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有計畫地進行大規模的建設,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國之一,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漢語詞語]水平。按預定計畫,到2010年,中國將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從1953年到2010年,中國已陸續完成十一個“五年規劃”,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而1979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則使中國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步高速增長。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巨觀調控體系日趨完善;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經濟成長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截至2019年1月底,中國經濟成長在2018年取得6.6%的好成績,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實現了年初制定的全年6.5%左右的增長目標。

基本信息

增速變緩

增長數據

中國經濟2012年1—9月份,中國經濟成長速度是已經回落到7.7%。相較於中國過去30年接近10%的增長速度,十一五期間更是接近11.2%的增長速度。因此在10%或者8%以下,顯然是經濟成長變緩。另外,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各種巨觀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成長速度已經開始變緩。

增長保八

溫總理曾經提出要保八,否則居民收入就會下降,社會就會出現問題。但是,已經回落到8%以下的增速,到9月份中國的新增就業已經超過1000萬。換句話說到9月份為止,已經完成全年計畫的新增就業數的114%。1—9月份統計的城鎮失業率是4.1%。
而且到9月份的時候,有18個省、市、自治區還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的增長幅度接近20%,這就意味著勞動力還是不足的,招工難,剩餘就業難。換經濟增速達到8%以下,中國仍然能夠承受。
三次回落至7%
2013年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中國經濟數據,經濟增速為7.6%。回溯歷史,1998年以來的15年裡,中國經濟增速有三次回落至7%平台,其中1999年上半年的增速同樣為7.6%(按當時發布的數據,下同)。
第一次增速回落至7%平台是受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經濟增速從1997年的8.8%,落至1998年的7.8%,進一步回落至1999年的7.1%。
第二次增速回落至7%平台是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剛剛爆發時的猛烈衝擊,措手不及的中國經濟增速從2008年三季度的9.0%猛落到四季度的6.8%、2009年一季度的6.2%、二季度的7.9%。
第三次增速回落至7%平台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仍在持續、外需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到2012年二季度增速再度回落到7%平台,為7.6%,此後至今連續5個季度運行在7.4%至7.9%之間,期間略有反彈,但總體趨勢是小幅下行。

經濟復甦

中國經濟中國經濟
11月份滙豐Flash採購經理人指數觸及了13個月來高位,達到50.4,表明中國經濟已經脫離了硬著陸的風險。該指數高於50表明經濟擴張,低於50表明經濟收縮。
滙豐亞洲經濟聯席主管FredericNeumann表示,這將是一個V形復甦。野村證券的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PMI數據顯示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對支持經濟復甦還是有效的,在第四季度的經濟成長將加強。
中國政府已經加大了政策力度,啟動了一個15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刺激計畫,並為小企業提供稅收減免和補貼。野村證券預計第四季度的經濟成長將從前三季度的7.4%提升到8.4%。
野村證券還認為,將於12月1日發布的官方PMI數據可能優於預期。野村證券提高了對官方編制的PMI數據的預期,從10月份的50.2到11月份的50.4。
巴克萊銀行的經濟學家也認為滙豐銀行周四公布的初步數據是令人鼓舞的,9月和10月份的增長勢頭將要持續到11月。據巴克萊經濟學家估計,中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在7.5%到8%之間,但不希望經濟立即加速。PMI中的新訂單指數用於跟蹤國內訂單情況,在11月增長較慢,表明經濟復甦不太可能大幅反彈。新增出口訂單的增長趨勢反映了外部需求的增長,但不太可能持續當前的速度。新增出口訂單指數從10月的46.7增長到11月的52.4。出口新增訂單的改變令人驚訝,因為看不出需求來自何方。當前,全球經濟都還沒有實質性變化。鑒於當前疲弱的外部經濟環境,大陸經濟快速增長的餘地並不是很多。
升級
首次詳細闡述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五大路徑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提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概念。本次調研,在聽取四省份負責人匯報後,李克強講話中首次詳細闡述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五大路徑:
1、要在擴大開放中擴大內需,立足內需,面向世界,深耕亞太;
2、要注重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
3、要立足於拉動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
4、要使環境資源可支撐;
5、靠開放促改革,靠制度創新釋放紅利。2019年2月7日,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2018年,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較好完成。全年消費成績尤為亮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38萬億元,同比增長9%,最終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76.2%。

