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歌

江南民歌

江南民歌承吳歌之傳統,具有細膩柔婉、清雅秀麗的風格。江南是魚米之鄉,風景秀麗怡人,迷人的園林景觀,小橋流水。江南民歌如同柳永的婉約詞派,溫婉細膩、含蓄優美。

江南民歌江南民歌
江南,字面義為江之南面。“江”在漢語中有特指大江,即長江。江南本意指長江以南的地區。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美麗富庶的水鄉景象,區域大致為長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區。歷史學者馮賢亮稱,“就地域上講,江南無疑是近世以來中國經濟最為繁榮的地區。但是,關於江南一詞的定義及其運用,自古及今,就從未統一過。”
在先秦時期已經存在江南的說法。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區為地理坐標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和江西一帶。唐朝設立江南道,後來又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成為定義現代江南含義的開端。往後江東地區成為江南的專稱(即小江南或狹義的江南),江南道地區成為廣義的江南(即大江南)。

特點

江南民歌江南民歌
南北方的音樂風格歷來是有區別的,南方的歌曲如同柳永的婉約詞派,溫婉細膩、含蓄優美;北方的歌曲則更像是李白筆下的唐詩,寬宏大氣、豪放恣意。

從巨觀層次看,中國民歌可劃分為北方南方和中部三大色彩區域,各區色彩有很明顯的差異,並具體體現於一些形式要素的綜合作用上。

曲例3陝北信天游《三十里舖》是北音色彩的典型曲調,其形式特點為:對應性的三上一下四句體(二句體的變體),帶FA偏音的六聲音階,寬宮聲韻結構512,鏇法多用五度跳進。歌詞“我”的方言讀音為E,曲情蒼涼淒涼。

同樣是體現北音色彩的信天游《紅軍哥哥回來了》一曲,其形態表徵與《三十里舖》雷同:上下句體,帶FA、SI兩個偏音的七聲音階,寬商聲韻623,多跳進,鏇法多用七度大跳。方言辭彙有“雞娃子,狗娃子”等;“了、來、咬”等字具有方言聲韻的發音特點,如“咬”字讀為“NIO",“來”為“LE"。曲情開闊慷慨。等等。

再隨手拈來一些南音民歌作品,其風格韻味和形式表徵就截然不同了。如江南小調《無錫景》為典型的南音色彩。其形式要素特點為:五聲音階,窄徵聲韻561、653和小聲韻123的綜合運用。級進為主的鏇法,連續發展、漸層下移的四句體結構,鏇律修飾細膩華麗,曲風柔宛嫵媚。

同樣是江南小調的《碼頭調》,其色彩美感及形態特點略同上曲,茲不贅述。

到了南北中介地帶的荊楚湖北,民歌色彩又另有一番意趣。湖北地處中國南北交界地帶,其文化和音樂均有不南不北,亦南亦北的中性色調,由此形成其獨特的個性。千里江漢平原潛江縣的打麥歌《崔冬崔》,即是典型的中音色彩曲例,全曲以大宮聲韻135三音腔及其各種轉位、換序形態行腔,曲風明朗活潑,剛柔兼容。湖北宜昌山歌〈上茶山〉,亦具中音色彩,鏇律音調與上曲大同小異,更添一股清新的山野風韻.

傳統

江南民歌江南民歌
江南絲竹是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地區的民族器樂合奏形式,由於使用樂器為絲弦樂器竹管樂器,所以人們稱它為“江南絲竹”。江南絲竹樂曲的鏇律大多數輕快流暢、連綿起伏、優美典雅。本輯選錄的八首樂曲即為民間流傳的“江南絲竹八大名曲”。
絲竹樂在各個城市和地區都很流行。但城鄉風格不完全相同。城市中以文人居多,在演奏手法上花樣較多,風格優雅華麗;在農村中吹鼓手較多,演奏大套樂曲,常常加用鑼鼓,氣氛熱烈,風格簡練樸實。絲竹樂在曲式結構上,大體分為三類,第一類為一個基本曲調的變奏,如《中花六》、《慢六板》、《歡樂歌》、《雲慶》。第二類是一種類似西洋音樂迴旋曲式的循環結構,如《老三六》、《慢三六》。第三類是多曲牌聯奏的套曲,如《四合如意》、《行街》等。

