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山東浮來青茶廠有著悠久的歷史,前身為臨沂地區茶葉研究試驗站,始建於1978年6月,是長江以北惟一的茶葉研究機構,後因行政地域變更移交給莒縣管理。1993年,莒縣縣政府將其移交給夏莊鎮政府管理,此後茶試站、站屬茶廠、夏莊鎮茶廠合併,成立山東浮來青茶廠。由於氣候適宜,再加上浮來青茶廠堅持走科技興茶之路,使得該廠在山東乃至全國制茶行業屢創輝煌。據介紹,浮來青茶曾獲第二、四、五屆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及名牌產品,1999年,獲中國國際茶博覽會名茶金獎。2004年,該茶葉又獲得山東省著名商標稱號。曾幾何時,浮來青茶葉黃帝女兒不愁嫁,銷售遍及大江南北。但近年來,由於體制所限,再加上浙江和福建茶葉的衝擊,浮來青茶名聲猶在,但市場份額卻逐步萎縮。莒縣夏莊鎮侯鎮長告訴記者,為了打破制約浮來青茶廠體制束縛,經過縣政府授權,該鎮決定通過拍賣這種公正、公開的方式實現茶廠的改制。
2003年,“浮來青”綠茶榮獲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標誌證書;同年浮來青茶廠又被認定為國家技術監督局標準化示範區;2004年,浮來青茶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2005年,浮來青牌茶葉獲得中國三綠工程“放心茶中茶協推薦品牌”;2006年,浮來青公司和產品分別榮獲中國茶葉行業百強企業、山東省名牌、山東省十大名茶。
生長環境
位於山東省東南部,隸屬美麗的海濱城市——日照市,是國家AAA級旅遊區、省級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距日照市60公里、莒國故城6公里,千年古剎定林寺、千年古觀朝陽觀、天下銀杏第一樹、世界之最檀根王等景點吸引著中外遊客紛至沓來,曾接待過宋平、吳官正、遲浩田、呂正操、王丙乾、錢偉長、張思卿、胡啟立、胡繩、彭佩雲、丁肇中、趙忠祥、沈力等2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及中外名人。
在秀奇玲瓏的浮來山上,有商周老樹,晉代古剎,隋唐廟庵,古藤繞樹,松柏參天,美禽棲枝,奇鳥鳴林,令人心曠神怡。莒魯國君盟於浮來、東晉高僧竺法汰講《禪定》 、慧地校經、曇觀送舍利、三豐傳丹術……尚有遺蹟存在,志乘可查。
浮來山地質構造獨特,被山東省政府批准為省級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是山東省四大地質公園之一,也是日照市第一個地質遺蹟保護區。
茶葉特性
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其乾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浮來青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鹼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新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份,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綠茶按其乾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
沖泡方法
1、沖泡浮來青時,水溫控制在80℃~90℃左右。若是沖泡綠茶粉,以40℃~60℃左右的溫開水沖泡即可。份量是2公克綠茶粉配450cc的白開水。2、沖泡茶葉的第一泡不要喝,沖了熱水後搖晃一下即可倒掉。
3、沖泡好的茶要在30分鐘~60分鐘內喝掉,否則茶里的營養成分會變得不安定。
4、茶粉不可泡得太濃,否則會影響胃液的分泌,空腹時最好不要喝。
品質鑑別
消費者選購浮來青茶時,可從茶葉形狀、色澤、乾茶香氣等方面來鑑別,有條件的還可經過沖泡、嗅其香氣、嘗其滋味、觀其湯色及茶渣老嫩、色澤等。高檔浮來青茶通常指的是名優綠茶,鮮葉原料細嫩或肥嫩,含芽率高,一般為一芽一、二葉。外觀色澤嫩綠或翠綠,有些因滿披白毫而呈銀綠色;香氣以嫩香為主,兼有花香或清香,湯色嫩綠清澈,滋味鮮爽,回味有餘甘。
中檔浮來青茶鮮葉原料尚嫩,以一芽二、三葉為主,兼有嫩的單葉,芽稍顯瘦。外觀色澤以深綠為主,白毫較少;香氣常帶高火香,湯色黃綠明亮,滋味濃欠鮮爽。
低檔浮來青茶鮮葉原料欠嫩欠勻,芽少,以較成熟呈展開狀的葉片為主。外觀色澤黃中稍帶綠,常顯枯,無白毫;香氣低淡或帶粗氣,湯色黃稍有綠意,滋味平淡。
製作工藝
一、殺青殺青即通過高溫破壞鮮葉的組織,使鮮葉內含物迅速轉化。殺青是綠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是達到綠茶清湯綠葉品質的關鍵。鮮葉通過高溫殺青,可以達到:
