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年代 | 上級機構 | 本機構 | 下轄機構 |
上古 | 廩君國 | ||
唐虞、夏、商 | 荊、梁二州之域 | ||
周 | 夔子國地 | ||
春秋 | 巴子國地 | ||
戰國、秦、楚 | 巫郡 | ||
秦代 | 黔中郡 | ||
漢代 | 南郡 | ||
三國(吳) | 荊州 | 建平郡 | 沙渠、信陵、建始 |
晉代 | 荊州 | 建平郡 | 沙渠、建始 |
宋代 | 荊州 | 建平郡 | 沙渠、建始 |
梁 | 荊州 | 宜都郡 | 宜昌 |
後周 | 施州清江江州 | 鹽水、烏飛 | |
資田郡亭州業州 | |||
隋代(開皇) | 荊州總管 | 清江郡、津州 | 清江、鹽水、開夷、建始 |
(大業) | 清江郡改為庸州 | 巴山 | |
(義寧) | 開夷 | ||
唐代(開元) | 江南道黔中採訪使 | 清江郡 | 清江、建始 |
(天寶) | 清化郡 | ||
(乾元) | 施州 | ||
宋代 | 夔州路 | 施州清江郡 | 清江、建始、羈縻懿州 |
羈縻安定州 | |||
元代 | 四川省夔州路 | 施州 | 清江、建始、都元帥一、軍民府二、千戶一、土司七 |
明代 | 湖廣都司 | 荊州府施州衛 | 五所、二十五土司 |
清代(康熙) | 湖廣 | 荊州府施州衛 | 十八土司 |
(雍正六年) | 湖廣湖北 | 直隸歸州 | 改施州衛為恩施縣,土司仍舊 |
(雍正十三年) | 施南府 | ||
(乾隆元年) | 施南府 | 恩施縣(附郭),改十五土司為宣恩、來鳳、鹹豐、利川4縣,建始自夔州府來屬,共6縣。 |
地理
據雍正年間所修會典,湖北承宣布政使管轄16土司,除容美宣慰司後來改為鶴峰州外,其餘15土司皆改為施南府疆域:
宣撫司4個:施南土司、散毛土司、忠峒土司、忠建土司;
安撫司7個:東鄉土司、忠孝土司、金峒土司、忠路土司、高羅土司、大旺土司、龍潭土司;
長官司4個:唐崖土司、木冊土司、蠟壁土司、東流土司。
繪製於 康熙年間的《皇輿全攬圖》清晰記載了施州衛下轄土司的地理分布情況。土司幾乎全部分布於清江幹流以南,集中在忠建河、唐崖河、酉水流域;明史中著墨甚少的一些土司出現在了清初的版圖之中,如沙溪司、東流司、漫水司等;作為牽制土司的衛所,施州衛、大田所、支羅所鼎足而立。
清同治時期的施南府地圖:
施南府隸屬於湖北布政司,在省城西南1987里、至京師3700里。
東抵宜昌府之鶴峰州大崖屋交界,距府城220里;東南抵湖南永順府龍山縣殷家壩交界,距府城275里;南抵永順府龍山縣七寨交界,距府城430里;西南抵四川黔江縣高家山交界,距府城360里;西抵四川夔府萬縣龍駒壩交界,距府城218里;西北抵四川石柱廳交界,距府城560里;北抵四川夔州府巫山縣五龍觀交界,距府城335里;東北抵宜昌府巴東縣三尖觀交界,距府城225里。
府域東西距538里、南北距765里。
