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狀況
蜂毒(Bee venom)是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具有芳香氣味的一種透明液體,貯存在毒囊中,墊刺時由蟄針排出。一隻新出房的工蜂只有很少的毒液,隨著日齡的增長而逐漸積累起來,至15日齡時約為0.3毫克,達到守衛蜂齡(約18日齡)後就不再產生更多的毒液。人工要集蜂毒,目前多採用電刺激蜜蜂取毒法,它靠電取蜂毒器來完成。
生物作用
人體受蜂蜇後在受蜇部位立即出現腫脹、充血,皮膚溫度升高2~6℃,有燒灼感。這只是蜂毒局部產生作用,一旦蜂毒被吸收後還會引起一系列複雜的生物學變化。蜂毒及其組分蜂毒肽、托肽平和蜂毒明肽等具有明顯的親神經性。全蜂毒及蜂毒肽對菸鹼型膽鹼受體有選擇性阻滯作用。蜂毒明肽可透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蜂毒具有神經節的阻斷作用。蜂毒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其鎮痛腺素合成酶的抑制作用約為消炎痛片的70倍。臨床證明,蜂毒對神經官能症、偏頭痛及三叉神經痛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一般認為蜂毒具有調節神經系統緊張度的作用,使大腦皮層活動正常化,調整物質代謝,從而促進神經本身的修復。
蜂毒對呼吸系統的心血管系統有顯著的影響。被蜂蜇的人有呼吸加快的現象,一般認為這是血壓降低引起反射性的反應。大量的蜂毒可使人或動物大腦呼吸中樞麻痹而導致死亡。蜂毒可引起動脈血壓降低的交應,主要與磷酯酶A攬2攭有關。蜂毒肽是一種強烈的心臟毒素,並具有收縮血管的作用,蜂毒中的心臟肽和蜂毒明肽有類似於異丙腎上腺素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而且作用的持續時間遠較異丙腎上腺素長。
蜂毒的溶血作用很強,在極低的濃度(1/10000)下,就能產生溶血作用。其機制是蜂毒中的蜂毒肽和磷酯酶A2能增強血紅細胞壁的浸透能力,導致細胞內的膠體大量滲出,細胞內滲透壓降低,致使細胞裂角;膠體滲出性溶血"。蜂毒在體內或體外都有抗凝血的作用,使血液凝固時間明顯延長。
蜂毒有一定的抗輻射作用,能增強機體的應激能力,減輕輻射損傷的程度,減少由於輻射所引起的細胞染色體畸變的頻率,提高動物的成活率。蜂毒有保護和復甦造血細胞的潛在作用,防止因輻射所引起的骨髓和脾臟的退化現象。蜂毒抗輻射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是蜂毒肽、磷酯酶A2、透明質酯酶、酸性磷酯酶以及致敏原B和C。
2013年3月,美國科學家利用在蜂刺毒素中發現的化學物質毀滅愛滋病毒,防止愛滋病傳播,但又不傷及周圍正常細胞。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蜜蜂蜂毒中名為蜂毒肽的毒素可刺破愛滋病病毒的保護外層,當攜帶蜂毒肽的納米粒子接觸到愛滋病病毒時,病毒會被納米粒子表面的蜂毒肽有效摧毀。理論上,愛滋病病毒無法抵禦蜂毒肽攻擊。研究人員表示,通過在納米粒子上添加特製的“分子緩衝器”,可保證納米粒子在接觸人體正常細胞時立刻“彈開”,從而保護正常機體細胞不受蜂毒肽侵害。
研究人員說,目前大多數抗艾藥物的作用只是抑制愛滋病病毒複製,而不是阻止病毒感染人類。相比而言,利用蜂毒肽的新療法,可攻擊愛滋病病毒結構的重要部分,破壞病毒的固有物理屬性,第一時間防止感染。
研究人員認為,該療法將是人類阻止愛滋病病毒傳播的重要一步。未來可利用這種攜帶蜂毒肽的納米粒子,通過靜脈注射的方法治療愛滋病患者,徹底消滅血液中的愛滋病病毒。
毒性
