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文物
【注音】guǎncángwénwù
【釋義】是指博物館、圖書館和其他文物收藏單位收藏的具有文化價值的物品、物件等。
2007年1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館藏文物有專門要求:博物館、圖書館和其他文物收藏單位對收藏的文物,必須區分文物等級,設定藏品檔案,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並報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門備案。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分別建立本行政區域內的館藏文物檔案;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國家一級文物藏品檔案和其主管的國有文物收藏單位館藏文物檔案。
該法還規定,文物收藏單位應當根據館藏文物的保護需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並報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門備案。未經批准,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調取館藏文物。文物收藏單位的法定代表人對館藏文物的安全負責。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的法定代表人離任時,應當按照館藏文物檔案辦理館藏文物移交手續等事項。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故宮博物院現在中國一共有兩處,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兩者均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另外瀋陽故宮博物館也習慣上稱為瀋陽故宮博物院。一般簡稱北京故宮博物院為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作為中國文物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該院所藏文物一類為清代宮中歷史文物和奇珍異寶;另一類為中國歷代文化藝術作品。包括有青銅器、玉及石質雕刻、古代印璽、法書名畫和碑帖、 古代陶瓷器、 絲織刺繡品、漆器、琺瑯器、金銀器、竹木牙質雕刻、文房用具、明清家具等。其中如春秋立鶴方壺,戰國秦石鼓,晉陸機平復帖、王詢伯遠帖,唐青釉鳳頭龍柄壺、大聖遺音琴、韓滉五牛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元楊茂剔紅牡丹紋尊、朱碧山龍槎銀杯,明萬曆孝端皇后鳳冠,清大禹治水玉山等作品,均在海內外久負盛名。
1949年以後,對故宮的文物重新進行了整理編號,計有“故”字號文物78萬餘件,加上新入藏的“新”字號文物21萬餘件,總數近百萬件。建院以來,對文物進行了科學鑑定、分類,利用故宮舊有房屋按文物類別建立了一系列庫房。為確保文物安全,除了不斷改善庫房條件、制定嚴格的文物保管和使用規章制度外,逐步引進現代化設備,開展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對原有損傷、殘壞、破舊的文物,進行了修復,重要文物加以複製,迄1985年累計達1.1萬餘件。 在文物工作方面,五六十年代的重點是對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清宮文物重新清點核對,登記造冊,進行鑑別、分類和建檔,糾正了過去計件不確之處並增補了遺漏的文物,例如從雜物堆中發現了用草簾裹著的象牙席、修復漱芳齋戲台時發現在地板下存放的傳為唐代盧稜伽的《六尊者像》冊等。通過長達十餘年的工作,總計清理出清宮舊藏文物七十一萬餘件。

與此同時,還通過國家調撥、向社會徵集和接受私人捐贈等方式,新入藏文物達二十二萬餘件之多,大幅度地填補了清宮舊藏文物時代、類別的空缺和不足,諸如石器時代的彩陶,商、周時代的青銅器、玉器,漢代的陶俑,南北朝時代的石造像,唐代的唐三彩等。而新入藏的古代法書名畫尤為大宗,為世所注目。如晉代陸機《平復帖》,王珣《伯遠帖》,顧愷之《洛神賦圖卷》,隋代展子虔《遊春圖卷》,唐代韓滉《五牛圖卷》,杜牧《張好好詩卷》,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宋代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郭熙《窠石平遠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明代張宏《延陵掛劍圖》和《遊戲雜技圖》、《擊缶圖》等,均是人間瑰寶。此項工作數十年堅持不懈,近年還從市場上以巨資購回宋代張先《十詠圖卷》,元代乃賢《城南詠古詩》,明代沈周《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清代石濤《高呼與可圖卷》等,尤其前兩件是溥儀以賞溥傑為名從宮中盜出而流散民間的,今日復歸寶藏。

為保護好這批數量巨大的古物瑰寶,從五六十年代起對原有庫房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採取了防潮、防蟲的各種措施。九十年代後又建立了新的文物庫房,可入藏文物六十餘萬件。新庫房恆溫、恆濕,防火、防盜,並採用現代化技術自動控制,可保文物安全無虞。自1950年開始,組建了文物修復工廠,1980年擴建為文物保護科學技術部,繼承、利用傳統工藝技術和引進自然科學新成果,對殘損的文物進行修復,數十年來為本院及其它單位累計修復文物達十一萬餘件。
上海博物館館藏


上博的青銅器主要是晚清以來江南幾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傳有緒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館藏的保卣、召卣,也都是著稱於史學界和金文學界的重器。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時代的良渚文化細刻陶器,為稀見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館藏的特點。唐宋各代表性窯口的產品也都有收藏體系。至於景德鎮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獨到之處。上博歷代書畫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說。書法中,王獻之的《鴨頭丸貼》、唐高閒的《千字文卷》、懷素的《苦筍貼》等,皆為一代的傑作。繪畫中,唐孫位的《高逸圖》、五代董源的《夏山圖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圖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於明清兩代畫家作品的收藏,更為當代之冠。其它各文物門類的收藏,也成蔚為大觀。如錢幣、古玉、璽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規模,且名品眾多,自成體系。家具的收藏更是集王世襄、陳夢家兩大家之精華於一身,世上實無人能出其右。