下轄六縣:恩施縣(附郭)、宣恩縣(府南90里)、來鳳縣(府南270里)、鹹豐縣(府西240里)、利川縣(府西北180里)、建始縣(府東120里)。
民國時期的施南地區地圖:
人口
道光十二年(1832年):118795戶、902123人。
同治十年(1871年):180685戶、1078838人。
文化
祠廟寺觀
恩施縣——
城隍廟、火神廟、馬王廟、昭忠祠、武侯祠、童公祠、陳孝子祠。
圓通寺(洪武十四年建)、元妙觀、三官祠、魁星樓(嘉慶三年建)、西陵宮、巧聖宮、巴公祠、東嶽廟、天后宮、三義宮、郡王宮、水滸廟、開元寺(唐時建、宋淳熙四年重修)、張王廟、五通廟、仁壽宮、南嶽廟、白馬廟、二郎廟(祭祀李冰父子)、萬壽宮、向王廟(歸州有東陽人向輔,隋大業初屢次顯靈,土人祭祀之。施州此廟不知建何時,康熙年間守備賈進才重修)、桓侯廟、帝主宮、白衣庵、永福廟、石佛寺、三聖宮、烏雲觀、雲台觀、龍尖山寺、青峰寺、普濟寺、大和觀、三龍寺、雲台觀、龍居寺、玉峰山寺、竹王祠、通明庵、江口寺、倦飛庵、真武廟、禹王宮、黑神廟、磨嵯神廟、大興庵、金鳳山寺、朝陽觀、觀音閣、青龍觀、觀音寺、回龍寺、望州觀、青雲觀、白雲觀、紫雲觀、寶平觀。
宣恩縣——
城隍廟、火神廟、昭忠祠、田太翁祠(在高羅司,太翁本司峒長,初土人不知耕鑿之利,太翁教之闢田采杉,土人立祠祀之)
萬壽宮、禹王宮、魁星樓、南嶽宮、節孝祠、蕭曹祠、財神廟、太白祠、張王廟、天王廟、觀音殿、青龍寺、呂祖寺、馬鞍山寺、獅子岩寺、靈岩山寺、回龍寺、福興寺、東門關寺、朝陽觀、佛潭寺、南禪寺。
來鳳縣——
城隍廟、火神廟、昭忠祠、王公祠(在城內碧秋巷,祭祀殉難知縣王頌三,同治二年知縣任廷槐奉文修)、天王廟。
朱文公祠(即仰止書院,舉人曾有光倡建)、東嶽宮、張公祠(乾隆年邑人公建,祭祀知縣太康張公沖,為民興水利者)、王公祠、禹王宮、許真君廟、天后宮、魁星樓、鳴鳳樓、靈宮廟、雷神廟、財神廟、水府廟、川主廟(祭祀李冰父子)、魯班廟、張王廟(相傳昭烈入蜀,命桓侯招撫峒蠻,故歷來土司祀之甚謹)、黑神廟(祭祀唐睢陽殉難南將軍霽雲)、飛山廟(祭祀唐誠州刺史楊再思)、三撫宮(相傳為三姓土司有惠政,民不能忘,故祭祀之)、乾元寺、大觀寺、仙佛寺、興隆庵(明散毛土司建)、祖師殿、祖元寺、觀音閣、回龍觀、飛來閣、雲台寺、定雲庵、玉皇閣、秦古寺、鳳凰庵、龍鳳觀。
鹹豐縣——
城隍廟、火神廟、馬王廟、天王廟。
萬壽宮、軒轅宮、禹王宮、奎星閣、雷祖廟、東嶽宮、三義廟、張爺廟、川主廟、地主宮、山主宮、三閭宮、三撫廟、巧聖宮、轄神廟、財神廟、鎮江廟、八角廟、五通廟、晏公祠、興國寺、觀音寺、延真觀、回龍寺、黑池寺、虎溪寺、尖山寺、靜樂寺、無邊寺、龍洞寺、鐵牌寺、朝陽寺、元武寺、大寺堂、興隆寺、把水寺、白岩庵、板橋寺、靈珠觀、海潮寺、天橋寺、玉泉山寺、靈山寺、道宏山寺、龍泉寺、靜竹寺、迎水寺。
利川縣——
城隍廟、馬王廟、火神廟。
萬壽宮、禹王宮、軒轅廟、帝王宮、萬天宮、羅祖廟、巧聖宮、天后宮、南華宮、財神廟、桓侯廟、麻衣庵、觀音閣、壽佛宮、岩洞寺、把水寺、雙溪寺、毛坪寺、雙峰寺、金字山寺、滴水岩寺、團包寺、鍾靈山寺、回龍寺、歸源寺、核桃寺、金沙寺、翔鳳寺、報國寺、鐵爐寨寺、朝陽寺、石峰寺、觀音寺、潮音寺、五龍寺、楚藩寺、興隆寺、福田寺。
