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時尚健康·男士主編林明謙
“和亞洲其它國家相較,中國雜誌將來最有可能做到著作權輸出。中國的雜誌市場很像美國,在這樣大的人口、地域裡,使用一種共同語言,現在全世界符合這樣條件的市場幾乎沒有了。在台灣和香港做雜誌,雖然資訊很快,但市場規模決定了雜誌不會長成“巨型”,歐洲的雜誌觀念新穎,但語種駁雜注定了其局限性。中國的雜誌有可能發展成美國那樣的規模,甚至全世界所有的華人區都可以閱讀,可現在中國雜誌相對比較本地化,很難做到文化輸出。但這是中國雜誌最有本錢可以努力的方向。現階段雖然還藉助著作權的力量,讓內容更專業,因為專業需要非常大的投入,而這個投入最有可能在著作權輸出中回收。現在,紙媒面對新媒體的競爭,如果讓我提供可能活下來的理由,我認為專業化和著作權輸出是最好的方向。” ——林明謙
只有專業化才能國際化
問:你為什麼會認為著作權輸出才是中國雜誌未來的方向呢?這種說法很新穎,我還是頭一次聽到。
答:拿《男士健康》現在做的幾個大獎,比如“健身房大獎”、“男士體面大獎”,以及五月份即將公布的“百萬國人性行為大調查”做比方。這次性調查分成兩部分,一是來源於網上、讀者來函和地面活動收回的問卷,這種調查問卷90%來自於網路,這對關注這個議題的學術領域來說幾乎沒有價值,只能反映某種現象,得不到很嚴謹的結論。所以,我們又委託學者方剛做質化調查,在中國的金領階層嚴格挑選樣本,以專業方式操作,這個深度調查是有學術價值的。一般來說這樣的調查應是政府來資助,經費至少需要100萬以上,如果政府沒有投入,之後五年十年很可能就不能繼續研究。實際上我的理想是,雖然今年我們的樣本數和投入不太大,只做了部分調查,但我們持續做下去,用媒體的力量找到經費以及相關學者來做大型研究,真正反映出中國人在兩性關係上的全貌。
在WEB2.0時代,我覺得,平面媒體在這方面能做的事,要比電視、網路多很多。電視的商業操作更加直接,網路太強調快速及海量,在這部分的投入都不會像我們這么大。但媒體真正要做的是專業性和影響力,只有大型的媒體才有能力做。媒體的影響力,不是說很多人讀你的內容就夠了,那跟《壹周刊》的做法沒有區別:你只要做你的話題,如果做錯了就道歉然後繼續盈利,現在很多媒體是這樣。但我想,現在已經不是缺話題的時代,缺的是有專業的媒體去做一些深度、有影響力的研究。
問:你為什麼這樣強調專業性?媒體怎樣才能做到專業性?
答:現在是一個商業化很嚴重的社會,如果沒有媒體來做這樣的事情,你會發現最後圍在你周圍的剩下各種手法包裝後的廠商軟硬廣告,以健身產業為例,他們新推出了健身器械,到處去推廣,然後幫你做培訓,他們所講的觀點都是對他們有利的。看一些教練的證件,他們可以教這些項目,都是因為有這些器械。但是事實的全貌廠商是未必會告訴讀者的,媒體要做的就是在可能的範圍里搞清楚真相。如果媒體不能這樣做,那就是玩票的媒體。這樣的媒體我們不缺,我們缺的是國外那種歷史很悠久,很有良心,對這個行業十分了解的媒體。我覺得不管哪一種媒體,媒體是社會的良心,但這在新媒體上目前看來體現得並不明顯。建立一個媒體王國需要真正紮根,不光為了贏利,而且媒體本身就不是一個很賺錢的行業。
要做到這些事情,這個媒體本身的立意要非常堅強,這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而是十年二十年的事情。要有這個想法,然後肯在這上面投入,之後才有可能達到國際化。你做的性調查在國際上都得到認可,一定先要在專業性上做到足夠。在評選產品的時候,是真的比較專業,花大本錢去做。你的專業核心做到這點,你就越能國際化你的品牌與內容。
資訊越海量,頂尖的媒體就越重要。因為大家時間太少了,所以每個人都挑最好的品牌來閱讀,反倒對這個媒體更依賴,所以品牌就顯得越重要。新媒體確實彌補了傳統媒體的一些缺點,雜誌可能不是第一選擇,但雜誌是一個很成熟的商業模式,我們怎么把它創造到利益的最大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要把品牌做好,最後肯定有一些品牌是能夠國際化的。
問:《男士健康》的專業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答:每個雜誌有它基本的核心內容。《男士健康》的健康、健身和兩性,是最核心的三個內容。外版Men’s Health在健康部分,除了有很多的健康顧問之外,在食物部分有很嚴格的把關,有自己的測試廚房,做出來的每道菜都要經過測評為內容負責任;在健身部分,有自己的健身房,有專業的健身教練定期開發新的健身課程,同一種健身項目,隔一段時間就可能開發出一種新的方式,會讓人覺得新鮮,不會陷入一種疲態。外版有足夠的預算養這樣的專業人士,他們不用寫稿,只是專門做研究,蒐集最新資訊,教你如何使用器械,減少健身的痛苦,增強健身的效果。這樣的功夫任何一個讀者,甚至稍微小型的媒體都沒法下到,只有MH願意花心思在這裡。
問:雜誌怎樣才能做到著作權輸出?
