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開化龍頂茶成品外形緊直挺秀,芽葉成朵,香氣馥郁持久,有蘭花香或板栗香,滋味鮮醇爽口,回味甘甜,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肥嫩、勻齊、成朵,耐沖泡。“乾茶色綠,湯水清綠,葉底鮮綠”,為開化龍頂的主要特徵。開化龍頂芽茶,棵棵緊直挺秀,玉綠光潔,香氣優雅,可品可賞。
開化龍頂品質特點:外形——緊直挺秀,銀綠披毫;香氣——馥郁持久,分別是蘭花香、板栗香,尤以蘭花香為上品;滋味——鮮醇爽口,回味甘甜;湯色——杏綠、清澈、明亮; 葉底——肥嫩、勻齊、成朵。內質香高持久、鮮醇甘爽、杏綠清澈、勻齊成朵的獨特風格,置入杯中後,載沉載浮頗為生動。“開化龍頂”茶泡開後不但色綠、湯香,更絕的是個個茶葉樹立杯中,有“杯中森林”的美譽。
獨具特色的制茶工藝:具體說來,就是在清明至穀雨前,選用長葉形、發芽早、色深綠、多茸毛、葉質柔厚的鮮葉,以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為標準,經採摘—攤青—殺青—理條—搓揉—烘乾至茸毛略呈白色,100℃斜鍋炒至顯毫,再烘至足乾而成,從而造就了其“三綠”:乾茶翠綠、湯水清綠、葉底鮮綠、“三絕”:香高持久、味甘爽口、形體豎立的特色,又以其乾茶的“針形”成為中國針形綠茶的代表,同扁形綠茶的代表“西湖龍井”一起,被業內專家並稱為中國綠茶的“兩朵奇葩”。
產地環境
綜述
開化縣位於浙江省西部的浙、皖、贛三省七縣交界處,錢塘江的源頭,中國綠茶“金三角”的核心區,東北鄰遂綠茶區,北靠屯綠茶區,西接婺綠茶區,縣域總面積2236平方千米,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是全國和浙江省林業重點縣、國家級生態縣。
生態優越
開化縣境內山高林茂,素有中國“亞馬遜雨林”和“浙西林海”之稱,森林覆蓋率達80.4% ,居全國前列,有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據國家環境質量監測資料顯示,開化在全國各縣(市)生態環境排序中,總體質量名列第16位,其中大氣質量、水體質量、生物豐度指數、植被覆蓋指數均列前10位,被列為17個具有全球意義的山地保護地區和全國9個生態良好地區之一。
品質優異
開化縣境內四周峰巒環列,南嶺山系天目山脈的三條支脈分布在四周,形成了四周高、中間低的地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46座,由此帶來了極其豐富的漫射光和小氣候環境。日夜溫差大,有效積溫高,無霜期長,“晴日遍地霧,陰雨滿山雲”,年平均霧日達100天以上,是浙江省雲霧最多的山區,俗話說“高山雲霧出好茶”,在這樣的環境中孕育的開化龍頂茶含胺基酸、茶多酚、芳香物質等成份豐富。
歷史淵源
開化縣產茶歷史悠久,於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建縣,有記載的在明朝已列為貢品,據崇禎四年(1631年)《開化縣誌》記載“茶出金村者,品不在天池下”,“進貢芽茶四斤”。
清光緒三年(1877年)“茶葉開始出口。”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化縣誌》記載,芽茶進貢時“黃絹袋袱旗號簍”限時進貢。自道光至光緒年間(1821年—1911年)為國內眉茶主要產區,但也生產小量名為“白毛尖”的名茶。
又據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開化縣誌稿》記載“茶四鄉多產之,西北鄉產者佳,其在穀雨以前採摘者曰雨前,俗名白毛尖”。
開化龍頂的傳統工藝一度失傳,建國後,開化茶葉科技人員多次到齊溪鎮大龍山龍頂潭周圍的茶園裡,進行挖掘整理,結合傳統和現代工藝研製出適合開化茶葉品種的加工工藝,後命名為“開化龍頂”。
