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產地

茶葉特點

尤其是白毫銀針,全是披滿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狀挺直如針,在眾多的茶葉中,它是外形最優美者之一,令人喜愛。湯色淺黃,鮮醇爽口,飲後令人回味無窮。
生態環境

酸鹼度5.5—6.4。肥沃度表層較肥。由於土壤發育及人為耕作影響,形成有黃壤、灰化黃壤等,其中灰化黃壤土層深達150厘米,有機質豐富。福鼎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除濱海一帶有少數的低山、平地外,大多海拔在500—800米,乃至1000米以上。太姥山即分布於境內東北部。
茶區土壤有:①紅壤:分布在前岐及王家洋附近的多是玄武岩風化面,少部分分布在翠郊、黃崗的多為花崗岩風化而成。翠郊的紅壤,據福建省農業廳、農學院、茶科所的調查分析,其剖面性狀:0—15厘米的質地為粘壤土,16—75厘米為壤粘土。

有機質含量在1.41%—2.28%,全氮在0.057%—0.077%。速效笥氮1.0—2.5p.p.m.,磷0.5p.p.m.,鉀10—15p.p.m.,鈣50p.p.m.。酸鹼度5.3—6.3,空隙度53%—54%。分布在白琳一帶的為幼紅壤,地面傾斜較大,且經耕植,侵蝕作用強烈。其剖面性狀:0—30厘米為金黃棕色粘土,亦顯紅色,呈團粒構造,組織鬆散,酸鹼度4.5。30—100厘米紅色較重,組織亦屬緻密。
②黃壤:分布於太姥山周圍之坡間者,多為花崗岩、紫色砂岩風化而成的。海拔在500米以上,傾斜較不,且有稠密之植被,故侵蝕作用不甚強烈。剖面厚度較大,土質為粘壤土,組織鬆散,孔隙量大,酸鹼度4—4.5。大部分分布於翠郊、黃崗,一般為花崗岩、花崗斑岩和輝綠岩風化而成的。
據黃崗大灣頭的黃壤分析,土層厚度達150厘米,質地為壤粘土,有機質含量1.58%—2.33%。全氮0.08%—0.093%,速效性氮1.0—2.5p.p.m.,磷0.5—1.0p.p.m.,鉀10—15p.p.m.,鈣50p.p.m.。酸鹼度5.0—5.5,空隙度54.79%—61.65%。
③柴色土:分布在黃崗和翠郊兩鄉,其母質為紫色砂頁岩。土層達120厘米,質地為粘壤土,有機質0.98%—2.08%。酸鹼度4.7—5.0,空隙度51.96%—56.2%。④沖積土:分布不廣,低山茶園屬之,土層達100多厘米,質地表層多為砂壤土,底層多為粘壤土,有機質0.99%—1.68%,酸鹼度5.9—6.0,空隙度43%左右。
茶葉分類

采自大白茶茶樹者稱大白,采自水仙茶樹者稱水仙白,采自菜茶茶樹者稱小白。
在大白茶茶樹只採一芽者,其製成品稱稱白毫銀針。
在大白茶或水仙茶樹采一芽二、三葉者,其製成品稱白牡丹。小白的製成品稱貢眉、壽眉。
製作工藝
一般分為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而其關鍵是在於萎凋。萎凋分為室內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兩種。
要根據氣候靈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悶熱的晴朗天氣,採取室內萎凋或複式萎凋為佳。其精製工藝是在剔除梗、片、蠟葉、紅張、暗張之後,以文火進行烘焙至足乾,只宜以火香襯托茶香,待水分含量為4~5%時,趁熱裝箱。它的特點是既不破壞酶的活性,又不促進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顯現,湯味鮮爽。
歷史淵源

《大觀茶論》里說的白茶,是早期產於福建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製作方法,仍然是經過蒸、壓而成團茶,同現今的白茶製法並不相同。而白茶製造的歷史據《福建地方志》和現代著名茶葉專家張天福教授《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中記載,約始自150多年前,首先由福鼎縣創製的。當時的白毫銀針是采自菜茶茶樹,約在1857年自福鼎發現大白茶後,於1885年開始以大白茶芽制銀針,稱白毫銀針。政和縣在1880年發現大白茶,1889年開始制銀針,至1922年才製造白牡丹。白牡丹原創製於水吉(當時屬建甌縣,現屬建陽縣),何時開始,尚待考證,似在福鼎制白茶之後與政和制白茶之間。可以說,白茶製造歷史先由福鼎開始,以後傳到水吉,再傳到政和。以制茶種類說,先有白毫銀針,後有白牡丹、貢眉、壽眉;先有小白,後有大白,再有水仙白。
品質特徵

