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該館現有藏品十萬餘件,其中甲骨、郵品、中國歷代錢幣、玉器 等藏品數量較多,而且較為系統、完整。“甲骨”是該館館藏的一大特色,其數量之大、品位之高,在博物館首屈一指。最典型的就是載有世界上最早的“月食”記錄的“月有食”刻辭;中國歷代貨幣是該藏館藏品的另一特色。這裡不僅有絕世孤品--春秋時期的齊國“邦刀”,還有十分難得的王莽時期全套的“六泉十布”。館藏貨幣不僅系統地反映了我國貨幣的發展脈絡,還能說明天津作為我國近代造幣中心之一的城市地位;在館藏郵票方面,有中國第一套普通郵票--“海關大龍郵票”,第一套紀念郵票--“萬壽紀念郵票”,第一套地方郵票--“上海大龍郵票”等罕見珍品;在館藏青銅器方面,有國內現藏的唯一一件西周夔紋銅禁,戰國時期楚王鼎,曾一度被譽為南北楚器之冠;館藏曆代玉器羅列有序,能系統反映我國玉石工藝的發展過程。 其中,戰國“行氣”銘玉件,是迄今為止我國所見到的關於氣功的最早論述;館藏書畫精品豐富,如唐摹本王羲之《乾嘔帖》、 元楊維楨行書夢遊海棠城記卷、清中期書法家劉墉行書卷、晚清康有 為《萬言書》,繪畫作品中元代麻姑神像、單德漠《巡視台灣圖》 、朱岷乾隆二年(1737年)繪《秋莊夜雨讀書圖》和田雪峰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繪《水西莊修契圖》等;館藏印章以漢代官印、私印為主,五代“元從都押衙記”銅官印,為海內孤品。此外,館藏還有大量有關北洋軍閥的原始文獻資料。 該館現設有三個基本陳列: 《天津古代史陳列》 、 《近代天津民俗展覽》 、 《近代天津人物塑像館》和文物園林--邃園,常年對外 開放。博物館還收藏了大量天津地區的出土文物,其中有許多是珍貴的史料和藝術珍品。由於天津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該館還蒐集保存了豐富的歷史文獻,如袁世凱批點的"二十一條"草本、周恩來在南開中學編輯的校刊等,特別是北洋軍閥的文獻資料尤為突出。該館藏書近15萬冊,其中許多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天津市歷史博物館收藏中國古代傳世文物,天津地區考古發掘品,歷代藝術品,以及中國近、現代文獻、文物資料共10萬餘件,其中一級文物 400餘件,藏書10餘萬冊;館藏文物中,有原王懿榮、王襄等人舊藏甲骨,戰國時期“行氣”銘文玉飾,原“寶楚齋”舊藏西周紋銅禁、戰國“簟邦”殘刀幣等傳世孤品、精品。出土文物以1973年於天津市武清縣蘭城附近發現的東漢延熹八年 (166)雁門太守鮮于璜碑最珍貴。該碑是目前中國保存字數最多的一通完整漢碑。革命文物有反映周恩來“五四”運動時期活動的照片、文獻、吉鴻昌烈士遺書,毛澤東在開國大典時所穿服裝等珍貴文物資料。該館也收藏地方民俗文物。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博物館前身可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後來又改稱“天津市第一博物館”;1925年成立的“天津廣智館”,即後來的“天津市第二博物館”以及1929年成立的天津市立美術館,與1952年(三館)合併成立了天津市歷史博物館。1953年5月合併後的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1955年底,接收了原華北博覽館,同時將館址由南開區二緯路遷至河西區馬場道。文化大革命期間,該館與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天津市彩塑工作室等單位合併,一併通稱為天津市博物館。1974年,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與上述各館分開,恢復原稱,館址移至河東區光華路。內部布局館內有9個陳列展覽大廳 ,陳列面積7000平方米;主要陳列有:《天津古代史陳列》、《天津近代史陳列》、《天津現代革命史陳列》。這些陳列展覽以天津地區考古發掘品,古代傳世品中的地方珍品和近、現代歷史文物資料,按照社會發展規律,展示天津地區從古至今的歷史沿革和發展概況。以景觀復原,展品組合,主體裝飾等手法陳列的《天津近代民俗展覽》,向觀眾展示了一幅近代天津社會生活習俗的畫卷。除基本陳列外,該館還利用館藏文物,先後舉辦過《中國歷代貨幣展覽》、《中國郵驛史及郵票展覽》、《漢字字型的演變展覽》、《中國通史(簡史)展覽》。館藏珍貴文物多次在國外展出。邃園館內有座園林與歷史文物相結合的仿古建築──邃園。園林占地3000多平方米。坐落在天津歷史博物館院內東南隅,落成於1986年,是國內獨具特色的一處文物園林。其幽美的環境和融珍貴文物於園林風景之中的獨特展出方式吸引了眾多中外遊人。還有地下古墓。這裡真是一個獲取天津歷史知識和文物觀賞的好天地。這裡的地下古墓是1800年前的漢代貴族墓。是從天津薊縣別山發現,1976年挖出,1982年移到此處復原的,可供人們一覽古人棺葬之制。整個墓中,除棺材、屍體、墓道為複製外,其他如墓穴、陪葬品50多件,全為原墓葬實物。從這墓葬中我們看到,早在漢代時,天津薊縣一帶人們生活的狀況和較高的文明程度。邃園邃園的地上部分,主要在兩條曲廊中分別陳列著墓誌、鑄鐘和碑刻、鐵炮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