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地位
形態特徵
子實體大或較大。菌蓋直徑10-15cm,初球形,扁半球形,後平展,淡黃色,具平伏的褐色細鱗片,形似麻點。菌肉白色,厚。菌褶初近白色,漸變為粉紅色到黑褐色,密,離生,不等長。菌柄長6-8cm,粗1.5-2.5cm,白色,具淡黃色細鱗片,內部鬆軟到中實,基部稍膨大,向上漸細。菌環單層,白色,膜質,較大而厚,生菌柄中部至上部,不易脫落。孢子印深褐色。孢子褐色、光滑,廣橢圓形到橢圓形,7-9μm×5.5-6μm。褶緣囊體黃色,棒狀,叢生到柵欄狀排列,22-31.6μm×8-9.5μm。
分布範圍
新疆、吉林、西藏、山西、內蒙古、甘肅、四川、青海等地區。春到秋季於草原上單生到群生。
提高品質
食用菌的品質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慾望,也是很多種植者關心的,這裡介紹一種土方法如何提高食用菌品質,只要使用金寶貝食用菌培養料發酵劑,利用金寶貝發酵食用菌培養料,有益功能微生物呈幾何級數大量和快速繁殖(24小時能達272個),產生高溫高熱,可快速殺死大多數危害食用菌的害蟲、蟲卵及雜菌;功能微生物繁殖過程中形成有益微生物“優勢菌群”,形成以“菌”(有益菌)制(抑制)“菌”(有害菌)的生態保護屏障機制;並能大量分泌酶、抗生素等代謝產物,多方面綜合抑制雜菌生長繁殖;大大減少了化學殺蟲劑、殺菌劑的使用,全面提高了食用菌的口感、風味、外觀等品質,提高產品品級。在北京、上海、天津、徐州、高郵、大連、成都、寧波、瀋陽、哈爾濱、廣州、南寧、海南、重慶、烏魯木齊等三十幾個省市推廣很快,正打入英、澳、敘等國際市場。節省辦法
以往食用菌栽培生產,主要以樹木作栽培原料,經過近年的科研生產實踐證明,以草類替代樹木原料栽培食用菌,不僅保護了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還有利於農作物下腳料和豐富的野草資源得到綜合利用,降低了生產成本,並獲得很好的經濟效益。所謂草類資源材料,是指山上的芒萁、五節芒、茅草、蘆葦等野草及農作物下腳料的稻草、玉米稈、甘蔗渣、豆稈、花生藤等。
1、草類原料的收集和處理一是在農作物收穫季節,注意把稻草、玉米稈、豆稈、麥稈、甘蔗渣、花生藤等收集曬乾,切斷3—5厘米長或粉碎,貯好備用。二是在入秋以後的農閒季節,到山上採集芒稈、蘆葦、芒萁等野草曬乾,切斷3—5厘米長或粉碎,貯好備用。
2、栽培生產季節的安排在自然條件下一年四季均可栽培食用菌,但要根據本地的氣候溫度情況而定,食用菌的品種分有高溫型、中溫型、低溫型、廣溫型等適溫條件生長。在安排栽培生產之前,需要什麼品種,適應什麼氣溫類型,應事先向有關食用菌科研部門諮詢清楚後,提前一個月定好菌種籌備生產。
3、栽培場地的選擇栽培場地在室內戶外均可,有條件的,可搭建床架式立體栽培架,利用空間擴大栽培面積。選擇室內做栽培場地的,室內外環境要清潔衛生,門窗相對,空氣對流透氣好,靠近潔淨水源。選擇戶外荒地、田野做栽培場的,應選擇坐北向南、避風,不低洼積水,造近潔淨水源,排水易的場地,並須搭建遮蔭棚,做好防日曬雨淋的措施。不論室內戶外作栽培場,都要做好場地的消毒和防鼠滅鼠工作。