轉型文化

新媒體的快速崛起,促進了話語權向平民、向大眾、向社會的深刻轉移,加速了分眾化、對象化、個性化的傳播趨勢,這對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出了新的考驗和挑戰。科學認識新媒體傳播形態、深刻把握新媒體傳播規律、充分發揮新媒體促推作用,對於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增進共識:新媒體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著力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是一個不斷消弭分歧、增進共識的過程,也是一個促進理解、獲得贊同的過程。新媒體促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在於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溝通”、“協商”和“引導”功能,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實現由差異到理解、由分歧到共識的跨越和轉化。
通過“開放性溝通”,打通兩個輿論場,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的穿透力。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一個依託於網際網路新技術的無疆界、跨地域、大眾化的開放性溝通平台快速形成。要充分利用這一平台,發揮和提升新媒體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傳播陣地的作用,把體現黨的聲音與反映人民心聲相統一,把主流意識形態與社會大眾期待相統一,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入基層、進入人們的心靈。
通過“建設性協商”,提高社會共識度,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的凝聚力。新媒體傳播具有多樣化、相互激盪的交流特徵,這些特徵雖然會帶來觀點衝撞、意見分歧,但經過時間的淘汰、理性的篩選、真相的引領便會形成協調和協商的機制,達成分歧到共識的意見轉化。
通過“主流化引導”,提高價值引領力,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的話語權。任何一種文化體系,都有核心價值觀。政府部門應旗幟鮮明地利用和提升新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搭建數位化宣傳平台,拉近與社會大眾距離,為推進政務公開、司法公信、政策透明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發揮優長:新媒體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方法論。新媒體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重要目的是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和強大精神力量。從目的反觀手段,就必須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和特長,形成新媒體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方法論。方法論主要解決的是“怎么辦”的問題,如微博擅長表達情感,論壇擅長理智溝通等。發揮新媒體的促推作用,就要依靠方法的普及
一是加強日常維繫,實現上下貫通,重塑核心價值體系傳播方式。通過新媒體傳播手段的運用,打通社會主義核價值體系通向社會大眾的傳播渠道,形成日常維繫的溝通模式。
二是運用情感表達,實現情感共鳴,發揮新媒體的情感傳遞功能。新媒體形態多樣,進一步細分各種新媒體特點又各不相同,部落格擅長分析,微博擅長表達情感。
三是促進理智溝通,實現矛盾化解,展現新媒體的理性交流功能。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需要情感表達,還需要理智溝通。
四是強化深度培育,實現輿論引導,發揮新媒體的宣傳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有偏於理性認識和深度培育的內容,使用新聞網站進行主題宣傳效果較好。
前沿爭奪:新媒體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主戰場。當前,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思想文化領域裡的鬥爭深刻複雜,新媒體傳播領域成為思想碰撞、價值分歧、意識爭奪的重要陣地,處在意識形態競爭的前沿,前沿爭奪要做到:喚起、擴展、內化、捍衛、堅守。
喚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包括著傳統的民族精神和優秀的文化傳承,它們早已沉澱在人們心中,內化為價值觀的一部分。新媒體的平民化、大眾化、互動性、深入到人際交往圈子和生活圈子的傳播特點,能夠極大地激發和喚起深藏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喚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精神因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面向所有人群,而媒體的對象卻只針對特定的客群。要擴大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對象,必須借用新媒體的大眾化傳播功能,擴大客群面。通過主流媒體、再向新媒體擴展的傳播路徑,典型的事跡得到了最大範圍地傳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國家意識形態,它必須成為大眾信仰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這需要兩者的結合,自上而下的教育引導與自下而上的凝聚整合。新媒體比較擅長後者,它的親和力、互動性、人際交往的特色,比較容易紮根大眾信仰。
捍衛。在全球化進程中,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念、資產階級思想不斷湧入我國,對我國社會主義價值觀形成衝擊。這就需要捍衛。主流媒體的捍衛是官方旗幟鮮明的行動,但民間組織的輿論捍衛,卻更能反映廣大民眾的心聲。城市電商物流文化傳媒就是捍衛的最佳武器。
2010世界15個大國GDP及增長率
排名 國家或地區 GDP (百萬美元)
世界 61963429
1 美國 15924184
歐元區 1610689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 7,426,090
3 日本 5,974,297
4 德國 3,309,669
5 法國 2,560,002
6 英國 2,246,079
7 巴西 2,087,890
8 義大利 2,051,412
9 印度 1,729,010
10 加拿大 1,574,052
11 俄羅斯 1,479,819
12 西班牙 1,407,405
13 墨西哥 1,039,662
14 韓國 1,014,483
15 澳大利亞 924,843
當然,這裡只是一個官方的有關GDP的表,我們不能看了這個表以後,就自大的以為我們能在2021年超過美國,甲午戰爭前中國GDP是日本的7倍而以中國失敗告終,單一的看GDP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只看GDP而來分析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明顯是不科學的,而且,中國經濟GDP增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了凱恩斯依賴症,是靠政府投資來實現的……
當然,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是不容否定的,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所以,我們還是不能太過放鬆,認清現實才能求得更大的發展!
國內生產總值(GrossDomesticProduct,簡稱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共有四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和淨出口額。用公式表示為:GDP=CA+I+CB+X式中:CA為消費、I為私人投資、CB為政府支出、X為淨出口額。
金融危機的影響
直接影響相對有限
中國官方儲備及商業銀行投資的美元資產在本輪危機中一度暴露於風險中,但總體而言投資損失有限,不會對中國金融體系產生較大衝擊。
具體的影響
美國消費減少影響中國出口
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閉和美林公司被收購與次貸危機一脈相承,在眾多專家看來,這個事件僅是整個危機過程中泛起的一朵浪花,不應該被孤立看待,其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實際上也是次貸危機對中國巨觀經濟影響的延續。可以從出口和進口兩個方面來理解這次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出口方面:可以預料的是中國巨觀經濟的外部環境將由於此次席捲華爾街的金融風暴而更顯嚴峻。
中國經濟中國經濟
海關總署的進出口數據顯示,2008年前8個月,中國外貿出口額的增幅下行放緩的趨勢明顯,由於美國是中國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場,一度在6-7月份沖高的中國外貿出口增速又將遭遇考驗,外需下降意味著外國消費者對高附加值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需求的同時下降。
在這種環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沒有動力革新技術,而是被迫通過壓低產品價格去維持市場份額,這可能導致中國出口企業貿易條件的進一步惡化。進口方面:受此次金融危機的衝擊,美國經濟在下半年仍有下滑的可能,從而導致其國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欲望繼續降低,而投資支出將出現增加,“這對中國的外貿出口並不是一個利好訊息”,如果美國國民的消費需求減少而製造業因投資增加而逐漸恢復活力,那么勢必減少從中國進口商品的數量。
加大國內進口商品成本
進口方面,由金融風暴帶來的衝擊則與美元匯率密切相關,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幾乎都以美元定價,美元走勢的強弱決定了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高低,從可以觀察到的數據來看,由於美元逐漸反轉走強,原油、鐵礦石等商品的價格顯現下降趨勢,這對需要大量資源性產品的中國來說本屬利好訊息,然而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倒閉、美林公司被收購不期而至,再加上一周前被美國政府宣布接管的“兩房”,美國金融市場反覆動盪嚴重影響到美元匯率的走勢和持有者的信心。
雖然美國經濟形勢在二季度表現優於預期,體現出了足夠的韌性,但這是由於美元弱勢所帶來的強勁出口所致,因此,在金融風暴襲來,國內需求更趨疲弱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將繼續推動“弱勢美元”下的出口,給美聯儲預留出進一步降息的空間。
雖然中長期還是看好美國經濟走強和美元匯率走高,但是短期內弱勢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場所認可,如此一來,原油、鐵礦石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將被再度推高,中國進口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為增加。

