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周易

《周易》亦稱《易經》,簡稱《易》。《易經》是一部上古哲學著作,原用於卜筮,後人多學習其哲學思想。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一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中國文化的很多思想,比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亢龍有悔、履霜堅冰都出自這部著作,現代科學很多理論也符合《周易》的世界觀。認為周易是一本迷信書是片面的,對待之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基本信息

簡介

周易 周易
繫辭》有:“《易》之興也,其當殷之 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耶?”《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周易為周文王所作,其後有所 修改
漢代 司馬遷著《 史記》稱周文王的作品為《周易》。現存《周易》皆附“彖辭”與“象辭”,是否文王所為?尚待考證。東周孔子及其弟子將“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夏商周禮教規範寫入《 文言》、《 繫辭》,編入“周易”。先秦[6]儒生將“周易”尊稱《 易經》並冠以“孔夫子作品”。包含《 文言》、《 繫辭》、《 說卦傳》等“雜貨”的《易經》,並非正宗《周易》,應當稱為〈 儒學易〉。其詳情,請看以下詮釋。

廣義的《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易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由於《易經》成書很早,大約在西周時期,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人(孔子為代表人物之一)撰寫了《十翼》,又稱為《易傳》,以解讀《易經》。《易經》本是反映變化的哲學古書,長久以來被用隨機數選取作筮辭用。中國的易經博大精深,高煜翔多年的《易經》研究,提倡辨證研究中國古典文化,用物理的方法來詮釋易經。高煜翔,河南南陽唐河人,畢業於鄭州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專業,現為陰陽易辨派創始人、河南省易學會命理特約顧問、中華建築風水研究學會理事、中華中醫研究協會特約顧問、國際陰陽五行研究協會顧問。提倡辯證研究中國的易經。《易經》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武術。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也被介紹到西方,並作為變化的哲學運用於現實生活。《童子問易》進一步指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此次西進,“在歐洲大陸的法國引起了政治革命,在德國則引起了哲學革命,並為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基”。

基本詮釋 

《周易》 《周易》
《周易》是一部論“變”法的奇書。《 周易》的變法序列是用形象表達出來的。這些看似神奇的形象不是憑心靈的任意創造、而是有它物化基礎及其實踐這個認識環節。《易。繫辭傳》曰:“古者包犧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者觀象於天、俯者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因此,受遠近諸事物變化的啟迪而揣度天地萬物變化的奧秘,並把其效法成形象,以透析其本質和規律,達到把握萬事萬物基本運動規律及其相互關係是作卦畫的初衷。顯示了《周易》屬於形象思維性質的最最原始的本質屬性(來源《 陰陽系統論》)。
《周易》的形象思維之所以能構成應有的體系,在於它不是簡單的形象模仿,而是具有理性思維的特點,在於它表達方式的抽象性和形象本質的客觀實在性。所謂客觀實在性的內含是說《周易》的六十四卦畫序列、屬於以天象為坐標的陰陽動態變化,而不是主觀的臆造或雜亂無章的拼湊,這也就是《 童子問易》所總結的“荷‘天衢’、道‘屢遷’的有機、合規思想”。
臆造的形象就不可能反映實在的本質,拼湊的形象更會出現無法彌合的代溝,難以體現出客觀的邏輯。然而,《周易》用形象刻畫的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儘管有它物化的基礎和模式,但並不是原原本本的複寫或依葫蘆畫瓢,而是用間接、科學、抽象的形式來表達。命理名家於大有老師提醒您,推算命理是很嚴肅認真的事情,不要輕信一些網路軟體的命理批斷。

有例為證,《易·繫辭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既是演繹八卦的基本程式,也是將一般的感覺和表現升華為理性形象的表達過程,用陰陽運氣學的語言來詮釋這句經文,就是說《周易》所要探討的事物或現象就是“太極”,太極內在相互對立的陰陽兩方面就叫做“兩儀”,陰陽兩儀各自內在的矛盾利害因素就構成了“四象”,把這個矛盾利害的基本因素按照辯證否定觀進行推理、就有八經卦(用三爻組成的卦)所表達的基本卦象。只有表達形式的抽象性,才有可能達到“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之目的,才有可能將其用有聲的文字表達出來反射出對陰陽運氣學說的導源作用,一個活生生的運氣思維邏輯的始版。(來源《人體生物節律學》)
周易分為易經和易傳兩個方面,“天人合一”是易經的核心理論。易經八卦又分為“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國際陰陽五行研究協會顧問高煜翔研究先天八卦後天八卦後總結說:“先天八卦為體,後天八卦為用。”只要懂得了這個原理,易經風水就很容易理解了(來源《六柱預測學》。 

基本內容

現在最新出版的周易線裝版 現在最新出版的周易線裝版
(卦一) (卦二) (卦三) (卦四) (卦五) (卦六) (卦七) (卦八) 小畜(卦九) (卦十) (卦十一) (卦十二) 同人(卦十三) 大有(卦十四) (卦十五) (卦十六) (卦十七) (卦十八) (卦十九) (卦二十) 噬嗑(卦二十一) (卦二十二) 剝(卦二十三) 復(卦二十四) 無妄(卦二十五) 大畜(卦二十六) 頤(卦二十七) 大過(卦二十八) 坎(卦二十九) 離(卦三十)
鹹(卦三十一) 恆(卦三十二) 遯(卦三十三) 大壯(卦三十四) 晉(卦三十五) 明夷(卦三十六) 家人(卦三十七) 睽(卦三十八) 蹇(卦三十九) 解(卦四十) 損(卦四十一) 益(卦四十二) 夬(卦四十三) 姤(卦四十四) 萃(卦四十五) 升(卦四十六) 困(卦四十七) 井(卦四十八) 革(卦四十九) 鼎(卦五十) 震(卦五十一) 艮(卦五十二) 漸(卦五十三) 歸妹(卦五十四) 豐(卦五十五) 旅(卦五十六) 巽(卦五十七)兌(卦五十八) 渙(卦五十九) 節(卦六十) 中孚(卦六十一) 小過(卦六十二) 既濟(卦六十三) 未濟(卦六十四)

