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成立於1952年10月,位於河東區光華路四號,占地三萬六千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一萬六千平方米。該館現有辦公室、陳列部、保管部、考古部、社教外聯部、圖書資料室、政工科、保衛科、行政生產辦公室等部門。

基本信息

簡介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該館現有藏品十萬餘件,其中甲骨郵品中國歷代錢幣玉器 等藏品數量較多,而且較為系統、完整。“甲骨”是該館館藏的一大特色,其數量之大、品位之高,在博物館首屈一指。最典型的就是載有世界上最早的“月食”記錄的“月有食”刻辭;中國歷代貨幣是該藏館藏品的另一特色。這裡不僅有絕世孤品--春秋時期的齊國“邦刀”,還有十分難得的王莽時期全套的“六泉十布”。館藏貨幣不僅系統地反映了我國貨幣的發展脈絡,還能說明天津作為我國近代造幣中心之一的城市地位;在館藏郵票方面,有中國第一套普通郵票--“海關大龍郵票”,第一套紀念郵票--“萬壽紀念郵票”,第一套地方郵票--“上海大龍郵票”等罕見珍品;在館藏青銅器方面,有國內現藏的唯一一件西周夔紋銅禁戰國時期楚王鼎,曾一度被譽為南北楚器之冠;館藏曆代玉器羅列有序,能系統反映我國玉石工藝的發展過程。 其中,戰國“行氣”銘玉件,是迄今為止我國所見到的關於氣功的最早論述;館藏書畫精品豐富,如唐摹本王羲之《乾嘔帖》、 元楊維楨行書夢遊海棠城記卷、清中期書法家劉墉行書卷、晚清康有 為《萬言書》,繪畫作品中元代麻姑神像、單德漠《巡視台灣圖》朱岷乾隆二年(1737年)繪《秋莊夜雨讀書圖》和田雪峰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繪《水西莊修契圖》等;館藏印章以漢代官印、私印為主,五代“元從都押衙記”銅官印,為海內孤品。此外,館藏還有大量有關北洋軍閥的原始文獻資料。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該館現設有三個基本陳列: 《天津古代史陳列》《近代天津民俗展覽》《近代天津人物塑像館》和文物園林--邃園,常年對外 開放。博物館還收藏了大量天津地區的出土文物,其中有許多是珍貴的史料和藝術珍品。由於天津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該館還蒐集保存了豐富的歷史文獻,如袁世凱批點的"二十一條"草本、周恩來在南開中學編輯的校刊等,特別是北洋軍閥的文獻資料尤為突出。該館藏書近15萬冊,其中許多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收藏中國古代傳世文物,天津地區考古發掘品,歷代藝術品,以及中國近、現代文獻、文物資料共10萬餘件,其中一級文物 400餘件,藏書10餘萬冊;館藏文物中,有原王懿榮、王襄等人舊藏甲骨,戰國時期“行氣”銘文玉飾,原“寶楚齋”舊藏西周紋銅禁、戰國“簟邦”殘刀幣等傳世孤品、精品。出土文物以1973年於天津市武清縣蘭城附近發現的東漢延熹八年 (166)雁門太守鮮于璜碑最珍貴。該碑是目前中國保存字數最多的一通完整漢碑。革命文物有反映周恩來“五四”運動時期活動的照片、文獻、吉鴻昌烈士遺書,毛澤東在開國大典時所穿服裝等珍貴文物資料。該館也收藏地方民俗文物。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博物館前身可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後來又改稱“天津市第一博物館”;1925年成立的“天津廣智館”,即後來的“天津市第二博物館”以及1929年成立的天津市立美術館,與1952年(三館)合併成立了天津市歷史博物館。1953年5月合併後的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1955年底,接收了原華北博覽館,同時將館址由南開區二緯路遷至河西區馬場道。文化大革命期間,該館與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天津市彩塑工作室等單位合併,一併通稱為天津市博物館。1974年,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與上述各館分開,恢復原稱,館址移至河東區光華路。內部布局館內有9個陳列展覽大廳 ,陳列面積7000平方米;主要陳列有:《天津古代史陳列》、《天津近代史陳列》、《天津現代革命史陳列》。這些陳列展覽以天津地區考古發掘品,古代傳世品中的地方珍品和近、現代歷史文物資料,按照社會發展規律,展示天津地區從古至今的歷史沿革和發展概況。以景觀復原,展品組合,主體裝飾等手法陳列的《天津近代民俗展覽》,向觀眾展示了一幅近代天津社會生活習俗的畫卷。除基本陳列外,該館還利用館藏文物,先後舉辦過《中國歷代貨幣展覽》、《中國郵驛史及郵票展覽》、《漢字字型的演變展覽》、《中國通史(簡史)展覽》。館藏珍貴文物多次在國外展出。邃園館內有座園林與歷史文物相結合的仿古建築──邃園。園林占地3000多平方米。坐落在天津歷史博物館院內東南隅,落成於1986年,是國內獨具特色的一處文物園林。其幽美的環境和融珍貴文物於園林風景之中的獨特展出方式吸引了眾多中外遊人。還有地下古墓。這裡真是一個獲取天津歷史知識和文物觀賞的好天地。這裡的地下古墓是1800年前的漢代貴族墓。是從天津薊縣別山發現,1976年挖出,1982年移到此處復原的,可供人們一覽古人棺葬之制。整個墓中,除棺材、屍體、墓道為複製外,其他如墓穴、陪葬品50多件,全為原墓葬實物。從這墓葬中我們看到,早在漢代時,天津薊縣一帶人們生活的狀況和較高的文明程度。邃園邃園的地上部分,主要在兩條曲廊中分別陳列著墓誌、鑄鐘和碑刻、鐵炮等文物

