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指重視品德像大地一樣能容養萬物,又或形容品德像地一樣容納百川。舊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擔重大任務。
典故
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奮發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地最大,它包容萬物。對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為陽,地為陰;天為金,地為土;天性剛,地性柔。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焉,四時行焉。沒有天地便沒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這就是古代中國人對宇宙的樸素唯物主義看法,也是中國人的宇宙觀。所以八卦中乾卦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南,坤在北。天高行健,地厚載物。然後從對乾坤兩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釋屬性中進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樣高大剛毅而自強不息,要像地那樣厚重廣闊而厚德載物。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易經》有坤卦,其《大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國語.晉語六》:“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福而服者眾,必自傷也。”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上善若水和厚德載物兩個詞語所蘊含的意義是一樣的,故大家常把這兩個詞語放在一塊使用。
詞語辨析
【舉例造句】: 乾坤以有親可久,君子以厚德載物。 ★晉·潘岳《西征賦》
【拼音代碼】: hdzw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厚德育人
是載而不是栽。 物是指人嗎?非也。
載是承載、承受,解作能承受得起的意思。物是物質、事物,解作所享受的、所擁有的物質和榮耀等。德是功德、得到的意思。
厚德載物整句話解作:只有行善積累厚厚的功德才能承受得起你今天所擁有的所享受物質和精神文明。享受的多、擁有的多就越需要更多的積功累德。否則只怕是德(得)不配位,早晚遭殃。
延伸閱讀
人有聰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貧瘠之分。農夫不會為了土壤貧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為了愚笨不肖而放棄教育。天地間有形的東西,沒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沒有什麼不是承載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處世要效法“坤”的意義,以厚德對待他人,無論是聰明、愚笨還是卑劣不肖的都給予一定的包容和寬忍。“厚德載物”意思是說,以深厚的德澤育人利物,今多用來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學識培育學子成才。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解釋:來源於《周易》的兩句話: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民國時期,梁啓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此後,清華人便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後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句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譯為: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
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國學大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岱年先生把中華民族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國學大師,他終生勤勉,致思學問,造福祖國的文化學術事業,堪稱一代學人楷模。
•成語啟示
人世沉浮如電光石火,盛衰起伏,變幻難測。如果你有天才,勤奮則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沒有天才,勤奮將使你贏得一切。命運掌握在那些勤勤懇懇工作的人手中。推動世界前進的人並不是那些嚴格意義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奮、埋頭苦幹的人;不是那些天資卓越、才華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論在哪一個行業都勤勤懇懇、勞作不息的人們。即使你身體有殘缺,即使你沒有過人的天資,即使別人看不起你。但是,只要你自強不息,就能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就能開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天賦超常而沒有毅力和恆心的人只會成為轉瞬即逝的火花。許多意志堅強、持之以恆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遲鈍的人都會超過那些只有天賦而沒有毅力的人。懶惰是一種毒藥,它既毒害人們的肉體,也毒害人們的心靈。無論多么美好 的東西,人們只有付出相應的勞動和汗水,才能懂得這美好的東西是多么的來之不易。
真正的智慧總是與謙虛相連,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樣寬厚。淺薄的嫉恨和無知的輕蔑都是真正不尊重勞動、不尊重勤勞的表現。人們常說:播下行為的種子,你就會收割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你就會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種子,你就會收割一定的命運。 “聞雞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讓我們養成勤勞的習慣,培養勤奮的性格,收割豐收的果實!
•大學校訓
有人曾用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題,要學生寫文章。發現學生雖能從正面理解“自強不息”之意,然對其深厚的意蘊卻是不甚了了的。至於“厚德載物”,絕大多數人更是字面意思亦不能瞭然,對此我覺得非常遺憾。
有人曾說,我國學校校訓之最佳者,當推清華大學的校訓,因為它表述的是傳統文化的精粹。“自強不息”,出於《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斷運行,這就是“天行健”的意思。君子效法天,要像天那樣不斷運行,不斷努力。“厚德載物”,見《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土地的地勢就是厚廣,可以承載萬物,君子取法地,要積累道德,方能承擔事業。
所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要人們效法天地,在學、行各方面不斷去努力。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人源於天地,是天地的派生物,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古代不少學者,能深刻體認這種精神並自覺加以踐履,如孔子,自述“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有一次在河邊對學生們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就是激勵他們效法自然,珍惜時光,努力進取。