內容組成

周易 周易
今本《周易》的內容主要包括“ ”和“ ”兩部分。
“經”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號與卦爻辭。
所謂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兩兩相重而得,“ 八卦”則是由“陰”、“陽”二爻三疊而成。
《周易》的“陰”、“陽”,分別呈中斷的與相連的線條形狀,即“––”與“- -”。古人用陰陽範疇來表現寒暑、日月、男女、晝夜、奇偶等眾多概念,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在“陰”與“陽”的基礎上,聖人將其符號三疊而成八種不同形狀,分別命名為不同的卦名並擬取相應的象徵,稱為“八卦”(也稱“經卦”),具體如下:
接著,聖人再將“八卦”兩兩相疊,構成六十四個不同的六劃組合體,即“六十四卦”(也稱“別卦”),每卦中的兩個“八卦”符號,居下者稱為“下卦”(也稱“內卦”,《左傳》稱“貞卦”),居上者稱為“上卦”(也稱“外卦”,《 左傳》稱“悔卦”)。“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條線條,稱為“爻”。《說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變者也”。“爻”的原意也就是陰陽之交變。因此“- -”稱為“陰爻”,以“六”表示;“—”稱為“陽爻”,以“九”表示。六爻的位置稱為“爻位”,自下而上分別為“初”、“二”、“三”、“四”、“五”、“上”。如《 蒙卦》:如,第四卦“蒙卦(下坎上艮)”自下而上的六爻分別稱為“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
所謂的卦爻辭,即繫於卦形符號下的文辭,其中卦辭每卦一則,總括全卦大意,爻辭每爻一則,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應的也有六十四則卦辭和三百八十四則爻辭(由於《 》《 》兩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辭,故將其併入爻辭之中,即總計三百八十六則爻辭)。
“傳”實際上是闡釋《周易》經文的專著,即《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總計七種十篇。因其闡發經文大義,如本經之羽翼,故漢人稱之“十翼”,後世統稱《 易傳》。
彖傳
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共六十四節,分釋六十四卦卦名、卦辭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象傳
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闡釋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釋卦象者稱為《大象傳》,釋爻象者稱為《小象傳》。《大象傳》運用象徵手法,號召人們法天正己;《小象傳》號召人們尊時守位、知常明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
文言
共兩節,分別解說《乾》、《坤》兩卦的意旨,故也稱《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礎上作出進一步闡發與拓展(啟蒙學人如何多層面觀卦之”德義“)。
繫辭傳
分為上下兩篇,主要申說經文要領(哲學總綱),貫徹卦爻辭的基本義理。文中對《周易》經文作了全面的辨析與闡發,一者抒發《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讀《易》之要例。
說卦傳
是闡述八卦取象大例的專論,也是探討《易》象產生於(與)推展的重要依據(注重闡述矛盾的對立性)。
序卦傳
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綱要(總目錄),揭示各卦之間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經《乾》至《離》共三十卦,主說天道;後半段自《鹹》至《未濟》三十四卦,主說人倫。《童子問易》給出的最新解釋是:上經實用乾坤“物象說”解易;下經是用乾坤“父母說”解易。
雜卦傳
猶言“雜糅眾卦,錯綜其義”。將六十四卦重新編為三十二對“錯綜卦”,旨在闡發事物的發展在正反相對因素中體現的變化規律(側重闡明矛盾的同一性)。

八卦結構

周易 周易
在《 乾坤譜》中,周易八卦的立體結構如圖:
乾:x=1,y=1,z=1
巽:x=1,y=1,z=0
離:x=1,y=0,z=1
兌:x=0,y=1,z=1
震:x=0,y=0,z=1
坎:x=0,y=1,z=0
艮:x=1,y=0,z=0
坤:x=0,y=0,z=0

書籍性質

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有時簡稱《易》。三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之一。儒家尊為之首。玄學、道教奉為三玄之一對其性質,認識不一,主要有以下觀點:

(1)卜筮書。《周易·繫辭上》具體介紹大衍之數的卜筮法,卦爻辭中有大量的吉凶占語,史書認為《易經》之所以免遭秦火,正因其為卜筮書。宋朱熹《周易本義》主此觀點,近人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高亨《周易古經今注》、李鏡池《周易探源》等亦持此說。
(2)哲學書。莊子認為“《易》以通陰陽。”陰陽問題是中國哲學基本問題。近代有學者認為《周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最系統的哲學著作。《童子問易》進一步指出:《易經》持有的是生生不息的宇宙觀,是本體論的生命哲學。它既講世界觀,又講方法論。其認為世界是“有”(太極);其方法論包括辯證法和一分為二("分陰"、"分陽")。還有“復”觀的方法,要求當見“天地之心”。天地之心不是所謂的“道心”,而是德心;有“窮則思變、變以從道”的方法;“極深研幾、見機而作”的方法;“鉤深致遠”的方法;物相雜、“雜而不越”的方法;“善持盈”的方法;“進德修業”等方法。
(3)歷史書。講述人類進化發展的歷史。(章太炎易論》) “乾坤兩卦是緒論。既濟、未濟是餘論,自屯卦至離卦,為草昧時代至殷末之史,自鹹卦至小過卦為周初文、武、成時代之史。”(胡樸安周易古史觀》),另有學者或以為《周易》為商周之史。或以為是奴婢起義史,或以為是用諧音隱文體和卜筮外形寫成的一都特殊史書。
(4)預測學。《易經》運用“損益之道”進行預測。孔子預測華夏文明起碼可以傳承三千年,結果果然應驗,這一預測可見《論語·為政》篇。《童子問易》指出,做男人和當一把手的女性要多玩味乾卦卦、爻辭;作為女性和副手的男士要多玩味坤卦卦、爻辭。”大衍筮法實質是在推衍人們在時空坐標中的‘幾微’曲線。在人生的大過程中,就如鄭玄所說的”始、壯、究“和牟宗山先生所說“拋物線”

