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簡介
黃龍寺主景區長75 公里,海拔3000-3558米,乳黃色的長坡上,薜蘿叢生,花木競秀,碧水清泉,漫台滾瀉,形成千百塊迂迴周折、層層嵌砌的彩池。彩池大小不等,形狀各異,深淺不一,澄淨無塵,隨周圍景色變化和陽光反射角度的不同,呈現出各種奇幻的色彩,艷麗奇絕。區內有迎賓池、飛瀑流輝、洗身洞、金沙鋪地等景點。除主景區外,還有 單尼溝景區。主要景點有 二道海、 扎嘎瀑布等,以 原始森林、飛瀑流泉為特色。 雪山樑是去黃龍寺途中的一處重要景點; 雪寶頂是全景區的最高峰,海拔5588米,山中有四大海子,是登山滑雪的場所;丹雲峽集中表現峽谷風光,植被極好。每年農曆6月15日,在黃龍後寺舉辦廟會,各方民眾聚集,熱鬧非凡,有“ 帳篷分布如連營,羌歌氐舞雜 喧嗔”的 描述。傳說很久以前,這裡一無田、二無地,就連人喝的水都沒有,是一片荒涼之地。一天夜裡,突然狂風驟起,天上電閃雷鳴、暴雨傾盆。雨過天晴後,便從山肚子裡噴出一股牛身子般粗大的岩溶泉水、千百年來,這股清泉潺潺流淌、四季不斷,這就是今天的黃龍潭。其實,這股龍潭水是勞動人民辛勤開發所得。為紀念這股龍潭水, 明朝時期,當地官員攜民眾在紹和山頂上建蓋寺廟,起名黃龍寺。 清朝以來,官民們又在山頂增修龍潭禪院等一系列建築,占地7500平方米。建築依山就勢、依次升高,主軸線上形成三進院落、四組建築,左觀音殿、右雷神殿自成格局。右前側為山門,進為清涼台。最前方左右各築有兩閣,下臨絕壁,前望平疇萬頃。龍王廟在山下龍潭西側,為一座四合院。黃龍寺古建築形成較完整的規模,集明清風格為一體,現保存基本完好。經過世世代代勞動人民的艱辛開鑿,黃龍寺這一帶成了一片水源豐饒的飽水田。無論天有多於,這股龍潭水從未斷過。80年代初,建水縣遭到了幾十年罕見的大旱災,許多地方連人喝的水都十分缺乏,而黃龍寺這一帶卻清泉流淌、豐收滿園。為了進一步開發建設 黃龍寺風景區,政府和民眾多渠道籌資,開闢了黃龍寺。寺內景觀
據《松潘縣誌》載:“黃龍寺,明兵馬使馬朝覲建,亦名雪山寺,相傳黃龍真人養道於此,故名。有前中後三寺,殿閣相望,各距五里。”溝內原有前、中、後三座寺廟,前寺現僅存遺址;中寺共五殿,占地約5100平方米,現存觀音殿及殿內十作 羅漢塑像位於黃龍溝盡頭海拔3558米地2100平方米,廟宇建築基本保存完好。相傳黃龍助禹治水有功,後人為祭祀而在此修廟立碑。另一說是因黃龍在此修道成仙而修黃龍寺。現寺內正殿塑有身披玄色道袍、神態安詳的黃龍真人座像。距後寺背面不到100米,有一龍王廟。每年 農曆六月十五日為黃龍寺廟會。屆時,藏、羌、回、漢各族民眾便攜帶帳篷、炊具、食品來此趕會。人們登山飽嘗大自然美景,祈禱吉詳和豐收,青年男女更在這裡相互傾訴愛慕之情。黃龍廟會已成為各族民眾團結友愛的盛會。黃龍中寺建築占地約500 平方米。屬佛教寺畝,為單檐歇山式造型,古樸雄偉。原有五殿,分別為靈官殿、 彌勒殿、 天王殿、大佛殿、觀音殿,現僅存觀音殿及 十八羅漢塑像。近年已修聾一新。殿內有茶水、儀器以及旅遊紀念品等供應。黃龍寺周圍的群山,青翠起伏,又稱藏龍山。白雪皚皚、 玉嶂參天的 玉翠山和頂峰雪寶頂,雄踞於黃龍之上。雪寶頂上有發育良好的冰川地貌。海拔
黃龍溝的海拔從3100到3500米,在去黃龍的途中會經過雪頂,其海拔為4300米。
名稱由來
關黃龍的得名有2種說法,一是景以寺名,當地有一座黃龍寺,而黃龍寺又由社的名字而得來,據稱 夏禹治水至 茂州,黃龍為其負舟導江,後人因而立廟祭祀,故稱黃龍寺。治水成功,黃龍捨棄龍宮,甘居此地美化人間,造就了這“人間瑤池”--黃龍寺風景區。另一說法則是黃龍主景是一條從山頂逶迤而來的黃色鈣華堆集體,上面彩池層層疊疊,登高遠望,酷似一條五彩斑讕的金色巨龍自皚皚雪峰、莽莽叢林騰空而起。寺廟布局
黃龍寺的布局是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即為佛祖釋加牟尼。 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 唐以後,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闢塔院。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布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 天王殿——— 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 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 中國寺廟的建築之美就回響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築群體。