4、材料配方及堆制發酵方法草類栽培食用菌的生產流程:備料浸料→起堆發酵→播種→發菌管理→出菇管理→採摘產品。材料配方:以實際栽培100平方米麵積計算,一般草類材料1000公斤,加入過磷酸鈣10公斤,麩皮或谷粉100公斤,熟石膏粉10公斤。堆制方法:用6%的石灰水將草類材料浸濕,含水量為70%左右,起堆寬1.2米,高1米以上,長度不限,覆蓋薄膜兩天后翻堆(第一次翻堆),翻堆時加入麩皮或谷粉拌勻後起堆,覆蓋薄膜,過2—3天翻堆(第二次翻堆)時,用過磷酸鈣加適應清水,噴灑堆料攔勻後起堆,覆蓋薄膜,又過2—3天翻堆(第三次翻堆)時撒入石膏粉攔勻重新起堆。再過2—3天(第四次翻堆),檢查堆料發酵情況,一是檢查草料的酸鹼度(用廣泛試紙測試)是否符合pH值5.5—6.5之間;二是檢查發酵草料的顏色是否正常為褐黃色(無黑色腐爛);三是檢查發酵的草料的氣味是否正常(無酸臭、氨味及其它異味),檢查發酵草料腐熟正常時,可將草料拌場地起畦播種。如檢查發酵草料出現不正常情況時,應請教有關技術人員及時調節,繼續起堆發酵至正常為止,方可播種。
5、播種將發酵腐熟正常的草料搬入栽培場地,起畦寬0.9—1米,鋪料厚度約13—14厘米,長度適宜6—12米為限,鋪好料後準備播種。事先洗淨手和盛裝菌種的盆,切忌帶油漬。把菌種取出撒開成手指大小粒狀放於盆中,每平方米用種量為1.5瓶。採用點播加混播的方式進行播種。點播規格:株距10厘米×10厘米,以尖木棒打穴,深度為鋪料厚度的三分之二,株行距打穴成梅花型,然後按每個穴位放一粒菌種,點播完後,把剩餘的菌種均勻地撒上料面層,之後薄鋪1厘米的料遮蓋好料面的菌種,再在料面上蓋上一層報紙,再加蓋農膜覆蓋好,播種工作完成。栽培草菇的播種方式,則以在畦的四周邊緣及料面上播種。
6、發菌及露土管理播好菌種之後進入發菌管理階段,時間約為35天左右,關鍵在播種後的20天內(草菇發菌時間為8天),日平均溫度相對保持在22—26℃之間,草菇發菌溫度為36℃,這樣才有保障菌種的菌絲萌發生長,播種後的四天內,一般不要過多揭動薄膜,待菌種的菌絲萌發生長。播種四天后,菌種的菌絲萌發生長較齊時,應揭開薄膜通風換氣,並採用拱膜管理,通風換氣時間約一小時,每天早晚各一次,注意保持草料的濕潤,行人道及四周範圍應噴水加濕,保持局部環境的空氣溫度,並觀察草料面層若有偏乾現象,採取輕噴薄霧水,保持草料的濕潤。在菌絲長滿料面時,應揭開報紙,加大通風量,約在播種20—25天,菌絲長至草料三分之二時,可以採取覆土措施。覆土的泥土應採用塘泥土、菜園土、泥炭土、稻田土、火燒土等,因地制宜採用,並加入20%的草木灰更好。覆土之前要做好泥土的消毒,以0.2%的甲醛溶液噴濕泥土拌勻,用薄膜覆蓋堆制2—3天才使用,效果更佳。覆土厚度為2—3厘米,覆土後,要注意保持泥土的濕潤,一般情況下,覆土之後的15天左右,開始現菇蕾,進入出菇管理階段。
7、出菇期的管理進入出菇初期有少量菇蕾出現,證明以後大量出菇,此時,應加大噴水量,早晚各一次,待普遍出現小菇蕾時,噴水量減輕,轉為薄霧輕噴。防止噴水過重溢死小菇蕾。與此同時,還要加大通風透氣量,防止菇體出現畸型。觀察菇體有八成熟時,可以採摘,采菇時要輕手採摘,采大留小。每潮的採收期為4—6天左右。採摘好的鮮菇分級銷售或加工成乾品。