白牡丹茶外形葉張肥嫩,毫心肥壯,葉態伸展芽葉連枝葉緣垂卷,破張少、勻整,色澤灰綠,毫色銀白,潔淨,無老梗、枳及臘葉,內質香氣清鮮純正,毫香濃顯,湯色淡杏黃,清澈,清醇清甜,嫩勻,葉底葉色黃綠,葉脈紅褐,葉質柔軟鮮亮;
貢眉(壽眉)茶外形毫心多較肥壯,葉張稍肥嫩,芽葉連枝,葉整緊卷如眉,勻整,破張少,灰綠或墨綠,色澤調和,潔淨,無老梗、枳及臘葉,內質香氣清純,毫香顯,湯色淺橙黃,清澈,滋味清甜酵爽,葉底柔軟、嫩亮、毫芽多;
新工藝白茶外形條索粗松尚捲曲,褐綠色,勻整,潔淨,有嫩梗,內質香氣略顯板栗香,酵厚爽適,湯色橙而清澈,葉底勻整舒展。
保健功效

白茶含有豐富的多種胺基酸,其性寒涼,具有退熱祛暑解毒之功效,在產區內夏季啜一杯白牡丹茶水,很少會中暑,因此白牡丹是當地茶農夏季必備的白茶之一。在中國華北及福建產地被廣泛視為養護麻疹患者的良藥,故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載:“白毫銀針,產太姥山鴻雪洞,其性寒,攻同犀角,是治麻疹之聖藥。”現在太姥山還有一株具有170多年樹齡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樹,名曰“綠雪芽”。
白茶存放時間越長,其藥用價值越高。白茶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原,它被人體吸收後,能迅速轉化為維生素A,可預防夜盲症與乾眼病。同是時白茶還有防輻射物質,對人體的造血機能有顯著的保護作用,能減少電視輻射的危害,因此在看電視過程中多喝一些白茶是是百利無一害,尤其是少年兒童更應該提倡多喝白茶,有利於保護眼睛,健康身體。
品鑑技巧

聞香:鑑賞茶葉沖泡後散發出清香。
觀湯:欣賞茶葉在沖泡時上下翻騰、舒展之過程,茶葉溶解情況及茶葉沖泡沉靜後的姿態。
品味:品賞茶湯的色澤和滋味。品飲前,先用“高沖、低斟、括沫、淋蓋”等傳統的方法沖泡。品飲時,用右手食指、拇指按住杯邊沿,中指頂住杯底,戲稱“三龍護鼎”品茶工於煎,重在品茶湯的湯花。對茶湯的色、香、味,形以色為主。
福建白茶的選購常識。正常氣溫年景,新茶一般在穀雨前十天內即可產出;真正葉片營養豐厚的茶草應在穀雨前後幾天內。選購品嘗“福建白茶”通常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即從乾茶和泡茶兩個角度考量茶的“色、香、味、形”。
一是乾茶評賞。
望色:通過觀望應具備鐵青(深度青色)透翠,老嫩、色澤一致,可見烘製到位。聞香:通過嗅聞應具備茶的清香透鼻的香氣,尤其是有如燒板栗那種香味或幽香的為上乘;有青草味的說明炒制功夫欠缺。嚼味:通過細嚼應具備頭苦尾甜、苦中透甜味覺,略用清水涮口後有一種清爽甜潤的感覺。觀形:通過察看應具備片卷順直、長短相近、粗細勻稱的條形,可見形狀大小一致、炒功到位。

茶具一般選用白瓷茶杯(碗)。以泉水或深井水為佳,沒有條件的可選用礦泉水或純淨水等PH值近於中性的水質為適宜。根據茶具容量,放入茶葉適量,清淡適中,不宜過多。為避免片茶原香流離,當今有人主張用開水高沖、緩收、起壺至茶具2/3處加蓋稍候片刻(新嫩茶不宜滿加蓋)。片刻後,即可品鑑。
步驟如下:首先聞其香。靠近杯碗口或口面,感覺是否有悠悠的茶葉清香;以其香味濃度體驗茶葉的香醇。次是望其色。用碗蓋扶動茶葉查看湯色,一般是青湯透綠、清爽爽的,沒有一點的渾濁。其葉片顏色一般是穀雨前十天的茶草製作的新茶,泡後葉片顏色有淡青、青色的,不勻稱。相近穀雨或穀雨後茶草製作的片茶,泡後葉片顏色一般是青色或深青的,而且勻稱,茶湯相應也濃些、若時間稍候一會兒青綠色也深些。再是品其味。
通常是先慢喝兩口茶湯後,再小呷細細品味,正常都有微苦、清涼、絲絲的甜味;葉片營養生長豐厚的茶草製作的片茶,沏泡的茶湯,往往能夠使你明顯感覺到茶湯的柔度。四是觀其形。乾茶開水發湯後,先浮於上層,隨著葉片的開湯,葉片一一的自下而上陸續下沉至杯碗底。有原來的條狀開發為葉片狀,葉片大小近同,片片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