重創信心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雷曼兄弟公司破產是美國次債危機的延續,帶給金融機構的損失和震動相當大,華爾街五大投行擁有強大的投資和研究團隊,資產超過數千億美元,信息資源也極為豐富,這樣大型的投行也紛紛倒閉,說明了此次危機的嚴重性。“不同的金融機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失,有所區分的只是損失額度大小,像雷曼兄弟,還包括前面被美國政府接管的“兩房”和3月份被摩根大通收購的貝爾斯登等,但與其估算投資者的直接損失不如考量對金融市場的信心打擊。具體到中國而言,影響在兩個層面上,第一個層面是市場信心,美國出大問題的機構相繼破產,給中國的投資者心理蒙上了一層陰影。
可以獲得印證的是,雷曼兄弟公司破產訊息傳來的次日,正值A股結束中秋三天假日開市,滬深兩市銀行板塊全線暴跌,其表現只能以“慘不忍睹”來形容,其中,工商銀行跌9.95%,建設銀行跌9.94%,中國銀行跌9.17%。在多方利空訊息的垂直打擊之下,滬深兩市銀行股全天放量大跌超過9.0%,多達8家銀行股跌停。招商銀行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發行的債券敞口總計7000萬美元,其中,高級債券6000萬美元,次級債券1000萬美元,並且公司尚未對上述債券提取減值準備。
雷曼兄弟破產給國內金融機構帶來影響
一方面,中國的金融機構、投資者持有較多的次級債券,形成實際損失;另一方面給國內金融機構帶來直接損失,金融危機導致美國出現衰退,它會傳導到中國來。對持有大量美國金融機構股票和基金的中國銀行業的擔心。根據破產檔案顯示,雷曼兄弟前30大無抵押債權人主要是亞洲金融機構。
據報導,雷曼對日本Aozora銀行欠款額達4.62億美元,對瑞穗實業銀行欠款額達3.82億美元,對花旗集團香港子公司欠款額約為2.75億美元,而中國銀行紐約分行也曾主導給雷曼貸款5000萬美元。

得到教訓

(1).寬鬆的貨幣政策易引發資產價格泡沫,給日後金融系統危機帶來潛在風險。
(2).面對國際市場這碗“深水”,中國的“走出去”政策須更為謹慎,對外投資需要有嚴格的風險評估和多元化的投資策略。

發展趨勢

觀察中國經濟問題,要注意到“總量”和“人均”兩個方面。2000年中國GDP達到99214.55億元人民幣,按當年匯率計算超過1萬億美元,世界排名第六,經濟總量已經相當可觀。如果按購買力平價,也就是按國際共同價格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位次還要提前。
但是,人均還不到1000美元,剛剛進入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的行列,還是一個比較窮的國家。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完成了頭兩步,並不是走完了現代化全程的2/3。大約還要經過50年左右時間,到本世紀中葉,才能基本實現現代化。對於實現現代化的艱巨性和長期性要有清醒的認識。
從新世紀開始,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始向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新的發展階段。今後10年,中國經濟預期年均增長7%左右,2010年GDP比2000年增長1倍。今年經濟成長的預期目標是7%,雖然有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成長減速的不利影響,下半年經濟成長速度會慢於上半年,全年經濟成長目標仍然可以達到,仍有可能保持7%左右的經濟成長率。
今後5到1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政策取向,可以概括為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調整經濟結構。這是今後相當長時間經濟發展的主線。要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使中國經濟發展上一個新的水平,而不僅是GDP總量的低水平的擴張。產業結構調整是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中國技術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需要注意處理兩個關係:一是發展新興產業和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關係,一是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係。
第二,加快城市化進程。農村經濟發展有遠期的問題。90年代以來有兩個基本情況:一是糧食產量年均增長速度明顯高於人口增長速度,二是城鄉居民人均口糧消費下降。這帶來了過去所沒有過的相當多農產品銷售困難的現象。不少農產品高於國際市場價格,很難再用提高農產品價格的辦法增加農民收入。中國農業單產並不低,種糧不賺錢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達不到規模經營,單純務農很難使農民富裕起來。
農村有大量剩餘勞動力,加上農業季節性的特點,許多地方是“一個月過年,三個月種田,八個月賭錢”。鄉鎮企業是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來源,非農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但許多鄉鎮企業面臨生產過剩和銷售困難,初始階段那種低水平的規模擴張已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應該包括鄉鎮企業。從長遠來說,農村問題的根本解決,要靠工業化和城市化,靠大量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
可以這樣說: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最困難之點,不在城市,而在廣大農村地區;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起步點在城市,最終落腳點是在農村。這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最艱巨的任務。推進城市化是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為了推進城市化,長期以來所實行的限制農民進城的政策需要改變,同時要完善制度,加強管理,保持社會穩定。
第三,西部大開發。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普遍規律,中國在幾千年歷史上,地區發展就是不平衡的。不論東部還是西部,省、自治區內部各市、縣之間,差距呈擴大的趨勢,這是各個地方經濟發展要解決的問題。區域經濟政策要強調兩個大局。允許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一個大局,這個政策要堅持。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不是放鬆或者延緩東部地區的發展。東部地區的發展,過去是,今後相當長時期仍然是從財力、物力和技術上支撐國民經濟全局的極為重要的力量,也是支持西部開發和加快中西部發展的條件,東部地區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現地區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這也是一個大局。西部地區不實現現代化,也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
第四,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世界性大課題。在新的發展階段,應該把可持續發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環境。
人口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特殊問題。人口問題過去是兩句話: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應該加一句話:注意老齡化問題。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10%。西方國家在人口基數小、經濟發達的條件下,經過長期的發展出現了老齡化,尚且遇到很多問題。中國在經濟不發達、人口基數很大的條件下,在很短的時期內進入老齡社會,困難更大。老齡化會帶來“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問題,需要預謀對應之策,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環境保護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環境保護可以推動企業技術改造,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形成環境產業,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中國環境惡化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扭轉,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了,對於環境問題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按照“十五”計畫,2005年經濟成長5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要比2000年減少10%。經濟已開發國家在人均2000美元時開始治理環境,中國在人均不到800美元的條件下開始大規模控制環境污染,難度更大,要靠長期努力。
第五,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只是“初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說,有了一個雛形,一個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處還很多,仍然需要強調體制創新,通過深化改革為經濟發展提供體制保障。加入WTO標誌著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就是建立與國際市場經濟規則接軌的、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體制創新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六,發展開放型經濟。中國所處的國際經濟環境和對外經濟關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是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對外開放的擴大。經濟全球化是一種趨勢,交織著各個國家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和激烈的競爭,必然經過許多曲折和反覆。其後果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
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是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但中國經濟技術落後,在同已開發國家的競爭中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加入WTO給中國經濟帶來新的機遇,這是具有很大挑戰性的機遇;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是包含著發展機遇的挑戰。加入WTO只是獲得入場券和參賽資格,關鍵是提高中國經濟的競爭能力。
第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處理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關係,在積累和消費的關係上,要兼顧國計和民生;在社會政策上,要注重調節社會分配和解決就業問題。中國面臨著沉重的就業壓力。今後5年城鎮將新增就業崗位4000萬個,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4000萬人。
達到了這樣的目標,城鎮失業者仍將有1200萬人以上,農村仍將有1億以上的剩餘勞動力。積極擴大就業是需要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政策。中國市場商品短缺的狀況已經結束,是供過於求,沒有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國內市場不可能開拓,經濟就不可能持續增長。
2013年1月7日,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在紐約召開的“2013年中國經濟展望”會議上表示,他對中國經濟有信心,在未來20年內中國經濟仍具有高速增長的潛力。
林毅夫表示,中國產業升級空間還很大,基礎設施投資潛力仍較大,只要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未來中國經濟仍將繼續快速增長。針對2013年的巨觀經濟走勢,林毅夫預計,投資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還會比較強,居民收入和消費還會快速增長,中國經濟增速將在8%-8.5%之間,略快於2012年,通貨膨脹將保持在可控範圍之內。從長期看,中國經濟面臨中等收入陷阱和人口老齡化兩大挑戰,“但中國高層對中國經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十分清楚,相信中國必定會沿著近30年來的改革開放道路,克服開發中國家在經濟轉型中面臨的一系列挑戰”。
為此,林毅夫建議,第一,加快金融制度改革。改變金融機構以大型機構為主的狀況,提高金融供需匹配程度,增加對農戶和中小企業的貸款,提高經濟活力。第二,繼續加強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積極擴大內需;第三,增加對教育的投入,提高勞動者素質,適當延長退休年齡,考慮調整計畫生育政策,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黃金時段