建始縣——
城隍廟、火神廟、龍神廟。
禹王宮、萬壽宮、東嶽宮、泰山廟、三義宮、張爺廟、二郎廟、天后宮、蠶神廟、藥王廟、漢王廟、伍爺廟、八卦廟、財神廟、晏公廟、觀音閣、回龍寺、永興寺、永壽庵、朝陽觀、玉皇閣、雲霧觀、天鳶觀、石柱觀(明嘉靖年建)、普恩寺、奎文觀、石門寺、五閻廟、祖師殿、飛仙寺、萬峰觀、興隆寺、鷹嘴觀、潮水寺、牛家觀、青龍寺、雲台觀、五通廟、鳳尾觀、開元寺、下壩寺、天通觀、大紅觀、小紅觀、興隆寺、白雲寺、玉洪觀、府行寺、復興寺、雲台觀、林同寺、水晶宮。
此外,施南府巫醫比較流行。(清)摶沙拙老 《閒處光陰》卷下:“(湖北施南府)人率信巫而好訟﹐凡家有病者﹐即延巫作醮﹐鑼鼓喧鳴﹐徹夜不止﹐名曰跳端。”
節日
元旦焚香燭祭祀祖先,擇吉時吉方,舉家出天行至各神廟燒香。親族交相拜賀,閉門三日,謂之“閉財門”。
上九後,鄉城有龍燈戲,雜以獅象鱗魚,競出驅疫,至元宵止。元宵食湯圓,近冢家家送燈,遠望之如繁星,是夜燈火花爆達旦不休。
驚蟄前夕,畫灰於地,像弓矢,謂之“射蟲”。
五月五日,懸掛蒲艾於門,飲雄黃酒,以雄黃點小兒額及手足心,采百草熬湯洗澡,搗蒜和雄黃水遍灑門戶及牆陰,以辟蟲。俗以是日為小端陽,十五為大端陽,是日競渡龍舟,十五日尤盛。
六月六日,曬衣服書畫。
中元節前,以紙線封包或以金銀錠裝籠,書祖先各名諱,所謂“清明記墳、中元記名”。祭於中庭,男女上食如生三日,焚之於外各廟。做盂蘭會,賑濟無主孤魂,放蓮燈於江,又以香蘸油遍爇山徑,謂之“路燭”。
八月中秋,無子者之親友夜晚去鄰居菜園盜竊南瓜,用紅綾裹著並奏鼓樂,稱為“送瓜”,取其多生男孩的意思。
十二月二十三日,夜晚祭祀灶神,戒妄言。二十四日曰“小年”,也叫“小除日”,打掃屋舍,親友相饋贈,叫“送年節”。除日闔家聚餐,叫“團年”。
特色飲食
土人以油炸花米、豆乾、芝麻、黃豆這些和茶作湯,名叫“油茶”,客人來了就以此獻之致敬,宣恩、鹹豐、來鳳三縣旅店中還有專門賣此為生的。
鄉俗以冬初煮高粱,釀瓮中,次年夏天灌以水,插竹管於瓮,口吸之,稱之為“咂酒”。
軍備
明洪武初設定施州衛指揮使司,軍隊數額4679名。
康熙三年廢指揮千百戶,設營制,游守各一員,管轄馬步戰守兵542名。
乾隆元年廢施州衛,設施南協副將一員,統兵1577名。
遺蹟
現恩施明清城樓城牆僅殘存數段:東門——北至恩施市中醫院職工食堂,南至市棉織廠,保存較好;西門——北至西后街26號,南至學田巷13號,保存最為完整;南門——西至學田巷12號,東至城鄉街13號,保存較好;北門——東至四維街2號,西至勝利巷14號,殘留甚少。另外,西、南城門上“金華”“朝陽”等字尚清晰可認。
太守文公德政碑。是施南府士民為施南府知府(即太守)文麟(號心存,漢軍旗正藍旗,原籍奉天府鐵嶺縣)立的。立於光緒三十年,位於城隍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