1959年4月,縣農商部門的茶葉科技人員登上海拔1193米高的大龍山頂,此山頂部有口水潭,稱“龍潭”,常年流水不斷,久旱不竭。沿潭周圍山溪兩旁,土質鬆軟肥沃,沙質壤土,溪澗溫度大,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茶樹沉浸在雲蒸霞蔚之中,滿山香茶薰染,清香似蘭。在其間的茶園裡採制了乾茶1.3斤,命名為“龍頂”。當年日本青年茶葉代表團抵達杭州時,開化龍頂茶參與會評,結果其香氣滋味均超過日本“蒸青玉露”。1961年後名茶生產又遭夭折。
1979年,林業、供銷兩部門茶葉科技人員,再赴齊溪公社大龍山黃泥義的“龍頂潭”恢複試制名茶,並以縣名加土名命名為“開化龍頂” 茶。
1981年在全省名茶評比會上被評為優質產品,1982年經全省四次評比,被評為浙江省名茶,1985年被推選參加全國名茶評比,被評為全國名茶。
生產情況
2004年,開化縣以“開化龍頂”為主的名茶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74億元,其中在上海的銷售量比上一年提高了47%,占開化龍頂茶總產量的23%。
截至2010年,開化縣茶園總面積11萬畝,茶葉總產量12000噸,實現產值5.5億元,茶葉產業增加值占農業國內生產總值的1/5,農民從茶葉中獲得的現金收入占農業現金總收入的1/3。全縣從事茶葉生產經營人員達3萬戶8萬人,茶葉收入占茶農純收入的78%。
截至2010年有生產企業423家,茶葉專業合作社59家。
產品榮譽
1985年,被國家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註冊開化龍頂商標
1992年,獲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質獎
1997年,在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被認定為名牌產品
1998年,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交易會開始,連續四次蟬聯“國際名茶”金獎
1998年,被認定為浙江名牌、浙江省著名商標
2000年,在韓國舉辦的國際名茶評比會上獲金獎;被認定為“中國龍頂名茶之鄉”
2001年在日本舉辦的國際名茶評比會上獲“日本大賞”
2001年,在全國率先通過歐盟茶業農殘檢測新標準,獲得出口歐盟的資格,在歐盟建立12家連鎖店
2003年,註冊原產地地理標誌、註冊國際商標
2004年,被評為“浙江省十大名茶”
2008年,成功舉辦首屆開化龍頂開茶節、開化龍頂鬥茶會;成功註冊開化龍頂原產地證明商標;認定開化是中國綠茶金三角核心產區
2009年,舉辦第二屆開化龍頂開茶節;蟬聯“第二屆浙江省十大名茶”;拍攝了龍頂電影;“開化龍頂”被認定為中國針形綠茶的代表品牌
2010年,被國家工商總局授予“中國馳名商標”;舉辦第二屆開化龍頂鬥茶大賽
2011年,舉辦第三屆開化龍頂開茶節;被省農業廳認定為浙江綠茶的兩個代表之一,入選中央國家機關接待服務總會推薦產品
2012年,成功舉辦第三屆開化龍頂鬥茶會;開化龍頂茶送進中南海中央警衛局、人民大會堂、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等國家機關;紅茶生產全面推開
2013年1月,在杭州舉辦了浙江省茶葉界迎春茶會,4月舉辦(國內首創,)網上開化龍頂開茶節。成功註冊“錢江源開門紅”紅茶商標。
2014年4月,舉辦了第四屆開化龍頂茶王大賽,進一步提升了特色鬥茶比賽的影響力。企業榮獲省部級金獎四個。
2015年3月,國內首創舉辦了全國五大城市“開化龍頂空中開茶節”,影響力巨大。
2016年4月,舉辦第五屆開化龍頂鬥茶大賽,聯合全國十家知名茶館進行茶友品鑑,獲得專家茶友的廣泛好評。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開化縣位於浙江省西部邊境的浙、皖、贛三省七縣交界處,錢塘江源頭。地理坐標為東徑118°01′15″—118°37′50″,北緯28°54′30″—29°29′59″之間。轄18個鄉鎮。
質量技術要求
4苗木要求
4.1種苗應採用適制的無性系良種。
4.2苗木分級以一足齡苗高、莖粗、根長為主要依據,著葉數、一級分枝數為參考指標,分為一級、二級。
4.3低於二級標準的苗木不應作為生產性商品苗出圃。