今天,我們要對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進行一些展望,我們正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可以說正處在一個黃金髮展時期,同時也處在一個矛盾凸顯時期,我們既面臨著很多戰略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們可以說,我們耽誤不得也失誤不起,我們要謀劃好我們的發展思路,謀劃好我們的藍圖,謀劃好我們的路線圖,我們才能趁勢而上,才能實現我們的既定目標,如果我們戰略上有失誤,那我們就會貽誤發展的時機,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所以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黃金髮展期的中國經濟,我講五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黃金髮展期和矛盾凸顯期並存的時期。為什麼說我們正處在一個黃金髮展時期?按照世界銀行的分類,我們說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650美元以下我們叫低收入國家,650到2555美元我們把它劃為中等收入國家,2555美元到7911美元叫中高收入國家,7911美元以上我們就叫高收入國家,我們中國是在1996年超過了650美元,也就是說1996年,我們就開始告別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
2003年我們開始我們突破了一千美元,人均GDP突破了一千美元,那么我們要實現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那個時候我們要達到多少呢,就是人均三千美元,那樣我們就可以由一個中等收入國家向中上等收入國家邁進。
從工業化的進程來看,我們也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我們人均國內產總值是一千二百七十美元,我們有可能達到一千四百美元,按照匯率計算,我們按錢納里的模型,我們也基本達到了就是正處在一個工業化中期階段,那么從各個國家的發展經歷表明了走出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的這么一個時期,或者說工業化正處在中期的這么一個階段,往往會出現一個黃金髮展時期,同時這個時期也可能是矛盾凸顯時期,為什麼?它處在一個社會轉型之中,也就是說農業為主導的社會向工業為主導的社會轉化,中國正處在這種大的社會轉型之中。
所以我們要強調的是這個階段為什麼是黃金髮展時期,我們說理由有這么幾個方面:第一,消費結構開始出現升級,它就為經濟成長創造了巨大的需求,市場需求。我們消費結構在發生什麼變化呢?就是說我們正處在由吃、穿、用為主導的這么一個消費階段,正在轉向住和行為主導的一個消費結構,大家在北京很直觀可以感覺到,這個街上的汽車是越來越多,交通越來越擁堵,我們每個月的汽車的銷售量都可能在三到五萬輛之間,這個說明我們汽車正在進入家庭。
另外,大家也可以感受到,住宅、小區像雨後春筍不斷的湧現,人們正在大量的購置不動產,這就表明我們的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轉型,經濟學上有一個用恩格爾係數來表達我們消費中用於實物支出的比重,那么我們恩格爾係數已經由1995年末的39.4%下降到的37.7%,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就是它用了三分之一多一點用於實物支出,那么其他的會用於什麼呢?就會用於住和行的積累和支出,甚至用於人力資本投資,包括教育和培訓。
那么農村居民,由1995年末的49.1%下降到2004年的47.2%,也就是農民居民恩格爾係數也下降到50%以下,除了住房的消費以外,我們還會有許多新的消費熱點,包括電信,我們行動電話用戶超過三億人,我們城鎮居民也就五億人。
還有醫療保健的消費等等,我們說這些住、行和新的消費熱點就會對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需求,我們的生活,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型,就是我們不但追求我們的基本的物質需求的滿足,我們還在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
第二、我們產業結構正在發生迅速的變化。這種變化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說住和行的需求,它跟吃穿、用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我們說要建房子,就需要鋼材、水泥、鋁合金,要發展汽車,同樣需要大量鋼的薄板,這是比較高端的產品,需要各種電子,汽車用的電子產品,需要玻璃,需要橡膠做輪胎,這些產業有什麼特點呢,它的產業鏈條比我們說吃、穿、用這些產業的鏈條要長得多,那么它就會形成很多中間需求,就是我們說投資品中間品的需求,那么它就會使得產業鏈條拉長,使得我們的產業結構發生變化,這幾年來看,我們的產業結構正在發生很明顯的變化,比如說本世紀以來,2000年我們的工業比重占GDP的比重是多少呢?是50.2%,到我們提高到52.9%,也就是說提高了2.7個百分點,這表明什麼?我們工業還在加快,它占GDP比重還在提高。
而在工業結構內部,你會發現,鋼材、水泥、有色金屬、鋁合金這些重工業部門的比重提高在加快,你比如重工業部門占工業增加值比重,2000年是62.5%,2004年67.6%,提高了5.1個百分點,也就是四年中提高了5.1個百分點,表明什麼呢?我們正在呈現工業化過程加快,重化工業部門提高的這樣一個態勢,這種態勢也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對環境的排放量就迅速增加,這對我們這種處理生產的工業化和生態環境的關係就提出了挑戰,所以我們說這個階段由於需求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也發生變化。
2010年,中國會有多少人居住在城市
第三、為什麼是黃金髮展時期,我們說城鎮化在加速發展,為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也在開闢更加廣闊的空間,可以說,當今中國正處在可以說是世界發展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過程,我們流動人口總規模有多少,有一億兩千萬人,相當於比很多國家的總人口還多,大家都學歷史都知道,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圈地運動,那時候的人口流動跟我們現有的規模相比那是遠遠無法相比。
那么我們正處在一個城市化的加速進程當中,按照通常的規律,我們說城市化達到30%以後就進入了一個加速期,我們是哪年達到30%呢?我們是1996年,我們城市化率達到30%,那么我們城市化率是多少呢?是41.8%,也就是說全國已經有40%的居民已經集中在城市居住。
那就是說,城市社會就開始占據主導地位,所以城市化會帶來什麼?人口進入城市,它必然帶來對住房、對基礎設施、對公共服務的需求,進城子女要受教育,要有醫療保證,要有各種公共服務,對道路、供水、供電、供氣有基礎設施需求,這些需求就會帶動經濟的發展,那么還帶來什麼?我們說大量人口進入城市以後,有相當一部分會居住下來成為城市居民,這部分人又會形成比較龐大的一個消費品的市場。
附2009年中國城鎮人口百分比:49.6%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什麼
中國經濟中國經濟
第四、為什麼是黃金髮展時期,我們說我們正處在一個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的階段,為我們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利用國際資源,創造了一個十分有利的條件,全球處在一種什麼狀態?我們說不光是資金,而且這個技術人才都在大規模流動,當然我們說這種流動對開發中國家還是有限制的,比如說,全球化為什麼人口不能自由流動呢,如果人口自由流動,我們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兩億多勞動力都可以流動到美國去,到那兒去尋求就業機會,我們說這個不能自由流動,但是高端人才可以,我們說全球化資金技術都在大規模流動,那么這種態勢就是為我們利用國際資源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我們可以利用國際資本,我們大規模引進外商投資,我們引進的外商投資規模有多大呢?六百零六億美元,由於這種大規模的引進外資,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方式,大大促進了我們的產業的發展,我們已經成為什麼?世界上第三大貿易大國,我們進出口總額有多大規模呢?有一萬一千億美元,我們可能達到一萬四千億美元,所以我們的貨物貿易這個規模應該說是非常大的,那么它對周邊國家都帶來了相當程度的影響,包括對東亞國家,你比如說東亞一些國家的傳統產業,比如說日本、韓國的鋼鐵由於我們這個進口規模的擴大,使得他們這些傳統產業延續了什麼?延續了他們的生命周期,使他們生命周期拉長了。那么我們這種大規模的進口對周邊國家經濟也起到了巨大的拉動作用,所以我們說,今天的中國已經跟世界形成了一種互動的發展關係。