名稱

周易,中國古代研究、占測宇宙萬物變易規律的典籍。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大部分。《易經》內容包括六十四卦卦象、卦辭、爻辭。每卦六爻,六十四卦為三百八十四爻。即有六十四卦辭、三百八十六爻辭(乾、坤二卦分別多出用九、用六爻辭)。文字古奧,蘊義精深。《易傳》是對《易經》所作的解釋。共有十篇:《》上下、《》上下、《繫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又稱《十翼》。

漢 帛書周易 漢 帛書周易

對其書名。理解不一。“周”有周代、周地、周遍、周環等不同解釋,“易”有變易、易簡、不易、交易、對易等不同解釋。
關於作者和成書年代向有爭議。《漢書·藝文志》提出“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之說,認為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辭,孔子作傳解經。《童子問易》提出”事歷三古更五聖,大易衍進揆益宗“。“五四”以後,史學界提出懷疑,有周初說、春秋中期說、戰國說等不同觀點。李學勤先生的《周易溯源》記述全面、權威。
現存主要版本有三種:通行本、馬王堆帛書本和上博戰國楚簡本。影響最大的通行本有魏王弼注本、唐孔穎達疏本(即《周易正義》)、宋朱熹《周易本義》本。1973 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與傳世各家《易》本均有不同,是現存最早的別本。《周易》注本,古今不斷,多達千餘種,影響較大的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孔穎達《周易正義》、宋程頤《程氏易傳》、朱熹《周易本義》,現代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金景芳的《周易講座》等。

涵義解釋

其一

周易 周易
“周”,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 而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卻只稱《易經》為《易》,“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然而《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所以,就文獻而言,“周”應該是後來加上去。若以《周禮》的系統來看,《三易》的名稱皆無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釋為“周普”和其它兩種占筮書,比較能夠相應。然而夏代是否有《連山》、 商代是否有 《歸藏》也都還是問題。兩書很可能也是“古史積累說”所言的現象。所以比較肯定的是,《易經》或《周易》原來只稱為《易》。

其二

“周”字的含義,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為“周代”,二為“周普”。前者的寓意在於認為《周易》為西周時代的書。理由便是《周禮》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一曰《歸藏》,一曰《周易》”,而此說認為《連山》為神農時代的筮書,神農也稱“連山氏”,《歸藏》為黃帝時代的筮書,黃帝也稱“歸藏氏”,後夏用《連山》,商用《歸藏》,西周所用之書則冠以“周”字,名為《周易》。後者則取鄭玄《易贊》,“‘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故而《周易》的“周”字,義為“周普”。
“易”字的含義主要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一、《說文》訓為“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即“易”為蜥蜴之類,主取“變”之義。
二、《說文》又引秘書說“日月為易”,象徵陰陽。
三、《周易乾鑿度》雲“‘易’一字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即簡易、變化、不變三層含義。
四、取日出之時陰陽交變之義。也主於“變易”。《周易》在古代文獻中常被簡稱為《易》,至西漢初年被列為“經”書之一,世人遂尊稱為《易經》。可見《周易》當以“易”為大義,而諸說紛繁,也莫過變易訊息之理。

其三

“周”,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而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卻只稱《易經》為《易》,“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然而《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所以,就文獻而言,“周”應該是後來加上去。若以《周禮》的系統來看,《三易》的名稱皆無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釋為“周普”和其它兩種占筮書,比較能夠相應。然而夏代是否有《連山》、商代是否有《歸藏》也都還是問題。兩書很可能也是“古史積累說”所言的現象。所以比較肯定的是,《易經》或《周易》原來只稱為《易》。
“易”,也有幾種解釋
1.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
2.必須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禮指從容之節,易即雅樂,都是統治階級駕馭黎民百姓,維護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鐘鼓“交響樂”的框架規制,鐘鳴鼎食在西周的底層社會是難以想像的。
3.日月為易,象徵陰陽。

易經 易經
4.日出為易。陳鼓應認為這個意思,也是“乾”的本義。
5.易是占卜之名。
6.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7.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的太極圖所顯示的一樣。
8、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恆常的道不變。《繫辭傳》:“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義似“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體會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在《周禮》“太卜”的記載中,亦有《三易》的說法;《三易》是指《連山》、《歸藏》和《周易》,三個不同朝代的占筮書。據說“連山”是夏朝的占筮書,“歸藏”是殷商的占筮書,“周易”是周朝的占筮書。
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恆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1)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2)時時在變易之中;3)又保持一種恆常。如《詩經》所說“日就月將”或“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日月的運行表現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
而《易經》的“經”是指經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如同前文所說,“經”是後來為了尊稱這些書,而加上的稱呼,原來《五經》只稱為《易》、《詩》、《書》、《禮》、《春秋》。

 

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 自強不息。 2.地勢坤,君子以 厚德載物。 3.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4.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5.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 蓋言順也。 6.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7.「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8.子曰:「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9.「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10.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11.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 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12.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由來

