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簡介
《周易》,漢史家司馬遷把它列為“群經之首”,與《書經》(尚書)、《詩經》、《禮經》、《春秋經》合稱為“五經”。經,本義為紡織物之縱線,引申為常道。西晉杜預,唐柳宗元均曾注云:“經,常也。”秦漢間,經,特指儒家經典。“五經”,肇始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2年)設五經博士。
《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易經》作者何人,成於何時,迄今仍無定論。《漢書.藝文志》提出“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之說,認為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易傳》以解經。
《易經》由六十四卦組成,包括卦象、卦名、卦辭和爻辭。《易傳》是儒家學者系統解釋《易經》的著作,共七種十篇,史稱為《十翼》,言其為《易經》之羽翼。
《周易》以自然現象的變化,“推天道以明人事”;認為人事的得失可以轉化;提出了某些勸戒人的行為準則。《易》本卜筮之書,本為卜筮而作。儒家作《易傳》,賦予了其哲學的解釋。提出“生生之謂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等命題。《周易》通過闡釋易經義蘊、功用、筮法與卦序等,創造了一個結合象數與義理的獨特思想體系,並逐漸形成對中國文化影響甚深的易學傳統。
《周易》是儒、道等學派的經典,歷代主流易學是“觀其德義”,以“修身進德”,而非筮法算命。全面準確研學《周易》經傳及其易學,著重其理論思維的內容,以了解其中所蘊涵的思想及文化。(轉帖)
相關:
諸子百家:儒家
諸子百家:道家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孔子:生無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