矛盾凸顯期

首先我們說社會矛盾,社會利益,更加複雜多樣,社會矛盾更加突出,社會矛盾突出是體現在什麼方面呢?最明顯的是收入分配,由於新興產業部門的成長,由於市場化機制的逐步發揮主導作用,由於要素在參與分配,那么就使得不同群體的收入差距開始擴大,這種擴大甚至表現在方方面面,甚至表現在人們的社區,以前人們可能都在一起,大家都是一個單位的,今後由於隨著大家購置不動產,你會發現有些人逐步的向高檔社區遷移,有些人在向中檔社區遷移,就是說在空間上也在表現出來,那么如果收益差距擴大了,以後我們的利益共同點就會發生變化,是不是?
第二個,我們說矛盾凸顯,我們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發展時期。我們正在面臨巨大的什麼?資源的瓶頸的制約。中國以前是號稱地大物博,但是中國有巨大的分母效應,我們有十三億人口,就是什麼東西拿來被中國分母一除,就變得微不足道了。所以我們說,我們由於工業化的發展,對資源的這種需求,也是非常的巨大。我們正在大量的進口資源,我們不僅進口石油,也在進口鐵礦石,進口各種金屬礦產,由於我們資源供給的不足,所以我們受到這種資源的約束也在越來越大,這種進口也有商業風險,大家也知道,前一段原油漲價,我們就要付出的成本,就會大大提高。
另外,我們環境的約束也在加劇,由於我們重工業的發展,我們的排放正在增加,我們二氧化硫的排放,是世界排在第一位,我們電廠都在進行脫硫裝置的改造,我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僅次於美國,我們是第二位,我們也參加了《京都議定書》,我們有減排義務,到一定階段我們要履行減排義務,這些都是我們面臨的新的壓力。
第三個,我們說為什麼矛盾凸顯呢?由於我們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我們正處在國際競爭壓力不斷加大的一個時期,大家看媒體都知道,歐盟、美國都給中國紡織品設限,我們面對的貿易摩擦越來越多,而我們的出口規模又在迅速的增加,這種壓力很大,另外一方面,我們由於出口產品大量是加工組裝,由於沒有自主的技術,沒有自己的品牌,我們的附加值很低,我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去出口,但是所得收益非常有限,這種參與國際分工的這種方式,這種外貿的增加方式,也面臨巨大的調整的壓力。另外,我們由於利用國際資源,面臨國外這種礦業集團價格的壓力也在加大,可能是一種戰略聯盟,他們可能建立一種戰略聯盟來跟我們討價還價等等,所以我們說我們正處在十分重要的關口。

