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嶽廟

西嶽廟

西嶽廟位於陝西省華陰市,西嶽華山因聞名天下遊人如織,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但其腳下16里外有座“百丈層樓隱深樹,飛甍正欲摩蒼穹”的古建築群,始建於漢代、為歷代帝王祭祀華山之神的要地西嶽廟,卻鮮為人知。其實,那裡有一處規模宏大、古香古色、非常珍貴的大型建築群落,其廟宇宏敞,建築巍峨,古樸壯觀,顯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在中國歷史上、尤其是建築史上擁有特殊的地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西嶽廟西嶽廟

西嶽廟是供奉西嶽大帝華山神的廟宇,在華山以北5公里的岳鎮街上。廟始建於漢武帝時代,後成為歷代帝王祭祀華山神的場所。西嶽廟坐北朝南,廟門正對華山。在由北至南的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灝靈門、五鳳樓、欞星門、金城門、灝靈殿、寢宮、御書樓、萬壽閣。整個建築呈現前低後高的格局。

西嶽廟建築相當宏偉。五鳳樓建於高台上,高達20多米,登樓望華山,五峰歷歷在目。正殿灝靈殿建築為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坐落於寬廣的“凸”字型月台之上,面寬7間,進深5間,周圍有迴廊,氣勢宏偉,歷代帝王祭祀華山多住於此。殿內懸掛有康熙、道光、慈禧所題“金天昭端”、“仙雲”等匾額。整個院落林木繁茂,山石嶙峋,饒有園林之趣。

西嶽廟內碑刻極多,現存後周“華岳廟碑”,明重刻“唐玄宗御製華山碑銘”,明萬曆刻“華山臥圖”,圖首附王維、李白、杜甫、陳摶等唐宋名人有華山的題詩和華山圖。這裡還有乾隆御書“岳蓮靈澍”石額。

交通信息

大多數遊客會在遊覽完華山之後再去西嶽廟:

1. 在華山景區遊客中心,有免費中巴前往西嶽廟,車程約5分鐘;

2. 從東山門返回的游1路第一站就是西嶽廟

歷史沿革

總述

西嶽廟西嶽廟

西嶽華山,以其“勢飛白雲外,奇險冠天下”的磅礴氣勢和巍峨雄姿,贏得了“天外三峰”

的美名,而在其腳下北面的西嶽廟,卻似華山鑲嵌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以其雄偉的建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物冠名古今。算起來,從漢武帝創建至今,它已經歷了兩千餘年的風風雨雨、人間滄桑。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浩繁的史籍中,也留著它深沉的足跡。

漢魏晉南北朝

——西嶽廟的興建時期

西嶽廟風光西嶽廟風光

雄才大略,亦好神仙之術的漢武帝,集古代祭祀制度之大成,在華山腳下創建了祭祀西嶽神的第一座廟宇――集靈宮。然頻繁的對神的禮敬,沒有使他本人的生命更長久,也沒有使西漢王朝長治久安,反而被那些風來一身土,雨來一身泥,生活日益窮困的勞動人民奮起傾復了漢高祖劉邦建築起來的皇室大廈。若漢武帝有知,不知該有何想法?

東漢王朝建立後,仍未忘記祖宗成法,繼續奉祀西嶽之神。只是由於“集靈宮”離華山較近,又是在山下,難以完全體現“望”祭的要求,也不能達到祀神的目的,加上道路崎嶇難行,封建帝王及達官顯貴自然也不願受此辛苦上山,故也不管“西嶽神”享受香火時需走的道路要比以前多,便將這一座神廟遷到了靠近長安通往洛陽大路的今址,但華山之神似乎也樂意如此,傳說它還為新建的廟宇做出了很大貢獻。

西嶽廟西嶽廟

相傳,遷建的廟址選好之後監造大臣和工匠們對廟宇的建築形式犯難了,各有所想,然皆不成熟,長久決定不下來。這樣對大家都沒什麼好處,因為如果建築形式太差或逾期不完工,大家都有性命之憂。愁得大家食不甘味,寢不安席。

時值炎炎酷暑。有一天,忽然狂風大作,從華山之巔生出團團烏雲,迅即遮天蔽日

……由於突然,人們無不驚駭,以為是建廟不力,得罪了岳神。頃刻又見狂風稍息,驟然天空又降下了鵝毛大雪。要知道這是在酷暑盛夏!雪後,又見一隻矯健得兔子,在雪地上飛奔,並且所走路線怪異,人們惶恐普定,又愈加愕然了……等到清醒過來,白兔似融化在雪裡,已不見蹤影。仔細一看,白兔拋出得路線居然是一幅疏密有度、布局嚴謹得建築圖樣!無疑這是岳神所賜!人們欣喜若狂,就按著這一圖樣,開始了建築。

更有趣得是,在建築開始時:人們的苦惱又來了――缺少木材。附近華山上固然木材成林,然卻可望而不可及,不要說華山勢險難以登攀,即使可以,那也是“神木”呀!從外地運來,既費時又費力,恐難以按期竣工。正當木匠們無計可施而望山興嘆時,隱隱約約從山上傳來砰砰的伐木聲和樹傾倒的聲音,還天天聽到“夠了沒有”的問話聲,然卻無回話聲。工匠們面面相覷,莫名其妙。一天,又聽到了問話,不知是出於驚奇還是渴望,一個師傅便大著膽子回答:“夠了。”奇怪得很,伐木聲立即停止了,頃刻間狂風四起,陰雲密布,瓢潑大雨鋪天蓋地而來,一大堆大小木材隨著風雨之勢滾滾而來,且每根木材的兩端

,都是一個“岳”字。這又是岳神相助了。為了儘快享受人間香火,也真難為“他”了。工匠們用這些“神木”,很快建成了西嶽廟。

多么美麗的傳說,多么善良得人民,自己的勞作,智慧,總要歸功於神的創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西嶽廟蒙上了更濃郁的神秘色彩,難怪它深受歷代帝王的青睞,多次予以修葺。但不管怎么說,西嶽廟是東漢時遷建的。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年代的久遠,文獻的缺損,修葺的頻繁,西嶽廟的原始模樣已很難稽考了。對它的遷建時代也是說法不一。唐書《地理志》說遷於漢武帝元光初年(公元前134年――前132年)。但漢武帝即位於建元元年(前140年),至元光元年不過五六年時間,即便其一即位就建集靈宮,按其規模並非短期可竣工,在這么短的時間裡剛建又遷,似乎不可能。也有人說它遷建於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02年),還有的說它遷於北魏文成帝興光年間(公元454年)。幸賴近代考古事業勃興,這個問題總可以昭然於世了。這就是在廟內現代建的平房基石上發現的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8年)所立,清代重刻的“西嶽華山廟碑”殘石和廟內出土的漢代石人、磚等。特別是那個漢代石人不知從何時起,解除了他灑掃庭院、迎送前來祭祀的皇帝及其派遣大臣的職責而沉睡至今,這無疑告訴人們,若漢代未將廟遷建於此,漢碑、漢磚、石人是不會出現在這裡的,《華山志?金石篇》中也有東漢桓帝延熹八年、靈帝光和二年、獻帝建安年間曾在此立碑的記載,也是證明。