對於《周易》的成書,《漢書•藝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此說最為漢儒接受,《周易乾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聖”、“三古”之說簡而言之,即:上古時代,通天之黃河現神獸“龍馬”,背上布滿神奇的圖案,聖人伏羲將其臨摹下來,並仰觀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時代,姬昌被紂囚禁於羑里,遂體察天道人倫陰陽訊息之理,重八卦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時代,孔子喜“易”,感嘆禮崩樂壞,故撰寫《易傳》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對於重卦者多有疑義,一者王弼認為伏羲畫八卦之後自重為六十四卦,二者鄭玄認為神農氏重卦,三者孫盛認為夏禹重卦。據傳,《周易》的誕生地就是現在的世界遺產城市安陽市。羑里城位於安陽市區南10公里處。易卦系統最基本的要素為陰陽概念,而陰陽概念包括陰陽的性質和狀態兩層意義。如果不理會陰陽的狀態,只論及其性質,則可以用陽爻(-)和陰爻(--)表示陰陽。將上述陰陽爻按照由下往上重疊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基本卦,稱為八經卦。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六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如果再考慮陰陽的狀態,則陰陽概念又進一步劃分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亦稱“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四種情形,可以用“X,O,--,-,”四種符號分別代表之。六十四別卦每一卦的每個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種陰陽狀態,於是全部易卦系統就共有4096種不同的卦。如果將陰陽性質構成相同的各個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種分系統,可以稱為某某卦系。《周易》經部文字說明的內容就是對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徵意義的解釋以及相應的人事吉凶判定(稱為占斷)。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條內容是相應的全靜卦的占斷,其後的六條(乾坤卦系有七條)內容是順次排列的對相應卦系一爻動的卦的占斷。秦漢以後的易學對此都存在錯誤或者說模糊的認識。
占筮及《周易》一書起源於甲骨卜的實踐,或許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寫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辭。後來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繼承了孔子對周易的發現,著了《易傳》。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李斯將其列為醫術占卜書而幸免於難。

直至北宋歐陽修撰《易童子問》,認為《易傳》七種之間有互相牴牾之處,並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說雖多,要其旨歸,止於繋辭明吉凶爾,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數說者,其略也。其餘辭雖小異而大旨則同者,不可以勝舉也。謂其說出於諸家,而昔之人雜取以釋經,故擇之不精,則不足怪也。謂其說出於一人,則是繁衍叢脞之言也。其遂以為聖人之作,則又大繆矣。”(猶見《易童子問•卷三》)。至於後世,疑古之風漸起,清代姚際恆所著《易傳通論》與康有為《新學偽經考》都認為《易傳》並非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錢玄同先生、馮友蘭先生、顧頡剛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學者皆認為《易傳》非孔子所作,顧頡剛先生則將《易傳》成書年代推斷為戰國末期至西漢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堅持認為《易傳》乃孔子所作。

時至今日,長沙馬王堆墓穴中發現的“帛書”中,已有不少記載間接證明《易傳》的作者或相關作者大致是孔子,有待進一步考證,不過也當為盲目疑古者戒。

在《簡易道德經》里,周是周到圓滿,易是運動變化無不果的意思。太昊伏羲創作簡易圖時,把簡易符(即現在八卦圖的陰陽符)排列成一個圓形即一周的形式,闡明了周和易是簡的主要組成部分。周易的周字並非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簡易道德經》里的這個完美的“周”字。無疑周易的周字,替代了簡易的簡字。大自然萬物的變化,是易的根本現象。恆之無休而無不果,說明了易,就是物的變化而成事,物每一點變化都有一定的結果,這就是易象。“簡之周”和“周之易”說明了周是簡的,易是周的。以父子的排列方式,就是成了:“簡周易”。“求千太萬後之果,明千思萬緒之象”,說明了“簡易圖”是判斷推理的一種測探工具。

歷史

傳統說法

周易的成書時間歷來頗多爭論。傳說遠古的伏羲創八卦、夏禹將其擴充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記載在《連山》一書,《連山》以“艮”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記載在《歸藏》一書,以“坤”為第一卦。
依據司馬遷《史記》的記“文王拘而演周易”,後人因此認為《易經》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時候確立,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經》以“乾”為第一卦,並為每一卦寫下“卦辭”(卦象的解釋)。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則被認為是“爻辭”(每一爻的解釋)的創立者。卦辭和爻辭的內容不單影響周朝的歷史,也影響到“詩經”的文學風格。
《十翼》被認為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與再傳弟子作品。它是對《易經》的詮釋,有十篇,包括:一、彖上傳,二、彖下傳,三、象上傳(又稱“大象”),四、象下傳(又稱“小象”),五、繫辭上傳,六、繫辭下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八、序卦傳,九、說卦傳,十、雜卦傳。但根據記載,《十翼》的分類方法尚有其他方式,分類方法並未達致統一。到了漢武帝以後,《十翼》被稱為《易傳》,並被視為《周易》的一部分。

現代說法

周易 周易
在近五十年,出現了新的《易經》歷史研究,西方和中國的學者根據商、周朝的占卜用的 獸骨和龜甲上的 甲骨文青銅器上的 鐘鼎文以及其它史料研究。1973年,湖南長沙的西漢馬王堆出土了將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紀的《易經》、《道德經》和其它書籍,是現存《易經》的最早版本,並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孔子所著的〈繫辭傳〉上、下,但並不包括《十翼》其它的部分。
當代的學者懷疑 周文王孔子並非《易經》的作者,部分學者更認為六十四卦的概念比八卦更早形成。學者比較過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易經》和周朝的鐘鼎文之後,認為《易經》不可能是周文王所著,最可能的成書日期應是西周后期,大約公元前九世紀末。現時一般認為《易經》並非任何一個傳說或歷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時期占筮用的文字編纂而成。
至於《易傳》,宋代的 歐陽修即已懷疑 《易傳》不是同一人所作,當代的學者認為《易傳》裡面的篇章最早出現於中國 戰國時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漢年代所著。清初學者惠棟說:“棟四世鹹通漢學,以漢猶近古,去聖未遠故也。《詩》、《禮》毛、鄭,《公羊》何休,傳注具存;《尚書》、《左傳》,偽孔氏全采馬、王,杜元凱根本賈、服;唯《周易》一經,漢學全非。”