經驗啟迪

很快第十個五年計畫就要完成了,那么第十個五年計畫給我們哪些啟示呢?我想有這么幾點,回顧過去這幾年,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們說有這么幾點啟示非常重要,第一就是我們說要用好,要抓住我們當前的有利時機,在發展中來解決我們前進中的問題。
十一五計畫明確了一個指導方針——發展是主題,小平同志也說發展是硬道理,胡錦濤總書記多次講話中也強調我們要又好又快的發展,十五時期,我們實際上是逐步擺脫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們進入了新一輪增長周期的上升期,從2002年開始,大概的情況什麼樣?就是我們2001年GDP增長是7.5%,2002年增長了8.3%,2003年是9.5%,最近的統計資料調整,2004年也是9.5%,2005年上半年還是9.5%。
我們應該說正處在一個經濟成長的上升周期,我們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期,就是要把各方面的有利因素都用起來,爭取在這段時間實現較快發展,這樣能夠取得主動,包括今後幾年,在保證增長質量的情況下能快的時候我們儘量快一點,這樣我們發展的主動權,主動性就會大大提高。
第二個特點就是,我們一定要用科學的發展觀來指導我們發展的實踐,去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科學發展觀是怎么來的,也是發展實踐的總結,特別是2003年的SARS給了我們很多經驗和教訓,我們說發展一定要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轉變增長方式,我們說了這些年中國增長速度是比較快的,但是我們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所以說,我們要轉變增長方式,要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們發展實踐,就是要提高我們增長的質量和效率,要不我們這種發展模式,很難持續下去。
第三、要更加注重搞好巨觀調控,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我們說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成長總是有周期性變化的,但是我們要盡最大限度來減少經濟周期的大幅波動,減少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從歷次五年計畫的經驗來看,凡是經濟成長比較平穩的,波動比較小的五年計畫,我們說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就比較好,比如我們正在的第十個五年計畫經濟波動就比較小。
但是也有波動的時期,2002年下半年開始,投資迅速回升,到2004年一季度投資增長率高大43%,那么中央也採取了巨觀調控的措施,應該說這次巨觀調控保持了我們經濟成長的這種穩定性,沒有出現這種增長周期的大起伏,避免了這種增長周期的中斷,而且又沒有損害經濟成長的這個基本面,所以說,如果沒有這次巨觀調控的話,可能我們現又要面臨新的調整。
第四、要把經濟發展著力點放在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上來,南方的同學都感受到夏天暑假回家的時候有拉電的現象,對不對?就是能源的供給不足,我們發電量增加了五千萬千瓦,原煤生產量是十九億噸,原油產量是1.75億噸,我們還進口了一億兩千萬噸,在這種局面下我們還能源還緊張,說明什麼?我們這種資源利用非常粗放,如果再這樣下去,我們說我們GDP還要翻兩番,我們煤炭也去翻兩番行不行?現生產19億噸,我們煤的生產量再去翻兩番?那顯然我們的空氣受不了,我們的肺也受不了,所以說我們必須著力調整結構,調整結構的中心環節是什麼?我們說不是簡單去調整產業的比例關係,而是技術進步,技術創新,所以我們要加快技術進步,提高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這是我們說的一個重要的啟示。
最後一點是堅持以人為本,要把維護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經濟發展的出發點,發展經濟是為了什麼?為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提高他們的福利水平,我們說老百姓的需求在發生新的變化,他們不但要物質上的生活改善,包括對精神生活都有更多的需求,所以我們發展也要適應這種需求結構的變化。
中國何時躋身中上等收入國家
簡要展望一下十一五的發展,那么從2001年到2020年,這二十年我們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十年是第一個階段,後十年是第二個階段,那么十一五時期正好是處於什麼時期呢?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它要延續十五這樣快的增長態勢,拉長經濟成長的上升周期,為後十年的發展創造條件,所以說十一五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我們說延續這種增長周期並不是很容易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說1979年到2004年,我們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是多少呢?9.4%,但是總體上還是不平衡的,在各個年度間是不平衡的,當然我們能夠實現,應該說這個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就是我們這么大的經濟體,一個大國保持這么二十多年的持續高增長,已經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我們還要延續,我們就還要繼續去創造奇蹟。但是總體上說,經濟成長不可能永遠在一個很高的增長平台上維持下去,往往會呈現出前高后低的一種態勢。
如果我們匯率發生變化了,我們的GDP總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果我們假設2010年是13.5億人,2020年是14.3億人,按這個推測人均GDP是多少?1700美元,當然如果按2000年的匯率算,與中等國家的平均水平,1920美元就接近了,到2020年就會超過3200美元,就是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的行列,應該說按照我們的發展態勢,我們實現這個目標是應該說是有信心的。