西嶽廟風光西嶽廟風光

經過一百多年的人間滄桑,特別是東漢末年農民大起義及三國時期軍閥割據的戰火,這座廟宇確實有神靈的庇護,抑或是人們對它的畏懼、崇奉,依然屹立於華山之陰的官道旁,雖未遭什麼創傷,但在這個動亂的年代裡,華山之神恐怕未享受到什麼香火,尤其是統治階級的比較“實惠”的香火,試想,當時每個政權多面臨著外敵壓驚、內部傾軋的紛亂局面,有誰還能顧及事實上並不存在的西嶽之神的香火呢?難怪文獻中沒有這一時期皇帝或派遣大臣祭祀西嶽神的記載。

直至晉武帝統一全國後,才使西嶽廟中的香火又旺盛起來。這並不奇怪,因為統治者往往以為自己的統治使藉助於天或天神所授的,即便又個別明白事實上是否存在“岳神”或什麼天帝的帝王,為了使自己的統治穩固並江山永傳,也要把自己的“帝位”所得和天神聯繫起來,以使人民無反抗之心,聽憑天帝的擺布。故一俟太平,便要開始祀天祈神之舉,最常見的實際表現形式則莫過於修葺廟宇了。晉武帝太康年間,還在西嶽廟至華山的路旁植下幾千棵柏樹。這種樹四季常青,質地堅硬,生命長久,常用於廟內。墓地,是生命、精神的象徵。大概和冥冥世界有關,栽上柏樹更增加了西嶽廟的莊重、森嚴的氣氛。這些晉柏歷經一千多年,至新中國建立後尚有不少存活。自西嶽廟經興建堡、小張村、雲台觀(華山中學)至玉泉院到華山的路上均有。惜慘遭破壞,已所剩無幾了、想來令人心寒,我們現代人用遠在千年以前的先祖留下來的東西做資產,若他們確實天上(或地下)有知,定會慨嘆其子孫之不肖吧!

然而晉武帝為華山神所植柏樹,並未使自己的江山受到多少蔭庇,經過短暫的統一,很快又在內部的訌亂與階級鬥爭的風浪中消逝了。之後又是五胡十六國的長期動亂,他們逐鹿中原,政權走馬燈似地更換,加上此時佛教地逐步內漸,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中國傳統之神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內容之一,未免要和佛教發生激烈的衝突。很可能在這個階段,西嶽廟建築遭到入主中原的信奉佛教的少數民族政權的毀滅性破壞――幾乎蕩然無存了。若如此,就難怪他們難以長足中原,有道是“強龍不壓地頭蛇”,況且是未將在中原地區食了幾千年香火的天神放在眼裡,怎能長久立足――它所要“左右”的中原大地呢?故其政權只能是匆匆的過客,一恍即逝,或被漢族傳統之神所融化。也正是由於此,後來入主中原、並統一了北方的鮮卑族北魏政權,特別是魏文成帝、孝文帝等,儘管也都篤信佛教,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傳統之神的原有地位而加以禮敬,不僅採取了許多漢化措施,而且重修了西嶽廟,以結“與神之歡心”。這就是清代王宏撰所說的“北魏文成帝即位三年正月,遣使詣華岳修廟”,並將西嶽廟的遷建年代定於北魏的原因。前面我們已說過,西嶽廟遷建於東漢,由於五胡亂華,可能使西嶽廟遭到重創,北魏時重新進行了修建,但並非新建的。

終北朝之世,雖戰亂頻繁,但西嶽廟未再遭到重創,對西嶽神的祭祀愈來愈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1年)就有遣使祭華岳之舉,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八月(557)車駕西徵到陝西時,也曾派宰臣杜曉祭華岳。而祭祀最頻繁的,則莫過於北周時期了。武帝保定三年(563年)大旱,命同州刺史達溪武祭西嶽;武帝天和二年又修廟立碑;萬紐於瑾還在此撰寫碑文,勒石紀念,頌揚西嶽神靈……此碑還以其俊逸獨特的書法藝術,似花招蝴蝶般引來後世不少文人墨客在它身上留下了題記、詩賦。不過這已是唐宋時的事了。

更有趣的是,北周保定三年(563年)天下大旱,敕令達奚武祭西嶽神時,達溪武為了顯示自己對岳神的虔誠,不顧華山的險峻和自己年逾花甲的高齡,帶領幾個人披荊斬棘,攀藤援枝而上,因天晚又未得及時下山,在山上茅草中住了一夜,並且夢見了一個白衣老者握著他的手,稱讚他們的英勇無畏與對神靈的虔誠。這更使達武對岳神肅然起敬,悉心敬祭,祈求降雨,結果很快就下起了雨,解除了旱災,並受到了周武帝宇文邕的嘉獎。下雨之事可不信,或系巧合,但這告訴我們,奉旨祭祀攀登華山的第一人,比較確切點名的,應始於北周達奚武。當然這是就我們所見材料而言。

又據《峰麓名勝》所載:“御道在仙掌峰北,升岳要路也,漢武帝、唐玄宗曾游此,因名。今兩旁有石臼,乃當時栽欄,以遮危險者。”根據這一段記載看,那么漢武帝和唐玄宗曾上過華山,可謂創歷代帝王之先聲。更可看出這兩位皇帝對西嶽神之虔誠。漢武帝有建廟之功,又有華山上恭謁岳神之禮,可見他“尤好神仙術”之誠心,後來是否真的成“神”了。雖然在“神仙傳”禮有所記載,事實卻很難稽考了。唐玄宗上華山,沒有時間記載,不知唐玄宗冒披荊斬棘之苦,上山恭謁岳神,是為感謝岳神兩次迎謁、護送之情呢?還是華山神被唐玄宗上山之誠所感動而後迎謁和護送?這又是個謎。總之,漢武帝和唐玄宗,既親睹了華山的雄姿,又禮敬了岳神,要比明太祖夢遊西嶽實惠多了。這是後話。

隋唐宋元

――西嶽廟的建設時期

隋唐時期一向被史學界譽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做為封建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西嶽廟,在它發展的長河中,此時形成了一個浪峰。

隋文帝是一代勵精之主,以節儉聞名於世,不知是因他的開明,還是因他的儉省――不願在岳廟浪費無為的香火祭物,未見他有多少祭祀華山神的舉動。其子隋煬帝,卻是一個剛愎自用而殘暴無常的君主,儘管曾於大業十年(614年)十二月有祭祀華岳並在岳廟旁築場的表示,也不過是應景而已。唐初,由於天下甫定,統治者忙於制定鞏固江山的措施,君主比較賢明,臣下又多正直之士,迷信風氣較薄。如李世民曾想效法秦皇漢武去泰山封禪,因遭到臣下的反對而罷。對華山也僅僅是一次性的祭祀,致使他也未暇顧及西嶽廟。到唐玄宗開元年間,已昇平日久,一個偶然的機會,才又使西嶽廟的官方香火燎繞起來。

