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回族主要分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國最早的回民是公元七世紀時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來華經商者的後裔。回族人以漢語作為本民族的語言,並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辭彙,使用漢文。
宴席曲是西北地區回族人民專門在婚禮及其他喜慶集會上演唱的另一種民歌。宴席曲是流行於西北甘、青、寧、新回民地區的民間傳統演唱藝術。宴席曲是單一的清唱,並伴有簡單的舞蹈動作,其曲調婉轉柔和,內容十分豐富。一般把宴席曲分為五類:敘事曲(多為兩句和四句式,以愛情故事和歷史故事為主)、說唱曲(民間說唱形式,說文分起頭、正文、結尾,句子長短不齊,語言生動,內容廣泛)、酒麴、散曲和五更曲。宴席曲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和唱、隨唱、問答、獨唱加和唱、對唱加和唱等。宴席曲舞蹈基本上是2人或4人對歌對舞,旁人伴唱或眾和形式。宴席曲均由男子參加,婦女不能參加。
回族除了宗教音樂外,還在傳播伊斯蘭教時,把伊斯蘭教教義編寫成壓韻詩文,並用回族民間傳統的一些曲調來吟誦,使之記得更清、更快,影響更深,目的是教誨人們遵信真主,與人為善,勿行惡事。
音樂特徵
回族民間音樂的特徵是:①鏇法中運用四度框架與細碎裝飾音相結合,表現在曲調上行時連續四度大跳形成較大的起伏,下行時則取迂迴波浪式,在高亢、剛健之中又帶有抒情纏綿的風味。②曲調中先現音和延留音頻繁出現。例如:③民間歌手運用真假聲相結合的唱法,以體現花兒的曲調高亢、音域較寬、音程跳動大的特點。④節拍豐富,喜用散板和混合拍等。⑤調式按地區有所區別,河州花兒多用五聲徵調式,也稱“商徵型”;山花兒多用五聲羽、角調式,其他調式次之。角調式民歌如《上山里打了個梅花鹿》,羽調式民歌如《模樣兒咋這么俊了》等。下面是商徵型花兒的代表性樂句:⑥回族民歌中的七聲音階多含有降si音,它在調式中起骨幹音的作用,有時因降si音而形成調式交替或離調。
著名歌手

馬金福又名八十子老人,經名:阿不都拉·兒里木,伊犁地區特克斯縣離休幹部。一九二五年二月出生於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比什凱克市,後隨父返回伊犁地區。四十年代參加“三區革命”,曾任戰士、班長、排長等職務。新中國成立之後調地方工作。一九八五年從伊犁地區特克斯縣外貿局離職休養。
關於花兒

“花兒”曲調豐富,文詞樸實、生動。其基本樣式是每首4句或6句,也有個別為5句或6句的。唱詞大多採用比興方式,每首開頭兩句與下文內容無關聯,以地理典故、歷史典故、眼前事物作比興,後兩句為本題。演唱比較自由,以獨唱為主。曲調悠揚、遼闊、高亢、奔放。曲子很豐富,現已整理出曲譜達100多種,在民眾中廣為流傳的有40多種,如《白牡丹令》、《河州令》、《尕馬兒令》、《腳戶令》、《大眼睛令》、《水紅花令》等。花兒的唱法很多。有以自哼自唱為主的輕聲唱法;有以真聲為主並通過胸腔和口腔共鳴的蒼音唱法;有以男聲提高八度音的假聲來與女聲對唱的尖聲唱法;有將尖音和蒼音結合,將真聲和假聲融為一體的尖蒼音唱法。
在回族聚居的臨夏地區,幾百年以來,每年在固定的時間,人們都要聚集於山清水秀、風景秀麗的山間舉行傳統的“花兒”會。每年農曆6月初1至初6的蓮花山“花兒”會和農曆4月28日的松鳴岩“花兒”會久負盛名。每逢花兒的歌詠集會,參加者達數千,甚至幾萬人。人們在野外搭起帳蓬,燃起篝火,通宵達旦,歌聲不絕。
代表作
《花兒與少年》
《山丹紅花開》
《五月更》
《伊瑪尼歌》
《穆聖讚歌》
《勸善歌》
《清廉才受主惜》
《河州令》
《尕馬兒令》
《水紅花令》
《大眼睛令》
《數花》
《腳戶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