流傳與學派

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倖免。之後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圖、後天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圓形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歷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義理派強調從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義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象數派注重從八卦所象徵的物象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亦有人認為義理派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著重將周易用於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頤,後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經》被傳教士翻譯並傳播到西方。十七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茨因漢學大師布維(Joachim Bouvet,漢名白晉,1662年-1732年)的介紹、更將《易經》以二進制解釋。現在無論中國大陸、台灣和西方各國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經》。
根據江弘遠《京房易學流變考》一書,自從《京氏易傳》出現後,受朱熹、惠棟,以及《四庫總目提要》的推波助瀾,均認為此書及其條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書以沈延國論點加以延伸,確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統領的六十卦反覆配六十鐘律,八宮卦、納甲、納音則是由荀爽、虞翻、乾寶等另一非京氏《易》學流派演變而來,從《京氏易傳》出現後,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當代名家  

王瑞民

王瑞民,中國策劃學院教授,中國策劃學會周易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聯合大學周易經濟決策研究室主任、教授,河北省周易研究會常務理事、秘書長; 
著名易學家,著名風水專家,專注於易學研究30年。是中國當代弘揚易學文化突出貢獻人物。擅長風水,奇門遁甲預測,八卦象數療法。

唐明邦

唐明邦,號雲鶴,1925年1月23日生,重慶市忠縣人。世界最大易學專家團高級專家、國際統一易學聯合會講師團教授,世界當代十大傑出易學家,著名哲學家。

邵偉華

邵偉華,是享譽國際著名的預測學家,湖北鄂州市人,從事過工、農、商、兵、當過幹部,後落根於易學、相學、四柱、建築風水、破譯人類基因密碼等學科的研究。1987年起,分別出席了國際和全國的《周易》學術研討會,並在國內外發表多篇論文,有的論文獲得獎盃和國際一等獎。

李定信

李定信(已故),風水宗師楊益(字筠松,號救貧)之嫡傳徒裔。1999年-2001年曾三次被邀赴泰國學術交流和風水堪察,在泰國政野和僑界獲得很高聲譽,2001年,應邀赴張家界參加全國哲學文化年會講學,被譽為"六百年間第一人"。

影響

周易 周易
中國最早的卜筮專著。它以特殊的體系和表達方式,為中國術數學的建立和近現代世界計算機數位技術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周易》產生的年代, 過去許多學者一致認為是在商末周初, 由於商末周初時的卦有數字卦和畫卦兩種, 基本上可以確定《周易》誕生的年代, 最早只能在周昭王之後, 或西周中晚期, 而絕不可能是在商末。

《周易》中運用八卦預測信息的方法的發明,正是中國人民具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真實寫照,他們在實踐和好地認識社會、改造社會、推動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個儲存量很大的信息庫。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中華文化之根。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至今,是與我們民族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難之事,不是求助於偶像,而是運用通過八卦今昔信息預測的科學方法,預測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關信息,對一切做到心中有數,有備無患,從而更。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古人用它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然而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學方法之前所依託的一種手段,並不是真正的科學。雖然有些理解與科學相符,那是因為這個理解正好有科學合理性,但就不能因為說它是科學的。只能當它是一種文化。
目前,中國的易學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無重大進展,理論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亂,實際套用容易趨向神秘主義。上述狀況嚴重歪曲了易學的學術地位,阻礙了中華易學良性化發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學的真正價值。

周易八卦圖 周易八卦圖
《周易》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經典,它認為世界萬物是發展變化的,其變化的基本要素是陰(--)和陽(—),《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世界上千姿百態的萬物和萬物的千變萬化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周易》研究的對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為根本。三才又各具陰陽,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剛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為純陽之卦,坤為純陰之卦,乾坤是陰陽的總代表,也是陰陽的根本,孔子在《繫辭》中說“乾坤其易之門邪”,“乾坤其易之蘊邪”。《易緯·乾鑿度》中說:“乾坤者,陰陽之根本, 萬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經排序以《序卦》的次序為基礎,而以乾、坤兩卦為首。《繫辭》開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文言》是專門論述乾坤之卦德的傳文,並將乾坤之德性引申發揮至人文道德範疇。說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兩卦,也是《周易》陰陽哲學的基礎。

傳承發展

易經 易經
中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後,由他編著了六經,贊述《周易》以來,關於《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 班固的《漢書》,以及范曄的《後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的易學傳承的系統。但自詔、宋以後,我們所讀的《周易》,關於《十翼》的排列程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系列》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等於我們現在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過宋儒的安排,並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現在對於研究《周易》來計,這點應當注意及之。自孔子至戰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

此其一。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於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於易學的修養不夠,所以子夏以後的傳承,並夫太準確的資料。唯所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偽難辯,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後世已散佚。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系,再傳楊何,字元敬。無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丁寬一系,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傳張禹,禹傳彭宣。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

至於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後,又另有一系。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啟象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東漢與後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象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後漢的易學,傳承的系統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家,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後人採集當時的九家易學合成一編的論友誼賽,故在後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後來才舍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著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愈來愈加沒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來別走一途,專從老、莊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最為遺憾的,後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著王輔嗣的腳跟在轉,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迭羲皇之室。

易經 易經
“東方古文化”是以中國為發源地,流傳及盛行於東南亞國家,至今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它是經久不衰的一種古文化,已經歷3—5千年,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體系,不但是哲學思想體系,也包含科學體系。
“東方古文化”體系有四種:
(1)以陰陽統一對立的《易經》文化。
(2) 孔子為主體的儒家文化。
(3)以 《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教文化。
(4)以印度為發源地的佛教文化。

這四種古文化稱為“東方文化”核心,從它創造形成至今,是中國文化遺產。但至今,大部份在東南亞國家弘揚和套用更為廣泛,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促進了歷代社會進步和經濟的發展。

李瑞環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大會上講過: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創建的儒家學說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經濟、哲學、倫理、教育、藝術等方面的思想和主張。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穩定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做了極其重要貢獻,有著超越時代,超越國界的深遠影響。儒學的許多重要論著,特別是做人、處事、立國的至理名言,至今還被人們廣泛引用。