據說,開元十二年(724年)冬十一月庚午,唐玄宗李隆基去東都洛陽路經華陰將至西嶽廟時,猛然發現有許多人迎接他。他不知所以,便問左右隨從這些人是什麼人,群僚卻因未曾看見而莫名其妙。這大概是左右隨從都是肉眼凡胎所致,只有面面相覷而感愕然。唐玄宗又招來當時可以專會交通神人的巫師詢問。巫人在“真龍天子”面前自然不願表現出失職,其中有一個叫阿馬婆的巫人搶先做了回答,所言與玄宗所見吻合,並說是西嶽神迎接皇上來了。唐玄宗聽了此言,信以為真,能受到華山神的禮敬,玄宗自然高興非常,似乎有些受寵若驚了,立即召令全國,封華山神為“金天王”,西嶽廟也改稱為“金天王神祠”,真是荒唐至極,看來馬屁精古已有之。若確有此事,倒完全可能與他看見西嶽與西嶽廟而想入非非有關。直至明洪武三年才恢復西嶽廟原名。也不知從何時起,人間皇帝已凌駕於岳神之上了,給神加起了封號,或許是由於此時神靈增多(道、釋已十分流行),華山神的香火難以得到保障而使它自降身價了!

西嶽廟西嶽廟

唐玄宗與華山神的偶然“際遇”,使這個本來就自命不凡的皇帝更加覺得飄然欲仙了。欣喜之餘不但封華山神以人間官號,而且親自寫下碑文,讓華山刺史徐知仁與信安王褘勒石紀念。第二年碑成後就立在了應天門外的通街上。應天門,即如今的欞星門。這座碑通高五丈多,闊一丈多,厚四尺五,堪稱天下碑之最了。碑銘“高標赫日,半壁飛雨”,背面還可刻有扈從太子王公以下官的名字。製作宏麗、精琢,無以復加。在西嶽廟裡它堪為唐玄宗開元盛世的象徵,但它也隱喻著唐王朝的衰落。大凡一代王朝的衰退,往往是以社會的極盛、迷信的尤甚為標誌的,從漢武帝到唐玄宗無不如此。據說,玄宗後一百多年,即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西嶽廟裡這通御製碑忽然不擊自鳴起來,聲傳數里,達數十日之久,其聲音之悲切,使人駭然,這大概是西嶽神當年受到唐玄宗的好處,為了報德而向其後代敲響的警鐘吧——如不勵精圖治,大唐江山行將不保了!抑或是唐王朝的喪鐘!唐玄宗御製碑自鳴固屬荒誕,但唐王朝確實在這一年裡遭到沉重的打擊。唐僖宗廣明元年十一月,黃巢農民起義軍攻克唐東都洛陽後,迅即西入潼關,燒毀了統治者用以麻痹人民的精神武器——金天王廟。儘管統治者又幾經掙扎,終於未能挽回頹局,象金天王廟宇一樣,唐王朝的統治大廈,被農民起義的巨浪吞沒了。這是後話。

受風流天子唐玄宗的青睞,幾經冷落的西嶽廟香火又興旺起來,將西嶽廟推向發展中的一個浪峰,並且開創了皇帝進廟的先例。“唐天寶十一年(752年)十月,玄宗親享西嶽。禮畢東行。出廟門,巫者奏曰:'金天王拜謝。'行數里,馬汗不可進,幾十易焉,至關而止,巫曰:'金天王辭回'”不過是否真有所謂“金天王”護送之事,讀者自明。

在唐玄宗之前的高宗、太宗、高祖諸朝,華山神曾一度受冷落,以致華山附近成為皇家獵場,史書中就有唐太宗和唐高宗也先後到華山附近打過獵。這可謂對華山神的大不敬吧!

唐玄宗借華山神以自重,其實早在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他即位之初就將祭祀華山神列入了重要日程,這裡邊有一個重要原因,據《舊唐書?禮儀三》所記:“玄宗乙酉歲生,以華岳當本命,先天二年七月正位,八月癸丑轉封華岳神位金天王,主管華岳諸神得少昊帝以金德王天下”,故號為金天王,八月份就將西嶽神封為“金天王”了。相隔十二年後,他因幸東都途徑西嶽廟寫碑時所封可能系重申,也許時後代小說家為頌揚玄宗所做的誇張附會,無非是說唐玄宗系真龍天子。此後玄宗經常派員祭祀西嶽,並親自去了一次。天寶九年(750年)還對西嶽廟進行了一次修葺,這已為廟內出土的唐“天寶九載”銘文磚所證實。顯然唐玄宗要比乃祖對西嶽神虔誠。不過唐玄宗雖創造了開元盛世,而唐太宗不重西嶽神也開創了享譽千年的貞觀之治,看來不能以岳神存在與否而定與唐代的經濟繁榮相適應,西嶽廟中文人騷客(多系詩人和有官職的人)的詩賦題記,如唐代大詩人元稹,大書法家顏真卿等,都在此留詩或寫下題記。而按照常規――或節日,或遇災荒奉皇帝命令而來西嶽廟祭祀華山神以求福佑的更是屢見不鮮的事。

有唐一代在西嶽廟裡留下的文物本十分豐富,惜唐末黃巢起義,燒毀了西嶽廟,加上後代的兵燹和自然災害,現已所剩無幾了,西嶽廟發展的一個浪尖,隨著唐玄宗御製碑的“哀鳴”,跌入了無形的深谷……

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頻繁,沒有人事先修繕西嶽廟以向後人證明他系承天受命的真龍天子,甚至無人去祈求岳神的庇佑。想統一天下的,或只想保住既得利益的,所認定的多系強權,武力。顯然,用事實來證明自己的統治是藉助於天,只適應於戰後的和平階段。