蜂毒對哺乳類動物的作用最強,健康人同時接受10次蜂蜇可引起局部反應;接受200~300隻蜂蜇會引起中毒;短時間內蜇500次,可致人死亡。臨床使用蜂毒的治療劑量很少,因此,說蜂毒套用是安全的,但是每個人對蜂毒的敏感性差異很大,有個別人對蜂毒過敏,表現蜂蜇部位局部紅腫反應強烈,或出現嚴重的致命性反應,因此,臨床上使用蜂毒時和青黴素一樣,對過敏者採用純淨蜂毒塗作診斷性皮試和脫敏治療。
大多數人會對蜂毒產生免疫力。常受蜂蜇的蜂農一旦產生免疫力,即使同時遭受數百隻蜂蜇也不會發生任何中毒症狀。
臨床套用
結締組織疾病
結締組織疾病的基本病變是疏鬆結締組織的粘液樣水腫和類纖維蛋白變性,這類疾病中常見的是風溫病和類風溫性關節炎。
自18世紀以來,關於蜂毒對風濕病克有療效的報導已屢見不鮮。1888年,特爾什報告了173例風濕症病人經蜂蜇而獲得痊癒的事實。1912年,魯道夫·特爾奇用蜂毒治療666例患有風濕症的病人,臨床結果表明,有554人痊癒,99人有顯著效果。中國醫務工作者在用蜂毒治療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方面也獲得理想療效。
神經炎和神經痛
蜂毒對治療神經痛和神經炎療效顯著。1960年波德羅夫用蜂毒治療100例三叉神經痛患者,全部治癒。1959年索科洛夫用蜂毒治療51例脊神經炎患者,結果43名治癒,4名明顯好轉,4名症狀改善。目前在臨床中,蜂毒已套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枕神經痛、背神經根炎等。
心血管疾病
蜂毒用於治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症、靜脈血栓形成、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動脈內膜炎都有良好的效果。1958年科諾年科用蜂毒治療830例高血壓,血壓降到正常的289例,血壓顯著降低的420例,無效的121例,有效率為85%。
變應性疾病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常見的發作變應性疾病。阿列斯克1964年曾用蜂毒治療此類病症患者140例,其中50例用蜂蜇治療,90例用蜂毒注射。結果多數患者療效良好,哮喘發生停止,呼吸困難減輕,全部患者感覺蜂毒有祛痰作用,蜂毒遠期有效率達80%。
蜂毒療法
將蜂毒導入人體內的方法有幾種,但由於蜂毒對某些人有致敏作用,所以無論採用哪種治療方法,均必須在治療前進行過敏試驗,觀察治療對象對蜂毒是否過敏,若不過敏,可採用蜂毒進行治療。
蜂蜇法
活蜂蟄刺法是最常見的蟄刺方法,卓蜜蜂尾部對準穴位或痛點於皮膚接觸,蜜蜂自然會彎曲尾部伸出蟄針刺入皮膚,蟄針上端的毒囊繼續收縮,使蟄刺深入並自動將蜂毒注入。待蜇針不再收縮,全部蜂毒均以注入皮膚為止。一般留針時間10-20分鐘。活蜂蟄刺恰好是皮內蟄刺,皮膚內分布有大量的感覺神經末梢,其觸覺、痛覺敏感,活蜂蟄刺劇痛。
蜂針療法
蜂針療法是蜂蜇療法與中國的傳統針灸相結合,以蜜蜂的蜇針代替針灸中使用的鋼針。方法是:按病人來診時間,用ZW-82型子午流注計算儀求出該時辰應選的穴位或經絡,然後用鑷子夾蜜蜂在選定的穴位蜇刺。由於蜂針療法對原始的蜂蜇療法更精細,效果更好,所以蜂針療法很快由中國傳入日本、朝鮮、馬來西亞等國。
電離法
蜂哲療法和蜂針法雖然效果都很顯著,但病人由於怕痛,加上活蜜蜂不易保存,故而有人發明了蜂毒電離子導入法。具體方法是:先將蜂毒凍乾粉與生理鹽水配成一定比例的溶液,然後將該溶液均勻地浸濕襯墊,並接通兩極的電源,利用直流電通過無損傷皮膚將蜂毒離子導入體內。治療後,皮膚略有充血、微腫和輕度的癢感。
注射法
將蜂毒製成各種製劑,然後皮下注射,治療疾病。此法簡單易行,不受地區、季節、活蜂的限制。但由於生產蜂毒製劑時,揮發性物質易丟失,因此效果不如以上方法。
透入法
超音波透入法是用超音波治療機將蜂毒導入機體,先將局部塗蜂毒,再將聲頭輕輕壓過塗軟膏的皮膚上,做有規律地移動按摩,但必須保證機不空載,防儀器燒壞,即聲頭一定通過接觸劑才能接觸人體,中間不留空隙,才能連續開機。每次10-15分鐘,每日一次,3周為一療程。
導入法