江南絲竹是民間風俗音樂,一般指流行於江浙兩省和上海地區的民間絲竹樂。其音樂風格清新優雅,細緻活潑;曲調優揚柔美,婉轉流暢。其中上海地區的絲竹樂,七、八十年來演奏活動從不間斷,絲竹樂愛好者常在固定場所進行演奏活動,相互交流,共同琢磨,使汀南牡竹這一樂種有更多的發展,在全國頗有影響。 上海流行的江南絲竹產生於何時?據研究,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絲竹就已在民間流行。1911年成立的“文明雅集”是一個早期演奏絲竹樂的集社組織,此後又陸續成立了“鈞天集”、“雅歌集”以及各種國樂會。1920年左右。在上海城隍廟點春堂舉行了一次各地絲竹音樂愛好者集會,到會者竟有200多人,盛況可想而知。建國後,江南絲竹演奏活動時興時衰,但始終沒有湮沒。近年來,江南絲竹演奏活動和愛好者的隊伍都有所增加與擴大。 上海江南絲竹曲目是很多的,但在其流傳和發展過程中,以《歡樂歌》、《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雲慶》、 《行街》和《四合如意》為大家最喜愛奏弄,也深受聽者的歡迎, 所以人們譽之為江南絲竹八大名曲。 樂隊組合:“絲”: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揚琴秦琴等;“”:;其它:板、板鼓、碰鈴。 音樂特點:上海江南絲竹最大的音樂特點之一是演奏風格秀雅精細,在合奏時各個樂器聲部既富有個性而又互相和諧,支聲性復調的織體定法很有特點,深得音樂工作者的珍視。

由來

江南民歌江南民歌
夏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本名端五,又稱端陽,還有午日、地臘、蒲節、重午節、天中節等別稱。這天,江南人早晨吃粽子。對午飯十分重視。其時新鵝上市,常殺鵝宰雞。人們在這天還喝雄黃酒,或將雄黃酒灑在地上,或蘸徐身上,或在孩子額上寫一“王”字,以示驅毒怯病。也有人家在門上掛艾葉、葛蒲,稱為艾旗、艾劍, 用以辟邪。有的用艾葉熏蒸室內,用以滅菌消毒。

端午節,城鄉龍舟比賽很盛,其中蓉湖龍舟競渡最為壯觀。每年夏曆四月下旬,參賽者就進行操演。從五月初一起,龍舟集中在江尖至黃埠墩一帶繼續操演。五月初五那天,參賽龍舟齊集蓉湖。狹長的龍舟,首尾及船身裝飾成龍形,頂用青布、白布作縵,舟上樹綠旗,兩旁置16—20支快槳,人執 l槳,舟尾有1人擊鼓指揮。一聲令下,競賽開始,眾人高聲陷喝,齊心劃漿,群舟如飛。人們為了觀看競賽,在京杭運河兩岸搭滿高台,上設屏風。有的高台有四五層。還有許多裝載觀眾的畫肪、燈船停泊在競賽線路兩側,船船相接, 人們以一睹為快。

發展過程

江南民歌江南民歌
同里,是一座美麗幽靜的江南水鄉古鎮,它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景色和人文薈萃、文物古蹟遍地的特色而聞名于海內外。
同里地處太湖之濱,大運河畔,距蘇州17公里,離上海80公里,到南京200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水陸交通十分便捷,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典型水鄉風格的古鎮,相傳已有一千多年的建鎮歷史。

同里,四面環水,古鎮鑲嵌於同里、九里、葉澤、南星、龐山五湖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15條小河分隔成七個圩頭,而49座建於不同年代的古橋又將小島串為一個整體。建築依水而立,戶戶臨水通舟,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之一。1981年和1982年,先後被列為國家級太湖風景區同里景區和江蘇省唯一的文物保護鎮,1995年又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1998年水鄉古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清單。2000年11月退思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01年6月,退思園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1月,同里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同里與其他江南水鄉古鎮相比,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

一、水鄉特色“濃”(東方威尼斯
同里古鎮區面積約1平方公里,鎮外有五湖環抱,鎮內有15條河流成“川”字形把鎮區分割為7個島嶼,49座建於各個朝代、風格各異的石橋將其連成一體,形成了依水成街、沿水築屋、家家臨水、戶戶通舟的自然美妙景觀,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古鎮,被譽為東方威尼斯。

