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大學的定義
1998年5月,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中提出國家重點支持國內部分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
學和高水平大學,即著名的“985工程”。這是政府檔案中第一次提出“高水平大學”的概念。從高水平大學概念提出的歷史背景分析不難看出,高水平大學是比較意義上的概念,最初的高水平大學的涵義是與國際一流大學相對應的,換句話講,所謂高水平是將國際一流大學作為對象進行對比的,“高水平”就是國際一流水平。高水平大學的適應
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必須遵循兩條基本規律:一是教育要適應和促進社會發展,二是教育要適應和促進人的發展。前一個規律稱為教育的外部關係規律,第二個規律稱為教育的內部關係規律。其中,高等教育要適應和促進社會發展這一規律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社會發展對於高等教育的影響和制約;二是高等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促進和推動。在思考當前我國高水平大學建設時,必須意識到社會發展的影響和制約作用體現得尤為深刻。這種影響和制約作用主要表現為三方面:一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二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三是經濟全球化、一體化趨勢的推進。這三方面因素深刻地影響了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全改變了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方式,改變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招生體制和投資體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是深刻的、長遠的;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及其高度分化與高度綜合且以綜合為主的發展趨勢,深刻影響了大學教學內容的改革,影響了大學以跨學科、大平台等為特徵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影響了大學教學科研組織形式與結構的改革。此外,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推進,使培養更具國際視野、國際理解、國際交往能力的人才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以上三方面因素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影響最為深遠。這些因素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高水平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必須遵循規律,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所謂的適應,就是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在適應的同時,作為高水平大學,還要主動引領社會、引領未來。高水平大學要在四個方面實現主動引領:一是遵循人的發展規律,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引領意識和引領能力的人才;二是遵循知識發展邏輯與國家戰略發展需求,以高水平、高層次的科學研究,引領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三是遵循理性與批判精神,對社會文化起到指引和調節作用,引領社會文化的發展;四是對社會發展提供戰略性、更深層次的思考,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智囊團、思想庫。
適應與引領的關係,是高水平大學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根本表現和集中概括,是高水平大學固有精神、歷史傳統、時代使命的統一。適應是引領的基礎,引領是更高層次的適應。追求適應與引領的統一,是現代大學、特別是高水平大學應堅守和踐行的價值觀和辦學理念。
高水平大學的視野
伯頓·克拉克說過:知識是高等教育的邏輯起點,“高深知識處於任何高等教育系統的目的和實質的核心”。學科是高深知識存在的形態,高等學校的基本活動方式,即知識的保存、傳播、發現與套用,圍繞著學科進行。因此,學科是大學、特別是高水平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根基,這就決定了高等學校必須重視學科建設,建設高水平大學首先要有學科視野。高水平大學要有學科視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高水平大學每個學科必須始終關注自身的發展,每個學科對自身的現狀及未來有清醒的認識,並對學科的發展做出明確的判斷和決策;其次,高水平大學必須關注學科整體發展的前景,看到學科交叉、學科融合的趨勢。要分析我們在學科集群、學科交叉以及培育新學科等方面應該做的工作。學科決定了大學的綜合實力和持續發展,沒有高水平的學科,沒有高瞻遠矚的學科視野,就不會有高水平的大學。