答:從外版對不同國家與地區版本所提供的支持,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答案。我們如果能夠從中學習,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MH除了核心內容以外,還提供一個很大的圖片庫。圖片也是雜誌珍貴的財產,TIME做同一個專題的時候,可以用其從創刊至今所有的圖片,別的媒體就很難與其競爭。如果你的雜誌90%的圖片都來自於網上圖片庫,那么雜誌的獨特性就很難保證。減低對網上圖片的依賴,也是做好著作權輸出的一個準備。
MH在全球管控它的品牌。他們每年會選用最貼合雜誌形象的男女模特去拍照,只要你的雜誌需要出現幸福男女的時候就可以使用這些圖片。同時試圖讓圖片國際化,減少對本地口味的專注。儘量不按當地的審美標準去選擇,而用國際上普遍認為的美男美女的標準去選擇。比如封面模特,在美國可能賣得好的封面是肌肉很大塊的模特,但他們會挑一些肌肉沒有那么大的來拍;比如黑人,不會選那種非常黑的,而是選那種看上去像曬黑的人做模特。
每一個地區版本都有60%、70%是屬於本土內容,剩下的是著作權提供的。中國的雜誌要做到國際化就要想到:未來要有30%提供給其它國家。如果沒有這30%,那么就只能是一個本土雜誌。如何做到這30%,得問自己,是否有足夠專業的核心內容和國際化圖片,是否有同樣的能力去做這樣的事。這30%之間有很大的空間,也有很長的路要走。
問:你覺得做到專業化最重要的是那些方面?
答:人才和投入。但有時你有足夠的預算,也未必能找到這樣的人。在這些新領域,你需要足夠的人去做專業的事情,只有當它形成了一個產業,才會有那樣的人才出來。如果只有少數健身房,少數人在運動,也就不需要太好的教練。只有市場大了,有競爭了,教練才願意花錢到國外去學習新東西,然後才可能在很多健身房實踐,他們知道國際國內的差異,有很新的觀念,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優秀的人才。在中國找一個健身編輯就很困難,找健身教練設計課程就更難。相對來說,台灣香港這些人才比較多。 男性雜誌的面子與里子
問:以這樣的角度看, 在中國做一本男性健康類雜誌是不是早了?
答:我們的確走得非常前端。目前國內還是以事業成功男人為主流的時代,但這些事業成功的男人還沒有很好認識到保持好的生活習慣、好的生活品味、好的身體是多么重要。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的MH每個月能賣100多萬冊,我們只能賣到幾十萬冊的原因。這中間有太大的落差。健康與健身的觀念也有很大不同。
從我開始做《男士健康》,會花很多時間教育身邊的朋友。我發現健身房裡有太多的死卡,許多人用過1、2次就不再去了。健身房不會去激活這些死卡,變成死卡的很大原因是人們不懂得如何使用它。很多人覺得好不容易抽出1、2個小時去,一定要在這1、2個小時內做完所有的健身項目,好像這樣才值。健身房有很多設備,但不是每一個設備對每一個人都適用。比如跑步機,二十幾歲去跑沒有問題,三十幾歲就要跑得有技巧。最開始快走,然後快跑1分鐘,然後再快走,再快跑。總共可能來3、5個循環,今天就結束這個項目,總共也才二十幾分鐘。我看到有些人一跑就是1個小時,跑到腿軟,然後覺得自己體力怎么這么差,沒有得到健身的樂趣,就不會再來了。健康對每個年齡段應該有不同的目標,《男士健康》會為你想這些解決方案。
問:你怎么看國內的男性雜誌?《男士健康》在其中又扮演什麼角色?