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黃龍寺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 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 宇宙。“宇”字本意為房檐,無限之宇,當然則以天地為廬。這個宇宙觀,把天地拉近人心,人與自然融合相親。“以天地為廬”的觀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易·乾卦·文言》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樂記·樂論篇》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調和,那么藝術———“樂”,就應該體現這一調和。所以,中國寺廟建築群才會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間,它並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納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講究內斂含蓄。主動將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實際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於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體同山阿”,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正是天人合一的體現,這就是中國的寺廟常選址於名山幽林之故。中國寺廟
黃龍寺--中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 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 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如 白馬寺、 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 尼姑居住的寺廟。還有石窟,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 印度早期佛寺多用這種形式。 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開門,三面開鑿小龕,供僧人在龕內坐地修行;一種為支提窟,山洞面積較大,洞中靠後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會拜佛。在 蒙古語中稱“寺”為“召”。如大召、五當召等。另外,有稱之為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等.在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儒家則稱之為“廟”、“宮”、“壇”,如孔廟、文廟,雍和宮,天壇等。伊斯蘭教稱之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稱之為“教堂”。在原始或民間中,稱之為“廟”、“祠”,如舊時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叫太廟、中嶽廟、西嶽廟、南嶽廟、北嶽廟、岱廟等。如祖廟、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有武侯祠、韓文公祠等.
黃龍寺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中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在國家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占一半,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乃當之不愧。寺廟建築與傳統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入寺須知
