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四姐[10]

黃四姐[10]
黃四姐[10]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四姐》是在恩施州廣泛流傳的土家族民歌經典,它以喜花鼓的明快節奏和生動歡樂的情愛內容,表現了青年男女互相愛慕追求、饋贈定情信物的情節,被譽為中國民歌中鮮艷盛開的奇葩,經歷百年而不衰。解放後曾多次被省州縣文藝工作者改編,1980年後曾被灌製成錄音帶在全國發行。隨著時代的變遷,《黃四姐》的歌詞不斷的演變更新,顯示出無窮的魅力和蓬勃的生機。

基本信息

民歌來源

老人即興演唱黃四姐老人即興演唱黃四姐
民歌《黃四姐》至今已傳唱150多年,起源於建始縣三里鄉,是抗戰時期“省立六高”所在地。
《黃四姐》民歌為民眾喜聞樂見,自娛性很強,表演者為一男一女或二男二女,演唱時配以簡單的舞蹈,以風趣詼諧的表演腔調和表演動作表現土家人對婚戀的開明態度。
建始高坪、三里、紅岩是恩施州通往宜昌的門戶,早在清雍正七年(1729年),高坪、三里和紅岩就已出現市肆,商業一度繁榮。清末,一批漢幫客商每年春秋兩季從宜昌、沙市、武漢等地來販賣洋布、針線、絲帕、裹腿、頭繩等商品,在施南府境內肩扛布匹,手搖鈴鼓,走街串巷叫賣,或下鄉趕場,深入到農家屋場兜售貨物。
很早以前,三里老村寨子就居住著120多戶黃氏家族。一天,來了個俊俏的外地貨郎哥,黃氏眾姐妹圍住他要買針頭線腦,貨郎哥非常樂意,日後便隔三差五來寨子,慢慢與黃氏姐妹相熟。貨郎哥時常打情罵俏挑逗黃氏姐妹,其中一個姑娘叫黃麼姑,在家中排行第四,長得漂亮水靈,貨郎哥特別歡喜。一來二去,黃麼姑也對貨郎哥產生了愛慕之情,不久,兩人相愛結婚。
爾後,人們便把貨郎哥送給黃麼姑定情物這一段編成喜花鼓《貨郎哥》傳唱。他們婚後得子辦喜酒慶賀,前來賀喜的親友又將《貨郎哥》改編成《黃四姐》。絲帕子在恩施地區出現大約就在這一時期,這無疑為民間文藝提供了題材和靈感,也賦予《黃四姐》強烈的地域色彩和深厚的民族底蘊。
《喜花鼓》因生孩子“整酒賀喜時舞蹈狂歡”而得名。土家族人把人的出生看作頭等大事,土家姑娘出嫁後生育兒女,雙方家族皆大歡喜,定下“整酒賀喜”吉日隆重慶賀(又稱“整祝米酒”)。“整酒賀喜”吉日夜,人們酒足飯飽後聚在一起,沒那么多床鋪睡覺,為了度過五更長夜,客人們便與族鄰、妯娌們嘲弄嬉戲,拿著草帽、蒲扇,或在灶洞鍋底摸一手黑鍋菸灰,把孩子的外婆、舅母、姨媽抹成花臉,拉拉扯扯走到堂屋,又唱又跳打起花鼓子來。大家互相戲弄,邊唱邊舞,根據歌詞內容和旋律節奏,輕鬆活潑地表演起來,在優美動聽的歌聲和歡笑聲中迎來黎明曙光。
喜花鼓《黃四姐》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引起了世人的關注,代代土家人千錘百鍊地演唱,逐漸變成了“花鼓戲”,最終形成《黃四姐》、《鬧五更》等30多首喜花鼓民歌,其中以生動、歡快、雋永的《黃四姐》最為優秀,成為逢宴必唱的歌曲。
由於《黃四姐》易記、上口、幽默、風趣,鄉親們有時在田間地頭也即興唱起《黃四姐》。從第一代傳人黃齊興到現在的黃宗界、黃宗定、黃宗平等,《黃四姐》已有八代傳人。

表演形式

感受現代版歌舞《黃四姐》感受現代版歌舞《黃四姐》
“(男唱)黃四姐!(女唱)你喊啥子?(男)我給你送根絲帕子。(女)我要你根絲帕子幹啥子?(男)戴在妹頭上,行路又好看,坐著有人瞧,我的個嬌嬌舍。(女)哎呀我的哥,你送上這么多。(男)東西送得少些舍,你不要這么說……”
優美襯詞的烘托,灑脫潑辣的抒懷,唱白夾雜,歌舞並舉,構成了《黃四姐》獨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建始縣多年從事音樂研究的文世昌說:“《黃四姐》屬平腔唱法,詞曲通俗,演唱形式簡單,容易被民眾所接受,歌詞具有動人、熱情、奔放的藝術感染力。”歌中巧妙運用虛詞,如“啥子兒”、“要得嘛”、“喔”、“哇”等,與曲調結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使民歌更加生動活潑,更加突出土家族的特點。優美的山民歌題材,邊唱邊跳邊創作的表演形式,美妙雋永的虛詞活用,構成了《黃四姐》無與倫比的藝術特點。
《黃四姐》有三種傳承方式:一是家族傳承,二是鄉親傳承,三是文化人士挖掘傳承。以三里老村黃家大屋場為中心,由彥高公和黃四姐父女的數代直系後裔代代演唱相傳,黃家屋場附近3個村民小組的黃氏村民人人會唱《黃四姐》,演唱風格各不相同。
據了解,解放初期,建始縣三里鄉大牌村村民張宗步等6位民間歌手,利用春節玩獅燈、採蓮船的機會,將《黃四姐》從老村傳到大牌、高坪、紅岩等地。一傳十,十傳百,《黃四姐》逐漸傳遍建始,傳到巴東及宜昌長陽等地。據三里老人吳光清介紹,辛亥革命時期,黃家的一個女兒遠嫁長陽,將《黃四姐》也傳到了她居住的土家山寨。
隨著喜花鼓《黃四姐》在建始各地廣泛傳唱,民間歌手也以不同形式進行改編。改編後的喜花鼓調有《鬧五更》、《黃四姐》、《探男歌》、《貨郎歌》、《螃蟹歌》、《單身漢歌》、《青蛙歌》、《結婚歌》、《十送》、《十繡》、《十愛》、《十寫》、《十想》、《猜字歌》等30多首,尤以《黃四姐》著名。