除了學科視野,高水平大學必須有廣泛的社會視野。大學已經從中世紀游離於社會之外的“象牙之塔”變為當今時代社會進步的“動力中心”。大學與社會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能量、信息的交換。大學離不開社會,社會也離不開大學。因此,高水平大學必須積極關注社會、服務社會。首先,高水平大學有擔當社會的責任,要思考自身對社會的作用與貢獻;其次,高水平大學應結合社會需求確定發展目標。高水平大學建設與發展所需的一切資源和條件都要來源於社會,社會為大學提供了新的需求、新的機遇、新的資源。無論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要求,還是十七大報告提出的“五化——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以及我們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都給高水平大學帶來了新任務與新需求。地方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也要高度重視。例如遼寧省提出三大戰略——沿海經濟帶戰略、中部城市群戰略和瀋陽經濟區戰略、突破遼西北戰略等區域發展戰略都是社會為大學提供的新機遇。高水平大學應擁有廣泛的社會視野,這是大學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時代賦予大學的使命。
大學要有社會視野,要強化這方面的思想意識,並要有具體的措施,包括制度化的設計。大家知道,美國大學有董事會制度,這是大學與社會聯繫的重要辦法。從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看,國外許多大學都注意加強與社會的聯繫。例如英國,一直以來都以保守著稱,但近期許多高校紛紛成立大學委員會。委員會由學校、社會、政府、企業四方面人員組成,作用就是為大學把脈,對大學的建設和發展提出建議。大學通過這樣的委員會可更廣泛地聽取社會的意見和建議。國內外很多大學、特別是高水平大學,在制定教學計畫、設定專業的時候,都非常注重聽取社會的意見。
學科視野與社會視野,共同構成了高水平大學建設與發展的基本坐標。學科視野反映著大學組織的本質特徵,即知識性和學術性,表現為價值向度上的“內部傾向性”;社會視野反映著大學組織的社會性,表現為價值向度上的“外部傾向性”。高水平大學應堅持學科視野與社會視野的統一,內外兼顧、求真務實。
高水平大學的特色
卓越就是做到最好,就是傑出的水平、實力和成就。卓越永遠是高水平大學的不懈追求。但是,一所大學不能做到所有方面都卓越,不可能所有方面都做到最好。所以,追求特色就成為大學的普遍共識。特色就是要在某些方面做到最好,在某些方面形成優勢。國外一流大學發展經驗證明,正是某些方面的卓越,成就了大學的特色,打造了大學的品牌與實力。高水平大學建設中的共性很多,但較突出的一點就是所有高水平大學都有自己的特色。一些規模比較小的學校,如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雖然只有4000多名學生,教師和研究人員僅有400多人,卻擁有和培養了31人獲得32個諾貝爾獎;又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在校生不到7200人,其中本科生4850人,研究生2295人,其堅持的理念與特色就是實行最優的本科教育、最學術化的研究生教育,擁有和培養了3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每所一流大學都有各自的理念與特色支撐。如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基本理念與主要特色就在於:一是“平權”,保障黑人權利;二是促進學科交叉,這兩方面工作都做得很好。華中科技大學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調整學科戰略布局,加強了人文學科,以前瞻性的眼光發展了一批優勢特色學科。該校的光電學科,從上世紀20世紀80年代發展至今,不僅較早地建成了國家實驗室,更成為輻射整個武漢的“光谷”。華中科技大學的實力提升,得益於這些優勢與特色學科的快速發展。
因此,高水平大學必須要有特色,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發展新特色、創造新優勢。在培植傳統學科特色的同時,要培植未來的特色和優勢。學校的每個學科、每個部門都把追求卓越、做到最好當成最終目標。同時,學校還要善於從整體的、戰略的層面上思考、規劃和發展學校自身的特色,在提升優勢中形成個性,在凝練特色中走向卓越,建設充滿個性魅力的高水平大學。
高水平大學的科研
教學與科研的矛盾是高水平大學建設與發展中的突出問題。19世紀初洪堡在德國柏林大學倡導“教學與科研相統一”,此時的科研只是一種理性思考活動,科研是教學的一種手段,因此,教學與科研的矛盾並不突出。隨著近代實驗科學的產生與實驗技術的日趨成熟,科學研究逐漸成為高校獨立的職能,成為獨立於教學的專門活動,教學與科研的矛盾逐漸顯現。二戰後,二者之間的矛盾在高水平大學中日益突出。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國家與社會對大學在科學研究、技術發明等方面的需求持續加大,高等學校承擔的科學研究任務不斷增長。因此,解決好教學與科研的矛盾,是高水平大學面臨的現實問題。解決好這一矛盾,不僅解決了高水平大學建設中的難題,更能把高水平大學的建設與發展事業推向前進。
