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丁茂戰編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ISBN:9787501793914
出版時間:2009-10-01
版次:1
頁數:324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政治/軍事>中國政治
內容簡介
《我國政府社會治理制度改革研究》主要著眼於在新的形勢下,改革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探索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的新的社會治理模式,以更好地管理和服務這些社會組織和社會人,更好地處理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新的社會問題和社會事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劇烈變遷,從傳統封閉的農耕社會向現代開放的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我國的社會結構出現了重大變化,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社會流動越來越頻繁,新的社會元素和新的社會問題不斷出現,尤其是社會上湧現了大量游離於現有管理體制之外的社會組織和社會人,形成了政府社會治理上的空白,對政府的社會整合和社會控制造成了巨大衝擊,以單位制為主的傳統社會治理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結構的變化,改革創新政府社會治理制度已經勢在必行。
全書從我國政府社會治理制度的歷史回顧入手,在對我國傳統社會治理模式、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社會組織和社會人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和借鑑了國內外兩方面社會治理制度改革和發展的經驗,進而在社會治理相關理論的指導下,研究提出了下一步我國政府社會治理制度改革的總體思路、路徑選擇和重點任務。最後,《我國政府社會治理制度改革研究》就加強“兩新”組織黨建工作進行了專題研究,以期探討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如何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圖書推薦
31年改革開放的過程,也是一個高度集中的計畫體制治理覆蓋面不斷減少的過程,是社會治理模式由寶塔垂直形向扁平化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高度集中的計畫體制內的社會成員和社會單元,持續不斷地退出原有體制,成為無主管的“自由人”、“社會人”。與此同時,新生的諸如自由職業者、個體工商戶、非公有制企業、新型社會組織等“社會人”及其組織,呈爆炸式擴張態勢。“體制內”和“體制外”覆蓋的範圍,此消彼長,轉眼間,全民總人口中至少70%成為流動大軍的成員,其中很多以自由人身份加入各種無主管、無上級的非公經濟組織和新型社會組織。“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遵從這樣的範式:發現問題一提出對策一反覆試錯一政策調整一制度創新一制度積累一體制創新。如何實施對“體制外”社會群體的治理,最終形成一個定型的體制框架,無疑將遵從這一範式,有一個過程。然而,由於我國的改革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保速度為最直接目標,並且廣泛認同“先經濟、後政治”的改革順序,所以社會治理體制改革遠遠滯後於實踐的需要,“社會人”占據的“江山”已經過半,而究竟如何進行社會領域的治理,目前連一個大致的思路還未形成,更不要說設計一套完整的制度了。
黨的十六大明確了“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改革布局,在這個基礎上,黨的十七大確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改革布局,“社會建設”終於作為一個單獨的部分正式擺上黨中央重要議事日程。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具體內容則分為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社會管理六個方面,並且在“社會管理”內容中提出,“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這些提法,在巨觀上為社會治理體制改革指明了大致的方向,但具體如何操作。
精彩書摘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以行政關係為紐帶的單位制逐步解體。一方面,在效益原則和市場導向的推動下,單位的專業功能逐步加強,單位的非行政化趨向明顯,大量的國有企事業單位行政紐帶已經鬆弛,社會職能逐漸剝離,正朝著自主經營、自我管理、權責分明、自負盈虧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量的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應運而生,導致社會資源分布格局的改變,利益分配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傳統的單位不再是社會成員獲取資源的唯一途徑,單位成員不再被禁錮在一個單位內,離開原單位不僅不再意味著工作機會的喪失,甚至還可能謀得更好的工作機會,加上由於行政職能和社會職能的剝離,單位不再對成員的工作和生活進行全面管理和控制,單位成員的自主性明顯增強。這些變革給以單位制為主的傳統社會治理模式帶來了巨大衝擊。(一)單位成員的鐵飯碗被打破
計畫經濟時期,單位屬於國家龐大行政體系的分支,擔負著專業職能、行政職能和社會職能,在為單位成員提供一個“鐵飯碗”的同時,也決定了它對單位成員的禁錮。單位成員一旦進入單位,終身的工作和生活便有了保障,不必發愁日後的生活,甚至後代的生活也有了保障,但單位成員也被牢牢的束縛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無法自主離開單位。改革開放後,單位沒有了對其成員工作和生活提供永久保障的功能,與其成員開始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勞動契約關係。就業的終身制被打破,單位成員的工作不再是“鐵飯碗”,成員只有付出了勞動才能獲取相應的報酬,一旦成員不能為單位創造財富,這種契約關係隨時有破裂的可能,單位成員將以下崗、辭職或其他形式離開單位流入社會。與計畫經濟時期相比,單位不再牢牢把單位成員束縛在單位內部,單位成員的自主流動性也大大增強,這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但單位的控制功能明顯被削弱。
盤點中外政治書籍
我們的生活與政治息息相關,關注中外政治書籍,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