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尖

湘尖

湘尖茶史稱天尖、貢尖、生尖三種茶(現稱為湘尖一號、湘尖二號、湘尖三號),是黑茶緊壓茶中的上品,是中國黑茶開發較早的一類產品。該茶採用穀雨時節鮮葉,通過初制直接渥堆加工而成,口感甘潤爽滑,有獨特的松煙香,且採用中國最古老最傳統的散裝篦簍包裝,是中國茶葉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基本信息

簡介

湘尖湘尖
湖南黑茶成品有“三尖”和“三磚”之稱。“三磚”指黑磚、花磚和茯磚。“三尖”指湘尖一號、湘尖二號、湘尖三號。“湘尖茶”是湘尖一、二、三號的總稱,是黑茶緊壓茶的上品。[2]

產品特徵

湘尖一號的外形色澤烏潤,內質香氣清香,滋味濃厚,湯色橙黃,葉底黃褐。

湘尖二號的外形色澤黑帶褐,香氣純畫龍點睛,滋味醇和,湯色稍橙黃,葉底黃褐帶暗。

湘尖三號的外形色澤黑褐,香氣平淡,稍帶焦香,滋味尚濃微澀,湯色暗褐,葉底黑褐粗老。

湘尖的特點和其他茶葉迥然不同。它葉片細嫩均勻,碧色中微露黛綠,表面覆蓋一層柔細軟嫩的白毫,茶葉五至七片,茶水清澄而呈金黃,茶味清涼芳醇香甜,沁人肺腑,口中甘味經久不去。

採摘加工

採摘

湘尖湘尖

該茶一般4月初開始採摘,高級的湘尖的鮮葉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要求做到不採露水葉,雨天不採葉,晴天中午不採葉。鮮葉採回後還要進行挑選,剔除紫芽葉、單片葉和魚葉。

加工

殺青

由於湘尖茶原料比較粗老,為了避免水分不足殺不勻透,一般除雨水葉、露水葉和幼嫩芽葉外,都要按10∶1的比例灑水(即10千克鮮葉1千克清水)。灑水要均勻,以便於殺青能殺勻殺透。

(1)手工殺青:選用大口徑鍋(口徑80~90厘米),炒鍋斜嵌入灶中呈30度左右的傾斜面,灶高70~100厘米。備好草把和油桐樹枝丫製成的三叉狀炒茶叉,三叉各長16~24厘米,柄長約50厘米。一般採用高溫快炒,鍋溫280~320℃,每鍋投葉量4~5千克。鮮葉下鍋後,立即以雙手勻翻快炒,至燙手時改用炒茶叉抖抄,稱為“亮叉”。當出現水蒸氣時,則以右手持叉,左手握草把,將炒葉轉滾悶炒,稱為“渥叉”。亮叉與渥叉交替進行,歷時2分鐘左右。待茶葉軟綿且帶粘性,色轉暗綠,無光澤,青草氣消除,香氣顯出,折粗便不易斷,且均勻一致,即為殺青適度。

(2)機械殺青:當鍋溫達到殺青要求,即投入鮮葉8~10千克,依鮮葉的老嫩,水分含量的多少,調節鍋溫進行悶炒或抖炒,待殺青適度即可出機。

初揉

湘尖茶原料粗老,揉捻要掌握輕壓、短時、慢揉的原則。初揉中揉捻機轉速以40轉/分左右,揉捻時間15分鐘左右為好。待嫩葉成條,粗老葉成皺疊時即可。

渥堆

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關鍵性工序。渥堆應有適宜的條件,渥堆要在背窗、潔淨的地面,避免陽光直射,室溫在25℃以上,相對濕度保持在85%左右。初揉後的茶坯,不經解決立即堆積起來,堆高約1米左右,上面加蓋濕布、蓑衣等物,以保溫保濕。渥堆過程中要進行一次翻堆,以利渥均勻。堆積24小時左右時,茶坯表面出現水珠,葉色由暗綠變為黃褐,帶有酒糟氣或酸辣氣味,手伸入茶堆感覺發熱,茶團粘性變小,一打即散,即為渥堆適度。

復揉

將渥堆適度的茶坯解決後,上機復揉,壓力較初揉稍小,時間一般6~8分鐘。下機解塊,及時乾燥。

烘焙

烘焙是湘尖茶初制中最後一道工序。通過烘焙形成黑茶特有的品質即油黑色和松煙香味。乾燥方法採取松旺火烘焙,不忌煙味,分層累加濕坯和長時間的一次乾燥,與其它茶類不同。

湘尖茶乾燥在七星灶上進行。在灶口處的地面燃燒松柴,松柴採取橫架方式,並保持火力均勻,借風力使火溫均勻地透入七星孔內,要火溫均勻地擴散到灶面焙簾上。當焙簾上溫度達到70℃以上時,開始撒上第一層茶坯,厚度約2~3厘米,待第一層茶坯烘至六七成乾時,再撒第二層,撒葉厚度稍薄,這樣一層一層地加到5~7層,總的厚度不超過焙框的高度。待最上面的茶坯達七八成乾時,即退火翻焙。翻焙用特製鐵叉,將已乾的底層翻到上面來,將尚未乾的上層翻至下面去。繼續升火烘焙,待上中下各層茶葉乾燥到適度,即行下焙。乾燥判斷標準:茶梗易折斷,手捏葉可成粉末,乾茶色澤油黑,松煙香氣撲鼻時,即為適度。

裝袋

乾毛茶下焙後,置於曬簟上攤晾至與室溫相同後,及時裝袋入庫。

茶葉產銷

湘尖茶主銷陝西,待別為關中一帶廣大消費者所喜愛,此外還暢銷華北各地。

功效作用

“湘尖”茶,西北人食用牛羊肉食和奶製品後飲用,會感到特別和諧、舒爽,而南方人在飲酒後,飲用幾杯熱的或冷的“湘尖”濃茶亦倍感舒適、清爽。即使各種美食令你腹撐肚圓,只要幾杯濃濃的“湘尖”茶水下肚,便無積食腹脹之惱,長期飲用,具有減肥功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