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人大多數從事農業,少數捕魚、狩獵。有雕刻和編織等手工藝。
高山族民歌簡介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高山族民族來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漢族居民移居台灣後,原住民族分化為兩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與漢族融合,稱為平埔人,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區,受漢族影響較少,至今保留著原住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特點,現在所說的高山族,一般指這一部分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脈和東南部的島嶼上,少數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漢等地。高山族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高山族民歌特色
居住在台灣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在歌謠里他們歌頌勤勞勇敢的英雄,控訴受壓迫剝削的苦難,嚮往著未來的美好生活。
清黃叔《台海使槎錄·番俗六考》記載34首番歌,其中有歌頌勞動、反映生產鬥爭的肖壟社《種稻歌》、大武郡社 《捕鹿歌》;歌頌祖先、歌頌鬥爭歷史的阿束社和武洛社的《頌祖歌》;歌唱新婚、會飲等生活題材的南北投社《賀新婚歌》、南社《會飲歌》等,還有力田、念祖、 被水、認餉、祀年和別婦等內容的民歌。
現代高山族民歌中,反映生產勞動和鬥爭的有耕作、狩獵、捕魚和祭祀、會飲、祝年等歌;反映戀愛和婚姻的有戀歌、抒情示愛歌、婚禮、思婦、念夫等歌;一般生活民歌包括懷鄉歌、悲歌、禁忌歌、迎賓、送賓、懷念、思家等歌。
高山族民歌音樂
高山族人是中國台灣最早的居民,約40萬人(1982 年統計),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由於居住 地區和語言的不同,高山族內有阿美、排灣、泰雅、賽 夏、布農、曹、雅美、魯凱、卑南、邵和平埔等名稱。 除平埔人與漢族雜居平原外,其他分布在台灣本島山地 和東部沿海縱谷平原及蘭嶼島。此外,大陸上也有少數 高山族人散居各地,以福建最多。高山族音樂有民歌與器樂兩大類。民歌比器樂豐富, 可分勞動歌、生活歌、儀式歌和敘事歌 4類:①勞動歌 是在農耕、狩獵、捕魚及其他勞動中唱的,以農業勞動 歌最多。②生活歌分抒情歌、朗誦歌、諷刺歌、舞歌、 酒歌、兒歌和催眠歌等。③儀式歌分禮俗歌、祭典歌和 巫咒歌等3種,禮俗歌用於婚禮、喪禮和迎賓送客等場合; 祭典歌用於有關農業、狩獵、漁業的祭祀儀式以及祭祖 先、祭人頭和舉行成年儀式(祭猴)等場合;巫咒歌用 於祈求降雨和祛除疾病。④敘事歌是以敘述歷史來緬懷 祖先和頌揚部落頭人等為內容的傳說故事歌。
高山族內(平埔除外)根據位置相鄰、社會發展水 平相近和音樂上的某些共同點,可以劃分為5個音樂文化 區。各個音樂文化區包括較原始的到相當複雜的民歌。 它們的音階、鏇律、多聲部結構、和聲以至風格等有很 大的差異。
①阿美地區與卑南地區位於東部平原,與漢族接觸 較早,在高山族中文化水平較高。這一音樂文化區使用 五聲音階,以羽調式最多,鏇律的音域較寬,富於歌唱 性。卑南民歌抒情優美,主要是單聲部民歌;阿美民歌 熱情而充滿活力,有單聲部的一領眾和以及多聲部的對 位型合唱和輪唱等多種形式。阿美南部的二部到五部的 對位型合唱,是高山族多聲部民歌中形式較複雜的品種。
②泰雅地區和賽夏地區使用不完整的五音階較多。 泰雅民歌多數用la、do、re和sol、la、do、re音階,音 域狹窄,只有四度或五度,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吟誦性;除 單聲部民歌外,賽夏矮靈祭祭歌中,有男、女聲平行四、 五度合唱;泰雅東南的賽德克地區有輪唱等形式,下例 是二部輪唱加持續音型的合唱:
