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鳳尾菇為真菌植物門真菌環柄側耳 Pleurotus sajor-caju 的子實體。肉肥味美,在某些地區又稱之為“雞尾菇”。
營養價值
鳳尾菇的營養十分豐富,乾物質中含蛋白質高達21.2 %,並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八種胺基酸,其含量占所有胺基酸總量的35 %以上。鮮鳳尾菇每百克含維生素C 高達33 毫克,有助於提高人體免疫功能。還含有維生素B1 、B2 、尼克酸、多種礦物質。生理活性物質,具有誘發乾擾素的合成,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鳳尾菇含脂肪、澱粉很少,是糖尿病人和肥胖症患者的理想食品,還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人們稱為“健康食品”、“安全食品”。鳳尾菇又叫灰平菇,是屬於側耳、平菇一類的食用菌,是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蘑菇。
營養分析
新鮮 鳳尾菇含粗蛋白、碳水化合物、纖維、硫胺素、核黃素、煙酸、鈣、鐵、鉀、鈉、磷。其中蛋白質的含量,比目前國內栽培的平菇、雙孢蘑菇、香菇和草菇都高,而且人體八種必需胺基酸全都具備,其含量占所有胺基酸總量的35%以上。所以經常食用鳳尾菇,可以增強人體健康。
生理特性
營養
適於菌絲體生長的碳源是澱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甘露醇、蔗糖、果膠、纖維素、木質素、乙醇等;適於菌絲體生長的氮源是蛋白腖、玉米漿、黃豆餅粉、酵母粉、酒石酸胺、硫酸銨、天冬醯胺、絲氨酸、丙氨酸及甘氨酸等。
溫度
菌絲體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5~30 ℃;15 ℃左右時菌絲體生長緩慢;低於5 ℃時菌絲體基本停止生長;高於30 ℃時菌絲體易老化。子實體發育最適溫度為15~22 ℃,生長期為1.5周左右。當環境溫度低於15 ℃或高於25 ℃時,子實體就產生得比較少。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晝夜溫差在5~8 ℃時,能增加產量,並提高產品質量。
濕度
(基質水分含量及空氣相對濕度)鳳尾菇菌絲生長時喜濕。當基質的含水量在50%~70%時,菌絲生長最好;低於50%時,菌絲生長緩慢;高於80%且遇高溫時容易使基質變酸變臭,導致菌絲停止生長,並引起雜菌的大範圍增長;相對濕度在70%時僅能長出小菇;相對濕度低於65%時則不出菇;如果相對濕度長期保持在100%,則只長長菌柄,不長菌蓋,甚至造成子實體腐爛。
CO2
空氣中CO2的含量 鳳尾菇在菌絲體階段對空氣中CO2含量的耐受力較強,這時只要培養室保持空氣新鮮就可以了。空氣中CO2含量過高(一般空氣中CO2含量是0.03%),菌絲體的生長速度就會急劇下降。CO2濃量超過0.1%時,對子實體生長有害,形成的子實體柄長,菌蓋畸形等。所以,在子實體階段,養殖室一定要保持有流動的新鮮空氣。
光照
菌絲體生長階段不需要光,有光反而抑制菌絲的生長。這時最好採取避光培養,這樣可以縮短培養時間。子實體階段則需要一定的散射光。一般光亮度以正常眼睛看報紙不感到吃力為原則。若光線不足,則菌柄細長,菌蓋發白,畸形菇增多。如果光線過強,子實體則變黑、僵化,有“灼燒”受害的現象。
功效作用
另據最近研究證實,鳳尾菇含有的一些生理活性物質,具有誘發乾擾素的合成、防癌、抗癌的作用。
鳳尾菇含脂肪、澱粉很少,是糖尿病人和肥胖症患者的理想食品,還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養殖簡介
養殖特點
(1)栽培容易,適應性強,生長周期較短。