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統一了全國,第二年對西嶽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建,據楊昭儉碑說:“……廟貌時加修建,闡舊規而從新制,起卑陋而為顯敞。土木之制,盡其壯麗。”在唐代舊基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其目的與前朝並無二制。從此每年祭祀遂成定製。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五月,陝西大旱,即派遣專使祭祀西嶽廟,禳災祈雨。在大中祥符四年(1011)二月,宋真宗親自到西嶽廟祭謁華山神;五月,為了給西嶽神加封號,他又用“太牢三獻禮”,“親謁岳廟,群臣陪位。廟垣內外列黃麾杖,遣官分祭廟內諸神,加號岳神為‘順聖金天王’”,成為了繼唐玄宗後第二個親目進西嶽廟祭祀的皇帝。他所加“封號”雖比唐玄宗多了“順聖”二字,但這似乎不能從根本形制上提高西嶽神的“官位”,以顯示自己比唐玄宗對岳神虔誠,一個月未過,他又將西嶽神的封號改為“金天順聖帝”。在我們看來,“帝”要比“王”的職位高,但與皇帝比呢?以理而論,自應是人間皇帝大,岳神官號再高,畢竟還是皇帝所封;不過,岳神是否樂意接受封號,我們就不知道了,因為始終未見“他”有什麼表示。倒是愈往後來,宋朝的皇帝卻愈昏庸,朝廷也愈腐敗了。宋神宗熙寧五年(1071年),華山埠頭嶺崩裂,聲震數十里,西嶽廟的門窗都受到震動,鐘鼓不擊自鳴,陷千餘家;宋哲宗元年(1086年)十二月,華山小敷谷山崩……這大概就是西嶽神對給他所加封號的微薄表示吧!但不管後來他們祭祀的如何頻繁,一切都無濟於事了――大宋居然被北方崛起的少數民族政權遼、金所滅,成為歷史上的笑談!

遼、金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可謂匆匆的過客,未來得及制定什麼典章禮儀,便銷聲匿跡了,甚至未來得及在西嶽廟向岳神拜上一拜。

元朝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華夏,在歷史上尚屬首次,這本無所謂,因為中國境內的各民族都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可惜他們對占絕大多數的、文明比較發達的漢族的禮儀基礎不甚了了,並不推行仁政,這與中國傳統所崇奉的神,愛民佑民,降福於民,懲惡勸善的意旨相去甚遠,卻推行極端野蠻、殘酷的民族歧視政策,把幾個大族分成幾等,實行拉社會倒車的奴役政策,故儘管他們在表面上也重視對諸神的禮敬,如早在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就規定了每年祭祀華山的制度,並於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春正月加封西嶽神為“西嶽金天大利順聖帝”等,也未討得華山之神的歡心。華山神不但不福佑其統治,而且還頻頻“降災”以示懲罰。如文宗大曆二年(1329年)四月,就曾因陝西大旱而遣使祭西嶽;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二月,從華山上忽然飛下一團火進入張良弼的兵營中,燒毀了元軍的兵器庫……大概元朝統治者忽略了這樣一個現實問題,即西嶽神等畢竟系漢族所樹立崇奉的神,而元統治者則幾乎把岳神的“臣民”們打入了被統治的最底層,即是真有神的存在,怎能得到他的保佑呢?故元朝的版圖雖然可嘉,但其統治卻從未鞏固。唯靠武力,只能一時擴大版圖,卻難以長久維持,這是明顯的道理。故其統治很快便被和尚出身的農民起義領袖朱元璋所推翻和取代了。同時也使西嶽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明清

――西嶽廟的興盛時期

明朝的統治在全國確立之後,極力恢復被元朝破壞殆盡的中國傳統文化,以換取廣大漢族民眾的支持,當今國內所有大型建築祭祀群幾乎都是明代修建或擴建的。

明太祖朱元璋對於西嶽廟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取消了西嶽神的帝號――被唐、宋、元諸朝皇帝所加的封號。這並非事他刻意貶低後神,而恰恰相反。明太祖認為,既然為神,就是由英靈之氣薈萃而成,必然是受命於天帝而肩負監督人間芸芸眾生――或予以降災,或予以賜福,根本不是國家亦即人間皇帝所可以隨便加封的,前幾朝的對西嶽神的荒唐之舉,是在是對岳神和國家禮儀、治國之道的褻瀆,因此應該根據古代定製,盡棄前幾代所封官號,恢復其名為“西嶽華山之神”。無神論者自然會視明太祖此舉為後人笑前人而不知己之好笑,但歷史畢竟是歷史,從邏輯上講,就此一事而言,明太祖還是要比前朝諸帝明白事理。加入確有神的話,儘管歷代都意在尊崇,但客觀上做到並能討得神歡心的則應當始於明太祖。然我們絕無讚揚之意,而是就事論事而已。

為了取得岳神的歡心,向人們顯示統治者的統治事受天的旨意,明朝統治者對西嶽神的祭祀幾乎達到了狂熱的程度,可以說是事無巨細――當然並非小到一般的婚喪嫁娶,不分類別或人無定製的祭祀“華山之神”:對內對外用兵要祭告――如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七月用兵,派鄧金禮祭西嶽,五年(1407年)五嶽用兵安南,遣劉純祭西嶽;憲宗成化九年(1473年)用兵遣使祭西嶽等;皇帝即位要祭――從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憲宗、武宗到世宗、穆宗、懷宗等無不如此;遇自然災害更要祭祀――如明成祖九年(公元1411年)的疫癘,英宗正統六年(1441年)正月的邊境地震,十年(1445年)的陝西疫災,憲宗成化四年(1484年)的災荒、地震,以及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思宗各朝的大小自然災害,都遣官前往祭祀。當時是視華山神為萬能之神的。

尤其有趣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曾先後派遣道士祭祀西嶽。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八月,派遣宋國公馮盛和道士何公溥祭西嶽,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即位時派遣道士曾維新祭西嶽,永樂四年(1406年)七月因要用兵打仗也派遣道士鄧金禮祭西嶽,特別是後兩者――皇帝即位和用兵打仗,都系國家大事,這與以往各代凡祭祀西嶽皆派遣禮官或其他官員相比,是在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詫異,這種現象在以後也未曾出現過,僅此三例。要知道道士乃道教的信徒,作為一門宗教,都有著自己應該忠貞不渝的信仰。讓這個教的信徒去祈求別的教的或不屬本教的神靈,對任何一個宗教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事。華山之神作為傳統、自然之神儘管某種意義上和道教所信封的神有相似之處,但畢竟形式上不是一回事,那么是因為明朝以道教為主,還是因為華山亦系道教的聖地,華山之神和道教的神靈有著同山相處的“大家族”關係?是華山神和道教神此時合二為一了,抑或是這幾個道士只是以明朝臣民的身份去祭告,再或是他有著能與諸神交通的“特殊手段”,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而作為二位皇帝的特使去祭告?……限於資料,我們只能作如上並不能解決實質問題的幾種推測,而有自愧平時讀書少之感了!

