案被提出。實驗群體被分成兩組,每組進行相應的選擇。假設對方案實施結果的準確估算如下:實驗群體一的選擇:“若方案A被採納,能拯救200人:若方案B被採納,有1/3的可能性拯救600人;2/3的可能性一個也不會救”。實驗群體二的選擇:“若方案A被採納,則會導致400人死亡;若方案B被採納,有1/3的可能性把人全部救活:2/3的可能性導致600人全部死亡”。如果人們是完全理性的,那么兩組人的選擇結果應該相同。但實際的實驗結果顯示,在群體一中,72%的人更偏好方案A;而在實驗群體二中,68%的人更偏好方案B。看來,對方案描述的不同影響到人們的選擇,大部分人並不是完全理性的。學者們還做過這樣的實驗:有兩種情況分別如下:情況一:今天晚上你打算去聽一場音樂會。票價100元。在你臨出發前,發現自己丟掉100元。你還會去聽音樂會嗎?情況二:昨天你花100元買了一張今晚的音樂會票。在你臨出發時,發現票被遺失。如果你想聽這場音樂會,就要再花100元買票。你還會去聽嗎?實驗表明,在第一種情況下,大多數人選擇要聽音樂會。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大多數人選擇不去聽。這明顯是受到人們心理作用的結果。而實際上如果人們都是理性的,這兩個情況的預期效用是一樣的。完全理性,還意味著對每個抉擇的確切後果都有完完全全的了解。事實上,一個人對自己的行動條件的了解,從來都只能是零碎的;至於使他得以從對當前狀況的了解去推想未來後果的那些規律和法則,他也是所知甚微的。人類的精力和時間永遠是有限的,人不可能具有完全理性,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識和信息。人類也不可能搜尋到所需的全部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要意識到信息的搜尋需要成本,而不是毫不費成本的。因為人類必須為此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財力等等。意圖搜尋到所有信息,企圖作出收益最優的決策行為有時反而是最不理性的行為。但是,當我們退而求其次時,博弈論可以得到對現實的客觀世界描述的近似。所以博弈論仍然是我們目前所能得到的最好但非唯一的工具。就像並不完美的力學是自然科學的哲學和數學一樣,博弈論是社會科學的力學和數學。沒有牛頓力學,我們連最簡單的物理現象都無法理解。馬用了多大的力拉動一車貨物?上帝說:“讓牛頓來做吧!,,於是我們知道了馬用的力相當於克服摩擦力。同樣的道理,沒有博弈論我們也無法解釋分析很多現實的社會現象。著名的博弈論大師魯賓斯坦說過,“一個博弈模型是我們關於現實的觀念的近似,而不是現實的客觀描述的近似。”
盤點最新經濟管理類圖書(三)
管理就是制定,執行,檢查和改進。即管理者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對組織所擁有的資源進行計畫、組織、領導、控制和協調,以有效的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