8、采菇後的管理第一潮菇采完之後,應及時清理菇畦的殘菇、死菇及菇腳,覆蓋好薄膜,停止噴水4—5天,以後揭開薄膜通風,適當輕噴水分,保持泥土濕潤,逐步轉入正常管理出菇。每潮出菇相隔時間10—15天。正常情況下,一次播種的生產周期為90—120天左右,可採摘鮮菇4—6潮。菇草一次播種的生產周期為20天,可采鮮菇1—2潮。
增產八法
1、搔菌法當菌絲長滿料面時,用乾淨的竹掃帚在料面上輕輕來回掃動,除去或破壞表層的徒長菌絲和老菌絲。露出新的菌絲後,噴水、覆蓋薄膜保濕保溫,7天左右即可現蕾出菇,一般可增產10%左右。2、驚菌法當培養料長滿菌絲後,用彈性好的木板條擠壓、拍打震動料面。操作時用力要均勻,不留深痕,不破壞料面。這樣可促進菌絲加速生長和子實體迅速分化。此法對香菇、平菇、鳳尾菇及木耳等均適用,一般可提高生物效率15%左右。
3、接觸法用舊報紙、麻布袋、細土覆蓋在培養料面上,通過壓力刺激可以促進菌絲迅速生長;或用消過毒的小木棒插入料內約2cm深,插棒密度15cm。15cm×15cm左右,使菌絲生長蔓延時觸及小木棒,纏繞其上,形成均勻濃密的菌絲體,發展形成菇蕾和子實體,一般可增產20%左右。
4、打洞填砂法在畦床料面上打洞填砂,可以改善菇床透氣性,提高料面的保水性能,使畦床料面上出菇均勻,朵大肉厚。方法是:在播種時,用直徑1.5cm、長30cm的圓錐形木棒,按株、行距均為30cm的規格,成梅花形打洞,洞深達料底,兩天后在洞中填黃砂(砂要用1%的高錳酸鉀液浸泡消毒),填至高出料面1cm左右,同時向洞中注入0.5%的石灰水。採用這種方法可提前4天出菇,出菇分布均勻、肥大,生物效率可提高28%。
5、覆蓋草木灰法早春播種氣溫低,菌絲髮育生長緩慢,且易感染雜菌。若在表面撒一層草木灰,由於草木灰有較強的吸光吸熱作用,能提高畦床的溫度,促進菌絲迅速發育。草木灰還能為菌絲提供一定養分,並能抑制雜菌生長,增產10%以上。
6、磁化水處理法在菌絲長滿至第一潮菇形成時,用4000高斯磁化水噴灑處理,能提前7~15天出菇,生產期可縮短10天左右,增加1~2潮菇,提高產量15%以上。
7、溫差刺激法在平菇子實體形成階段,每天給予7℃~12℃的溫差刺激,可促進提早出菇,子實體發育整齊。方法是:白天蓋膜保溫,晴天傍晚或早晨揭膜露床、通風降溫,並結合高濕澆水誘導出菇。
8、藥物刺激法配製培養料時,適當加入磷酸鹽、硫酸鹽、維生素B1等,可保證增產;在幼蕾期用0.5~1mg/kg的三十烷醇噴酒,可增產15%左右;用500mg/kg的乙烯利液在平菇的菌蕾期、幼菇期和菌蓋伸展期連噴3次,每次每平方米50ml,可促進現蕾和早熟,增產20%左右。
食用菌類
蘑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消化率達70—90%,享有“植物肉”之稱,蘑菇所含的多糖類物質,具有抗癌作用。蘑菇不僅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富含人體必需的賴氨酸等,還含有豐富的礦質元素,多種維生素及酶類。屬於健康食品,受到各國人民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