未來5年

區域規劃的戰略
十一五時期我們還要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隨著我們國家財力的增強,要增強這種扶持力度,另外要加大跨區域的基礎設施,交通通道的建設,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因為交通不方便,人就流動不起來,貨物就流動不起來,只有流動了,有些資源才能變成商品。
再一個,為了打破行政邊界,促進這種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十一五也要嘗試建立這個主體這種功能區,來構建區域發展的體制,比如說,按照它承擔的這種功能來進行劃分,有些地區是優先開發的地區,也就是說它這個國土開發密度已經比較高了,但是資源承載能力開始減弱,那么這種地區我們可以優先開發。但是加大開發力度的同時,我們也要減輕開發帶來的生態環境的破壞。
有些區域我們叫嚴格限制開發,比如說自然保護區,比如對三江源,就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河的源頭地區,作為生態地區,國家投入了好幾十億要重新恢復生態,這個就跟當時的開發有關係,所以有些地區要限制開發或者說禁止開發,就是自然保護區要禁止開發,按照它承載的功能做一些劃分,這個正在探索。

有利條件

今後五年,我們到底有哪些有利的條件,包括很多方面:
第一、大規模經濟體的優勢開始顯現,我們迴旋餘地比以前增大了,今天中國的經濟總量跟二十年前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們是已經是一萬六千五百億美元,這樣一個龐大的一個經濟體了,再加上我們占世界的份額已經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4%,提升到已經4%多一點了,再加上我們有13億人口,城市人口又超過5億,工業化又在加快推進,所以我們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在大大加強,那么這種大規模經濟體對經濟成長有什麼意義呢?
第二、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會在很長時期內繼續保持,但要避免勞動力價格的迅速上升使我們高速增長期中斷,我們就業總人數有7億人,當然我們農村還有1.6億的剩餘勞動力,我們是勞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當然我們不是人力資源強國,是人力資源大國,這就使得我們在比較長時間內,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會有它特有的比較優勢,中國的出口產品為什麼有競爭力,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價格有競爭力,如果在成熟的技術狀況下,生產線都是成熟的技術狀態下,勞動力價格,特別是勞動成本占產品總成本的份額比較大的這些產品,我們都是有競爭力的。
第三、我們有利條件就是我們儲蓄率比較高,可以保障經濟較快增長對資金的需求,我們多年來儲蓄率一直高於40%,當然這同東方民族這種文化,這種儲蓄文化有關係,隨著這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消費率的提高,我們儲蓄率會有所降低,但是我們仍然會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上,所以我們的資金供給條件比較充分,另外我們這幾年在外商投資方面非常踴躍,但外商投資,我們說我們投資80%以上仍將來源於國內儲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的資金供給優勢有效整合國際優勢資源,但又不會對國外資本形成過渡的依賴,這是我們的優勢。
第四、我們的產業和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備,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了很多物質技術的支撐,我們這個產業體系,可以說我們有很多產品都是第一,全世界都是NO.1,我們有很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有智慧型化的,柔性化的,集成化的生產方式都有,你到上海通用去看,生產線上各種車,不同品牌的不同型號的車在一條線上可以組裝,它可以通過計算機來控制。
第五個有利條件,我們經濟轉型加快也為經濟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我們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使國有經濟能夠發揮比較優勢的行業和領域,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來,集中到它能夠發揮比較優勢的這些領域,包括基礎原材料,一些帶壟斷性的領域,帶自然壟斷性的這些領域,那么我們進一步放寬這種電信、電力、金融、城市、公共事業、鐵路、航空、郵政這種壟斷行業的市場準入來加強它的競爭。
以前中國的分量非常小,中國沒有被太多的去關注,但是你要看看今天西方的主流媒體,美國、德國、法國、瑞典都在連篇累牘報導中國,為什麼?中國開始對世界有影響了,中國的影響力已經足以對這些國家發揮作用了,所以說我們正處在這么一個有利的時期。

前景形勢

央行發布的10月金融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新增人民幣貸款5868億元,同比多增175億元。業內人士分析,貸款明顯回升顯示信貸政策有所放鬆,政策已經微調。
政策放鬆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鄂永健博士表示,10月新增貸款大幅增加一方面反映政策有所放鬆,政策已經微調,另一方面也反映實體經濟信貸需求比較旺盛。鄂永健預計,11、12兩月單月信託網的新增貸款會在6000-6500億,四季度達1.8萬億,全年信貸規模在7.5萬億左右,“屬於可控、平穩的水平”。
中金公司發布報告認為,信貸增速的大幅反彈,主要得益於定向寬鬆和政策微調。
M2增速創新低
數據顯示,10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81.68萬億元,同比增長12.9%,同比增速連續4個月回落,創下自2001年10月以來的新低。
中金公司報告指出,10月財政存款增加4190億元,比同期2992億元大幅增加,年末財政存款並未減少是造成M2增續下的重要原因。雖然10月份貿易順差小幅擴大25億美元,但估計其影響可被資本淨流入降低所抵消。資本淨流入降低將導致新增外匯占款繼續走低,這也是未來幾個月M2增速有可能繼續探底的重要因素。
當月存款淨下降2010億元
數據顯示,10月末,人民幣存款淨下降2010億元,同比少增3618億元。澳新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分析認為,存款突然降低可能是大量資金及利得財富在銀行“幾日游”後,被存入理財產品。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中國的銀行理財、信託等投資產品愈發完善,令通脹預期下存款利率吸引力減弱。同時,民間借貸火爆,這可能導致存款流出。
對於未來的貨幣政策走向,鄂永健認為仍會以微調為主,利率不太可能調整,準備金率視情況可能小幅下降,貨幣政策仍會以公開市場操作為主。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表示,貨幣政策仍將在穩健的基調下繼續進行微調,主要的方式仍將是公開市場的流動性投放。年內下調準備金率雖有可能,但首先會從施行差別準備金率入手。