答:男性雜誌市場還不成熟,還可以容納好幾本。現在綜合類男性雜誌很多,《男士健康》比較偏專業一點。男人在他喜歡的領域裡都會找最專業的雜誌來看,這是男人的閱讀習慣。比如體育,男性一定看專業的體育雜誌比如《體育畫報》,財經就看商業雜誌比如《商業周刊》,是賽車手就看賽車雜誌,軍事迷也要找專門的軍事雜誌來看。比如高爾夫、酒、動漫、機械模型等雜誌,基本上都是男人在看。綜合性的男性雜誌恰恰是最難做的,市場也相對分散一些。從全球發行量來說,Esquire、GQ老品牌的紳士風男性雜誌等都排在十名外,現在全球賣得最好的新派的男性雜誌像Men’s Health,FHM跟Maxim,都各有20-30多個版本。
問:為什麼像FHM和Maxim這樣的男性雜誌在全球大受歡迎?
答:Maxim和FHM就好像雙胞胎,從做雜誌的態度到內容,幾乎沒有差別。他們是為“bloke”男性而做。bloke是22-30歲的某一群男人,套用男人裝的術語叫後雅痞。從打扮上來說,如果穿西裝,裡面一定不是襯衫,也不打領帶;就算穿西服襯衫,也一定穿牛仔褲;如果穿成套的西服,裡面也一定是圓領的,這種風格現在被定義為smart causal。
Esquire、GQ這樣的雜誌有點像老牌紳士,早期時裝元素是很強的,他們有點像Bazaar、Vogue的男版,我認為一般男人不看這些東西,而bloke是非常男人的。FHM、Maxim選擇的是在老派的Gentleman和playboy之間的一條路,這種男人也喜歡性,但他們不那么粗野;他們也喜歡Fashion,但不是什麼都講名牌,他們不假惺惺,也不擺架子,是男人的主流。FHM、Maxim做的就是主流男人的趣味,男人的好奇心、男人的冒險、男人的無聊,通通照顧到,並用同樣的心去看女人、看車、看人生。世界上每個地方都有這種男人,而且都是主流,中國相對慢一點。北京的男人很bloke,他們什麼都可以聊,很有好奇心,對女人的態度也不是很害羞,但是打扮上還有落差。所以本地化就要做一些調整。在香港穿著上可能非常好,但思想上又很難放得開。我認為這樣的雜誌再走20年、30年都非常有潛力,FHM能夠成功是可以預見的。Maxim和FHM我也很喜歡看。但它們的替代性很高,我一般不會兩本都買,通常看當期那本的封面誰做得好就買那本。
問:你曾經說過《男人裝》是面子,《男士健康》是里子,怎么理解呢?
答:在Men’s Health的讀者群里,有個MH Bra曲線,28-35歲和20-24歲是兩個高峰段。20-24歲這個讀者群偏重兩性與健身,兩性多是側重sex,而28-35歲這個讀者群偏重健康,兩性多是關於relationship,sex基本上了解得差不多了,差的是維護關係。
這是國際通用的狀況,但在中國,sex這部分我們做的還是相對多。因為在中國好好去談它的媒體還不多。在青少年時代,性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其實男人很需要這方面的指引,男人在性上的焦慮不會比事業少,因為事業上的焦慮你可以跟朋友交流,你可以從role model身上學習,但是性這個事情跟誰講?坦白說,他們只能跟我們講。在讀者來信中我們看到了很多男人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不覺得這只是13億人口中的幾千人,可能有上億人,但是只有幾千個敢問。
問:但通常他們解決這種問題的辦法是去網上搜尋資料?
答:有可能,但坦白說,我懷疑網路媒體的可信性。因為在發生這些問題時,都需要很好的建議。其實很多問題都不嚴重,但大部分男人都把自己想得比真實的情況更嚴重。去年《男士健康》做過一次陽痿的專題(陽痿這兩個字你做得再大,也不能放在封面上),為男人排除電視和小廣告給他們造成的誤解,其實大部分狀況根本不算陽萎,而且即使是也有很多解決的辦法,我們介紹了5、6種治療方法,可以手術也可以吃藥,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價格。打比方來說,如果50、60歲有這樣的問題,醫生就不太建議開刀了,威爾剛一個星期吃2次,吃到70歲,也吃不了1000顆,不用花多少錢,根本不用擔憂。太多的男人無法跟人交流這些問題,他們不好意思問,而且女人也給男人造成壓力,就積累了很多這方面的問題。
性是男人的一個問題,健康是另一個。為什麼是28-35歲?因為你到了28歲,你的父母差不多就開始有一些健康問題了。自己的一些病也出來了,你的朋友中可能有人突然過世了。大學畢業時大家都一樣健康,到了30多歲,你會發現朋友的生活都不一樣。但是你找不到專業的雜誌去看,男人喜歡找解決方案。這時候MH就給你一些建議。我覺得《男士健康》不一定是你最喜歡看的雜誌,但是會給你很大的安全感,總是在你需要的時候幫得上忙。
我們常說《男人裝》是你去酒吧玩時的一個好朋友,但生活中其它部分你需要《男士健康》,他就像大哥一樣,你需要建議時會想到他。《男士健康》會真正照顧到男人的需求,務求給男人真正的建議,不做耍花腔的文章,儘量做到有根據,有專家說法。它建立起男人的信任感,並從內容到版式把這些都貫徹進去,它在全球的發行量這么大,不是沒有道理的。在美國,像Maxim、Stuff、Arena、Jack這樣的雜誌有好幾本,但只有一本MH,這是很妙的地方。所以《男健》真正的敵人是自己,在國際在國內都是這樣。
有產業明星的雜誌才有賣相
問:你覺得男性雜誌在國內還有哪些空白?體育類雜誌怎樣?