③布農地區、曹地區和邵地區流行和聲型合唱。在 布農地區,合唱比獨唱更為盛行,一般分二部,也有較 多聲部的,各聲部之間一般是一音對一音的關係。基本 音階是do、mi、sol,與當地人喜愛的弓琴和口簧發出的 泛音相同,有時出現re、 i、↓mi。合唱幾乎全採用大、 小三度、純四、純五、純八度等協和音程。它的主鏇律 和節奏跳動不明顯,全曲似乎只是協和音程的連續,速 度中庸,格調平和。如: 曹地區的民歌也以和聲型合唱較多,使用的音階有 兩種:一是do、mi、sol;一是以do、mi、sol為基礎,有 時加re或la。合唱一般是部分地使用和聲,比布農注重 鏇律,鏇律較流暢,聲部組合也以協和音程為主。該地 的單聲部民歌比較古老,使用五聲音階,以羽調式最多。 此外,住著少數邵人的日月潭,自古以來是遊覽勝地,以 杵歌杵樂最有名。 ④魯凱地區與排灣地區在17世紀末期出現了貴族與 平民階層,已進入原始社會末期,與高山族其他地區(平 埔除外)相比,曾經達到社會發展的較高階段。魯凱以 及排灣北部鄰近魯凱的地區主要流行帶持續低音的合唱, 一般分二部,也有三部的。二部合唱的高聲部由獨唱擔 任,低聲部由眾人演唱持續音。高聲部鏇律採用的音階 是do、re、mi、fa、sol,很少達到la,有時省略sol;do 是主音,通常用作持續音。和聲特別喜歡用大二度音程。 節拍規整、清晰。這類合唱與當地人使用的雙管鼻笛和 雙管豎笛演奏的曲調相似。
排灣的其他地區主要流行單聲部民歌,使用以do、 mi、fa、sol為基礎,有時加la、 i、si、do的音階及 五聲音階,鏇律富於歌唱性。 ⑤雅美地區位於台灣本島東南的蘭嶼島,長期以來, 很少受外界影響,是高山族中文化程度較低的地區。該 地沒有樂器,民歌較原始,其中有一些不準確的音高或 未定形的音程、音階。多數民歌使用do、re、mi音階, re是主音,do進向re,有時(特別是在終止式中)向下 滑約小三度。如:高山族民歌頗多採用自由節拍,規整節拍中以偶數 拍子,特別是 拍最常見。曹地區民歌也使用 拍。 高山族民歌的歌詞在形式上有明顯的特點,如兒歌 的歌詞多採用連環句法;排灣民歌常用比喻和含蓄手法, 賽夏矮靈祭祭歌的詞句非常整齊。
高山族的樂器,主要有口簧、弓琴、豎笛、鼻笛、 樂杵、竹筒、鈴、裂縫鼓和龜甲等。 現在台灣高山族音樂有了很大變化,僅就祭典歌而 言,由於祭祀儀式除了收穫祭、賽夏矮靈祭和雅美船祭 以外,都已逐漸廢除,與之配合的歌便在生活中消失。另 一方面,由於社會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在阿美、排 灣和泰雅等地區出現了一些現代抒情歌和諷刺歌,它們 是在傳統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體裁。 在大陸上,音樂工作者對高山族民歌進行了蒐集、 整理、研究和加工創作。大陸上的高山族人經常用民歌 曲調填詞,歌唱他們的新生活,抒發他們對家鄉台灣和 那裡的骨肉同胞的深切懷念。
高山族民歌---新竹
新竹古稱竹塹,為昔日平埔族“竹塹社番”所居住之地。位於台灣島的西北部,新竹平原的南部,南面丘陵與寶山鄉毗連,東北以頭前溪與竹北市隔溪相望,東側和竹東相連,西南緊接苗栗縣竹南鎮,西瀕臨台灣海峽,多海灘港岸。為全台科技經濟命脈之所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灣併入清朝版圖,竹塹歸諸羅縣管轄,始有漢人至此開墾。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廳治設於竹塹,竹塹成為當時北台灣的一個重鎮。
新竹自然環境豐富,群山環抱著小小的丘陵及平原地形,臨海又有河川注入台灣海峽,因而生態豐富。秋冬因為東北季風的關係,風勁強大,在這裡各族群的人混居著,近年因為科學園區、工研院、清交等大學,又添上了許多外來人口。
二百多年的歷史,造就了新竹古蹟之豐,囊括山海湖潭、風土人文,新竹街道的特殊魅力在於其深具“人性尺度的空間”、隨處可見的“盎然綠意”、以及“徒步可及的百變容顏”,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由於新竹市地勢南高北低,裝若喇叭,其開口處正對台灣海峽,因而四秀風長驅直入,有“風城”之稱。新竹“米粉”製造得天獨厚,馳名中外。另外新竹的美術燈、竹藝品、番石榴、貢丸等都是獨具地方特色的購物。
食在新竹
米粉在台灣米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台灣新竹縣的客雅溪一帶水質甘美,風勢很大,而且濕度適宜,風乾的米粉別具風味,再加上獨特的加工秘方,新竹米粉聞名遐邇。客雅溪畔米粉廠林立,米粉加工成為當地民眾創收的一大支柱。
娛在新竹