從宋太祖建隆三年(1962年)對西嶽廟進行過大修之後,一直未見有大修之舉。直至明憲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才進行了修建,此次修建從成化乙亥秋開始,至壬寅夏工程結束,歷時竟達到二十八年,可見規模之大,想必是進行了徹底的擴建、增修。

可惜明代以前的西嶽廟建築規模,由於歷時的久遠,文獻的缺乏,加上歷代、特別是唐末黃巢起義的破壞,已難知其全貌了,從個別倖存的碑記如北周碑記中,也只是僅知當時有些廟堂、廊坊和柏樹而已。到唐代,西嶽廟又“增華麗”。從唐玄宗御製碑所立位置看,它現擁有西嶽廟欞星門以北的規模。再建築上據我們揣度,唐宋末期,由於農民起義對西嶽廟毀滅性的破壞,文物大多散失,除重修廟宇外,並無文物如石碑的保護、陳列性建築,加上傳說不如後代多,也不會有多少紀念性設施,故其範圍雖有欞星門以北的地方,但建築不過系前殿後寢等主要建築而已,遠不如後代的附屬建築多。明憲宗年間的這次大規模修建,廟制已是“前為堂,後為室,其間貫以縱屋連棟者五,左為神廚,右為神庫,堂之前左右為廊,凡八十四尺,其間為重門,重門之內右御香亭,古今碑石羅列於左右,西有屋一區,一棲道流;重門之外,又有後門,建重屋其上,巽、坤、維皆有角樓,大率凡屋一百八十七間”的宏偉建築了,已基本具有如今的規模,但和清代“敕修西嶽廟圖”碑所繪相比,尚少灝靈門、牌坊及萬壽閣等,其正殿和廊房規模也比後來小些。畢竟時代在發展,禮儀在完善,文物也在增多。

自成化年間大修之後,歷經60年,西嶽廟似乎經受不住人類頻繁的造訪、香火的衝擊和也許系西嶽神所興風雨的盤蝕,漸漸地傾頹了。對統治者來說,人民住的破點、吃的少點並不可怕,但諸神受些許“委屈”,也是不行的,因為禮儀乃治國之道,西嶽廟是其表現形式之一。無需向人民解釋,那些眾多的被統治者灌輸了大量神權思想的善男信女們是樂意為建西嶽廟而獻出自己血汗的。故嘉靖年間――大約嘉靖二十年(1541年)前後,對傾頹的西嶽廟又進行了“葺故重新,起圯植傾”的修葺。“百工雲集,應時而成。於是棟宇興隆,殿寢宏麗,藩嚴基峻,樓觀飛峙……”修建後的西嶽廟“有正殿五楹,殿後寢室各二楹,前為欞星門,七座頭門,五座國朝碑樓,東西旱船各二座,外為樓楹,連以角樓,凡間二百有奇”,增加了玉壘神荼殿兩座――即今靈宮殿玉冥王殿,七座頭門則指欞星門有屋七個,與今欞星門形制相同。比明憲宗時的廟制又有擴建,真各壯極華麗,若真有華岳神在,即便再“正直”,我看也不會不為之所動情而不對人類有所賜與。

大自然最愛和信神者開玩笑,明朝前期,儘管統治者抬高了華岳神的傳統地位,並且事無巨細地頻繁祭祀,又曾先後增修擴建廟舍殿宇,以使西嶽神更氣派、更舒適地享用人間香火,但明朝政府仍然不時遭受到瘟疫、水旱、地震等災害的襲擊――永樂九年疫癘,正統二年至六年春邊境地震,九年大旱,十年山西災疫,十一年又災疫,憲宗成化四年災沴,九年災荒,十三年又災沴,十八年修廟立碑,二十年又大旱,地震,二十三年大旱,宏治六年大旱,十四年正月地震,四月陝西地震……接踵而至的災害與頻繁的祭祀相互“輝映”,想來使人啼笑皆非,其中尤以陝西――西嶽神所主管的地方災害之多,系神靈對人間的懲罰,也就是沒有求得神的歡心,故災害愈多,祭祀也愈繁,程度也愈高。這大概也是西嶽廟建築越來越宏偉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原因。那么明嘉靖年間這次大修之後,是否“打點”下了西嶽廟而使之降福、降祿、降祥於統治者或人民了呢?

結果令崇拜它的統治者和它所有的善男信女們失望!

時隔這次大修僅14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二月十二日壬寅,“陝西、河南同時地震。自省地之漸重,至潼關而極,震聲如雷,渭南、華州、朝邑、三原、蒲州等處尤甚,或地裂泉涌,口有魚物,雞犬鳴吠,或城廓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出山阜,日脯地鏇,夜半月無光,星隕如雨。一月數屬,或累日震不止,西南軋軋有聲如萬車奔騰。民驚潰走,垣屋盡傾,知縣陳希元等罹變,河渭大泛,華岳終南山鳴,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地裂水涌人多墜於穴,自乙卯至己未震漸輕方止,自古災傷無此慘也。”

這如何解釋呢?如確有神災,大概不能說統治階級對華岳神禮數不周吧?若此,就可能系自然災害及其變化非華岳神所掌握了……不管怎樣,耗費這么多的人力、財力去修建這樣的建築,面對如此清楚不過的事實仍然強調他的治國之道、安邦之本的禮儀作用,是在是要令人然了。可悲的也正是如此,殘酷的現實並未使他們清醒。

嘉靖三十四年的大地震,西嶽廟並未因它系華岳神的廟宇而幸免於難,同樣被憤怒的大地所全部圯毀。此時已近明末,國力疲憊,災民又多。一時完全修復,國力不支;不修又意味著將冷落這無形的山神。於是嘉靖帝便採取了兩全其美的辦法;先修起了寢宮,好歹不算斷了西嶽神的香火,這已是嘉靖三十六(1557年)年的事了,又經過五年的積蓄,準備,到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又進行了一次大修,歷時兩年告成。修復後的西嶽廟有寢、殿、門、亭凡二百一十有二間,國沒想來不會被前次大修差多少。真是好一個嘉靖帝,有“志氣”,看來真是要與“地震之神”鬥爭到底了……但嘉靖以後各朝皇帝的日子並未好過多少。繼嘉靖以後的穆宗隆慶帝,嗣位自然是要告祭西嶽神的,然第二年(1568年)六月,陝西又發生了地震,再後的神宗萬曆帝(1572—1619年),思宗崇禎帝等,也都未免自然災害的襲擊,儘管神宗萬曆年間還在西嶽廟盡後處修建了萬壽閣,終於也阻擋不住李自成農民起義的烽火和滿清的凌厲攻勢,落了個末代皇帝崇禎自媒山,大明江山易人的下場。

有明一代凡276年,祭祀、修廟之舉遠遠超過歷代各朝,可謂虔誠之至,然頻繁的自然災害幾乎事伴隨著其祭祀、修廟活動而發生,二者堪稱孿生姊妹。直至明代的最後一個皇帝也未能弄明白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不管怎么說,有明一代將西嶽廟推向了它發展的高峰,這是應該肯定的。

滿清是中國歷史傷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以滿族為主要統治者的封建政權,他們從滅掉李自成“大順”農民政權伊始,顯然已接受了歷代少數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教訓,建立了嚴密的封建統治機構,吸收了中原漢政權的統治制度,在禮儀方面也毫未怠懈,繼續奉行儒家學說,即便在漢政權所崇奉的神靈上,也是全盤接受了漢族的傳統之神祀,並和十分重視禮儀鬼神之的明王朝相比,實有過之而無不及。表面上看來,他們這樣做使人不解,其實目的也是一個:借漢族—華夏之神以振滿清之威。

