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華茶

翠華茶

翠華茶產於大關縣翠屏山麓的翠華寺。翠華茶的產制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據1912年大關縣誌記載:“曾在巴拿馬賽會獲二等商標”,並曾作過貢茶,也是佛家朝拜峨眉山的貢茶。翠華茶採摘細嫩,清明前十天左右選采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的鮮葉,精工細制而成。現在的翠華茶是仿照杭州龍井茶製法。外形扁平滑直,色澤黃綠光潤,湯色清澈明亮,香氣馥郁清鮮,滋味鮮醇爽口,葉底嫩勻綠亮。翠華茶以其“形美、香郁、味爽”的特點,贏得了聲譽。

基本信息

歷史溯源

翠華茶翠華茶
大關產茶歷史悠久,其中聞名遐邇的“翠華茶”,因產於大關縣城東翠華寺四周坡地而得名。清雍正年間,翠華寺周圍有良種茶樹幾十株,引種者為翠華寺中和尚。翠華寺四周地勢向陽、土壤氣候適宜茶樹生長,寺中和尚長於制茶技藝。每年清明前後採摘一芽二、三鮮葉,經三炒三揉,曬青製成色香味俱佳的綠茶。“翠華茶”生葉細嫩、加工後彎曲呈環狀,略帶金黃色條紋,放入杯中用開水沖泡後,葉條隨水翻滾、形態優美。有美名曰“金耳環”。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二等商標榮譽。

“翠華茶”曾是獻給慈禧太后的貢品,也是翠華寺和尚到四川峨嵋等佛教聖地朝聖的貢品。曾經享譽一方。到1950年,翠華茶樹已由寺周圍的幾株向四周發展到數百株,隨後逐漸引種到縣屬各區鄉,年均產茶量10餘噸,然而,純真翠華茶仍只年產幾百斤。1955年10月,國家分配了一名來自浙江

州農學院茶葉專修畢業的聶愛中到大關縣政府建設科工作,專職從事茶葉生產技術指導,於1955年底在翠屏山老君廟創建了翠華茶廠,由聶愛中研究設計製作了手推木桶揉茶機,在聶愛中的指導下,制茶加工技術增加了“殺青”一道工藝,改炒三道為一道,改腳搓手揉為手推木桶揉茶機揉茶,

改曬青為木製炕烘箱的烘青。1957年為擴大生產、茶廠搬遷到郭家祠,新增了紅茶、仿龍井茶等品種。仿龍井茶對葉的要求很高,須採摘雨水節令前後一點的第一道嫩葉,只保留一芽一葉。製作時不經過殺青工藝,直接放入鍋炒,用文火手工翻壓。成品要求保護“扁、平、直”的形態,呈黃綠色、泡出的茶汁綠如翡翠,人稱“綠湯頭”。這種茶葉因原料精,加工細,產量少,故價格高。傳統的翠華茶加工工藝則是要殺青,搓揉,烘烤幾個程式。這種茶葉加工後要求呈“條、彎、亮”的外觀,即體型須是長細條狀而彎如蛾眉,顏色略黑而帶光澤,其湯頭綠中帶黃。為與仿龍井茶相區別,取名為“眉茶”。

1962年曾特製翠華仿龍井茶1斤,進京獻給毛主席。1963年,經昭通地委領導聯繫,在杭州聘請了製作龍井茶的朱堂生到大關翠華茶廠,傳授製作杭州龍井茶和珠的技術。1986年從四川筠連縣引進小型電動“四五”型揉茶機,至此大關的茶葉加工工藝完成了從人推揉茶機,土製烘乾器具到電動揉茶機,雙鍋殺青,再到滾筒殺青,鐵機烘乾的兩次技術改造。1980年開始統一名稱,將用龍井茶加工工藝生產的茶稱為“翠華茶”,而把用眉茶加工工藝生產的茶稱為“翠華綠茶”。

1981年9月,雲南農大茶化室化驗結果表明,每百克翠華茶胺基酸含量為443.67毫克,比雲南大葉茶“南糯北毫”的279.29毫克多80%。所以雲南省茶葉學會對翠華茶品嘗鑑賞評價稱:翠華茶具扁、平、直的條索,外形美、平整勻齊、湯色黃綠,清晰明亮,清香,味醇和,葉底嫩明亮。因此,1980年到1983年,連續4年評選中國省名茶。

1999年,大關縣政府將茶葉公司改為承包經營後,公司投資46萬元更新改造了老茶園600畝,改造後每畝年增產鮮茶葉25公斤,每畝年產值達300餘元。使公司由過去年僅產20噸的規模發展到年產上百噸,產值200餘萬元的企業。目前,公司正創品牌,以各種行銷方式將“黃連河”牌貢茶系列產品中國面推向市場,樹立品牌效益。使大關的茶文化豐富多彩,大關翠華茶必定會以其獨特的品味香飄神州大地。