紅外線導入法是將液狀的蜂毒製劑均勻地塗抹體表的穴位或患處,然後用紅外線燈直接照射,以紅外線的溫熱作用及化學作用,使體表毛孔放大,加速蜂毒藥液自動滲入體內。此法,既有蜂毒藥療,又有紅外線熱療兩結合。特別適用於痛風、關節炎症,皮膚不能觸碰的多種疾病的治療。
吸入法
蜂毒霧化吸入法是將蜂毒水溶液霧化,對準病人的呼吸道吸入,藉助人肺臟肺泡巨大的表面積,由肺泡吸收蜂毒入血發揮治療作用。人的肺臟由300萬個肺泡組成,肺泡內布滿無數毛細血管網,將所有肺泡展開,其面積為40㎡,因此吸收藥物極為迅速。
軟膏貼膏
蜂毒軟膏的配製和其他軟膏一樣,用蜂毒做主要原料,加入可以軟化表皮層角質的藥物,用凡士林做基質,混合而成。一般蜂毒軟膏的蜂毒含量為1%,軟化表皮角質的水楊酸含量為3%,其餘為凡士林。一般蜂毒軟膏基礎上還可以製成蜂毒貼膏,適用於風濕及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脊椎病,骨質增生,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網球肘,滑膜炎,腱鞘炎等引起的疼痛不適,具有康復保健的作用。
外擦劑
蜂毒外擦劑與軟膏相似,但為液體,更易於添加其他藥物作為增效劑,也易塗後按摩,塗後刮痧等,增強療效。如福建蜂療研究所研製的“神蜂精”。
片劑膠丸
蜂毒可製成片劑,用前加水溶解,用於電離子導入。蜂毒也可加入澱粉、糖粉等製成口服片劑。紐西蘭研製了蜂毒多肽口服結腸定位稀藥海藻酸鈣凝膠包衣小球,目的在於提高蜂毒多肽口服藥的生物利用度。
注意問題
過敏現象
不同的人對蜂毒的反應有所差異。絕大多數人接受蜂毒治療時,在受蜜蜂蜇的部位會出現局部的紅、痛、腫、癢的反應,這種局部反應,過幾小時或過幾天會自然消失。但是極少數人在接受蜂毒治療時,會發生嘔吐、腹痛,或是出現全身皮膚潮紅、騷癢、蕁麻疹、紫瘢、怕冷、發熱等反應。如有上述症狀時應進行藥物脫敏治療,方法是服用撲爾敏(4毫克)和強的松(5毫克)各1片,若服用4小時後還沒有好轉,可繼續按以上方法服用,直至症狀消失。若3~4次後仍不見效,應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鑒於人們對蜂毒療法反應的差異,在採用蜂毒治療疾病時,應先進行過敏試驗,方法是:用1隻蜜蜂在病人背部蜇刺,蜇後20分鐘拔出蜇針,第二天在背部再做1次同樣試驗,每次按常規方法檢查尿中有無蛋白質,若無蛋白質,則可進行蜂毒治療。若蜂毒是針劑,可以進行皮下注射,第一次用0.25毫升,第二次用0.5毫升,第三次0.75毫升,每次注射後必須檢查尿中是否有蛋白質。
使用劑量
由於蜂毒治療各種疾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所以目前還沒有一種科學的方法來鑑定蜂毒的效價。現在普遍採用將1隻工蜂的排毒量(約0.2~0.&127;4毫升)作為一個治療單位,治療使用的劑量大小,要根據病人的耐受程度和病情的變化而定,一般每次使用1~4個治療單位。
【來源】為工蜂腹部末端螫刺腺體內的有毒液體。
【性狀】淺黃色透明液體,比重1.1313,PH5.5。
【性味歸經】辛、苦,平。
【功能主治】祛風濕,止疼痛。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腰膝酸痛,坐骨神經痛。
【用法用量】每用1~5個蜂。捉到蜜蜂后,輕捏頭部,然後迅速放於患處,將蜂尾貼於皮膚,使之刺螫,立即感到疼痛,此時蜂毒隨螫針注入皮膚內,約1分鐘,將蜂彈去,拔出螫刺。此時螫處呈現出一小腫包,約指甲大小,20分鐘後,局部紅腫、發熱,有舒適感。一般24小時後作用消除,患處恢復常態。第二日或隔日再行刺螫。
【注意】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防治中毒現象發生。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JDQ-I型、Ⅱ型采毒器,QF-1型蜜蜂電子自動取毒器,封閉式蜜蜂采毒器,巢門、巢底兩用式電取蜂毒器,籠式電取蜂毒器(其使用方法按照說明書進行)。