1、破壞鮮葉中酶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性氧化,防止葉子紅變,為保持綠茶綠葉清湯的品質特徵奠定基礎。
2、蒸發葉內一部分水分,增強葉片韌性,為揉捻成條創造條件。
3、是葉內具有青臭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高沸點芳香物質顯露,增進茶香。殺青的技術因素包括鍋溫、投葉量、時間和方法等。這因素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共同影響殺青的質量
鍋溫:一般要求殺青鍋溫有260℃~320℃之間,才能達到鈍化酶活性的目的。鍋溫太高,殺青葉失水過快,易產生焦葉焦邊,產生煙焦味。鍋溫太低,易產生紅梗紅葉,影響成品的品質。
投葉量:因殺青設備、殺青老嫩、鍋溫不同而異。在同一鍋溫條件下,採用機械傳動的鍋式殺青,其投葉量經驗公式為:投葉量=(150-5K)•R³千克/鍋式中,K為鮮葉老嫩級別,R為殺青鍋半徑。
殺青時間
一般鍋式殺青時間有5—10分鐘之間。時間長短與鍋溫和投葉量有關。殺青時間過長,殺青葉失水過多,不利於做形;殺青時間過短,鮮葉的茶多酚、蛋白質等成分水解轉化不充分,成品青澀味重。一般宜掌握“嫩葉老殺,老葉嫩殺”的原則。
鍋式殺青應掌握“抖悶結合,多抖少悶”的原則。抖殺就是將葉子揚高,以有利於水分的散失,青草氣揮發,使清香透發,防止葉色黃變。悶殺是加蓋不揚葉,使熱蒸氣有葉內作短時間的停留,迅速提高葉溫,徹底破壞酶的活性,促進有關物質的水解和轉化,使芽葉殺勻殺透,避免產生紅梗紅葉。實驗證明,茶葉中酶的活性,當溫度高到40—50時最強烈,如溫度繼續升高,酶的活性開始鈍化,當葉溫升到70,酶的活性便遭到破壞。因此,在殺青前期若能使葉溫迅速升高到70經上,便能有效制止紅梗紅葉。但如悶得時間,芽葉易黃熟並伴有水悶氣,同樣不符合茶葉品質要求。
方法
鮮葉在鍋內轉動,待到由鮮綠轉為翠綠,葉面失光澤,手握成團,稍有彈性,葉質較柔軟,折梗不斷,聞其香帶有清香感,則要起鍋,進行攤晾,轉入揉捻。
目前,生產上除鍋式殺青外,推廣較多的是滾筒式殺青機。滾筒青機具有操作方便、勞動強度小、工效高、節省燃料、連續作業等優點,但由於在筒內滯留的時間過短,易生青澀味,同時由於在筒內水蒸氣散發不暢,極易在筒內和筒口粘結葉子而生成煙焦味。
揉捻是炒青綠茶成條的重要工序。揉捻是利用機械力使殺青葉在揉桶內受到推、壓、扭、和摩擦等多種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緊結的條索。揉捻還使葉片細胞組織破碎,促使部分多酚類物質氧化,減少炒青綠茶的苦澀味,增加濃醇味。除少數手工揉捻外都用機器揉捻。
機制綠茶的揉捻機各類很多,型號不一,性能各異。生產實踐中制炒青綠茶不宜使用大桶揉機。大型機投葉量多,時間長,揉捻過程中葉溫高,易產生黃熟現象。一般都選用桶徑45厘米和55厘米的揉捻機,生產量大時也可採用65厘米揉捻機。應根據制茶種類和葉質嫩度確定投葉量與加壓大小和揉捻時間。掌握“嫩葉輕揉,老葉重揉”、“輕—重—輕”和“抖揉結合”的原則進行操作。綠茶多為一次揉捻,嫩葉一般要揉20—25分鐘,老葉採用重壓長揉,解塊分篩,分次揉捻,但總時間一般不超過50分鐘。高檔茶成條率在85%以上,細胞破碎率在45%以上;低檔綠茶成條率在60%以上,細胞破碎率達65以上,即是揉捻完成的標誌
乾燥
乾燥是茶葉整形做形,固定茶葉品質,發展茶香的重要工序。由於所用的機器不一樣,乾燥的工藝可分為:全炒法、全滾法、滾炒法,由於工藝不同,生產的產品品質也有所不同。以滾炒法為例,乾燥分為三部分即二青、三青、?乾。
保健功效
1、興奮作用:茶葉的咖啡鹼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幫助人們振奮精神、增進思維、消除疲勞、提高工作效率。2、利尿作用:茶葉中的咖啡鹼和茶鹼具有利尿作用,用於治療水腫、水滯瘤。利用紅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3、強心解痙作用:咖啡鹼具有強心、解痙、鬆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氣管痙攣,促進血液循環,是治療支氣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輔助藥物。
4、抑制動脈硬化作用:茶葉中的茶多酚和維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所以經常飲茶的人當中,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較低。
5、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於細菌,能凝固細菌的蛋白質,將細菌殺死。可用於治療腸道疾病,如霍亂、傷寒、痢疾、腸炎等。皮膚生瘡、潰爛流膿,外傷破了皮,用濃茶沖洗患處,有消炎殺菌作用。口腔發炎、潰爛、咽喉腫痛,用茶葉來治療,也有一定療效。