滿清對於西嶽廟,與明代一樣,逢事必祭告。水旱之災要祭(如順治十四年,康熙三十二年,三十五年,雍正十三年,乾隆四十年等自然災害);蕩平疆域、平定叛亂要祭(如康熙二十一年以疆域蕩平,遣內閣學士翁英祭西嶽,三十六年因寇平遣御使張鵬翮)祭西嶽,乾隆二十年以平定準葛爾叛亂遣使祭西嶽,四十一年平定金川遣使祭西嶽);甚至皇帝的生日、皇后加封號等也要祭西嶽(如康熙四十二年以“萬壽五旬”遣翰林院學士余志真祭西嶽,五十二年以“萬壽六旬”遣內閣學士查弼納祭西嶽;乾隆十四年,因皇太后晉號,遣使祭西嶽。十五年皇太后正位遣內閣學士額登布祭西嶽,二十七及三十七年,皇后生日晉加徽號,正月遣使祭西嶽),為女流祭西嶽在歷史上清代可能是首創。而推究起來,清代西嶽廟發展的高峰是始於康熙帝的。

傳說康熙生後從未見過他的父親。成人之後,不得不為自己的出身感到奇怪,忍不住便問其生母。他的母親名叫田禾,然他布知道。他母親見他已長大了,不好再瞞,無奈何告訴了他:“你的父親在西邊一個山上當道士。”至於原因卻未說。但康熙牢記於心,每有機會便尋找其父。

光陰似箭,轉眼到了康熙五十歲壽上。這年,康熙四十二年冬十月,康熙西巡狩至於華陰,看到華山,便想起他母親的話,遂產生了上山尋父之心,未能如願。只面對華山,默念一首詩,以寄其父,假如其父在山上的話。詩曰:

踟躕風霧阻蓬峰,未識雲台止水溶。

秦地山川聊一望,方輿獻畝盡三農。

兵民擁道心隨仗,文武攀轅淚滿容。

諒德何能衢壤樂,皆因歲久慶時雍。

在返京的途中,路經一座小廟,見一老道士正在灑掃庭院,觸景生情,他又想起了他父親,便進去和道士攀談起來。說東道西,天南海北,儘管康熙十分留意,仍無絲毫跡象表明他就是或他知道其父。最後老道忽然問他:“田禾好嗎?”可惜康熙不知其母此名,錯過了極好的認父機會。卻以為他在問地里的莊稼,便答道:“仰賴岳神庇佑,莊稼長得很好!”老道雖面呈喜色,但眼神卻暗淡了。康熙亦未看出,遂告辭而去。回京後,他把此事告訴拉他母親,並特意講了最後見老道所說的話,他母親自然驚喜的不可名狀,告訴康熙那個老道就是他的生父,因為她就叫田禾。他父親當年是因為追求、尋覓其愛妃董小宛而出走的……康熙聽了,追悔莫及,忙派人去找,雖只來去月余,已是人去廟空了。詳加迅問,知道士已死。康熙為了紀念其父,在小廟址上修建了西嶽廟。至今這個故事還在當地留傳,甚至當地不少認都認為西嶽廟乃康熙所建。

這個故事純屬附會,不必細考。但康熙四十二念於五十壽辰時遣臣祭西嶽,同年十月冬西巡狩至於華陰,確實到過西嶽廟祭祀西嶽神,目的可能時祈求延年益壽。他還命令陝西巡撫鄂海主持,重修了西嶽廟,康熙四十四年,御製“重修岳廟碑文”刊石於廟內,這卻是千真萬確的。那個康熙尋父的故事應附會於此。

清代對西嶽廟進行過三次比較大的修建,一是在康熙四十四年,因為“御製重修岳廟”碑無詳細記載,難知其詳。第二次大修是乾隆四十二年,因為西嶽神“近歲風調雨勻,屢昭靈應”,特別是陝西巡撫畢沅奏稱西嶽廟歲久傾頹,急需葺治,乾隆帝毫不猶豫便撥銀十二萬兩,讓畢沅酌情辦理,叮囑畢沅修西嶽廟“務俾工程堅固,廟貌鼎新。”畢沅主持修建後的西嶽廟已儼若一座富麗堂皇的皇宮,使西嶽廟發展到了歷史的最高峰。據《華陰縣誌》記載:“距廟半里許有坊曰太華山門。廟門外有琉璃影壁,棋盤街鐵旗桿二,下馬碑二,甬道,岳廟門,鐘樓,鼓樓,灝靈門,門上為灝靈樓,即五鳳樓,欞星門之西為古碑亭。唐明皇碑史稱其偉絕特囑,經兵燹斷壞已盡,今尚存四字,又唐宋以來殘碣計二百餘枚,乾隆四十三念,巡撫畢公建亭復之,護以石欄。又有宋碑亭,明太祖碑亭,神宗碑亭,提點碑,灝靈門兩翼有東西角門,門內有青牛樹,相傳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子系青牛於此。又有槐抱柏,柏抱槐,虬枝膠葛,偃蓋扶疏,皆數千年物,置石欄圍之。灝靈樓後為欞星門,再後為金城門。旁有祭器所,正中望仙橋,左右石橋二,橋下為池,引水注之。正殿曰灝靈殿,殿九楹,前有石坊,中曰‘尊嚴峻極’,左曰‘少昊之都’,右曰‘蓐收之府’。並右月台,東西竹檻,殿後為禮步門,寢宮,穿殿,配殿,兩翼司房。寢殿後有御書樓,後為萬壽閣。明神宗時道士席演魁建閣,後有游岳坊,平台藏經樓前,為呂祖堂,放生池。此則岳廟之勝概也。”

畢沅實無愧一個官吏加學者,他對西嶽廟建制的完善,尤其是所設古碑亭,刻“敕修西嶽廟圖”碑等,對保護西嶽廟的文物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我們研究西嶽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資料。難怪“西嶽廟”對畢沅是那樣青睞,真到了有求必應的地步。

乾隆四十二年,天下大旱,時到秋末,下種日子已過,霜降要來臨,須趕快下種。但地畝乾旱,農民盼雨心切,愁眉苦臉。祈天求雨,也不靈驗。正好畢沅西征凱鏇,從西安至潼關的途中看到了這些景象,心中十分焦急。走到華陰時,詳到了岳帝靈昭,便率領署下華陰縣令陸維垣和幾名隨從,用完素齋,足踏草鞋登山,到落雁峰後,就在金天宮(康熙時建)內竭誠祈禱,請神立即降雨,以救百姓。不知時因畢沅建廟有功,對神至誠?還是降福人類本就是岳神天職……就算岳神靈昭吧,果然降了三晝夜大雨,水量濃厚,陝西全省都分享到了豐美的甘雨。雨住天晴,畢沅才率眾下山,看到了沿村居民,不分老幼,雀躍歡呼,一片喜悅場面。此情此景,使畢沅感到,這都是仰賴皇上平日敬神心誠,愛民如子,勤於政事,至誠感神的結果,不然西陲郡縣何以連年來屢獲豐收?故他也想效法康熙題匾金天宮“露凝仙掌”的故事。奏請乾隆帝御書匾額,以答謝岳神澍蔭之美,並預言乾隆帝的御匾將和康熙帝的御匾先後對立,日月星熾都會為之增輝。乾隆帝本就愛好書法,到處題字,自然不肯錯過這個機會,便輕抒御腕,為西嶽神題寫了“岳蓮靈澍”的匾額,被置於御書房內。

