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月港民間每逢歲時節日,婚慶喜事,莫不蒸製糯米糕粿,民間稱之為“甜粿”,參配紅糖者叫“紅甜粿”,參配白糖者叫“白甜粿”,“紅白甜粿”各有特色。
據乾隆版《海澄縣誌、卷十六坊里》載:“縣口市南市在岐街、東市在新路口,西市在亭下街”,今統稱中山路,建縣時是一條東往漳浦,西走龍溪的重要衢道,東、西段各樹立一座石牌坊,東段新路口稱“萃賢坊”(今尚存),西段亭下街稱“貞節坊”(已毀);由於過往客人多,小吃店也多種多樣,由於“甜粿”耐餓,香甜,生意好,做“甜米粿”的就有好幾家。
民間有這樣一段傳說,設在亭下街“貞節坊”下一家甜粿店,手藝最高超,銷路也最好,老闆姓白名祥,為人厚道,被尊稱“祥哥”,他蒸製的甜粿被稱為“祥哥粿”。他在甜米果蒸製技法基礎上不斷改進提高,首先他要選擇最優質糯米,浸清水約一個時辰,然後撈起磨碎,調拌好糖水,十斤糯米配六斤糖,甜粿有上、下兩層,下層配紅糖,上層配白糖,糯米粉滲糖水後放置石臼中,用呂木杵槌舂,直至糯米糕粘度像糨糊般軟潤而止。甜粿上、下兩層相疊,厚度下層比上層稍高,約占三分之二,糕面撒上糖冬瓜、肥肉塊(約大豆大小),微量碎細鹽粒,然後裝上蒸籠,鋪有一重“豆皮”(豆製品)的籠屜里,炊蒸熟透,散熱後再撒上炒過搗碎的花生米、炒過的白芝、油蔥,用平板稍為壓平,最後切塊上市出賣。白祥哥每天鐵定蒸製三十市斤糕粿,從配料到蒸熟,他一手包辦,成品後就全盤交給他的女兒處理了。
製作方法
正的(正宗)雙糕潤吃起來是冷喉的(冷喉是判斷雙糕潤真偽的關鍵)。傳統製作方法,糯米要滲透,糯米蒸熟後加冰糖、加上等熟豬油,用“鍾臼”手工煉成糯米泥後再加芝麻,製作過程中手要搓點豬油,否則很粘手。
市場出路
廈門第四屆食品(國際)博覽會於上2006年6月24號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開幕,會展上的著名小吃“海澄雙糕潤”獨立展館裡,85歲的台灣詞壇泰斗莊奴先生慈祥微笑的照片布滿展館廣告宣傳畫以及產品包裝袋。這是為鄧麗君寫過數百首歌曲而馳名的台灣詞壇泰斗莊奴先生首度為具有百年傳承的“海澄雙糕潤”代言。
2006年4月,當莊奴先生品嘗到新產的海澄雙糕潤時,讚嘆不已,連連誇獎說“糕如樹膠,氣味芳香,甘甜適口,真好吃!”並欣然答應無償代言“海澄雙糕潤”。莊奴先生至今未曾代言過任何產品,惟獨“海澄雙糕潤”例外。
故事
他的女兒芳名白秀玉,當白祥哥甜粿生意興旺時節,他的女兒正好二八年華,長相婷婷玉立,俊俏超群,肌膚白皙柔潤,加上心靈手巧,能說會道,所以人稱他“秀玉姑娘”或“玉潤小姐”,附加父女名字稱“祥歌潤”,以後定名為“雙糕潤”,也含有“雙糕潤”有上下兩層之意。
白祥交代女兒,三十市斤糯米甜粿要切成一百五十塊,每塊二市兩呈菱形。每天打開店窗,顧客總是挨挨擠擠急買“雙糕潤”,但她鎮靜自如,切粿、稱重好利索,從未短斤缺兩,收錢、找錢也毫無差錯,買者都稱讚她“一算準”。
顧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萬貫富翁海澄“裕豐隆糖行”老闆蘇二舍,每天清早,他都要親自到“貞節坊”下爭買“雙糕潤”,一天見不到“玉潤小姐”,他便終日萬般無耐,買到粿,他即不絕口地誇讚:“好潤粿,又白、又香、又甜、又涼冷,好吃又養人,誰見了不嘴饞才怪”。掏錢時,一雙滑溜溜眼珠,更是貪婪地死盯住她的身上,邊走邊回頭想多看幾眼;沒料有一次,一頭撞在新路口石碑坊硬石上,額角腫起一塊大疙瘩,人問二舍是怎么搞的?他滿不在乎謊說:“雙糕潤色、香、味都逗人喜愛,我捨不得多欣賞幾回,回頭撞在‘華表’上,不痛無妨。”逗得眾人哈哈大笑,稍後,有人編出了俏皮話,說“蘇二舍‘目周(眼睛)盯著雙糕潤,頭殼磕在(碰上)華表石 ’可笑!活該!”這事一傳開,成為海澄久傳笑料,刁笑那些遇事分心,或辦事不瞻前顧後的傢伙。
海澄“雙糕潤”確實口感好,又富營養,早已是馳名海內外名點,親朋戚友相訪歡聚,泡茶品嘗被視同豐厚禮節;如今台胞以及海外如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地華裔,每次回海澄,大多忘不了飽嘗海澄“雙糕潤”。目前,海澄“雙糕潤”製作,大體沿襲舊手藝,仍是聞名海內外名牌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