我國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後,社會對高校科研的期待日益強烈,人才培養與教學活動一定程度上受到弱化。這一現象影響了高等學校的健康發展,也引起社會和高等學校的廣泛重視,許多大學都提出要加強教學,強調培養人才是學校的根本任務,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第一職責;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如設立教授上課制度、實施“大班授課、小班討論、推行研究型教學模式、促進科研資源向本科生開放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從長遠看,制度化建設是非常必要的,但更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把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起來,這是許多高水平大學建設與發展中的重要問題,目前沒有得到很好解決。高水平大學一方面要培養一流的人才,一方面要推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學校的資源是有限的,二者如何取捨,是一個永恆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最好的切入點就是把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工作緊密結合起來,要在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來研究。比如說,我們很多老師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等項目,如果每位承擔重要課題的教師都能就承擔的課題面向本科生開設一次或幾次講座,既可以深化對於項目的理解,又可以將本科生直接帶到學科前沿。類似做法,對於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矛盾是非常有益的。這方面的改革還需要更多、更為深入的探討。
高水平大學學術與行政
學術與行政,是高水平大學建設與發展過程中需要處理好的基本關係。中世紀大學產生之初,是以學者行會為基本組織形式。因此,在早期大學管理中,大學更多的是學術事務,行政與學術的矛盾並不突出。但隨著大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內部行政事務的不斷增加,與國家、社會之間的交流和聯繫日益廣泛,大學不再僅僅是一般的學者團體,而已成為一個龐大、複雜的社會組織。要適應外部社會的要求和維持龐大系統的高效運轉,必須要有一整套行政機構、組織和人員來專門處理高等學校的日常事務。所以,大學裡出現兩種事務,一種是學術事務,一種是行政事務;兩種人員,一種是學術人員,一種是行政人員;兩種力量,一種是學術權力,一種是行政權力。這兩種權力都是現代大學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力量。關鍵問題是如何促進二者的相互協調,按照大學內在的邏輯,最大限度地發揮兩方面的作用,做到最好。目前,關於我國大學行政化傾向的批評比較多。行政導向過重、學術導向相對較弱的局面必須得到解決,這也是今後高水平大學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問題。高水平大學的學術事務眾多,這部分事務是需要討論和爭鳴的,應該儘可能多地將學術事務交給教授、教師們去討論解決。學術委員會是體現和發揮學術權力的一種制度化的組織形式,應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的作用,制定並依據學術委員會章程辦事,保證學校學術事務能讓教師更多地參與討論和決定。同時,高水平大學還面臨著大量的行政事務,如何合理、高效地做好行政事務,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問題。高水平大學的學術與行政工作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之間必須保證平衡。處理好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是深化高水平大學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之一。
高水平大學的實力
“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國家的崛起在於綜合實力的全面提升。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文化是我國重要的軟實力。高水平大學的建設和發展,硬實力是基礎,但只有硬實力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軟實力,必須高度重視軟實力建設。大學的軟實力包含很多內容,其中有三個方面非常重要:
一是文化。文化是大學的靈魂,是大學堅持不懈地發展的支撐和驅動力。高水平大學要將文化建設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可以考慮制訂文化建設的大綱和規劃綱要,將兩者配合起來,推動大學文化發展。文化建設不能急於求成,因為文化是一種積累、一種積澱。高水平大學要始終保有這樣一種意識,要有文化自覺,要深入細緻地研究大學文化的生成機制及其發展規律,堅持不懈地推進文化建設。