清代皇帝,尤其自康熙以後,十分重視對西嶽神的禮敬,祭祀活動十分頻繁,大事如水旱之災、皇帝即位,小事如嬪妃晉後、皇帝有病……都要祭告,這大概也是其非華夏政權所決定的,然儘管如此,清王朝的統治自始至終都受到國民、尤其是漢族的威脅,直至康熙二十一年才“蕩平疆域”,接著乾隆二十年又發生了準葛爾叛亂,至乾隆二十五年才告平息,四十一年又有定金川之舉,嘉慶八年就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此波未平,鹹豐、同治年間又有捻軍及陝甘回民起義,對清廷打擊甚重。太平天國革命則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而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終於推翻了滿清統治。其中和西嶽廟關係較大的要算是同治年間的陝甘回民種族糾紛了。

清同治元年,陝甘回民不堪滿清王朝的殘酷統治,以回漢種族糾紛為導火線,發起了暴動。他們發展迅速,由數萬至百萬,以訊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官吏,陷城池,沉重打擊了滿清統治者,並於同治元年九月十六日燒毀了西嶽廟主要建築灝靈殿和五鳳樓,鏇又燒掉了萬壽閣。華岳神自身不保,看來也難顧及它的主要施主滿清王朝了,故朝廷派師討伐,也是久戰無功,反使回軍在戰鬥中愈益發展壯大了。到了同治五年,清廷的戰將左宗棠平粵歸來後,鏇即被派往西陲平亂。於同治六年入關,過華陰縣時,想先祭謁華岳神,以求得岳神庇佑。這大概是左宗棠屢戰屢勝的法寶之一吧!然沒曾想,西嶽廟已毀於戰火五年了。巍巍華山,高聳入雲,華山神何處去尋?無奈,左宗棠和巡撫劉典商議,重新修復西嶽廟,以召回西嶽神。命令華陰令總辦督促,立即開工。從同治六年十月至九年十月,歷經四年,將廟秀成,用銀兩萬九千多兩,用工十萬人次,其中包括金工、木目、石工、瓦工、漆工等。工堅質優,新廟惲堅完整,規制宏肅。此時邊陲“回亂”也已平息,在左宗棠看來,這無異是神奠民誠之故。他感神之“靈”,便寫下了“篆字碑”立於廟內,以示紀念,流傳至今。這是第二次對西嶽廟的大修。

滿清一代與明朝一樣,十分重視對西嶽廟的修建,所不同的是,明朝的祭祀活動幾乎始終伴隨著自然災害,而滿清的自然災害相對少些,岳神對其祈求也時時顯“靈”,但清朝的祭祀活動主要伴隨著民族鬥爭與階級鬥爭。光緒四年冬(1878年),在外強入侵,內部政治鬥爭繁複的境況下,亦未忘記西嶽神的庇佑作用,在左宗棠修建的基礎上,又修復了廟內的萬壽閣,並補修了御書房、望河樓、五聖祠、兩角樓、放生池等,使西嶽廟又煥發了它的青春。這也可謂滿清王朝在苟延殘喘之餘,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個小小的貢獻吧!

辛亥革命之後

――西嶽廟的衰落時期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文化運動的號角使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封建社會賴以統治的專制主義、神權思想被憤怒的人們拋於九霄雲外。自然,統治者依賴的思想基礎――儒家思想也一時被人們所棄。然而,中華大地上空的烏雲仍未散盡,帝國主義列強仍在肆虐中國人民,各軍閥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亦未停止。連年的混戰,使人們無暇去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驕傲河遺憾,更無暇有意識地去保護那些隨時都有被戰火吞沒的文化遺產。西嶽廟自光緒年間修補後,很快從其發展的高峰跌落,被罩入戰火的風雲之中。

1932年,國民黨駐軍馮玉祥部駐進了封建社會的神靈聖地――西嶽廟。昔日只有皇帝或其派遣大員方能涉足的地方,成了兵營;昔日莊嚴肅穆、香火燎繞的岳神殿宇,成了兵工廠;昔日藏經的萬壽閣,成了彈藥倉庫……多么奇妙的變化呀!這無疑是人類的進步了,標誌著民主思想已深入人心,而封建迷信再也難以愚弄人們了。但由於意外的原因,萬壽閣彈藥庫失火,並使萬壽閣瞬間成了廢墟……將本來系西嶽神享受人間香火的地方作為了兵工廠和彈藥庫,對西嶽神賴說,對付古代的刀槍劍戟是無所不能,但對付現代化武器卻未必然了,故隨著這聲巨響,西嶽神或已粉身碎骨,或嚇得遠遁人跡罕至的地方了,反正至今未見。處於和平時代的我們,只能站在西嶽廟的座座遺址面前,遙想它昔日的雄姿,思索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關係了……

傳說

提起西嶽廟,當地民眾都用“先有海甘寺,後有雪映宮”這兩句地方風物諺語,傳達著這座形似首都故宮的建築往事。

據記載,遠在西周時,這裡就是天子巡狩和祭祀山川的垣址。而大興土木,則始於漢武帝。距今已有兩千一百多年了。

相傳,當時建筑西岳廟的監造史,接到武帝的聖旨後,出了一道招收人材的榜文。應召而來的有木匠、瓦匠、石匠、畫師等,紛紛紜紜,人材濟濟。其中有一位白眉毛, 白鬍子老漢,人們不知他姓啥叫啥,只知他是魯國人,所以,都稱他魯老師傅。

修建的人員有了,在哪塊地上修建呢?大夥都沒有個成熟的意見。當時正是大熱天,一天,忽然起了一陣狂風。狂風過後,從華山上湧來了團團陰雲。陰雲乍到,紛紛揚揚的雪片就飄起來了。大約下了有半個時辰,風停了,雲散了,地面上蓋了厚厚一層雪。雪地里,只見一隻兔子跑來跑去。跑了一陣後,兔子不見了。人們走過去一看,兔子跑出的痕跡,竟是一幅線條清晰、美觀大方的建築圖!於是,大家就把它記了下來。據說,這就是西嶽廟興建圖的來歷。圖樣有了,雪也融化了,地面上又出現了一塊黑黝黝的大石頭。這也是過去沒有見過的怪觀象。