電取毒是利用一定的電流通過蜜蜂機體,蜜蜂受電擊後,產生排毒反應而排出蜂毒,再用玻璃板等承接,待乾後即可刮取蜂毒。取下的蜂毒要用棕色玻璃瓶裝好、密封,以備提純。
1、取毒場地應選擇人畜來往較少的蜂場,以免塵土影響蜂毒質量。操作人員與取毒用具要注意清潔衛生,尤其是取毒板要用乙醇消毒,工作時要穿上防護服及防蜂面罩,不要吸菸和使用噴霧器。取毒時切忌打開蜂箱觀看,一群蜂取毒完畢,應讓蜜蜂安靜10分鐘後再撤走取毒器。
2、取毒時間應選在每個流蜜期結束時,因流蜜期取毒,工蜂在排毒的同時會吐蜜,而污染蜂毒。取毒要選在氣溫不低於15℃、風小的傍晚或晚上(但不要超過晚上11點鐘)進行。
3、取毒的蜂群應選擇壯、老年蜂較多的蜂群,因為幼蜂在取毒時容易因電擊而受到傷害,也會減少取毒量。
4、蜂毒有強烈的氣味,對人體呼吸道有強烈的刺激性,刮毒時應戴口罩。
5、取毒後的蜂群應適當獎勵飼喂,補充營養,以及時恢復電擊後蜜蜂的體質。另外,取過毒的蜂群也不宜馬上進行轉地,要休息3~4天,以在蜂群“余怒消除”後再轉地為好。
6、取得的蜂毒要裝入深色瓶密封,置低溫處保存。
中藥材
【出處】出自《吉林中草藥》;1.《蜂蜜和蜂毒的醫療性能》:蜂毒治療前先將局部皮膚用溫水和肥皂洗淨,但勿用酒精揉擦, 蜜蜂螫刺後即飛走,其螫針和螫刺器留下並繼續收縮數分鐘,直到毒囊排空為止。因此,應待毒液全部注入傷口後再拔出螫針。螫刺器的收縮和停止收縮,可用肉眼看到。螫針取出後可塗上任何一種沒有刺激性的軟膏。施用蜂毒須接下述時間表進行:第一日用1隻蜜蜂螫刺,第二日用2隻,第三日用3隻,至第四日用10隻。這便
【拼音名】Fēnɡ Dú
【英文名】Bee Venom
【別名】蜜蜂毒素
【來源】
藥材基源:為蜜蜂科動力中華蜜蜂等的工蜂尾部螫刺腺體中排出的毒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pis cerana Fabr
採收和儲藏:現廣泛採用電刺激取蜂毒法。取毒器由一個金屬絲製的柵狀電網下面繃一層薄膜。此取毒器與一控制器相連,控制器為具有可調電壓的直流電源和一個電流斷續器組成的線路結構。取毒時將取毒器置於蜂箱門口。蜜蜂觸及電網就螫刺下面的薄膜而排毒,螫刺拔出後蜜蜂可繼續生活。蜂毒粘在膜的下面,乾燥成膠狀物,取下膜將蜂毒用水洗下即可。置陰涼乾燥處,密閉,避光,或將蜂毒製成注射劑用。
【原形態】
【生境分布】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養殖。
【性狀】性狀鑑別,新鮮蜂毒為透明液體,具芳香氣,味苦。但室溫下很快乾燥成類白色或淡黃色結晶體,微透明而閃亮,氣微香,刺激性較強。
【化學成份】
【藥理作用】
【毒性】
蜂毒引起的毒性反應:1.局部反應:蜂螫機體後,引起疼痛、起泡、灼熱、浮腫等炎症反應,蜂毒塗於完整皮膚上,不起任何作用,但對黏膜則引起顯著反應;蜂毒進入胃腸道時,很快被酶分解而失去毒性,因此臨床套用不宜口服。
【鑑別】
理化鑑別(1)取該品少許,加1mol/L氫氧化鈉溶液1ml,搖勻,加5%硫酸銅溶液2-3滴,即呈玫瑰紅色或藍紫色。(20取該品加水配成0.03%的溶液,於280+/-1nm波長處有最大吸收峰。
(3)取該品0.16%水溶液20μl,在醋酸纖維薄膜上點樣,以含1.9%甲酸銨的1.5%乙酸液為緩衝液,於8mA和40V電泳俯中電泳40min,用考馬斯亮藍S-250染色,即出現三條藍色色帶,其中間的較粗的一條色帶為蜂毒多肽。
【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
【性味】味辛;苦;性平;有毒
【歸經】肝;肺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止痛。主風濕性關節炎;腰肌酸痛;神經痛;高血壓;蕁麻疹;哮喘