(2)利用基質廣泛,凡含纖維素的工業廢料,如木屑、稻草、麥稈、玉米稈、棉子殼、油菜籽殼、胡豆殼、廢棉絮、香蕉莖葉、葵花盤、玉米果穗軸芯、梧桐葉、黃豆秸、甘蔗渣、樹木枝條等,均可用來養殖鳳尾菇。
(3)效率高,每100 kg木屑可以收鮮菇80~120 kg,如用棉子殼養殖則生物效率更高。
(4)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鳳尾菇是我國各地經常食用的一種食用菌。鳳尾菇(乾重)的蛋白質含量約為35%~46%,幾種必需胺基酸的含量約占胺基酸總量的40%~50%。
(5)鳳尾菇散發孢子時,其孢子彌散在空氣中,容易使一些人產生過敏反應,要注意預防。
養料配方
1.木屑、麥麩(或米糠)培養基
木屑(闊葉樹) 78% 麥麩(或米糠) 20%
蔗糖 1% CaCO3 1%
水調至含水量60%~65%左右
2.棉子殼、麥麩(或米糠)培養基
棉子殼 78% 麥麩(或米糠) 20%
蔗糖 1% 石膏粉 1%
水調至含水量60%~65%左右
3.木屑、棉子殼、麥麩(或米糠)培養基
木屑 40% 棉子殼 38%
麥麩(或米糠) 20% 蔗糖 1%
石膏粉 1%
水調至含水量60%~65%左右
4.稻草、麥麩(或米糠)培養基
切碎的稻草6~10 cm長80%(用質量分數為0.5%~1%的石灰水浸泡12 h左右,清水沖洗至pH為7.5左右,瀝至含水量60%~65%左右)
麥麩(或米糠) 18%
蔗糖 1% 石膏粉 1%
水調至含水量60%~65%左右
鳳尾菇的菌絲體對酸鹼度的適應性較強,培養基的pH在6.0~9.0的範圍內均能很好地生長。pH低於5.5時,菌絲生長就會受到抑制,如再遇到高溫,喜酸性的細菌將大量繁殖,從而使培養料變臭,鳳尾菇的菌絲就會死亡。
果園栽培
鳳尾菇營養豐富、美味可口,比蘑菇、草菇、木耳等食用菌適應性更強,栽培簡單易行,生長周期短,成本低,產量高,收效快,於每年3-11月份在果園空間用稻草等農業作物秸稈為原料進行栽培,一般1千克乾料可產新菇1.2千克左右,經濟效益顯著。
1.選地,畦地應選擇在果樹生長期陰蔽較大的空間,畦床寬1米、深30-35厘米、長8-10米。用土在畦的北沿築50厘米高的矮牆,南沿築10厘米左右高的土埂,南北牆上每隔40厘米左右架1根竹棍,以便覆蓋塑膠薄膜及草簾。畦兩側挖北高南低的排水溝。兩畦之間留人行道,寬60-80厘米。
2.配料,①稻草50千克、過磷酸鈣1千克、石膏1千克、尿素100克。②粉碎的玉米穗軸50千克、過磷酸鈣1千克、石膏1千克、尿素100克、多菌靈100克、水70千克。③粉碎的花生殼與秸稈50千克、麥麩10千克、糖1千克、石膏粉1千克、多菌靈100克、水48千克。
3.播種,播種前用3%的生石灰液將陽畦地面澆透,坑內不要放地膜。在坑內鋪上5厘米厚的培養料,均勻地播一層菌種,再鋪5~6厘米厚的培養料,再播一層菌種,最上層的菌種用量占總菌種量的50%,然後將料面拍平壓實,蓋上經滅菌處理過的舊報紙。一般每50千克乾培養料播種5~7千克栽培種,即每平方米栽培料可播500毫升瓶裝的栽培種。播後蓋上塑膠薄膜和草簾。
4.管理,鳳尾菇菌絲體生長的溫度範圍是10-35℃,最佳適宜生長溫度是23-28℃。子實體(即食用部分)生長溫度範圍較廣,在10-32℃條件下均能出菇,但以25℃最宜。因此播種後要注意防止畦床內溫度過高,特別是8-9月份播種,培養料很容易“發燒”。當陽畦溫度超過35℃時,要揭膜通風透氣並蓋草遮陽。播種後2~3天菌絲開始定植、生長。15-20天,菌絲長透培養料。此時要注意通風透氣,加大空氣濕度,適當用散射光照射。再經7-8天出現小菇蕾。此時要加大通風量,每天用噴霧器噴水霧2~3次,要勤噴細噴,以免菇和床面上積水。
5.採收,出現菇蕾5-7天后,尚未大量放射孢子時為採收期。采完一批菇後,要把菇床上殘留的菇腳、死菇清理乾淨,並用小耙子輕耙料面、以刺激新菌絲生長。然後噴少量水,用手或木板把料面輕輕壓平,蓋上塑膠薄膜使菌絲恢復生長,幾天后待再次出現菇蕾時,揭去塑膠薄膜,10-15天又可採收第二潮菇,每茬菇可採收4-5潮,整個周期約為9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