6、減肥作用:茶中的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和芳香類物質等多種化合物,能調節脂肪代謝,特別是烏龍茶對蛋白質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維生素C能降低膽固醇和血脂,所以飲茶能減肥。
7、防齲齒作用:茶中含有氟,氟離子與牙齒的鈣質有很大的親和力,能變成一種較為難溶於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給牙齒加上一個保護層,提高了牙齒防酸抗齲能力。
8、抑制癌細胞作用:據報導,茶葉中的黃酮類物質有不同程度的體外抗癌作用,作用較強的有牡荊鹼、桑色素和兒茶素。
茶史
秦漢以前,茶除了作為菜食或者藥用外,茶葉還用在喪事上,進而作為祭祀用品。為了隨時取用,必須將茶葉曬乾收藏。“生曬”也許可以稱之為最原始的加工方法。至北魏時,張揖《廣雅》已經提到餅茶製法的製法:“荊巴間採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餅茶,又叫團茶或片茶,
唐宋以來,為了去掉茶葉中的青草氣味,人們發明了蒸青製法。陸羽《茶經三之造》說明了蒸青餅茶的製造方法:“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乾矣”。
宋代的茶類及其製法與唐代相似,但宋代的茶葉加工技術在繼承唐代的基礎上有所改進和創新。蒸青餅茶茶味較苦澀,在宋代時產生了先將鮮葉洗滌後再蒸青,蒸後壓榨除去部分茶汁,然後制餅乾燥的技術。宋代在加工團餅茶的技術上,在“拍”這套工序上較唐代有了突出的發展。唐代壓制團餅茶的模比較粗笨,茶麵文飾較簡單,而宋代的茶餅則越做越精緻,外形無奇不有,面飾圖文並茂。尤其是貢茶的飾面,龍翔鳳舞,栩栩如生。
元代茶葉製造以散茶為主,但貢茶仍沿習唐宋舊制,飲茶保留著烹煮的習慣,團餅茶生產仍然占有相當的比重。
明朝初期,這一模式沒有什麼改變,貢茶依舊採用福建團餅茶。明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罷造龍團,惟采芽茶以進”。團餅茶除換取邊馬以外,一般不再生產,此後散茶便蓬勃發展起來。飲茶方法也由烹飲改為泡飲。在散茶茶發展的同時,其他茶類也得到了全面發展。明清時期,中國制茶技術有較大的創新與發展,白茶、烘青綠茶、炒青綠茶、花茶、烏龍茶、紅茶、黑茶都是在明清兩代創造和發展起來。
茶類起源
1、蒸青綠茶生產歷史蒸青團茶是唐宋時期茶葉加工的主要品種,但也有蒸青散茶的生產。蒸青團茶改為蒸青散茶較明確的歷史記載是在宋徽宗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日本現今製造的碾茶,源於我國當時的蒸青散茶製法。明朝時,散茶生產異軍突起,蒸青散茶發展為炒青散茶。2、炒青綠茶生產歷史明朝是炒青綠茶的全盛時代,明朝廣泛採用鍋炒殺青,蒸青散茶逐漸為炒青散茶所取代。至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已基本上形成了與現代炒青綠茶相同炒青綠茶加工方法。
3、花茶生產歷史花茶的加工可以追溯到宋初(約公元960年),當時已有在貢茶中加入龍腦香以增益茶香的記載。中國花茶的較大發展在清代鹹豐年間(1851-1861),茉莉花茶大量生產,暢銷華北各地。1860年前後各地茶葉紛紛運往福州窨制花茶,福州成為全國花茶的生產中心。
4、烏龍茶生產歷史明朝中期出現了烏龍茶,清代陸廷燦《續茶經》 (1734)引王草堂《茶說》 (1717)謂:“武夷茶……採茶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侯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又說“獨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把烏龍茶的加工過程和品質特點說得很清楚。《茶說》成書於清初,可見在此之前,綠葉紅邊的武夷茶就已經產生。烏龍茶的製法形成後逐漸傳播到廣東、台灣及其他產茶省份。
5、紅茶生產歷史最早的紅茶是發源於17世紀中葉福建武夷山區的星村小種,當時稱為“武夷茶”,是遠銷國內外的優質紅茶。威廉烏克斯在《茶葉全書》中,對武夷(BoHea)的解釋是:“武夷(BoHea),中國福建省武夷山所產的茶,通常用於最好的紅茶(ChinaBlackTea)……”
6、黃茶生產歷史黃茶是從炒青綠茶發展而來,在製造過程中採用悶黃工藝,起源於1570年前後。
7、黑茶生產歷史黑茶有兩種來源:十一世紀前後,四川綠茶雲銷西北,因路途遙遠,運輸時間長,必須壓縮體積,蒸製為邊銷團塊茶,便於長時遠運,綠毛茶經20天左右渥堆變黑後再加工成團塊茶半成品,由於原料粗老,改為曬乾,陰雨天堆積變黃,甚至變黑,成為黑茶。另一種黑茶的加工方法是明代開始,湖南安化加工黑毛茶,在揉捻後堆積渥堆,使葉色變成油黑,然後烘乾,用黑毛茶加工成各種邊銷的磚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