【用法用量】蜂毒有活蜂螫刺法及蜂毒注射法兩種。活蜂螫刺法:每閃用1-5隻蜂,用手捏住蜂頭,將蜂尾貼近患處皮膚,使之螫刺,約1min後,將蜂彈去拔出蜂針,第2日或隔日再行刺螫。蜂毒注射法:選用患處痛點、穴位及四肢穴位的皮內或皮下輪換注射,用量從每次1-3蜂毒單位(每1蜂毒單位含蜂毒0.1ml)開始,後逐日增加1-2蜂毒單位,直至每日10-15蜂毒單位,再逐日下降到每日3-5蜂毒單位,維持1-2個月,每療程 總量約200-300蜂毒單位,間歇3-5天進行第2療程。
【注意】結核病、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動脈粥樣硬化、腎臟病、血液病、神經系統疾病、精神病及對蜂毒過敏者均禁用。兒童及老年患者慎用。
【各家論述】
【臨床套用】用蜂毒治病是一種民間療法, 由來以久。原始方法是捕捉蜜蜂直接螫刺皮膚表面,俟其毒囊中的毒液排出後(約3-5分鐘),再拔除螫刺。此法的手續繁複,且局部有劇烈的疼痛,須預先用普魯卡因行局部浸潤麻醉。近代的蜂毒療法系採用預先製備的蜂毒水劑或油劑,行皮內注射。皮內注射以20O蜂毒為一療程,開始以1蜂毒(約0.1ml量)作皮內注射、如無不良反應,可隔日遞增 l蜂毒,直至1次注射10蜂毒,然後根據病人情況套用維持劑量,每次3-6蜂毒,隔日1次,至總量達200蜂毒為止,全程約需3個月。注射部位可採用兩側上臂或大腿背麵皮膚,輪替注射;或按不同病患部位,在痛點周圍進行注射;也可參照經穴原則,行穴位注射。曾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支氣管哮喘、結節性紅斑、風濕熱、風濕性心臟病、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鼻炎、痛風、美尼爾氏綜合症、坐骨神經痛、甲狀腺機能亢進、神經官能症、腰骶神經根炎、虹膜睫狀體炎、感覺神經失調,原因不明的關節痛等100餘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療效。例如風濕性關節炎94例,明顯進步者23例;類風濕性關節炎29例,明顯進步6例;支氣管哮喘13例, 明顯進步6例。副作用:注射後數分鐘或數十分鐘出現全身風疹塊,或頭昏、噁心、脈速、體溫升高等,安靜休息數十分鐘或數小時多可恢復;局部反應有紅腫、瘙癢、疼痛,紅斑直徑在1-1Ocm內者不須特殊處理,約 1-3天能自行消退,如直徑超過10cm者,即不宜再行蜂毒治療。
【摘錄】《中華本草》
蜂毒的化學成分非常複雜,經過廣大科學家的長期努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現在對其大多數成分已有所了解,而且仍在不斷發掘。據國內外研究結果表明,蜂毒生物活性物質主要有:蛋白質、多肽類、酶類、生物胺,還有蟻酸、鹽酸、Ⅱ—磷酸、磷酸鎂、胱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膽鹼、甘油、類脂質和毒素(主要為密里酊,占毒素50%)等。
藥理作用
蜂毒主要成份為多肽類,占蜂毒乾重的70%~80%,包括蜂毒肽、蜂毒明肽、MCD-肽、心臟肽、鎮定肽(賽卡品)、四品肽(托肽品)、安度拉平(安度肽)、含組胺肽等。
蜂毒肽
是蜂毒的主要成份及主要生物活性物質,占蜂毒乾重的40%~50%。由26個胺基酸組成的多肽,分子量2840。
主要藥理作用及作用機理:
①蜂毒對神經系統具有抑制作用:第一、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表現為膽鹼能神經的阻滯,造成半球皮層和皮質下(特別是下丘腦)的廣泛抑制;第二、抑制植物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節的興奮傳導,使胃腸平滑肌活動和興奮性增強;第三、抑制周圍神經衝動的傳導,阻礙或延遲其傳導速度。
②抗凝、纖溶作用:通過抑制凝血活酶和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以及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可以消除血栓形成前狀態,臨床可用於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的防治。蜂毒肽通過破壞紅細胞膜的通透性,具有直接溶血作用。
