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帝鑒圖說》是明代內閣首輔、大學士張居正為年僅十歲的神宗皇帝編撰的,講述帝國治盛衰亡道理的教科書。《帝鑒圖說》對我們現代人的意義,就是以古代帝王為鑑,來解說為人做事的道理。
本書增添了“注釋”、“譯文”、“歷史背景”、“評議”等幾個欄目。對於書中出現的生僻字、多音字、古今異讀字等進行了注音,力求保證讀者在閱讀原文時能流利順暢,一氣呵成。而對於原書中的一些難懂的詞語及典故,我們都進行了詳細地注釋。另外還配以橫、豎兩種古版畫,全部都典雅古樸、線條清晰,力求從多個角度,以多種詮釋方式還原原文故事發生的場景,讓讀者更直觀地理解那些重要的人生哲理。
在長期的政治與教育實踐中,他寫下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和政論文章。這些著作和文章經後人整理彙編形成《張文忠公全集》。這本書的學術思想十分豐富,幾乎包含了法、兵、儒、道、佛等當時中國的所有主要學術。在清朝,《張文忠公全集》被多次翻刻,尤其在清末和民國年間,不僅翻刻本增多,而且有單行本相繼問世,研究其學術思想的著作也日見於世。
圖書背景
這本書每則故事配圖畫一幅,圖文並茂,令小皇帝愛不釋手。張居正主編這本書,可謂用心良苦。他在給小皇帝的《進圖疏》中言道:“臣等嘗因前史是考所載治亂興亡之跡,如出一轍。大抵皆以敬天、法祖、聽言、納諫、節用、愛人、親賢臣,遠小人,憂勤惕厲,即治。”
朱翊鈞(萬厲)長大後,張居正對他的嚴格教育也沒有停止。萬曆九年二月,張居正又組織諸位儒臣編寫了《列朝寶訓》、《實錄》,再次呈給皇上。此時朱翊鈞已經十九歲,屬於成年人了,張居正為他制訂了更為系統的學習計畫。
作者介紹
張居正,漢族,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岳,諡號“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偉大的政治家。
張居正的一生雖經歷官場沉浮,卻始終不忘國事。他對君主盡力栽培,嘔心瀝血;對改革變法兢兢業業,敢作敢為。在明王朝風雨飄搖之際,這位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被推到了歷史的前台,他以非凡的魄力和過人的智慧,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獲生機。
媒體推薦
(神宗皇帝)自沖年即有小世宗之號,然亦由《帝鑒》一書,啟沃聖心,故孜孜講究不輟。
——張居正
(《帝鑒圖說》於指陳規戒,繪圖輯說,切實顯豁,不無裨益。
——慈禧
同治皇帝的師傅翁同龢,將《帝鑒圖說》作為同治皇帝的啟蒙讀物,他認為該書圖文並茂,道理講得深入淺出。同治皇帝讀得津津有味,常常手不釋卷。
前言
《帝鑒圖說》是明代內閣首輔、大學士張居正為年僅十歲的神宗皇帝編撰的,講述帝國治盛衰亡道理的教科書。
唐太宗曾有“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之語,《帝鑒圖說》的書名就是由此而來,意為以古代帝王言行與國家興亡的故事為例,述說治國之道。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聖哲芳規”講述歷代明君勵精圖治以至國家興盛的史實;下篇“狂愚覆轍”列舉歷代帝王倒行逆施導致社稷傾覆的例子,兩者對比鮮明,張居正更配以獨特精到的評論,清晰透徹地詮釋出帝王之道。
由於《帝鑒圖說》是編撰給年幼的皇帝來閱讀的,所以除了語言簡潔明了之外,還為每個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圖,這些插圖均為明代的木刻版畫,簡練清晰,古樸卻有幾分童趣,寓教於樂之餘,更給人親切之感。因此在書成之後,《帝鑒圖說》儼然成為帝王家的教子啟蒙讀物。很多帝王甚至在成年之後還一直翻看此書,以反覆告誡自己要像古代聖賢君主那樣體恤百姓,任用賢能,克勤克儉。這本《帝鑒圖說》也因此而被稱為“古代帝王的枕邊書”。
盤點中外政治書籍
我們的生活與政治息息相關,關注中外政治書籍,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