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漢語成語]

《和而不同》[漢語成語]
《和而不同》[漢語成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和而不同,成語,和睦地相處,但不隨便附和。出自《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解釋: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處,但不隨便附和。

成語典故

出處:《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例句:彼既人而無禮,此亦和而不同。★《舊五代史·世襲列傳》

詞語辨析

和而不同和而不同
用法:作謂語、狀語;指為人處世
近義詞:
反義詞:同流合污

補充

和而不同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的觀念在中國古代早就產生了,它可以說是典型的中國哲學智慧。“和而不同”較早出於《國語·鄭語》,“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以和五味以調口,剛四支以衛體,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1]。這裡講的是金木水火土相合生成萬物,酸甜苦辣鹹五種滋味滿足人們口味,協調六種音律來悅耳,端正七竅來服務於心智。意思是說,多種因素相互配合、協調來組成新的事物或達到理想的效果。相反,只有一種聲音談不上動聽的音樂,只有一種顏色構不成五彩繽紛的景象,只有一種味道稱不上美味。也就是說,只有允許不同的事物存在,才能形成五彩繽紛、繁榮向上的局面;否則便陷入單調、乏味乃至死亡的境地。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指在為人處世方面,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既堅持原則又不排斥不同意見,在相互爭論辯解中達成共識。在中國古代,“和而不同”也是處理不同學術思想派別、不同文化之間關係的重要原則,是學術文化發展的動力、途徑和基本規律。中國古代的許多學者都對“和而不同”的學術文化發展規律已有相當深刻的認識,作過不少精闢的論述。從哲學意義上理解,“和而不同”富有深刻的含義。“和”即統一,和諧,它是抽象的,內在的;“不同”是具體的,外在的。容“不同”,才能達到“和”的境界。現實中,“和而不同”就是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不強求一致,承認、包容乃至尊重差異,以達共存共榮。
[1]左丘明:《國語》,商務出版社,2005年,第253頁。
[2]王煒譯註:《《論語》通譯》,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第180頁。
相同自然不用合了,不同才需要合,但合不是融合,而是結合,二者區別在於融合後為一體,而結合才是真正的合而不同。合而不同,表示一種接受,即我的觀點雖不同於你,但認同你提出不同看法的權利,從而彼此相“合”,而不至於互相詆辱,甚至大打出手。就像水與油同時“合”於一個杯子中,相互“禮讓”一個在上一個在下,但並不相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