③降壓、抗心律失常,改善腦血流及心肌功能作用:蜂毒肽可破壞肥大細胞和亞細胞結構而釋放組胺入血液,降低外周阻力而降壓,同時其釋放的活性化合物作用於腦血管,通過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因此特別適用於高血壓病患者導致的腦循環障礙;另外還有增加冠脈血流速,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心臟功能,同時具有強刺激垂體-腎上腺系統的作用,使血漿皮質醇與尿17-酮固醇含量增加,表現為較強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另外還有降低膽固醇作用。
④抗炎、調節免疫作用:可直接抑制炎症、腫脹;刺激垂體-腎上腺系統,促進皮質激素的釋放,抗炎調整免疫功能,還可直接升高血漿皮質醇;抑制白細胞移行,限制炎症的局部反應。可用於治療膠原組織疾病、免疫系統疾病。
⑤清除自由基(O2-),抗炎、抗衰老、抗突變、防輻射的作用。
⑥抗腫瘤的作用:抑制腫瘤組織的氧化磷酸化過程,抑制組織代謝,而達到對腫瘤的抑制作用。
⑦參與疼痛閾值的調節。
蜂毒明肽
蜂毒中另一種主要的多肽,占蜂毒乾量的3%,由18個胺基酸組成,分子量2035。是蜂毒中各組份中最小的神經毒肽,可透過血腦屏障。
主要藥理作用及作用機理:
①對神經系統作用:能阻斷支配胃腸道平滑肌神經的抑制性衝動的傳導,使胃腸平滑肌興奮性增高,而呈收縮狀態;可作用於脊髓的中間神經元、下行的網狀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或大腦導水管周圍中央灰質,影響動作的有機協同。
②強心、抗心律失常作用:具有很強的β-腎上腺素樣作用,擴冠,增加心肌供血,使心肌收縮力明顯增強,心率加快,心臟泵血功能增強,可用於治療心衰;具有異丙腎上腺素樣作用,且比異丙腎上腺素維持時間長(約10倍),抗心律失常。
③增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改善微循環。
④抗炎、調整免疫:直接升高血漿皮質醇或刺激垂體-腎上腺系統促進皮質激素的分泌;抑制5-羥色胺活性。
⑤營養修復肌營養不良細胞:強直肌肉中有蜂毒明肽受體,蜂毒明肽通過與其受體結合而發揮營養肌細胞達到治療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多發性硬化症。
MCD肽
蜂毒中第三種主要多肽物質,占蜂毒乾重2%~3%,由22個胺基酸組成,分子量2593。
主要的藥理作用:
①降壓:促進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降低外周阻力而降壓;釋放組胺、5-羥色胺,參與炎症反應。
②抗炎、調節免疫作用:刺激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作用,使皮質激素分泌增加,發揮抗炎、免疫調節作用;並通過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阻止白細胞遊走,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而發揮抗炎作用。MCD-肽抗炎作用是氫化考的松的100倍,是水楊酸鈉的2倍。
③其它:抗心律失常,改善腦血流,還有中樞神經系統活性作用。
心臟肽
由11個胺基酸組成,分子量1940,占蜂毒乾重0.7%。
主要的藥理作用:強心、抗心律失常作用。
安度肽
由103個胺基酸組成,分子量為11092。