上海博物館(新館)位於上海市的中心——人民廣場的南側。上海博物館是1952年在當時的市長陳毅同志的支持下,合併了原有的幾個博物館而成立的。最先的館址在河南南路16號(原中匯銀行大廈內)。1995年底,新館正式建成。文物 11.2 萬餘件,包括青銅器、書法、繪畫、 陶瓷器、玉器、石雕、 甲骨刻辭、璽印、錢幣、絲繡染織、牙骨雕刻、少數民族工藝品以及上海地區的考古發掘品等,上自舊石器時代,下迄近代和現代。全部收藏以青銅器、陶瓷器和書畫最具特色。在青銅禮樂器中, 重要的藏品有西周成王時代的德方鼎,康王時代的大盂鼎,孝王時代的大克鼎、小克鼎,懿王時代的師虎簋、師兌簋,宣王時代的頌鼎;春秋時代的有渾源李峪村青銅器群的主要器物犧尊和鳥獸龍紋壺、 齊侯壺、 邾公華鍾,田齊三量和商鞅方升等。瓷器有商原始青瓷尊、唐邢窯盈字盒、唐越窯海棠式大碗、成組的宋汝窯盤、南宋官窯貫耳瓶、元景德鎮窯青花蓮花罐、明永樂景德鎮窯紅釉盤、明成化景德鎮窯青花孔雀藍釉盤等等。

在1萬餘件的書畫中,早期的有晉王獻之鴨頭丸帖卷、唐懷素苦荀帖卷、唐高閒千字文卷、唐孫位高逸圖卷及五代董源夏山圖卷等。宋代有趙佶柳鴉蘆雁圖卷及千字文卷、蘇軾與謝民師論文卷、黃庭堅華嚴疏卷、米芾多景樓詩冊、郭熙幽谷圖軸、馬遠雪屐觀梅軸、李迪花鳥軸等。元代有王蒙青卞隱居圖軸、吳鎮漁父圖卷、趙孟頫洞庭東山圖軸、倪瓚漁莊秋霽圖軸和六君子圖軸等。至於明清書畫家的作品,既精湛且富有系統、代表性畫家的捲軸,都在數十件以上,是江南書畫匯集的所在,也是館藏的重要特色。錢幣的收藏,最有規模。明清流派篆刻印章的收藏,居全國博物館首位。在考古發掘品中,以大宗的良渚文化玉禮器最具特色。
浙江省博物館館藏


偃師館藏文物
偃師縣文物遺存極為豐富,先後出土文物達數萬件之多,縣內館藏5500餘件。這些館藏文物大多是歷年配合各項基本建設清理、搶救性發掘或採集而來,其中屬於國家一級珍品的4件,二級珍品的151件。有些歷年來被選調參加省、國家和出國展出,受到讚賞。乳釘紋銅爵被收入英國出版的《中國藝術之萃》。茲從中選出重要精品100件,按時代順序簡介如下:
彩繪陶罐 仰韶文化,灰嘴遺址出土。紅胎,斂口彩繪罐,質地細膩,造型精緻,上部周圍繪以網紋。在遺址中出土這樣完整的遺物實屬罕見。
乳釘紋銅爵 商代前期,1975年二里頭遺址出土。高22.5厘米、流尾長31.3厘米。釘形短柱,束腰平底,腹部的一面有兩道凸線,中間排列有5個乳釘,底部呈橢圓形,足細長,向外撇。
玉鉞 商代前期,1975年二里頭遺址出土。長11.2厘米、上寬5.8厘米、下寬6.8厘米、背厚0.6厘米。略呈長方形,刃弧形,上部中間有一圓孔,兩側有對稱鋸齒形紋飾。
王璋 商代前期,1975年二里頭遺址出土,通長46~48厘米、柄長6厘米、厚為0.4~0.5厘米。凹刃,柄下部中間有一圓孔,上部兩側有對稱的龍形凹槽紋飾,質地細膩,製作精美。
七孔玉刀 商代前期,1975年二里頭遺址出土,長60.4~65厘米、寬9.5厘米、厚0.1~0.4厘米。呈長帶形,有七個等距離的圓孔,兩側有對稱的凸凹形飾,刀身兩端有直線和斜線劃紋。其體長孔多,工藝精細,在同類器物中堪稱珍品。
綠松石微雕獅 商代前期,1975年二里頭遺址出土,大小0.5厘米。其造型刻紋肉眼不易辨認,在放大鏡下才能看出是一隻雕刻精細的雄獅,獅作臥匐狀,頭向右扭,其技藝之高,令人驚嘆。對研究我國獅獸的歷史和產地有重要價值。
蟾蜍 長10.5、寬8.5、高3.5厘米。泥質灰陶。背部有斑點,臥姿、張口、雙目圓睜,四爪清晰。二里頭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