生長環境

翠華茶是一種中葉種類型的茶樹。產於大關縣翠華鎮。翠華鎮位於北緯27°44ˊ~27°46ˊ,東經103°51ˊ~103°55ˊ之間。海拔1100~1400米。年降雨量1018毫米以上。最高溫度38.5℃,最低溫-4℃。平均相對濕度80%。年日照1019小時,陰257天。土壤微酸,鹼解氮80pm,速效磷48ppm,速效鉀80ppom。茶園地帶多有棕櫚林和闊葉林,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都適宜於茶樹的生長。、

製作工藝

翠華茶製作工藝翠華茶製作工藝

製作中國系以手工進行,經攤青揀剔殺青、初捻、初乾揉條、整條、提毫乾燥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其中殺青工藝是高溫、少量:殺青在鐵鍋中進行,鍋溫保持150~180℃,製作特級茶每鍋投葉量為0.2~0.6公斤,一級為0.3~0.4公斤。炒約4~6分鐘,待葉質柔軟,毫顯茶香時即時出鍋。整形亦在鍋中進行,溫度先高后低,用雙手輕輕抓炒、揉團提毫,從炒坯至整形共約15分鐘。乾燥過程是以烘炒結合。含水量要求在3~5%時出鍋,稍經攤涼,以鐵罐盛裝密封。成茶葉片細嫩均勻,碧色微露黛綠,表面覆蓋一層柔細軟嫩的白絨毫,泡一杯茶,僅需5~7片茶葉,茶湯清澄而略帶金黃,味清涼芳醇,經久不絕。據對10月份所采的一芽一、二葉製作的秋茶測定:含多酚類21.45%,不浸出物48.26%,茶生物鹼2.88%。

輝鍋:目的是繼續做形和乾燥。當鍋溫60~70℃時,投入1.5公斤左右攤涼回潮葉,開始採用的手法,當葉質轉軟,採用壓、挺、磨手法,儘量將茶葉壓扁磨平。輝鍋過程,鍋溫掌握高、低、高的原則,用力程度由重到輕,這樣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翠華茶。輝鍋葉含水量為5%左右,歷時約20分鐘。翠華茶的品質特點是,外形扁平光滑勻整,色澤黃綠,香氣清香馥郁,滋味甘醇可口,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勻成朵。

茶與文化

一、尊人

翠華茶翠華茶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

二、貴生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的功能,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於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
槍旗爭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
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
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三、坐忘

翠華茶翠華茶
石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鑒”“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四、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廚師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台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五、道法自然,返樸歸真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樸實味美,東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中國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瀰漫,仿佛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悟我“的境界。

神話傳說

翠華茶翠華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世界第一部茶葉蓍作,唐代陸羽的《茶經》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神農時代是中國的傳說時代。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神農氏是否確有其人難以考證,但茶在神農時代已被發現,並逐步加以利用則是事實。
神農氏怎樣發現茶的呢?古時有兩種傳說。
一說是,神農在採集奇花野草時,嘗到一種草葉,使他口乾舌麻,頭暈目眩,於是他放下草藥袋,背靠一棵大樹斜躺休息。一陣風過,似乎聞到有一種清鮮香氣,但不知這清香從何而來。抬頭一看,只見樹上有幾片葉子冉冉落下,這葉子綠油油的,心中好奇,遂信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雖苦澀,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後更覺氣味清香,舌底生律,精神振奮,且頭暈目眩減輕,口乾舌麻漸消,好生奇怪。於是再拾幾片葉子細看,其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樹木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葉、花果而歸。以後,神農將這種樹定名為“荼”,這就是茶的最早發現。此後茶樹漸被發掘、採集和引種,被人們用作藥物,供作祭品,當作菜食和飲料。二是說天神所賜,神農發現。當時神農氏給人治病,不但需要親自爬山越嶺採集草藥,而且還要對這些草藥進行熬煎試服,以親身體會、鑑別藥劑的性能。有一天,神農氏采來了一大包草藥,把它們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幾堆,就在大樹底下架起鐵鍋,放入溪水,生火煮水。當水燒開時,神農打開鍋蓋,轉身去取草藥時,忽見有幾片樹葉飄落在鍋中,當即又聞到一股清香從鍋中發出,神農好奇地走近細看,只見有幾片葉子飄浮水面,水中湯色漸呈黃綠,並有清香隨著蒸汽上升而緩緩散發。他用碗舀了點汁水喝,只覺味帶苦澀,清香撲鼻,喝後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頭腦也更清醒了,不覺大喜。
於是從鍋中撈起葉子細加觀察,似乎鍋邊沒有此樹,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邁心善。採藥治病之苦,賜我玉葉以濟眾生”。自此,一邊繼續研究這種葉子的藥效,一邊涉足群山尋找此種樹葉。一天,神農終於在不遠的山幼里發現了幾棵野生大茶樹,其葉子和落入鍋中的葉片一模一樣,熬煮汁水黃綠,飲之其味也同,神農大喜,遂定名為“荼”,並取其葉熬煎試服,發現確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認為是一種養生之妙藥。據說,當年神農發現的這種“荼”,就是今天被人們稱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