4.4苗木插穗應來自於良種母本園。
4.5苗木的質量要求應符合GB11767中的規定和表1的規定。
5建園方法
5.1建園規劃要求
5.1.1茶園位於錢江源頭開化縣行政區域內。基地規劃與設施應有利於保護和改善茶園生態環境,發揮茶樹良種的優良品性。
5.1.2茶園環境條件應符合NY5020的要求。
5.1.3土壤呈酸性(紅壤或黃壤)PH值4.5—6.5,非石灰岩發育成土,土壤含石灰0.2﹪以下。
5.1.4土層深厚丘陵地或山坡地,坡度宜在25°以下。
5.1.5平地和坡度15°以下的緩坡地等高開墾,坡度在15°以上25°以下時,築等高水平帶。梯面寬在1.5m以上。
5.1.6在茶園與山林或農田交界的地段,應修建隔離帶、溝。開墾時應注意水土保持,翻墾深度50厘米。
5.1.7茶園灌溉用水應符合GB5084的要求。
5.2品種選擇
5.2.1所選茶葉品種質量應符合GB11767和本標準第4章的要求。
5.2.2品種應適應當地的環境條件,並注意早、中、晚品種的合理搭配。
5.2.3選擇適應性強、適制性好、產量高、香高味醇的品種,推廣適制的無性系良種。本地優良品種應採取措施更新改造。
5.2.4開展茶樹良種選育工作,對適制開化龍頂茶的優良品種進行選優、對比、試種、鑑定、繁殖和推廣。
5.3定植
5.3.1定植時間
5.3.1.1春季定植:2月中旬至3月上旬。
5.3.1.2秋季定植: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
5.3.2定植密度
5.3.2.1單行種植:行距150厘米,株距30厘米,每叢茶苗2株—3株。
5.3.2.2雙行種植:大行距150厘米,小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每叢茶苗2株,呈三角形種植。
5.3.3基肥
茶行確定後,按茶行開種植溝,深50厘米,寬30厘米—40厘米,種植溝內施足底肥,每公頃施欄肥或青草等有機肥30噸—45噸,加餅肥1.5噸—2噸,磷肥0.5噸—1噸,施後覆土,間隔一段時間後種植。
5.3.4種植
5.3.4.1根據種植規格,按規定的行株距開好種植溝或定植穴。
5.3.4.2栽植茶苗時,一手扶直茶苗,一手將土填入溝(穴)中,逐層填土,層層壓實,將土壤蓋至茶苗根莖不露鬚根時,用手將茶苗輕輕一提,使茶苗根系自然舒展。然後再適當加細土壓緊,隨即澆足“定根水”,再在茶苗根部覆些鬆土。(一般栽至泥土上3厘米左右為適度,根系離底肥10厘米以上)。
5.3.4.3移栽定植後及時鋪草覆蓋,防旱保苗。覆蓋材料可用茅草、柴禾、稻草、秸桿等,用量為15噸/公頃—20噸/公頃。
5.3.4.4栽後定期檢查成活情況,發現缺株,及時補齊。
6茶園管理
6.1土壤改良與管理
6.1.1地力指標
土壤有機質1.0﹪以上,pH值4.5—6.5,並有一定量的速氮、速磷、速鉀營養元素及多種微量元素。
6.1.2深翻改土
6.1.2.1每年或隔年一次,一般在9月—11月秋茶結束後進行。
6.1.2.2在茶行兩側深挖,深度20厘米—30厘米。
6.1.2.3結合深挖,施15噸/公頃—20噸/公頃有機肥(秸桿、垃圾、堆肥、青草、豬牛欄糞等)、1.5噸—
2噸餅肥和0.5噸—1.0噸磷肥。
6.1.3中耕除草
6.1.3.1春茶前(2月下旬至3月上旬)淺鋤,深度5厘米—10厘米。
6.1.3.2夏茶前中耕在春茶採制結束後(5月上中旬)進行,深度10厘米—15厘米。
6.1.3.3伏耕7月中旬至8月中旬進行,深度15厘米—20厘米。
6.1.3.4中耕結合除草。如雜草較多應及時鋤鏟雜草,幼齡茶園茶根周圍雜草宜用手工拔除。
6.1.4鋪草
在高溫、乾旱和冷凍季節到來前的夏初和秋末,在茶樹行間鋪草,用量為15噸/公頃—20噸/公頃。
6.2營養與施肥
6.2.1需肥診斷
茶樹正常生長發育必需元素中消耗量大的為氮、磷、鉀三要素。
6.2.2施肥
6.2.2.1施肥時期
6.2.2.1.1春茶前催芽肥,2月上中旬。
6.2.2.1.2夏茶前追肥,春茶結束後的5月上中旬。
6.2.2.1.3秋茶前追肥,夏茶結束後,6月下旬至9月中旬期間分期施。
6.2.2.1.4秋冬季,結合深耕施基肥,在10月—11月施。
6.2.2.2施肥量
