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0]

211[10]

211工程(英文:Project211)是為了面向21世紀,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中國政府集中中央、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專業使其達到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的建設工程。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及國務院《關於的實施意見》並總概括表述為:"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點。“211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國家正式立項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規模最大的重點建設工程,是國家“九五”期間提出的高等教育發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業的系統改革工程。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1991—1992

1991年4月,重點辦好一批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點被列入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四次會議批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畫綱要》。
1991年12月,國家教委會同有關部門就“211工程”問題向國務院和有關部門領導做了專門報告。1992年8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111次常務會議紀要明確提出:“會議原則同意教委和有關部門提出的要面向21世紀,重點辦好一批(100所)高等院校的'211工程'規劃意見。”
211211

1992年10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由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主持,討論了《中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綱要》(草案)。中央政治局常委們一致認為,“綱要”提出要辦好100所重點大學,這很重要,把這些高校辦好可以把整個高等教育帶動起來。

1993至今

1993年1月,國務院批轉了國家教委《關於改革和積極發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見》檔案中明確了“211工程”的建設目標。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其中明確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辦好100所左右重點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優勢專業。”
1993年7月,國家教委發出《關於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的若干意見》,決定設定“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點。
1994年5月,工程開始啟動部門預審。
1997年1月9日,中共中央辦公室、國務院辦公廳發出了《關於加強對“211工程”建設領導工作的通知》(中辦發電[1997]1號)。“通知”重申了“211工程”建設的主要目的,肯定了自1994年4月以來的“211工程”部門預審工作,同時指出了“211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要求各有關部門和高等學校認真貫徹本通知精神,服從大局、作好工作、以保證工程建設的健康發展。
2008年1月1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高等教育“211工程”建設工作匯報。溫家寶總理指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211工程”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學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創新能力得到提升,一些學科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產生了一大批有影響的成果,中國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增強。會議同意啟動“211工程”三期建設。

工程介紹

建設目的

實施“211工程”,是中國政府推進高等教育發展,促進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一項重要舉措。這一工程的實施旨在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培養高層次、高質量人才,對提高國家高等教育水平,加快中國經濟建設,促進科學技術和社會文化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實現高層次人才培養基本立足於國內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工程任務

“211工程”面向21世紀,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以及一批重點學科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別是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成為立足國內培養高層次人才、解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重點高等學校和一部分重點學科,接近或達到國際同類學校和學科的先進水平,大部分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上取得較大成績,適應地區和行業發展,總體處於國內先進水平、起到骨幹和示範作用。

管理模式

“211工程”作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和第九個五年計畫,從1995年起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成立了“211工程”部際協調小組,協調決定工程建設中的重大方針政策問題。協調小組由國務院、國家計委、國家教委和財政部的主管領導組成。協調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211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管理和檢查評估工作。辦公室由國家教委、國家計委和財政部的有關同志組成,地點設在國家教委
“211工程”按國家基建程式進行審批和管理。中央行業主管部門和省(區、市)人民政府,上報國家教委對申請進入“211工程”的備選院校和學科點進行預審。預審通過後,有關主管部門需向國家教委報送預備立項備案材料。根據“211工程”總體進度要求和國家財力可能,由國家教委會同有關主管部門,向國家計委報送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國家計委根據建設項目的具體目標和標準,部門、地方和院校自籌資金落實情況,以及中央專項資金的安排,進行綜合平衡和審核,條件成熟一所,批准一所。經審定批准進入“211工程”的項目,由國家計委、財政部和國家教委在年度計畫中滾動安排中央補助投資並付諸實施。對符合“211工程”建設要求、與國民經濟發展重點密切相關、自籌資金落實不需要中央專項支持的高等學校,也可列入重點建設計畫並享受相應的優惠政策。
“211工程”建設項目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管理。各項目主管部門按照工程建設總體規劃和實施進展要求,具體負責本部門和本地區“211工程”建設項目的管理工作,認真抓好所屬建設項目的各項工作,確保按期保質完成。

資金來源

“211工程”所需建設資金,採取國家、部門、地方和高等學校共同籌集的方式解決。按現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建設資金主要由學校所屬的部門和地方政府籌措安排,中央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給予支持,對工程建設起推動、指導和調控作用。
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專項資金,要優先保證國家重點學科、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需要,適當安排有關高等學校上水平所必須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央專項資金主要用於補助國家重點學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補助少數高等學校整體水平提高所需基礎設施的建設。

進展狀況

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的直接關心指導下,在國家計委、教育部和財政部的協調領導下,“211工程”建設進展平穩順利。
211工程領導211工程領導