二是制度。中國的大學制度是高水平大學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制度建設不是簡單的規章制度的建設,而是一所大學的頂層設計,是制度設計,這是最重要的。高校的很多問題,都涉及到大學的制度設計,例如大學的學部制、大學的管理,包括如何決策以及執行、監督、反饋,如何貫徹“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監督”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是制度設計的問題。所以,制度設計對於一所高水平大學來說非常重要。
三是管理。管理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軟實力。高水平大學在管理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距離真正與高水平大學相適應的管理,仍存在一定差距。沒有高水平的管理,很難建設高水平大學。應該在管理方面多下功夫,無論在學校層面還是個人層面,都需要不斷提高管理素質和管理水平。高水平的管理者,要對自己的崗位、領域的業務熟練、精通,但僅此是不夠的,更要對大學的本質、特性、理念、規律等有深刻的認識,特別是對高水平大學有深刻的理解,這些是做好管理的基礎。所以,高水平大學的管理者應多掌握一些高水平大學、高等教育方面的知識,這些有助於提升管理思想、改善管理,從而建設好高水平大學。
高水平大學的資源
資源是辦好高水平大學的基礎和條件。實際上,大學的辦學能力,一定程度上就是調動資源、使用資源,使其發揮最大效益的能力。大學的資源有兩種:一種是內部資源,一種是外部資源。內部資源在一定時間內是一種定量資源,這種定量的內部資源如何科學配置、科學使用,使其發揮最大的效益,這是必須時刻思考的問題。目前,高校在資源配置、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相對於企業來講,大學的資源管理是粗放的。在大學中,資源短缺是一個普遍問題,但有些時候資源配置不合理、管理不到位、資源浪費現象也不少見。所以,大學內部資源的配置與管理是一門學問。
高水平大學資源管理需要解決好的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外部資源為我所用。大學的外部資源是非常豐富的,這些資源包括政策、信息、資金、項目、人才,等等。對於大學來講,外部資源是取之不盡的,誰能最大限度地獲取外部資源,誰就能獲得更大的支持,誰就能在推進大學建設中增加砝碼。所以,高水平大學一方面要用好內部資源,同時要最大限度地爭取外部資源。爭取外部資源不僅僅是高校校長、書記的職責,全校每個領導都要有這種意識,都要積極爭取;不僅僅是學校領導,每個管理部門、每個院系都應該有資源意識,努力與政府部門、社會、企業建立良好關係,爭取支持、爭取資源。全校齊心協力,最大限度地爭取資源,學校辦學才會有更大的底氣。
因此,高水平大學資源建設的核心,就是盡最大努力保證內部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學管理,同時最大限度地獲取外部資源,這一問題直接關係到高水平大學當前和長遠的發展。
高水平大學的院系
處理好學校與院系的關係,是高水平大學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問題。現代的大學與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學校規模不斷增大,學校與社會、政府的聯繫日益緊密,大學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所以,從學校層面來說,要加強學校的規劃、學校的統籌、學校的組織、學校的協調。另一方面,如何處理好學校與院系的關係,是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重要問題。正如伯頓·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書中所闡述的,大學是一種“底部沉重”的組織。為什麼大學說“底部沉重”,我理解原因在於:第一,大學最知名的教授、最具權威的學者、專家都分布在基層,這與企業和政府是完全不同的;第二,大學包括教學和科研在內的所有重要活動,都要在院系和基層開展;第三,大學諸多矛盾與問題,也要在基層和院系得到最終解決和處理。所以,大學的管理完全不同於企業與政府管理,大學的管理重心應該在基層,這是大學組織自身特點所決定的。大學管理要符合和遵循這些規律,國內外很多高水平大學在管理重心下移方面有很多經驗可以總結與借鑑。在高水平大學建設過程中,學校在加強規劃、統籌、協調、組織等工作的同時,要著重協調好學校與院系的關係。要從“功能定位、職能分工、利益分配”的角度,理順學校與院系之間的關係,給院系更多的權力。這也是高水平大學建設需要解決好的重要問題。
以上八個關係是高水平大學建設中現實存在的問題。處理好這八個關係,對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是有益的,但要真正解決好這八個問題,卻任重而道遠,還需要高水平大學的管理者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進行大量認真細緻的思考和深入務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