黃龍寺
入寺須知,佛教最講規矩,出家人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講究行住坐臥不離法度。那么居士與遊人香客進入道場,又該遵循一些什麼規矩呢?下面羅列幾條以供參考:1、入寺:入寺之後,不宜中間行,進退俱當順著左臂行走,入得殿堂,帽及手杖等物,不可向香案或佛桌上安放;2、禮拜: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所用,外人不可在上禮拜,宜在兩旁拜墊上禮拜。凡有人在禮拜,不可從他的前頭經過;3、閱經: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書,宜從容翻閱。須先淨手,端身正坐放案上閱讀,不可放置膝上,更不得褻瀆;4、見 僧人:凡見僧人,宜合掌稱法師或師傅,向他禮拜時,他若說一拜,不必強行多拜。在殿堂見僧人,宜先禮佛,然後再說頂禮師傅,作禮時亦當面向佛像頂禮;5、法器:寺中磬、 木魚、鐘鼓等法器為龍天眼目,不可擅自嬉戲敲打, 袈裟、 海青等物不可亂動;6、聽經:殿堂若有法師講經,宜隨眾禮拜入座,以恭敬心聽聞。不得向熟人打招呼,不得起坐不定,閒談嬉笑,影響他人。如有事不能聽完,但向法師合掌問訊,肅靜而退;7、用齋:如在寺院用齋,經客堂同意後,聞前椎隨眾徐徐進入齋堂,宜坐於僧眾之下坐或後排,不得語笑喧譁,不得翹腿而坐;8、會客:若需會見在寺院中熟悉的師傅或居士,宜去客堂向知客師秉白,待知客通知後方可與熟人會見交談,不可自作主張進入僧人寮房或客房。門票
黃龍全程遊覽時時間3-4小時,路途來回約需三小時,門票110元。由於黃龍海拔較高(黃龍溝的海拔從3100到3500米),距離較長,全由人雙腳行,所以一般的人要想遊覽完黃龍會景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年老體弱者,往往會產生呼吸上的困難及高山反應,嚴重的會危及生命。
遊覽時間
每年4月至11月為遊覽黃龍的最佳時間,其餘時間由於冬季將停止開放。
交通
1、汽車:從 成都及 九寨溝到黃龍均很方便,在川主寺下車,然後換乘當地車前往,但要注意,每年11月到次年三月由於大雪封山的原因,不能前往。川主寺至黃龍的39公里路面現已全面整改為寬9米和全柏油路面的二級路面,並於2001年7月通車。以後可能還有修索道的計畫,相信黃龍的路況會越來越好。2、飛機:九黃機場已於2003年9月28日開通,所以可乘飛機到九黃機場(位於川主寺鎮),機場距黃龍43公理,旅遊季節(4-11月)從機場均有直達班車前往黃龍。車票價格為單程23元人民幣。
文學作品
黃龍寺 閔麟嗣萬木亂參天,孤峰對鐵船。①
客因看畫至,寺以伏龍傳。
寶笈悲前代,②蒲團坐小年。③
松花吹不定,半落講堂邊。
【題釋】黃龍寺,位於廬山玉屏峰與天王峰之間的山谷中,系明代高僧徹空修建。相傳徹空和尚在這裡降伏了一條桀驁不馴的黃龍,並修寺鎮之,世人便以此傳說名寺。其實,黃龍寺的得名與佛教的派系有關,黃龍是南嶽臨濟宗的分支,寺以派別名稱命名,故稱黃龍寺。原寺是一座宮殿式建築。寺內建有“毗廬閣”,閣中藏有金毗廬像、繞殿應真大銅士、錦袱、牙千、方涌如意等珍貴文物。殿內地面原有大石突出,扣之有聲,和尚稱之為“龍眼石”。寺下有“三寶樹”、烏龍潭、黃龍潭。寺後山上有賜經亭。
【作者簡介】閔麟嗣,字賓連。安微歙縣人。他喜愛山水,寫過許多關於遊歷的詩。描寫廬山的詩尤為膾炙人口。著有《臥雪詩草》。
【說明】詩中“客因看畫至,寺以伏龍傳”句,指明萬曆年間,明神宗的母親肅太后賜給黃龍寺水墨羅漢13幅,唐代銅質佛頭1隻和明文以簡的《富春山圖》2幀後,黃龍寺頓時名聲大震。這兩句詩,就是對該寺當時人潮如涌盛況的描繪。
【注釋】①鐵船:指位於廬山西部的鐵船峰。因峰形似一鐵船而得名。②笈(jí級):書箱。③蒲團:用蒲草編織的坐墊,形狀有圓、方、長方、菱形等。圓形的稱蒲團。
寺廟景觀
相關詞條
參考資料
1. http://www.scsti.ac.cn/tour/html/jiuzai/jiuzai4.html2. http://www.17u.com/destination/s13606cid90025702.html
3. http://soufun.com/Album/PictureDetail_6325132_200_13202333.htm
4. http://travelguide.sunnychina.com/travel_intro_9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