歷史沿革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王羲之《乾嘔帖》
天津歷史博物館位於河東區光華路四號。這個博物館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即後來的“天津市第一博物館”;1925年成立的“天津廣智館”,即後來的“天津市第二博物館”及1929年成立的天津市立美術館。1952年三館合併成立了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天津市歷史博物館的前身天津博物院,創辦於1918年,是國人自己創建的最早的博物館之一,至今已有81年歷史。1952年,天津市第一博物館、天津市第二博物館和天津市立藝術館合併後,成立了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該館現有館藏文物10萬餘件。這些藏品以歷代"傳世精品"為主,還包括近代歷史文獻、民俗實物和天津地方出土文物。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近3000件。

館藏陳列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海關大龍郵票
該館現有藏品十萬餘件,其中甲骨、郵品、中國歷代錢幣、玉器等藏品數量較多,而且較為系統、完整。“甲骨”是該館館藏的一大特色,其數量之大、品位之高,在博物館首屈一指。最典型的就是載有世界上最早的“月食”記錄的“月有食”刻辭;中國歷代貨幣是該藏館藏品的另一特色。這裡不僅有絕世孤品--春秋時期的齊國“邦刀”,還有十分難得的王莽時期全套的“六泉十布”。館藏貨幣不僅系統地反映了我國貨幣的發展脈絡,還能說明天津作為我國近代造幣中心之一的城市地位;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六泉十布
在館藏郵票方面,有中國第一套普通郵票--“海關大龍郵票”,第一套紀念郵票--“萬壽紀念郵票”,第一套地方郵票--“上海大龍郵票”等罕見珍品;在館藏青銅器方面,有國內現藏的唯一一件西周夔紋銅禁,戰國時期楚王鼎,曾一度被譽為南北楚器之冠;館藏曆代玉器羅列有序,能系統反映我國玉石工藝的發展過程。其中,戰國“行氣”銘玉件,是迄今為止我國所見到的關於氣功的最早論述;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萬壽紀念郵票
館藏書畫精品豐富,如唐摹本王羲之《乾嘔帖》、元楊維楨行書夢遊海棠城記卷、清中期書法家劉墉行書卷、晚清康有為《萬言書》,繪畫作品中元代麻姑神像、單德漠《巡視台灣圖》朱岷乾隆二年(1737年)繪《秋莊夜雨讀書圖》田雪峰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繪《水西莊修契圖》等;館藏印章以漢代官印、私印為主,五代“元從都押衙記”銅官印,為海內孤品。此外,館藏還有大量有關北洋軍閥的原始文獻資料。