道教源於中國,佛教源於印度,在東南亞一代流傳不息,它們教義宗旨,都是以勸善為主,解除人生私慾心,且能超脫凡人,解脫人生痛苦,面對世間複雜矛盾,並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明理論,它更有科學一面,特別道教中科學含量之高。可以用哲學和倫理道義去解決它,把人類引向文明豁然的前景,是人生文明的標誌,它發放出世界人民信仰的不可磨滅的光環。如《老子》學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理論,為世界破譯生物遺傳密碼起了作用,DNA的鹼基由三聯體組成才64個排列順序,形成八卦三聯體規律性。

《易經》是四書五經中的首經,素稱“群經之首,百科之源”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一生好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資治通鑑》、《二十五史》、《四書五經》特別有造詣,借古鑒今,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易經》這門古文化,不但是一種哲學文化,也是一門科學知識,毛主席經常借鑑它,為決策國事起到了豐功偉績的作用。《易經》的陰陽對立統一,它包羅萬象,把宇宙間一切事物盡在其中,中醫理論依據是根據《易經》中五行生剋原理而來:現代最尖端的科學發明—計算機、套用中國《易經》陰陽對主統一原理,把數理變成二進制,用0代表陰,1代表陽,把計算機信息數位化才誕生了計算機。不但中國傳統重視八卦風水,現今韓國人更重視八卦風水,連國旗都採用八卦圖。中國人運用《易經》中八卦原理來優選氣勢,符合人類生存優選優方式,不管是地理位置,建築物凡採用八卦風水氣勢優選組合,能使氣、氣流、光、水、微粒子勢與人體相吻合,使人類的生活和工作都能得到最佳效應,我國古代和現代大型建築物無不離開八卦風水法,如首都的國際飯店,復興門的中國人民銀行等等。孟凱韜教授創立了“陰陽五行數學”,它是當代數學中提出的一種新型數學理論,建立了反映以《易經》的規律性推演出數學模型。英國科學史學家—李約瑟認為《易經》的太極圖顯示了宇宙力場正極和負極作用,美國高能物理學家F.卡普拉認為太極圖的運動變化原理與動力學術類型一致.科學易經派還創立“一元數理論”,“分形分進理論”,“模糊群子論”,地球經絡穴位說等,為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周易》包含著象數和義理兩方面,但實際上象與數,義與理還可細分。《周易》易卦反映事物運行規律的分類,爻反映各類的不同發展階段,這相對應宇宙信息發生使天、地、人、事的演變和發展規律。20世紀80-90年代曾邦哲從系統綜合理論發展了結構論提出“太極圖是元氣本原、陰陽變易、卦序組織和道、器觀念的綜合”,認為是中國文化特有的一種同型、同構數學模型的圖式邏輯體系,涉及到宇宙的本原論、演化論與建構論以及“道”精神與“器”物體觀念的模型化邏輯思維方法體系。

《周易》的發展方向應該從預測學、認識學和行為學三個方面進行研究運用:
1、預測學
“義”反映了倫的意義,64卦六親關係,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差別。“理”是對事物規律和道理的探討,是易理、易道的分析,套用《周易》提出的道理對事物如何形成和發展進行解釋。
2、認識學
現代思維科學把人類大腦的思維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理性認識思維,也就是邏輯思維,一類是感性認識思維,也就是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從認識學角度研究《周易》,我們應該從感性思維上認識她。《周易》以最簡單的陰爻、陽爻兩上符號來概括和演繹萬事萬物,充分體現了萬事萬物辨正統一和矛盾統一的現代哲學思想。“一陰一陽謂之道” 《周易》的發展離不開對易學哲學體系研究,真正結合“學”與“術”兩方面一起進行研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3、行為學
《周易》歷代是人們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哲學之書,這也是我們研究和套用《周易》的最終目的——指導學習、工作、處世等日常行為。根據《易傳 繫辭上》所講:“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我們就應該肯定:《周易》的象數理義在結構上是一個一氣呵成的,具有連續性和完整性。套用和發展《周易》的占筮性質和哲學性質,發展《周易》成為一部行為學經典。《周易》64卦、384爻解說其實就是一部行為學經典,如易卦《乾為天》初爻:初(註:初指初爻)九(註:九為陽爻,六為陰爻),潛龍勿用。講明事物正處在一個將要發生而沒有發生的時期,如龍在潛伏之中,不能動也不宜動。人們處在這一時期的時候,需要晦養、需要等待時機,不宜輕舉妄動,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煩。

相關研究 

周易相關書籍 周易相關書籍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人們對《周易》認識不清,常把《周易》和封建迷信、卜筮算卦等同起來,甚至視為禁區,很少有人深入研究。8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周易》研究逐漸興起。1984年全國第一次周易學術討論會的召開,促進了周易研究的發展。之後,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周易與現代自然科學》,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周易與自然科學研究》,為周易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90年8月,中國第一個周易研究會——安陽周易研究會成立,標誌中國周易文化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周易》研究在中國逐漸發展起來,並影響和震撼了世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周易已經被許多有識之士所認同,學習周易更是不乏其人,從白髮蒼蒼的老人,到80後90後,甚至國外的一些中國文化愛好者,均對周易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據2012年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發起和編撰的《中國傳統文化名家大典--易學卷》收錄,當代知名周易學者、愛好者就有二百二十七位,也系統地展示了當代易學研究成果,介紹了中國當代易學研究的代表人物,象邵偉華,唐明邦,廖墨香,李書有,張志春,曾仕強等老一輩周易學者,同時也收錄了象梁惟朝,裴翁,謝金龍,毛傑,周漢輝、侯典民等一大批青年學者,是當代易學研究領域具有權威性的人物辭書,更是周易研究的時代鑑證。
在中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後,由他編著了六經,贊述《周易》以來,關於《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范曄的《後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的易學傳承的系統。但自詔、宋以後,我們所讀的《周易》,關於《十翼》的排列程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系列》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等於我們現代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過宋儒的安排,並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對於研究《周易》來計,這點應當注意及之。自孔子至戰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此其一。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於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於易學的修養不夠,所以子夏以後的傳承,並沒有太準確的資料。唯所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偽難辯,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後世已散佚。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系,再傳楊何,字元敬。無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丁寬一系,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傳張禹,禹傳彭宣。