主要的藥理作用:是一種前列腺E的拮抗劑,具有很強的抗炎和鎮痛活性。(1)通過抑制微粒體環氧化酶(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腦環氧化酶的作用為消炎痛的70倍。(2)通過與腦內阿片受體相結合,通過中樞神經而發揮鎮痛作用。
其它
(3)四品肽(托肽品):由20個胺基酸組成,約占蜂毒乾重1%。具有神經活性。
(2)鎮定肽(賽卡品):由24個胺基酸組成,占蜂毒乾重1%。與蜂毒肽的生物活性相似,具有鎮靜的作用。
(3)含組胺肽(普魯卡胺):具有兩種分子結構。分別占蜂毒乾重的0.6%~0.8%。是人類第一次從自然界獲得含有組織胺的多肽
蜂毒物質
蜂毒中含有55種以上的酶類,主要酶類有透明質酸酶、磷脂酶A2、酶抑制劑、溶血磷脂酶、酸鹼性磷酸酯酶等。
(一)透明質酸酶:含量占乾蜂毒的2%~3%,分子量在42000~44000,具有很強的局部生物活性,通過水解透明質酸,使細胞間失去粘聚力,利於蜂毒在局部組織間滲透和擴散。
(二)磷脂酶A2(PLA2):由129個胺基酸組成的酶類,分子量為14500,占蜂毒乾重的12%。①能夠迅速水解磷酯醯磷脂,使膜結構受損,待生物膜溶解後,蜂毒其它成份易於進入膜內,發揮其生物活性作用。②具有很強的溶血活性。在蜂毒肽將紅細胞表面的脂蛋白層溶解後,PLA2進而溶解細胞膜表面的磷脂,使紅細胞破壞,因此磷脂酶A2是間接溶血。③促進組織胺釋放,降低外周阻力,降低血壓。③具有抗凝和纖溶作用,可防止血栓栓塞的形成。
(三)酶抑制劑:蜂毒中存在蛋白酶抑制劑,該酶分子量小,呈鹼性,性質比較穩定、耐熱、不被蛋白酶水解,具有保護透明質酸酶、PLA2及各種活性多肽物質免遭蛋白酶水解。
(四)溶血磷脂酶:是一種糖蛋白,不耐熱,此酶活性為溶血。
其他成分
蜂毒中除肽類和酶類之外,還含有組織胺,游離胺基酸、碳水化合物、脂類、激素及其他各種生物胺類化合物,目前認為生物胺類與蜂蜇疼痛有關,同時也是蜂毒中抗炎物質。
(一)組織胺:蜂毒中組織胺含量與工蜂日齡有關。日本井上秀雄證實:工蜂剛出房時,毒囊中組織胺含量甚微,至14~15日齡時達到1.4±0.5 μg;而21~22日齡卻降至0.9±0.7 μg;28~29日齡又升至2.1±0.4μg;35-36日齡又降至1.5±0.4μg。組織胺占蜂毒重量的0.1%~1.5%。組織胺的生物作用:主要是引起平滑肌和骨骼肌的緊張收縮,使皮膚灼痛。
(二)兒茶酚胺類:包括多巴胺(DA)、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5-HT),其含量與工蜂日齡和季節有關。
①多巴胺:它為去甲腎上腺素的前身,蜂毒中多巴胺含量在工蜂14~15日齡時可達0.8±0.5μg,且8月中旬蜂毒中含胺量最高,可達4.3±1.1 μg,這時活蜂蟄刺,生物效應更明顯,同時也參與疼痛調節。
②去甲腎上腺素:它在蜂毒中的含量是逐漸增多的,21~22日齡的工蜂含量達0.4±0.3μg。而後一度下降,又逐漸增加,35~36日齡高達0.5±0.2μg,它和多巴胺也是蜂毒中的抗炎物質。
③5-羥色胺:在蜂毒中含量甚少,為單胺遞質,也參與疼痛調節。
蜂針液(蜂毒)具有廣泛的生物學活性,主要藥理成份蜂毒肽、蜂毒明肽、MCD-肽、心臟肽、安度拉平等,經試驗證明蜂針液具有很強的調整免疫、抗心律失常、抗凝血,消炎鎮痛作用,其中蜂毒肽可直接抑制炎症反應,消除腫脹,比同等劑量的氫化考的松強100倍;其中MCD-肽的抗炎鎮痛能力是消炎痛的70倍,水楊酸的2倍,因此蜂針液具有抗炎鎮痛,消除腫脹,控制滑膜病變對骨質的侵蝕作用。蜂毒肽、蜂毒明肽、MCD-肽具有刺激垂體-腎上腺系統,促進皮質激素的釋放,還可直接升高血漿皮質醇從而起到抗炎調整免疫功能。另外蜂針液中某些藥理成份還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提高臟器功能作用;從中藥角度講蜂針液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疏筋活絡,調整臟腑功能作用。對於消炎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