相關展示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行氣”銘玉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有9個陳列展覽大廳。陳列面積7000平方米,主要陳列有:《天津古代史陳列》、《天津近代史陳列》、《天津現代革命史陳列》。這些陳列展覽以天津地區考古發掘品,古代傳世品中的地方珍品和近、現代歷史文物資料,按照社會發展規律,展示天津地區從古至今的歷史沿革和發展概況。以景觀復原,展品組合,主體裝飾等手法陳列的《天津近代民俗展覽》,向觀眾展示了一幅近代天津社會生活習俗的畫卷。除基本陳列外,該館還利用館藏文物,先後舉辦過《中國歷代貨幣展覽》、《中國郵驛史及郵票展覽》、《漢字字型的演變展覽》、《中國通史(簡史)展覽》。館藏珍貴文物多次在國外展出。館藏曆代玉器羅列有序,能系統反映我國玉石工藝的發展過程。其中,紅山文化玉豬龍又名獸形塊,質地為青綠色岫巖玉,呈C形,大頭,雙耳豎立,眼部陰刻圓目,吻部前突,鼻部有多道皺紋,周身光素無紋,背部有兩個對穿孔,較為少見。此物似豬又似龍,為紅山文化典型器。1700餘件甲骨是館藏的一大特色,這些甲骨,主要來自殷墟甲骨的最早發現者和研究者王襄王錫榮後人的捐贈;還有益廣慧、陳邦懷先生的部分藏品。因其出土年代早,品位高,數量大,深受世人矚目。卜辭的內容涉及祭祀、征伐、狩獵、出入、年成、風雨、疾病等。其中一塊卜骨,背刻“旬壬申月夕有食”。這些文字不僅是世界上有關“月食”的最早記錄之一,而且是推算確切年代的可靠依據。因此,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其列為重要標本,其歷史與科學價值可見一斑。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楚王鼎
戰國時期楚王鼎,直腹,底微圓,雙長方形耳,三獸形足外撇。蓋上有環和三個變形的鳥狀鈕。器中部有弦紋一周,弦紋上滿飾細密變形的渦紋,弦紋下素麵。在器口、蓋內、腹部刻銘文64字,說明此鼎是楚幽王熊悍(公元前237一前228年在位)用繳獲的兵器鑄成的。1933年此鼎出土於安徽壽縣朱家集,曾為天津寶楚齋主李氏購得,後歸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藏。該鼎整體造型古樸敦厚,是早年出土楚器中的重要代表,曾一度被譽為南北楚器之冠。薊縣遼代白塔地官出土的刻花玻璃瓶,平口外翻,細長頸,折肩,筒形腹,平底。頸部和肩部刻幾何形花紋和弦紋,肩部另有一周連珠紋,腹部刻弦紋兩道。瓶體玻璃無色透明,內含小氣泡。經化學分析,此瓶為鈉鈣玻璃,與伊朗德黑蘭考古博物館所藏乃沙木耳出土的10世紀水瓶相同,應為伊斯蘭玻璃器。它是中伊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邃園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刻花玻璃瓶
天津歷史博物館院內左側,有一座面積不大的文物園林叫邃園。隔欄一望,園中有林蔭綠竹、假山碧水、魚兒遊蕩,有拱橋水榭、亭、廓等普通園林景觀,又有石像石碑銅鐘鐵炮等文物景觀。進園一看,還有地下古墓。這裡真是一個獲取天津歷史知識和文物觀賞的好天地。這裡的地下古墓是1800年前的漢代貴族墓。是從天津薊縣別山發現,1976年挖出,1982年移到此處復原的,可供人們一覽古人棺葬之制。整個墓中,除棺材、屍體、墓道為複製外,其他如墓穴陪葬品50多件,全為原墓葬實物。從這墓葬中我們看到,早在漢代時,天津薊縣一帶人們生活的狀況和較高的文明程度。

旅遊指南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地理位置
開館時間:9:00-11:30,13:30-16:30票價:基本陳列展覽館成人票價5元,學生票價3元。逢每月的第一個周六為公共免費開放日地址:天津市河東區光華路4號電話: 022-84296429 022-2431466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