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至於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後,又另有一系。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啟象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東漢與後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象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

後漢的易學,傳承的系統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家,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後人採集當時的九家易學合成一編的論友誼賽,故在後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後來才舍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著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愈來愈加沒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來別走一途,專從老、莊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最為遺憾的,後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著王輔嗣的腳跟在轉,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迭羲皇之室。
李瑞環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大會上講過: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創建的儒家學說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經濟、哲學、倫理、教育、藝術等方面的思想和主張。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穩定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做了極其重要貢獻,有著超越時代,超越國界的深遠影響。儒學的許多重要論著,特別是做人、處事、立國的至理名言,至今還被人們廣泛引用。
道教源於中國,佛教源於印度,在東南亞一帶流傳不息,它們教義宗旨,都是以勸善為主,解除人生私慾心,且能超脫凡人,解脫人生痛苦,面對世間複雜矛盾,並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明理論,它更有科學一面,特別道教中科學含量之高。可以用哲學和倫理道義去解決它,把人類引向文明豁然的前景,是人生文明的標誌,它發放出世界人民信仰的不可磨滅的光環。如《老子》學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理論,為世界破譯生物遺傳密碼起了作用,DNA的鹼基由三聯體組成才64個排列順序,形成八卦三聯體規律性。

《周易》包含著象數和義理兩方面,但實際上象與數,義與理還可細分。《周易》易卦反映事物運行規律的分類,爻反映各類的不同發展階段,這相對應宇宙信息發生使天、地、人、事的演變和發展規律。20世紀80-90年代曾邦哲從系統綜合理論發展了結構論提出“太極圖是元氣本原、陰陽變易、卦序組織和道、器觀念的綜合”,認為是中國文化特有的一種同型、同構數學模型的圖式邏輯體系,涉及到宇宙的本原論、演化論與建構論以及“道”精神與“器”物體觀念的模型化邏輯思維方法體系。

指導作用 

古為今用

《易經》誕生於三千年前,從伏羲八卦算起,易學的起源最少也有七八千年的歷史,可企業管理是近代和現代的問題;他們之間有何關係?
戴穎濤篆刻易經語 戴穎濤篆刻易經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法歸宗。易乃中國文化之源,誕生於甲骨文之前,是我們的祖先對待天文、地理、歷史和生活環境的經驗寫照。因易而成道、儒、釋,道學崇尚自然,
儒家崇尚倫理,釋佛崇尚覺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繫辭云:“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天人合一”,“內聖外王”,“內外兼修”……因易而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一脈相傳,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形成了穩定的社會結構,使華夏兒女得以休生養息、安居樂業薪火相傳,塑造了富於創造和頑強的民族精神,哺育了一代代英雄兒女
乾泉先生認為,有人說中國沒有自己的管理,而乾泉教授認為中國幾千年前不但有管理,而且還有自己的管理哲學。中國有著博大精深的管理文化。但是文化也是要進化的,文化只有在交流、重組、融合中才能夠創新。但是,沒有自己的文化母體,談何交流,拿什麼來與西方文化重組。中國管理的現代化,應當是有自己特色的中國化。企業管理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文化,它應該是民族文化在企業行為中的表現。忽視民族文化、片面模仿西方管理的必然結果就是:邯鄲學步,不僅學不好西方的管理科學,最後連自家的珍寶也會丟失,給企業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易學思想當可為中國化的企業管理提供崇高的價值理念和指導。《易經》原理貫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著中國文化在漫長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對自然、人生和社會規律規律探索的經驗成果。易道的核心就是把對世界的認知和自身的價值,在實踐操作的基礎上密切結合的一種決策管理模式,包含著許多具體的經營策略。
當今時代,易學預測被較多的人所能接受,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周易預測是迷信活動的一部分。周易文化經由幾千年的發展,周易預測方法從祖先們創立至今已經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記錄,在這么漫長的歲月中,能夠走到今天讓我們這輩人認識並了解和來運用它、發揚它,說明這套理論系統的存在是有它真實不虛的科學理論觀點。由於學術上缺乏有力的引導,仍表現為與其它迷信術數混雜,許多人仍視易為卜筮之道。周易預測這一整套的科學理論系統,除了需要人們深入了解,還需要社會人士正確弘揚,如何從古老而常新的周易預測中剔除神秘色彩和人身依附關係,提煉、總結出有實質借鑑意義的預測思想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
如今,雖然周易預測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但有價值的成果並不多。慶幸的是,得益於政府對學術易學的支持,當前社會出現了許多的研究機構,對易學的研究,進一步走向套用階段,使古老的易學同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而周易文化在網際網路的傳播更為迅速,專業研究周易預測文化的學術網站算網就是其中代表。算網依託網際網路資源,為易學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免費開放、自由溝通、高水準的易學學術文化培訓交流平台。比如算網關於周易預測思想的提煉、整理除了重視就卦論卦以及側重預測哲學闡發,更從預測過程的角度去系統完整地挖掘《周易》預測思想的內涵,使得《周易》預測思想的研究具有可操作性, 使周易預測哲學能真正現代化,真正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歷史上的任何學說,只要不是出於考古的社會學意義,我們都必須把它們拿來古為今用,何況是傳承了幾千年的周易預測文化!周易預測研究的現代化,首先在於政府對於學術研究的大力支持和對現今民間“假易迷信”的大力肅清,恢復周易本來面目及聲譽。易學學術研究應推陳出新,改變治易方法,力爭早日拿出有價值的易學研究成果,使易能真正現代化,真正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在中國人的眼裡,“風水”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風水”就是以占驗方式對宅院、聚落、陵墓等的建設所進行的凶吉預測與設定的一種安排。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早期的風水主要關乎宮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選址、座向、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原意是選擇合適的地方一門大的學問。