答:體育類雜誌能做,但沒辦法做到那么大規模,美國把體育包裝得太好,每一張圖片都是一部大片,但國內拍的90%的圖片都不是很好,這不全是雜誌的問題,而是背靠產業的問題。比如說滑雪,國外雜誌里滑雪裝備都很漂亮,都是很好的廠商,拍起來也很好看。我覺得雜誌翻起來好看是很重要的。但是國內滑雪場拍起來效果就差太多。同樣道理,中國什麼時候出現一個貝克漢姆,中國足球界就有希望了。因為圖片不好,大家看《體壇周報》就夠了,再精緻化的空間就比較小。現在比較高端的像《高爾夫》這樣的雜誌對廣告商吸引力大,但如果是一般運動的話,有空間,但因為只是做某一個族群和興趣,不會太大。
問:除了上面提到的,你還會買哪些男性雜誌?
答:我會買英國版的T3、美國版的Stuff,T3主要是數碼、玩具等科技產品資訊的,Stuff是美女+科技玩具,還有Gadgets,這幾本我幾乎都會買。玩具是給男人的禮物。還有Wallpaper跟Surface,香港雜誌我也喜歡,比如milk。
問:Cargo在美國已經停刊了,在國內,男性maglog有沒有市場?國內的生活資訊雜誌能做起來嗎?
答:台灣的Cool進來了,香港的東Touch也進來了。這些都是街頭雜誌。這些情報類雜誌在內地,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去哪兒去拍新鮮玩意,因為潮流雜誌就是要夠快速、夠新穎。Lucky的成功在於買到雜誌上面的東西很容易。但在中國我覺得比較難,第一是全國性的店不夠多,第二是商品更新不夠快。所以這種雜誌需要相關行業的成熟才有可能。像在香港、台灣的這種地方,機遇是比較大的。商場無處不在,買到很容易,而且這個不違反男性習慣,包括我們做《男士健康》也是,什麼都幫你找出來,你就不用去逛街了,幫你省時間。
生活資訊類雜誌也有空間,這些雜誌背靠的是城市,活力大的城市就有市場。上海比較容易做,因為上海變化更快一點,北京比較慢,一個月出一本就可以了,這樣的情況下情報雜誌就很難非常火。
問:你如何看待台灣和香港雜誌人進入內地市場?
答:我覺得台灣來的雜誌人會比香港的更容易。一是溝通方面,台灣的國語比香港更好,另一個是對雜誌行業的想像。內地比較喜歡深度的內容,不能太膚淺。但在香港基本是非常商業的思路,他們覺得這些問題根本沒有必要談得那么深,即使要談深也沒有東西談,會很痛苦。但是他們會包裝、很有創意,做廣告很棒,但是編務這一塊,我覺得香港過來做會有些困難,除非純視覺、純設計的雜誌。台灣正好介於二者中間,它有言之有物的部分,也有商業化的部分。
問:你有這個轉型的過程嗎?為什麼你會選擇來內地的雜誌做主編?