“211工程”建設實施以來,推動了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推動了部門與地方的共建和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充分調動了各方面的辦學積極性,同時也帶動了學校辦學思想的變化。學校辦學條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全國高等教育數位化信息平台初步建立,公共教學設施建設初見成效。“211工程”學校確立了以重點學科建設為核心的指導思想和學科建設在學校發展中的核心地位,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進一步提高,科研裝備水平有了較大幅度提高,明顯增強了其開展科學前沿領域研究和解決經濟建設重大問題的能力,師資隊伍建設得到重視,為穩定和吸引人才創造了一定的工作條件。“九五”期間,“211工程”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產生了一批標誌性的成果。
211工程”立足國情,從實現資源共享,帶動高等教育整體發展的思路出發,通過十年建設,從無到有,初步構建了中國獨有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為及時了解世界學術信息,共享學術資源,促進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條件支撐。“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已覆蓋全國,聯網的大學、教育機構和科研單位達2000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學術網際網路,組網水平和管理運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指導思想

一是面向21世紀,為中國第二、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現培養、輸送和積聚為高層次人才。
二是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加強高等教育同經濟建設的聯繫,努力解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滿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要。
三是集中有限資金,重點建設一批基礎條件較好的學校和重點學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四是通過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帶動其它學校,從而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教育質量、科研水平和辦學效益,促進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國際上占有一定位置,並探索出一條建設社會主義新型大學的新路子。

建設目標

一是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
二是一批重點學科點;
三是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在這裡,學校整體建設是基礎,重點學科建設是核心,是體現教學、科研水平的重要標誌,是帶動學校整體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以重點建設的學科為依託,按照資源共享、服務全國的原則,從整體上加強我國高等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
“211工程”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主要包括有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路的建設,以及文獻資源各個學科的合理布局和保障體系、科技情報諮詢體系、高層次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大型和精密儀器設備的合理配置及資源共享體系等。
211工程建設大學現共有112所,工程已不再增加建設高校。

發展目標

建設內容

“211工程”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學校整體條件、重點學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三大部分。
造就一大批學術造詣較深、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特別應加速青年學術帶頭人的培養,保持一支政治業務素質優良、結構合理、人員精幹、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和管理幹部隊伍;深入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確保教育質量有較大地提高;加強教學、科研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實驗室建設和公共設施建設,為培養及吸引優秀人才創造必需的生活、工作條件;提高辦學規模效益;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努力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加快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步伐;推進辦學體制改革,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增強高等學校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我國高等教育在國際上的影響。

學科建設

主要是增強科技前沿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能力。在部分有條件的學校中選擇一些對國家的經濟建設、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等領域產生重大影響,能夠解決本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並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點研究基地,加強培養人才的實驗條件,拓寬學科面,形成一批學科基礎相關、內在聯繫緊密、資源共享、具有特色和優勢的學科群、學科基地,以持續培養本領域高水平的骨幹人才。要努力形成覆蓋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主要行業和領域、帶動學科和科技發展、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重點學科體系。

公共服務

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主要包括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圖書文獻保障系統、現代化儀器設備共享系統等建設內容。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將連線全國主要高等學校,並與國際網路聯網,為我國教育、科技和社會各界提供信息服務。圖書文獻保障系統以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為依託,設立全國綜合文獻中心和一批學科文獻中心,與國內外文獻系統廣泛聯網,建立文獻信息子網。根據地區優勢,在全國高等學校比較集中的中心城市,結合高等學校重點學科的建設,設立現代化儀器設備共享服務中心,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

賽選條件

遴選進行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的原則是“水平是基礎,投資是條件,目標要明確,措施要落實,公平競爭,擇優遴選”。遴選“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其前提條件是辦學思想端正,領導班子團結有力,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教學、生活等基本設施已經達標,本科教育水平較高;學校所在部門、地區有統籌合理的教育發展規劃。工程建設遴選相關條件如下:
高等學校
有一支相對穩定、素質高的師資隊伍
有較先進的教學科研水平和條件
具備一定數量的博士點和重點學科點,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培養數量多、質量好
科研經費較多,成果顯著,對國家建設貢獻大,辦學效益高
在國內外有大的學術影響
學校建設目標明確,並有自己的特色,建設落實有保障等
重點學科
學科發展方向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具有特色和優勢
有國內公認、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和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學術隊伍
教學、科研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成績突出
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和國內外學術交流基礎

學校名單

211工程入選大學名單

211工程院校
北京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中央音樂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體育大學中國政法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中央民族大學
上海
▪上海外國語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上海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東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天津
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醫科大學
重慶
重慶大學西南大學
河北
河北工業大學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
內蒙古大學
遼寧
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遼寧大學大連海事大學
吉林
吉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延邊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
江蘇
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河海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江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