三才配置

天、人、地三才配置對人的身體狀況、婚姻家庭及人的基礎運和成功運具有重大影響。
天、人、地三才數理只計1-10的數,取10模(只計個位數)若個位數為0,則按10計。
人格與天格的五行關係反映發展運,人格與地格的關係反映基礎運,人格與外格的關係反映人際事業運。
相關概念
很多人不明白周易、易經、周公、周公解夢等古代詞語的關係,這裡進行一些簡要介紹。
周易是一部描述事物變化規律的工具書。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原作者周文王姓姬名昌。由伏羲制卦,文王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載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代帝王作為施政之用,百姓用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傳,始為哲理的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亦稱為《羲經》、《周易》。
我國先祖認為:世上一切均有陰陽二氣,孕育而成,金、水、木、火、土五行,生、死、衰、亡決定事物的未來。
周,中國商末周初的一個歷史時期。易,變化。周易預測:是基本按先祖五行變化規律而對事物進行預先推測估算。
周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因以周太王所居地為其采邑,故稱周公。
周公自幼篤行仁孝,多才多藝。文王在時,他以孝仁而異於群子;武王即位,則以忠誠輔翼武王,一次,武王有疾,群臣憂懼,卜求先王救助。“周公於是乃自以為質,設三壇,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於太王、王季、文王。”願以自身替武王之身,且稱曰:“旦巧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
及武王死,成王在襁褓中,周公毅然挑起了“攝行政當國”的重擔,並且教誨開導成王。
周公就是以其終生輔國安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正是周公式的事業。
周公“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來源。儒家思想學說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禮”,也源於周公。
自東漢以來,人們常以“周、孔”並稱。唐韓愈則把周公列入儒家道統的關鍵人物之一。
周公解夢是我們古代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雖難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間卻流傳甚廣。每個人都要做夢,夢之與人猶靈魂之與人,與之俱來,隨之而去,伴隨人之一生。只要人的大腦之思維能力還在,夢就會長久不衰。做夢不分貴賤、不分長幼、不分尊卑、不分男女、不分中外,只是夢的內容有所不同而已。
夢如同人的身影一般,既司空見慣,又神秘莫測,既虛無飄渺,又真實可見。若說夢是幻覺,然夢中之人物事件,醒後皆歷歷在目;若說夢是真實之表現,然醒後難找與夢中人物事件完全一致者。有時日有所思,夜即夢之;有時夢中所見,日即遇之。夢之神秘至此,我們的祖先亦早知之,即產生夢文化。
夢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雖難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間卻流傳甚廣,《周公解夢》即流傳在民間的解夢之書。在術數史上,很難發現解夢之術,列於此,只因夢文化在民間甚為流傳,並能從夢中預測吉凶。

相關歌訣 .

周易相關書籍 周易相關書籍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有三種, 一是朱熹《周易本義.卦名次序歌》的順序, 一是京房易傳的八宮順序, 一是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周易順序。
朱熹《周易本義.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鹹恆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一)八卦歌訣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二)八卦代數
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乾:西北。坎:北。艮:東北。震:東。巽:東南。離:南。坤:西南。兌:西。
(四)八卦五行
乾、兌(金);震、巽(木);坤、艮(土);離(火);坎(水)。
(五)八卦生克
乾、兌(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離(火),離(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兌(金)。
乾、兌(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離(火),離(火)克乾、兌(金)。
(六)八卦旺衰
乾、兌旺於秋,衰於冬;震、巽旺於春,衰於夏;
坤、艮旺於四季,衰於秋;離旺於夏,衰於四季;
坎旺於冬,衰於春.(四季是指每個季節的後一個月)
八卦: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徵意義的符號。用“一”代表陽,用“--”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
八卦的八組符號代表著萬物不同的性質,據《說卦》的解釋:“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xùn),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gèn),止也;兌(duì),說也。”
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橫叫初爻,中間一橫叫二爻,上面一橫叫三爻

相關評價

虞世南:不讀易不可為將相。
毛澤東:中國古人講“一陰一陽之謂道”,不能只有陰沒有陽,或者只有陽沒有陰,這是古代的兩點論,形上學是一點論……
郭沫若:《易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
馮友蘭:《周易》不僅是中國的,也是東方的,更是世界的,不僅是古代的,也是現代的,更是未來的。
南懷瑾:我始終懷疑《易經》的文化是上一個冰河時期留下來的,不是這一個冰河時期的產物,因為它的科學、哲學的道理太高明了。
張協和:近代學者由於易理之啟示獲得諾貝爾獎金者已有四:德國漢森堡,其論文為《測不準原理》;丹麥之玻爾教授,其論文為《相生相剋原理》,並在慶祝酒會上以太級八卦紀念章贈人; 中國楊振寧、李政道,其論文為《不對等定律》,並自稱得之易經之啟示。今後由此書而得獎者,當猶有其人,願周易學者多為現代科技服務。
愛因斯坦:“西方科學家做出的成績,有不少被中國古代科學家早就做出來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學家自幼學習《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學家們不曾掌握的一把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
李約瑟認為易經的太極圖顯示了宇宙間力場的正極和負極的作用:“中國文明在科學技術史中曾起過從來沒有被認識到的巨大作用。”
黑格爾:“《易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就人類心靈所創造的圖形和形象來找出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這是一種崇高的業。”
榮格:談到世界人類惟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惟獨中國的《易經》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價值,而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頗多相同的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