答:我沒有這么人文,但還有些人文精神,商業操作方面也有些新的想法。我覺得時尚雜誌社應該吸引一些不同背景的人,讓刊與刊之間的理念、衝擊更多一點。現在也許需要一個台灣人的思路,也許三年後能夠容納一個香港的主編,說不定是一個老外主編。在時尚集團,應該能匯聚中國最精英的雜誌人才和團隊。
到今年9月我來內地就4年了。在台灣做到主編的機會可能會比這兒多,但是你的雜誌的影響力不會很大,要超越這個地域性是不可能的。在這裡我們談的是或許某一天會做成什麼事情,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這樣的機會也許5年後就沒有了。所以我希望來這裡工作是一個起點。
情感經歷
林明謙,《時尚健康·男士》主編,林明謙畢業於台灣大學哲學系,曾是曾寶儀的學長,也是她的初戀情人,兩人相差3歲。2002年林明謙到北京發展事業。林明謙在台灣服過兩三年兵役,寫過四五本小說,也曾當過講師做過編輯乾過策劃和市場總監。曾獲台灣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
曾寶儀和黃子佼分手後,便到大陸發展,2005年她和林明謙在北京重逢,舊情復燃。2007年,曾寶儀被曝與林明謙相戀兩年4個月後在北京訂婚,不過,該訊息遭到曾寶儀的否認。當時,林明謙也首度開腔談論曾寶儀,他透露曾志偉已經見過自己,不過兩人目前還沒有結婚的打算。
2009年2月份,36歲的曾寶儀與林明謙再傳婚訊。有媒體拍到曾寶儀與林明謙同游日本,同行還有林明謙親友,可見不只感情穩定,她也被男友家人視為準兒媳婦。此次,曾寶儀坦言自己“不排斥結婚”,但是因為父親的電影公司今年有新的電影開拍,所以對婚期暫無具體計畫。而她的父親曾志偉也表示,認可準女婿林明謙,並且認為婚姻需要的是緣分,強求不得。
人物評價
在台灣曾職文化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PC 等,在大陸曾任職明星時代(晨星集團)編輯顧問、MAXIM國際中文版(南華早報)編輯顧問。著作有《從此我們失去聯絡》等三本小說集。現任時尚健康Men’s Health雜誌主編。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兼事小說、散文創作。小說寫作路數偏向自剖、獨白或心理敘述,頗能呈現日常生活中的瑣事趣味。他希望自己的小說能帶給讀者焦慮的感覺,因為只有焦慮才會激出更多的思考。他的朋友褚士瑩形容他像村上春樹,那樣漫不經心卻才華洋溢。
推薦作家:林明謙
推薦理由:他的書寫是一種遊戲
作品特色:曾經很“後”駱以軍,爾後差一點便是台灣最村上龍的小說家
曾經,楊澤寫過《駱以軍VS.林明謙電動玩具——想要吃下整箇中國》這樣一篇文字,在那個年代,林明謙在明知所有評審都一定拜讀過《降生十二星座》這篇小說的假設之下,抱持一種想踢翻什麼的氣魄,寫了一篇同樣以電玩為題的小說《濕遊戲》,企圖在文學獎的圓桌會議桌上踹上一腳,卻意外踩進了自己創作生涯上一段晦暗的《後》駱以軍時期。
另外有一段敘述,標題是《書寫是一種遊戲》。內文寫著林真理子說:“在這世界上恐怕找不到像村上龍這么幸福的作家了”。說村上龍幸福,是因為他總是可以精力充沛地工作和玩樂。不論是去打獵、參加嘉年華會或是潛水、旅行,都能盡情享受。得到芥川獎之後,他接下來的工作五花八門:先後擔任過導演、畫家、音樂經紀人(引介古巴音樂),甚至還經營網路、撰寫理財書籍。不過寫小說始終是他的最愛,他自己都不諱言小說就跟麻藥沒兩樣。而他多方面涉略的興趣,也常轉入小說中,豐富文本內容。(本文刊載於誠品好讀二○○二年九月號)
然後以下是關於林明謙:1970年生,台大哲學系,藝術學院戲劇所,做過電視台企劃、記者、電台DJ、雜誌編輯與大學講師等多種職業,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出版過《左撇子的眼睛》、《掛鍾、小羊與父親》、《墜落之前,濕落之後》。最愛音樂、旅行與異國美食,喜歡和謙虛的人在一起鬼混,或抽根煙什麼的,最大的希望有一天可以編出一個很有趣的漫畫腳本。(摘自《從此我們失去聯絡》一書簡介文字,再加上一點點補述)
駱以軍過去在一個講堂上透露說,他曾連同成英姝向台灣一家一哥級的文學出版社薦舉林明謙,可以砸大錢把他捧成台灣的村上龍,最後,那樣最美好的時機是被錯過了,我們沒有了台灣最村上龍的林明謙。然而同樣總是可以精力充沛地工作和玩樂,以及能讓寫作像遊戲般玩樂的林明謙,出版了《從此我們失去聯絡》,別再提及駱以軍,也無關乎村上龍,此中只有最最純粹的林明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