211大學211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師範大學
浙江
浙江大學
安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
福建
廈門大學福州大學
江西
南昌大學
山東
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河南
鄭州大學
湖北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理工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湖南
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
廣西
廣西大學
廣東
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四川
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農業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雲南
雲南大學
貴州
貴州大學
陝西
西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長安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安交通大學
甘肅
蘭州大學
新疆
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
寧夏
寧夏大學
青海
青海大學
海南
海南大學
西藏
西藏大學
軍事院校
第二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正面成就

啟動以來,項目在國際高等教育界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已開發國家高校和研究機構紛紛與211工程大學建立聯合科研機構,加強學術和技術合作,提升了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層次,使“211工程”高校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的主要渠道。

中國“211工程”是國際高等教育界認可的中國高等教育優質品牌,對極大地提高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產生了重要作用。“211工程”的建設思路和成功經驗已引起了國際高等教育界的普遍關注,一些已開發國家也紛紛推出了與“211工程”類似的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專項計畫。

“211工程”高校累計至今培養為國家輸送了了本科生約242萬人、碩士研究生約50萬人、博士研究生約12萬人、留學生約11萬人,為加快培養創新型人才作出了應有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有普通高等學校1700多所,“211工程”學校僅占其中的6%,卻承擔了全國4/5的博士生、2/3的碩士生、1/2的留學生和1/3的本科生的培養任務,擁有85%的國家重點學科和96%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占有70%科研經費。
“211”工程實施後,中國高校學科建設取得重大成效,少數學科接近國際先進水平。“211工程”注重創新學科建設模式,以項目建設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支持了一批新興交叉學科,調整最佳化了學科布局結構,初步形成了適應國家發展需要的重點學科體系。通過重點建設,高等學校學科水平得到較大提高,被引用次數列世界大學第14位。
“211工程”的實施,為中國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世界一流學科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和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通過這些重點建設項目的實施,中國高水平大學建設成效顯著。

整體實力提升

經過十年建設,中國高水平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研究生培養能力提高了5倍,科研經費增長了7倍,SCI論文發表數增長了近7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增加了近5倍,儀器設備總值增長了4倍。一批高水平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明顯縮小。成功探索了開發中國家如何從國情出發,集中力量、突出重點建設高水平大學之路。

接近國際水平

學科建設取得重大成效,少數學科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緊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在國家統籌規劃下,創新學科建設模式,重點建設了一批基礎學科、套用學科和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使高水平大學的學科水平得到較大提高,一批重點學科實力明顯增強,成為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基地。按國際可比指標SCI論文發表數統計,有40多個學科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其中2005年,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學科SCI論文發表數排在世界大學第2位,SCI論文被引用次數列世界大學第14位;北京大學化學學科SCI論文發表數及論文被引用次數也進入了世界前列。

提升創新能力

高水平大學隨著學科水平的顯著提升,學校的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也明顯增強,產生了一大批標誌性成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以“211工程”學校為例,“211工程”學校承擔了全國1/2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973”項目,1/3的“863”項目。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一、二等獎的數量占全國的1/3。為各級政府部門提供了一大批有重要價值的決策諮詢報告。並積極主動地以各種方式服務於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