明末顧炎武有詩云: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他認為“有一日未死之身,則有一日未聞之道”。王夫之於垂暮之年,疾病臥床,猶克服各種無法想像的困難,勤奮著書。《姜齋公行述》說他:“迄於暮年,體羸多病,腕不勝硯,指不勝筆,猶時置楮墨於臥榻之旁,力疾而篡注。”他們所體現的,都是這種精神。這種精神由於人們的踐履,使我們後人仍時時感受到它那幽杳的理性與璀璨的美。傳統文化中富含極有價值的東西是絕無疑義的,對這一點,人們口頭上似也都能道,然我總覺得等閒視之或視而不見者仍滔滔皆是。如此優秀的自家珍藏不知寶愛教人不可思議,讀到一條注釋尤讓我嘆息不已。《朱子語類》載朱子語曰:“試思人以眇然之身,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以常人而可以為聖賢……。”某大學出版社出版之《朱子語類選注》注“贊”字為“稱頌,讚美”,真是大錯特錯。這裡的“贊”,應解為“助”,人可以助天地之化育,是儒家所樂道的,這也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常識。注釋者的無知令人吃驚。同書又注禪家話頭“雲在青天水在瓶”云:“要考查行為的結果,考慮到行事的困難。”更是胡說八道。如果敢於注釋古書的人如此不學淺陋,對傳統文化如此隔膜無知,則前面說到的我的學生們不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出處與意蘊,也就不足為奇了。可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人們已疏離到何等程度。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多做好事,善事日積月累就象滴水匯成江河湖海而升華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會受到人們的擁戴,恪守道德準則的團體就會與時俱進,健康發展。筆者認為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之所以雖歷盡滄桑卻一脈相承依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是一代代龍的傳人上下求索揚善棄惡的必然結果。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都無不勸誡提倡人們從善。從這個角度說,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追求“善”的歷史。所謂“善”就是“好”,“善事”就是遵循大多數人認可並遵守的行為準則或遊戲規則所做的“好事”。
•當代價值
“厚德載物”出自《易傳·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學術界對這句話雖有不同的具體解釋,但最終認同的意思卻相差不多一個有道德的人,應當像大地那樣寬廣厚實,載育萬物和生長萬物。所謂“厚德”即最高尚的道德。所謂“載物”之“物”,不僅專指萬物,首先是指一切人。“人”與“物”可以聯用,稱之為“人物”。厚德載物,即以深厚的德澤育人利物。也就是說,想要載物必須有厚德。做人首先要強調厚德,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只有增加了內涵,具備了崇高的道德和博大精深的學識,踐行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範,才能成為君子,才能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亦才能夠關心人、愛護人,以正直和與人為善的態度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兼容並蓄。
“厚德載物”有利於培養現代道德人格。儒家追求“厚德”的君子人格,集孝、悌、忠、義、禮、信、誠等諸多道德於一身,幾乎成為中國傳統道德的化身。而儒家君子人格所具備的諸種道德品質為現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論模式。現代理想人格依然寄託著人們的期待和追求。它要求人們具有廣博的愛心,樂善好施;要有道義感,見義勇為;要有道德操守、講誠信;要正確處理義利關係,見利思義;要有承擔責任與苦難的勇氣等等。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表明,一個人事業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智力因素,而且還取決於非智力因素,特別是人的道德品行。凡是有作為、成大器者,無不具有高度的責任感、進取心、自信心,以及熱愛祖國、關心他人、勤奮上進、勇於奉獻等品質。一個內心缺乏道德精神或道德意志不堅定的人,很容易在物慾橫流中隨波逐流、腐化墮落。欲立事,先立人。培養良好的道德人格,不僅有益於個體的自我完善,而且有益於人生價值的實現。
“厚德載物”有利於督促人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促進個人幸福。儒家強調人與動物的根本不同在於:人追求精神生活。主張向內尋求生命的根據和快樂的源泉。只有精神的充實和道德的追求,才能體驗由內而外的快樂與幸福。儒家推崇的“孔顏樂處”就使人在道德實踐中體會真正的充實和富足。儒家許多富有生命力的傳統道德如正義、誠實、信任、寬厚等等,已構成人們恆久的道德情懷,使人有尊嚴地生活,使中國以“禮儀之邦”享譽世界。現實社會中,當傳統道德被市場經濟衝擊時,功利、庸常、浮躁成為一些人的生活寫照,物質生活提高之後,人的幸福感並不一定增加,人們領悟到生活不只是為滿足物質享樂而忙碌,還應有一種精神追求的樂趣。道德能夠讓人有尊嚴地生活,感受到人際和諧和受人尊重的欣慰。“厚德載物”思想能夠培養人們的仁愛之心,使人克制人慾、減輕自私自利之心,愛他人、愛社會、愛人類、愛萬物。有此修養的人,才會在家庭、工作和社會生活中助人為樂、勇擔責任。
“厚德載物”的人文特質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是一個各方面利益關係得到了有效協調的社會。“厚德載物”作為一種博大的精神素養,它概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要和諧、協調的深刻認識,是播種和諧的種子。“厚德”強調個人內在道德修養,對構建和諧社會有其獨特的意義。它可以使人在喧囂的塵世攪擾、利益之爭和現實矛盾的漩渦中,獲得一種內在的超越感和一份心靈的寧靜,從而為每個人處理好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奠定心理基礎。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現實中,如果我們注重自我修養,在人際互動中約束個人行為,減少人際摩擦,化解人際中的緊張與衝突,自然就有利於形成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在當今多元化、多樣性的社會中,“求同存異、包容共濟”,對於調節各種關係和矛盾,使社會和諧穩定發展至關重要。
總之,“厚德載物”做謙謙君子,雖然有束身寡過、當“老好人”等的時代局限性,但它塑造了中國人博大、寬厚、務實的道德心靈和精神風貌。它是中華民族的生命睿智、人生境界和精神氣象。當今社會,雖然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的觀念也隨之日益更新,但儒家“厚德載物”思想,對於培養現代公民的良好品行,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南大學原校長、湖南省科協主席、中科院何繼善院士為長沙縣一中70周年校慶題寫的“厚德載物 尚志篤學”的石碑,該石碑長度為8.8米,高度2.4 米,厚度55厘米,重量32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