地基工程開始後,大家先去搬那塊阻礙工程的石頭,誰知越刨越大。魯老頭兒一看,說:“何不捨遠求近,就地開鑿工程用的石頭呢?”大家一聽,心裡豁然開朗,都說有理。於是,就按需要鑿起來。石方鑿夠了,石頭也完了。

石方有了,還得有大量的木材。可是,附近的山上,都是些不合格的的對節松,到哪裡去找這么多的木材呢?大家被難住了。就在人們正犯愁時,聽到西方天空傳來了“叮、叮、叮”的伐木聲和樹倒下去的聲音。人們還清楚地聽到有人在問:“夠了沒有?夠了沒有?”一天,這種重複的聲音,又在問了。魯老頭兒煞有其事地回答了一聲:“夠了!”奇怪,從此,天空里的一切聲音,都聽不見了。

不久的一天,忽然,狂風大作,天空里濃雲滾滾,電閃雷鳴,大雨劈頭蓋腦地澆了下來。大雨過後,滾滾的浪頭自西而來,浪中捲來了大量的檜松等木材。大的有好幾圍粗,小的不滿半尺。那洶湧的浪頭,到陰晉城(六國時的一座古城)西北角下,不見了。可是,一批大大小小的木材,橫七豎八地堆滿一地。這究竟是哪裡來酌這些木材呢?誰也弄不清。而木材堆摞的那個地方,旁邊有個村子就叫“平洛村”。相傳,在乎洛村城外,有個“海眼”,它和東海相通,當年的洪水,就是從那個海眼裡流得東海去了。

大小圓木,堆滿一地,人們看到都很驚奇,也很喜歡!有的人就暗暗地搬去幾根,可是,每根木頭的兩端都有個“岳”字,把木頭鋸掉一段,還是個“岳”字。人們這才意識到,這是神仙專為修建西嶽廟送來的木材。誰也不敢用了,又悄悄地都送了回來。

魯老頭兒看到這些木材,神采奕奕,如釋重負。他整日價拿著墨繩,曲尺在木堆中量呀畫呀。每到一根木頭前,他仔細一打量,胸有成竹地一量,一划,註明用處。大家就按他劃的線,去剔、鑿,鋸、刨,架起了一座又一座富麗堂皇、雄偉壯觀的殿宇。

在建造中,有位富有經驗的老師傅,看到大家對魯老頭兒那樣尊重,而對自己卻有點冷漠,心裡很不自在。於是,他日夜苦思,精心繪製,畫出了一張別具一格的建築圖。監造史看了後,把魯老頭兒備好的一堆木材交給他,叫他修建。他就興致勃勃地帶領著大家幹起來。經過數十日的苦心營造,一座新的彩坊落成了。大家細心一看,既粗劣,又彆扭,與整個建築很不協調,而且餘下了一大半木料。這時發現有根木頭上寫著:“勝吾者,添木三根,不勝吾者,減木大半。”監造史得知後,叫他拆掉,又讓魯老頭兒重新修建。結果,新建的彩坊,既美觀又大方,而且與整個建築韻味一致,相互輝映。人人看了,都讚不絕口。那位老頭兒,再也不敢班門弄斧了。

一天,這位老頭兒懷著一顆羞愧之心,去營造一個更大的殿宇。誰知,竟把一根唯一的大棟木截壞了。他失掉了主意,悶坐家中,準備受責。他的老伴看到他那苦悶的神情,就特意給他燒了兩條他最喜歡吃的鮮魚,端來放在他的面前。可是,他哪有心思去動呢。這時,魯老頭兒忽然走進門來。他見這位人人尊敬的魯老頭兒來到了,就忙去屋裡篩酒。酒端來了,魯老頭兒不見了,而桌上象孩子玩耍似的,在一根筷子的兩端,對插著兩條燒魚。他一見,那鬱積在心頭上的陰去,一下子驅散了!他立即跑進工場,雕鑿了兩個“魚墩”(古建築楹柱上端的花墩),墩上柱頭,把那根截短了的大棟木架上去。新架的棟木,堅固美觀,別出一格,大家都讚不絕口。

西嶽廟建成後,勒了一塊石碑,銘文於上。一天,大家把兩丈多高的巨碑。豎立到貝質的背上。可是,剩下數千斤重的碑帽子,再也無力戴上去了。大家思來想去,沒有個好辦法。有人就問在旁的魯老頭兒。老頭兒捋著鬍鬚,哈哈大笑地說:“我老了,土都要擁到脖子跟了,還有那份力氣?”說罷,拂袖而去。老頭兒走後,大家思忖起他的話來……忽然,有人說:“魯老師傅,不是明白地告訴我們,把土擁到碑碑子,然後再踏上去,戴碑帽子嗎?”這一說,一下子捅開了大家的心竅,碑冒子終於戴上了。

工藝複雜、結構嚴謹、氣勢宏偉的一群宮殿竣工了。木料,石方也用完了。築起的殿宇,它的圖形來自雪中,人們都叫它“雪映宮”。實際它的名字叫“集靈宮”,魏文帝時又改名“西嶽廟”。而它的毗鄰那座舊有的殿宇,則叫“海甘寺”。意思是:海洋的洪水,是從那裡鑽入地心的。

現在的西嶽廟,有長約一千五百米的磚砌城垣。城垣內檐牙高啄,楹柱迴廊金碧輝煌,氣勢宏偉的灝靈殿,玲瓏透剔,亭亭玉立,疏密適度,相互輝映的御碑樓,龍飛鳳舞,群仙環繞,精雕細琢;式樣古樸的石碑坊飛檐彩棟,騰空而起,玉階重扉,別具一格的欞星門,以及石雕玉琢、翠欄拱身,金葉浮護、玉帶飄香的金水橋等名勝建築,都是明代根據歷代所建相繼修葺的。這些建築,工藝精湛、結構嚴謹,既距又細、形體各一,是古典建築藝術的佳作,是偉大祖國文化遺產的珍品。

參觀須知

景點類型:古寺廟

景點位置:華陰市城東2.5公里處,距華山8公里。

交通:乘車至華山後再轉乘當地旅遊車;或在城東客運站乘車前往。

門票: 旺季30元(3月-11月),淡季15元(12月-次年2月)

門票優惠:學生半價(需學生證),軍人免費(需軍官證、士兵證),殘疾人免費(需殘廢證),老年人70歲以上全免、70歲以下半價(需壽星證、身份證),兒童免費(需隨父母參觀,1.2 米以下)

渭南旅遊投訴電話:0913-2109529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家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地理位置

西嶽廟西嶽廟

地址:渭南市華陰岳廟街東南端

華陰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華陰市因西嶽華山雄居境內而得名,地處陝西省關中盆地南部,“八百里秦川”東端,渭河流域下游。東至潼關,西臨華縣,南依秦嶺與洛南接壤,北臨渭河與大荔相望。
景點華山;西嶽廟;華岳廟;玉泉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