民歌傳唱

《黃四姐》走向全國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崔珍珍,三里鄉河水坪人,從小會唱《黃四姐》。1958年,她在建始三中(三里)讀書,學校組織文藝節目參加縣裡“八一”建軍節匯演,年僅15歲的崔珍珍與搭檔張建東聯唱《黃四姐》。《黃四姐》首次在建始縣城亮相,引起了州、縣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1958年,文藝工作者王華英悉心整理《黃四姐》,由三里鄉老村村藝人嚴欽秀、張前香等兩男兩女對唱對跳,《黃四姐》唱響恩施,繼而在省城大放異彩。此後,《黃四姐》迅速傳遍全國。
1958年10月,嚴欽秀、張前香、崔珍珍、孫德宣赴武漢演出,《黃四姐》在省城武漢洪山禮堂大放異彩。
上世紀六十年代,孫友維、汪啟武、劉必界、李德英、熊軍三等人,對喜花鼓《黃四姐》的曲、詞和舞蹈動作進行改編,由單一的男女對唱對跳改編成有序曲、舞曲、領唱、對唱曲和結束曲的情歌表演唱,演員達10多人。縣文工團在全縣各鄉鎮、村巡迴演出,並錄製成錄音帶送州、省播放。
“《黃四姐》是恩施州一首極具土家族風情的民歌,其內涵和外延十分豐富,確切地說,《黃四姐》是張揚土家族民族個性的一種人文現象。”今年67歲的建始縣原文工團團長、縣文體局副局長孫友維說。

發展

1964年10月20日,《黃四姐》傳唱到湖北省會武漢。
1977年7月,建始縣業餘劇團代表恩施地區赴省演出,《黃四姐》獲湖北省“優秀文藝獎”。
“文革”期間,《黃四姐》等一批優秀民歌被迫停演。1983年恩施自治州成立時,縣文工團組織挖掘整理建始民間歌舞,三里鄉的《黃四姐》與茅田鄉的《車車燈》、長梁鄉的《絲弦鑼鼓》等節目參演建州文藝晚會,《黃四姐》受到特別青睞。此後,《黃四姐》作為建始的保留節目,在雲南、貴州、重慶等地演出。
《黃四姐》被央視錄製成民族風情片,2002年11月20日在西部頻道“黃金旅遊線”播出。2005年央視春節文藝晚會,建始歌手文建華演唱《黃四姐》。
2005年,恩施州政府將《黃四姐》起源地建始縣三里鄉老村村定為20個“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之一,重點保護以《黃四姐》為代表的喜花鼓。
2005年7月11日,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民歌·中國》對《黃四姐》的發源和藝術進行介紹。同年8月,建始縣文工團更名為黃四姐歌舞團。
2005年7月,新浪網將喜花鼓《黃四姐》製作成TV,目前點擊人次突破了1000萬。
2006年5月,央視音樂頻道編導張、姚潔2人深入到“黃四姐”故居———三里鄉老村村九組黃家大屋場,對百餘名《黃四姐》山民歌手現場採訪,錄成30分鐘的音樂專題片《民歌黃四姐》,7月20日晚在央視音樂頻道“民歌博物館”欄目播出。
2006年9月29日,三里農民歌手黃宗平、龍雙英帶著打杵子、花背簍、貨郎鼓和民族服裝等道具,參加央視“原生態民歌民舞《黃四姐》”節目錄製。兩人合作表演的原汁原味的《黃四姐》被央視選中,10月在“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盛典專欄播出。

歌詞內容

男:黃四姐
女:你喊啥子?
男:我給你送一個絲帕子
女:要你一個絲帕子幹啥子?
男:戴在妹手上,行路又好看,做客有人瞧,我的乾妹子
男:黃四姐
女:你喊啥子?
男:我給你送一根金簪子
女:要你一根金簪子幹啥子?
男:插在妹頭上,行路又好看,做客有人瞧,我的乾妹子
男:黃四姐
女:你喊啥子?
男:我給你送一件綢衫子
女:要你一件綢衫子幹啥子?
男:穿在妹身上,行路又好看,做客有人瞧,我的乾妹子
男:黃四姐
女:你喊啥子?
男:我給你送一對金戒指
女:要你一對金戒指幹啥子?
男:戴在妹手上,行路又好看,做客有人瞧,我的乾妹子
男:黃四姐
女:你喊啥子?
男:我給你送一雙絲襪子
女:要你一雙絲襪子幹啥子?
男:穿在妹腳上,行路又好看,做客有人瞧,我的乾妹子
女:哎呀我的哥,你送上這么多!
男:東西這個少了些,你不要這么說。

湖北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