經濟環境

2012年12月12月,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表示,2013年中國發展的外部經濟環境複雜嚴峻,充滿了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突出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歐債危機走勢的不確定性;第二,美國債務懸崖管控結果的不確定性;第三,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巨觀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第四,世界主要大宗商品,特別是石油價格的不確定性;第五,國際資本向新興市場流動的不確定性。
朱光耀認為,歐元區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就是如何解決好西班牙和義大利的不確定性問題。歐央行在8月份作出了重要的決定,也就是在歐元區成員向歐洲穩定基金提出政策救援要求,並接受穩定基金的政策條件以後,歐央行將無限量地在國債二級市場,對該國的政府債券收益率進行干預,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對於穩定歐洲資本市場是至關重要的。但問題的不確定性就是現在西班牙是否向歐洲穩定基金提出救援申請,並且接受金融穩定基金提出的政策條件。
朱光耀表示,主要發達經濟體巨觀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使得整個G20政策協調力度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因為2010年4月,多倫多G20峰會確定,2013年主要發達經濟體的財政赤字要比2010年削減一半,但是目前來看,即將到來的2013年,美國和日本是無法實現多倫多協定的政策目標。現就是國際社會如何在全球經濟成長的大的框架之下,就短期的財政政策刺激和中長期的財政整頓目標的一致性達成共識,這是對美國、日本這些發達經濟體的挑戰,同時,也是對G20作為全球經濟治理主要平台的挑戰。
中國經濟會崩潰嗎?
其實,中國經濟不可能崩潰。中國正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上,我們將注意力放在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上。從2010年調控政策出台以後,我國經濟增速也出現了下滑,但是通過採取一系列的積極政策,2012年10月份以後已扭轉了經濟增速下降的勢頭。我們正在努力實現國民收入翻番的目標,進一步提高家庭收入占GDP份額,加大消費水平,中國國內市場空間很大,未來消費增長潛力很大,能有效拉動內需;還有我國已到達人均GDP5000美元,一般來說,對外投資會快速增長。[5]

債務問題

中國的債務占GDP水平很高,也是新興市場之中最高,未來債務繼續上升會對GDP增長帶來壓力。
中國要債務水平與GDP同步溫和增長,只會令到中國處於“risk-on,risk-off”(冒險、避險)的格局。由於貸款主要投放到低效益的政府項目,隨著加權平均借貸利率上升,資本的投資回報率出現下滑。
據估計,如果中國保持一季度的信貸增長,則年底總債務占GDP的比重將升至230%,到2015年進一步升至280%,2011年則為190%。
中國將重新回到冒險和避險的狀況,市場對於中國經濟前景的看法可能會極其波動,資金流向變得不明朗。由於資本流入對境內淨資產有正面作用,若果資金流出,會對債務帶來壓力。
同時,中國將於2015年開放資本帳,在弱經濟基調之下資本流出將會加快,令到中國有可能面臨如歐洲一樣的債務危機。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要統籌推動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任務。要形成合理的巨觀調控政策框架,既穩增長又調結構,既利當前又利長遠,避免經濟大起大落。
中國二季度GDP等巨觀經濟指標將於下周一公布,路透綜合15家機構預估中值顯示,二季度經濟增速預計將回落至7.5%,低於上季的7.7%。
預期下半年中國還處於去槓桿化的過程,這令金融和能源行業首當其衝,相信兩大板塊的市值占比仍在滑落的過程,且這個調整在7月份周期股反彈後繼續,因此該行建議投資者關注內需和創新的板塊,例如醫療、養老、環保,以及一些在傳統壟斷性行業釋放出來的機會。
相信下半年政府不會真正放鬆銀根,因為就業情況良好,政府刺激經濟的意欲較少。
下半年如果政府想刺激經濟,應會從高科技、消費、軍工、環保產業著手。預期下半年總體流動性不會很寬鬆,反而相對偏緊。

學者聲音

宋清輝:2014年是中國經濟增速最低的年份
全年經濟增速在7.5%左右,為1990年以來最低值,但它卻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曙光。從2014年起,中國的新興產業開始崛起,技術創新和消費等開始取代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成長的推動開始加碼,從而標誌著創新驅動成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增速換擋只是表象,本質則是轉型升級。
經濟新常態是和過去的“舊常態”相對應的。1978年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過去的三十五年中國經濟增速平均接近兩位數,所以過去的增長的常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高速度。過去三十多年的經濟成長主要是靠大量的投資來拉動中國經濟的增長,因此累積了不少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這種深層次的問題是由投資的雙重性所導致:一是投資在投入的時候能夠拉動經濟成長,投資一旦完成就會形成大量的生產能力和供給;二是大量的生產能力形成後,消費不能夠及時跟上,必然面臨著產能過剩。

政治觀點

李克強談中國經濟:要有信心要有舉措要有創新
2015年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聽取專家和企業負責人的意見建議。李克強表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變,仍具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
【要有信心】
李克強說,既要看到當前世界經濟復甦一波三折、不確定性增多,又要看到中國經濟呈現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發展動力加快轉化、地區和行業走勢分化的明顯特徵。雖然一些多年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顯現,但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變,仍具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能支撐中高速增長,關鍵要遵循發展規律,堅定發展信心,掌握髮展主動權,用更大的努力和耐力來推動。
【要有舉措】
李克強指出,我國經濟成長動力和下行壓力並存,要繼續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堅持巨觀調控正確取向,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把創新巨觀調控與推進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更加精準有效地實施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防範和化解風險,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增長、物價就業、收入、環保多重目標協調發展,也為各類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創造條件。要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更好地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既著力深挖傳統產業升級的潛力,又積極釋放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的潛力,在實現穩增長、調結構雙贏和促進經濟行穩致遠上持續發力。
【要有創新】
李克強強調,中國經濟升級發展根本靠改革創新。企業是市場主體,也是創新主體,要繼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抓住國家推出“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行動和推進“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的機遇,面向市場,貼近需求,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塑造能力。要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持創新型企業特別是創新型小微企業發展,讓各種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讓更多金融產品和服務對接創新需求,用創新的翅膀使中國企業飛向新高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