負面影響

近日,中南大學校長透露教育部將取消“211”“985”工程建設。這一訊息後雖被教育部否認,但引發了全社會對“211”“985”工程的再次關注。
已經走過了近20年歷史的“211”“985”工程,雖然在促進中國高校水平、能力提升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於“211”“985”在獲得國家科研經費撥款、學生就業方面的“含金量”越來越大,出現的一些問題和未來走向值得關注。
申報增學科招兵買馬挖老師
為了能上馬“211”,符合各項指標,不少高校採取了“運動式”突擊戰:上馬基建項目,增加學科專業,招兵買馬挖“老師”。
據一些當年評“211”的在校生回憶,“那時候學校要評‘211’,到處是美化工程,一些從來沒有的專業突然冒出來,學生老師甚至沒幾個,我們學生會幹部都被拉去搞各種‘接待’”。
“惡性競爭”手段也相當普遍。儲朝暉說,有一些學校為了評上“985”“211”,從其他高校挖了很多師資。“如南京一所高校為了參評,挖了很多江西、安徽的老師,哪怕對方會違約,也重金挖走了很多人。挖了這些老師以後,人事檔案不給沒關係,另外建檔,以至於鄰省高校人人自危。這種現象比較普遍,破壞了整個高等學校發展的生態。”
評審受學校經濟實力影響表面上,“211”評審主要指標有學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科研、師資、研究生規模等,實際上卻受很多與“辦學水平”無關的因素影響,如經濟實力,學科地位,以及行政思維中的平衡主義、貪大求全等。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哪個地區的經濟實力強,爭“211”的可能性就大得多,最典型的就是江蘇。其他經濟實力相對弱的省市,“211”評選就受到影響。比如全國其他部屬師範類院校都進了“211”,僅有一所地處西部的院校沒進,原因卻僅僅是因為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後。
儲朝暉還介紹,由於是行政主導下的資源配置,所以申報評審過程又同時存在很強的“平衡思想”——哪一個行業有了“211”重點學科,其他行業也得有;某一個地區有了“211”,就要考慮其他地區,“並不完全按學術標準,一些不夠條件的也拿到了‘211’。”
以湖南為例,湘潭大學是該省教育部共建大學、唯一沒有經過大規模合併的老牌綜合性全國重點院校,至今沒能評上“211”。另一方面,一些教育水平、科研能力、學科建設都非常一般的高校,但出於搞地區平衡的行政需要,“分果果”一樣均在“211”之列。
撥款科研經費相差23倍
事實上,旨在為建設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學而設的“211”“985”工程,是在近20年前以行政計畫手段配置教育資源的結果。
“211工程”、“985工程”分別是國家在上個世紀末先後提出的高校重點建設工程,前者是指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目前總共有112所高校進入“211”;後者是在“211”範圍內進一步甄選世界一大學,僅有39所高校“上榜”“985”。
事實上,兩個工程不僅給高校劃出了“三六九等”,更決定了大學的“貧富”——它的背後就是教育經費撥款。高校對“211”“985”的角逐,說白了就是對專項經費的爭奪,這筆可觀的經費既有國家撥款又是省級配套,入圍與否對高校的發展是天壤之別。
這從各級政府財政撥款占高校科研經費的比重中可見一斑。2013年,作為“211”“985”序列的清華大學科研總經費最多,為39.31億元,財政撥款為27.75億元,占了70.6%,而非“211”“985”的高校科研經費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學,4.6億元中僅有26.1%為財政撥款,約1.2億元,兩者科研經費所獲的財政支持相差23倍多。
追問
資金分配誰來監管?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崴說,“985”“211”的產生在當時中國教育資源有限,高等教育總體發展水平與西方差距大,需要集中資源辦好一部分高水平大學是有積極作用的。
但一些教育專家同時指出,近20年前制定的“985”“211”工程,與現今的中國高校的發展現狀並不太完全適應,並且容易引發一些弄虛作假、教育“懶政”等“副作用”,應該儘快做出相應的調整。
比較明顯的一個弊端就是爭搶經費、加劇教育不公。
一些高校即便有了“入圍”參評資格,也需要“跑部錢進”拿項目。廣東省政府督學鍾院生說,由於專項資金不是採取公開競爭的分配方式,更沒有社會的廣泛參與和監督,完全依靠行政手段,長官意志,專家依據上報材料評審,封閉運行,有尋租空間,所以很多高校在北京都設了“資金辦”,“跑部進京”爭經費。跑到了的學校錢越來越多,其他學校則錢越來越少,惡性循環,加劇分化。
另外,由於有“985”“211”的存在,一些招聘單位以此作為“門檻”設限招聘大學畢業生,導致很多非“985”“211”高校的畢業生難以獲得公平的競爭機會,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
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上已經基本完成使命的“985”“211”,未來如何更契合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之路,如何調整和改革,不至於淪為“沉睡的規定”,值得人們期待。

除留傳聞

2014年11月,國家已低調廢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國大學格局面臨重新洗牌?這樣的傳聞在網上流傳“發酵”。對此,多名業內人士向新京報記者透露,尚未收到有關國家廢止“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正式檔案。其中,有高校中層幹部透露該校“985”工程新款項仍在進展中。
網傳源頭出自中南大學校長講話
中南大學新聞網公布的講話,根據張堯學的講話錄音整理。張堯學在談到該校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全球前1%的學科數量太少時,提到為何要重視ESI表示,“現在國家把‘985工程’、‘211工程’取消了,取消後是按幾個要素法綜合考慮給學校分配績效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學校進入ESI前1%的學科數。”
2014年11月13日,教育部對此前的網路傳聞作出正式回應稱,不存在廢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況。
2014年11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表示,今後,更多的國家重大項目將會在支持範圍、遴選條件等方面對地方高校一視同仁,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壘,更加注重績效評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