二、深宅大院“多”(明清建築群)
同里鎮歷史悠久,自宋元以來,尤其是明清兩朝,許多做官人家和文人雅士紛紛在同里建宅造園。據鎮志記載,自公元1271——1911年,鎮上先後建成宅園38處,寺、觀、祠、宇47座,其中既有莊重古樸的深宅大字,又有精巧玲瓏的園林小築,保存較完好的明代建築有耕樂堂三謝堂五鶴門樓承恩堂仁濟道院等十餘處。清代建築有退思園嘉蔭堂崇本堂務本堂陳去病故居等十餘處。現在全鎮先後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的有5處,列為市級文保單位的有4處,市文物控制單位26處,民宅中封火牆、石庫門等特色建築隨處可見,現存最深的葉家牆門有九進之多,為江南古鎮之罕見。目前全鎮有65%以上都是明清建築,可稱之為明清建築群。

三、文化底蘊“深”(歷史博物館)
據鎮志記載,自宋代至清末年間,先後出狀元1名,進士42人,文武舉人93人,誕生了南宋詩人葉茵,明代著名造園藝術家《園冶》作者計成,軍機大臣沈桂芬,辛亥革命“風雲人物”陳去病,國學大師金松岑,第一個翻譯列寧著作、中國近代統計學奠基人金國保,文匯報創始人嚴寶星等。同里除了名人多以外,還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從松石文化——良渚文化——離洲文化的出土文物在歷史文物陳列館展覽文物有200多件。

江南民歌江南民歌
四、民俗民風“淳”
自古以來,同里鎮的市民都有較為淳樸的民俗風情,特別是建於清代的“太平、吉利、長慶”三橋更是同里橋中之寶,幾百年來鎮上居民婚宴喜事、生日慶賀、嬰兒滿月都要走三橋,以圖吉利,不少外地遊客千里迢迢專程來到同里走三橋,以圓“走三橋”風俗之夢。

五、影視產業“興”(天然攝影城)
同里原有的古鎮水鄉風貌和逐步修復的景點,使同里具有獨特的自然水鄉景觀,形成天然影視拍攝場所,深受影視界朋友的青睞。自1983年著名導演謝鐵驪執導的《包氏父子》至今已有《紅樓夢》、《家、春、秋》、《戲說乾隆》等100多部影視片在同里拍攝。去年4月18日被中國電影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影視攝製基地”,今年4月18日——22日,中國當代電影劇本創作研討會在同里隆重召開,這些都標誌著同里“天然攝影城”的建設邁進了新的一步,將給同里影視基地帶來新的生機。

近年來,同里遵循“保護古鎮,開發旅遊,發展經濟”的總體思路,緊緊抓住機遇,積極開發旅遊事業。同里水鄉古鎮已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旅遊勝地。

一是支柱產業形象逐步確立。隨著旅遊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和一系列促銷活動,同里在全國特別是江、浙、滬一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達40多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達3億多元,已成為同里經濟的支柱產業。

江南民歌江南民歌

二是旅遊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自84年修復退思園並對外開放以來,目前已形成的旅遊景點有著名園林退思園、歷史文物陳列館、“蓬萊仙境”——羅星洲、明清街、江南第一茶樓——南園茶社、嘉蔭堂、世德堂和太平、吉利、長慶三橋景區及耕樂堂、清代建築陳去病故居。不久將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有家喻戶曉的〈〈珍珠塔〉〉景點群。目前正在按照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要求對古鎮區進行全面整治(三線入地、污水處理、綠化環境等),這些都為同里“多日游”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三是旅遊服務質量全面提高。為了提高旅遊接待能力,先後興建了同里湖度假村、三元大酒店、同里賓館等中高檔基礎設施,目前,同里鎮已擁有賓館、飯店50多家,標準房間500多間,基本上滿足了遊客需求。98年又相繼開通了蘇州——同里、上海——同里、杭州——同里、南京——同里的旅遊專線車,為廣大散客旅遊提供了交通方便。因此,古鎮同里目前已擁有一個比較良好、舒適的旅遊環境,“食、住、行、游、購、娛”一條龍旅遊服務設施齊全,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旅遊勝地。

歌曲展示

《月兒彎彎照九州》《太陽出來喜洋洋》《無錫景》《紫竹調》《茉莉花》《十送紅軍》

中國民歌

中國民歌是中國人民在社會實踐中為表情達意而口頭創作的一種歌曲形式。通過口傳心授在民眾世代相傳中不斷得到加工提煉,具有集體創作和不斷變異的特點。它源於生活,對中國人民生活有著廣泛深入的作用。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氣質、心理素質、風土人情和審美情趣等。民歌的音樂語言簡明洗鍊,音樂形象鮮明生動、短小精幹、易於傳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方色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