溫泉泡溫泉、洗三溫暖是游台灣的一大重頭戲,遍布台灣的溫泉區讓您盡享溫泉的樂趣。盡情伸展您的四肢,在溫泉水療的作用下,浮想聯翩。台灣溫泉有的歷史悠久,有的野味十足。洗完皮膚會變的粉紅透明,非常舒服。平均泡一次約台幣200圓。高山族民歌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高山族民族來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漢族居民移居台灣後,原住民族分化為兩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與漢族融合,稱為平埔人,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區,受漢族影響較少,至今保留著原住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特點,現在所說的高山族,一般指這一部分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脈和東南部的島嶼上,少數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漢等地。高山族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沒有本民族文字。
居住在台灣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在歌謠里他們歌頌勤勞勇敢的英雄,控訴受壓迫剝削的苦難,嚮往著未來的美好生活。
高山族民歌-----舞蹈
台灣高山族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和其他民族一樣,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耕種、收穫、喜慶節日等,他們都要舉行歌舞盛會。高山族的舞蹈淳樸自然,宛如高山原野中的鮮花,姿韻動人,天真爛漫。台灣高山族是我國大陸南方古代百越人的後裔,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數千年特別是與大陸漢族移民共同開發建設寶島台灣的歷史長河當中,逐漸形成了富有自己濃郁民族風情的歌舞。歌舞幾乎充滿著高山族人的全部生活,他們為鼓勵生產勞作而歌舞,為慶祝豐收而歌舞,在傳統的祭祀節日中更是離不開歌舞。高山族人以歌舞抒發感情,以歌舞讚美勞動,讚美生活。
早期的台灣高山族舞蹈,往往都是以熊熊篝火為中心,群集飲酒,酒酣則歌舞並作,眾多舞蹈者攜手圍成圓圈,邊舞邊唱,顯示族群團結的力量,展現人們快樂的心情,舞蹈動作通常都是有節奏地跺腳、跳躍、搖身、擺手等。
高山族舞蹈也是他們勞動生活的生動寫照。歷史上,台灣高山族同胞是一個善於狩獵和捕魚的民族。再現自己狩獵和捕魚生產活動的舞蹈動作,就成了高山族舞蹈的重要內容。如高山族舞蹈中有先退一步,然後雙腳向前跳去的動作,這些動作便是在模仿戰鬥中或狩獵時的進攻姿態;另外,雙腳併攏半蹲,向前後左右跳動,同時雙手下垂擺動或平舉手腕的動作,也是在模仿各種圍獵動物的姿態。居住在海濱或島嶼上的高山族,舞蹈中則往往表現捕魚的情景。如蘭嶼島上雅美人的舞蹈中就有模擬划船的動作。這些具有狩獵和打魚勞動過程的歌舞,再現了台灣高山族獨特的民族生活。
高山族舞蹈也有表現大自然的內容,如群舞時,雙腳有節奏地緩慢向一旁移動,雙手垂放在身體前方有節奏地輕輕擺動,仿佛一條大河滾滾流動著,形象而真切。
明末清初,隨著大陸漢族移民的到來,漢族的銀飾、銅鈴等裝飾品又極大地豐富了高山族的舞蹈。早期高山族的民間舞蹈,手臂動作比較簡單,有了銀飾、手鈴之後,舞蹈動作上便著意增多了手臂的動作,或擺動或甩動,如阿美人在跳舞時,腰與手足都掛鈴鐺,鏗然作響,契合節拍,樂趣無窮。阿美人認為跳鈴鐺舞,可以逢凶化吉,帶來好運和希望。
高山族舞蹈的動作比較簡單,節奏特別鮮明,具有明顯的原始舞蹈風格。高山族人將內心的喜悅全部傾注在歌舞之中,內在節奏體現於外部形體動作上,形成一種顫動的舞蹈律動特徵,結實有力,具有一種天真爛漫、熱情奔放的動人美感。
中國民歌
中國民歌是中國人民在社會實踐中為表情達意而口頭創作的一種歌曲形式。通過口傳心授在民眾世代相傳中不斷得到加工提煉,具有集體創作和不斷變異的特點。它源於生活,對中國人民生活有著廣泛深入的作用。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氣質、心理素質、風土人情和審美情趣等。民歌的音樂語言簡明洗鍊,音樂形象鮮明生動、短小精幹、易於傳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方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