6.2.2.2.1遵循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平衡施肥的原則。
6.2.2.2.2基肥:以有機肥為主,配合少量的無機肥。每年施1次。施有機肥130千克/公頃—160千克/公頃,
餅肥10千克/公頃。
6.3樹冠管理
6.3.1定形修剪
6.3.1.1定形修剪應分三次完成。修剪時間: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晚秋或早春)時進行,第二次在栽後第二年2月中下旬進行,第三次在定植後第三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或春茶後進行。
6.3.1.2修剪高度與方法:第一次剪去離地15厘米—20厘米以上主枝,第二次離地30厘米—40厘米或在上年剪口上提高10厘米—15厘米處修剪,第三次用籬剪剪去離地45厘米—50厘米以上枝條,要求剪口光滑平整。
6.3.2輕修剪
6.3.2.1用籬剪剪去成齡茶園樹冠面上突出枝條和晚秋新枝。
6.3.2.2輕修剪每年可進行1次—2次,時間宜在春茶後5月上中旬、秋末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進
行。
6.3.3重修剪
用整枝剪將衰老茶樹地上部分的枝條剪去1/2至1/3,重新培育樹冠,宜在春茶後或晚秋進行。
6.3.4台刈
用台刈鋏或鋒利柴刀,將衰老茶樹地上部分枝條,在離地10厘米左右處全部刈去,重新全麵塑造樹冠。宜在春茶後進行。
6.4茶園水分管理
6.4.1茶園土壤含水量宜保持在70%—90﹪。
6.4.2土壤水分對茶樹的影響見表3。
6.4.3成齡茶園通過深翻改土、鋪草、灌溉、淺耕、種植遮萌樹等辦法保持土壤水分。
6.4.4幼齡茶園應採取淺鋤保水、培土護蔸、追施糞肥、灌水、種植綠肥等措施,抗旱保苗。
6.4.5低洼積水茶園應完善排水溝系統。每隔5行—8行茶樹開一條排水溝,溝應狹而深,溝底寬10厘米—20厘米,溝深60厘米—80厘米,排水溝應橫縱連通。
6.5凍害預防與護理
6.5.1凍害預防
6.5.1.1選擇抗寒性較好的品種。
6.5.1.2適地適栽,選擇良好的地形地勢。
6.5.1.3營造防護林帶。
6.5.1.4加強肥水管理,早施重施基肥。
6.5.2凍後護理
6.5.2.1及時剪除受凍害枝葉。
6.5.2.2春季萌芽後受“倒春寒”凍害的茶樹,進行根外追肥。
歷史文化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開化龍頂茶的傳說,最有影響的當屬劉伯溫“求茶問路”的傳說。
相傳,朱無璋的軍隊大戰陳友諒,兵敗九江,揮師入浙,翻越馬金嶺,途徑大龍山,已是人困馬乏。在大龍山,劉伯溫喝了一位老丈採制於大龍山的茶,頓覺奇香撲鼻,鮮醇滑爽,幾天來的疲乏一掃而光,於是心生愛意,向老丈討問:“老鄉,您這茶產在哪裡?叫什麼雅號啊?”老頭不搭理。劉伯溫見老丈態度冷淡,於是溫言地說:我們是朱元璋的隊伍,來此打攪你了,其實我是浙江青田(現屬文成縣——筆者注)人啊,和你是同鄉……老頭見劉伯溫言善,又說是老鄉,鄉里鄉親的,於是打消了顧慮,與劉伯溫攀談起來。在言談中,劉伯溫才知道:這兒叫大龍山,這茶就採制在大龍山頂,叫“龍頂茶”。老頭見劉伯溫這么懂茶,也算是個知音了,於是也不要銀子,悉數把茶都送了劉伯溫。過了幾天,探報傳信說朱元璋在浙贛交界的蘇莊,命劉趕快帶兵前往會合。 不幾天,劉伯溫就來到了蘇莊,見了朱元璋的第一件事不是匯報軍情,而是獻上龍頂茶。朱元璋見劉伯溫一反常態,愁中有喜,也就接過龍頂茶,喝了起來,茶一入口,馬上明白劉伯溫的用意了,原來這幾天朱元璋也是人困馬乏,喝了龍頂茶頓覺精神倍增,意識到要休整隊伍了。後來,朱元璋打下了江山,建立了洪武朝,仍念念不忘龍頂茶,要求地方進貢,於是開化龍頂茶就成了貢品茶。
中國名茶2
中國人有“關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中國歷史上有 很長的飲茶紀錄,我國第一位著《茶經》而將茶藝宏揚光大的人,是唐朝的陸羽,後來經營茶藝的人, 都供奉他為“茶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