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內容
釋文
•版本一
彥先贏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為節年使至。男幸有復失,甚憂耳。舍(或庶)子楊往,初來至,吾不能起。臨西復來,威儀詳時,舉動成觀。自軀體之恙也,思識夢之邁甚,執所恆與君。稍之閔凶,棠寇亂之際,聞問不悉(或多)。
•版本二
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為慶。承使唯男,幸為復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復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代表預設字)量之邁前,勢所恆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印跋
《平復帖》卷前有白絹墨筆題箋,箋文為“□□(一說預設應為“晉平”二字)原內史吳郡陸機士衡書”,另有宋徽宗趙佶用泥金筆書“晉陸機平復帖”書籤,下鈐宋徽宗雙龍小璽,另有“政和”、“宣和”小璽,拖尾騎縫處還有“政”“和”連珠印,為宣和內府收藏時所鈐。還有明代韓世能、韓逢禧父子和張醜,清代梁清標、安岐、成親王永理等鑑藏印記。卷中有“開元”印和唐王涯、太平公主等人藏印。有唐時收藏家殷浩和梁秀的“殷浩”“梁秀收藏古書”印。卷後有明董其昌“右軍以前,元常以後,唯此數行,為希代寶”等名家跋文。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平復帖》誕生於西晉,這個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轉型時期,無論是哲學、宗教,還是文藝,社會的大變革也影響著書法的“自覺”。所以《平復帖》誕生正是社會變革中文藝自覺意識的產物。 而且《平復帖》的另外一層歷史背景就是帖中所說的“寇亂之際”。陸機由吳入洛後,從晉惠帝元康元年起,開始了長達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平復帖》所處的歷史背景不僅是在文化領域的變革時期,也是朝代更迭、政治混亂、兵禍連年的戰爭時代。
創作緣由
從現有史志記載,一般認為《平復帖》是晉武帝初年陸機寫給友人的。但學術界對於“友人”的身份主要有三種說法:
其一,認為友人“彥先”是賀循。據考,《平復帖》“彥先贏瘵,恐難平復”,羸瘵,意謂瘦弱與癆病,或雲困於癆病。“恐”不過是個疑詞,難平復也不等於確定會死。根據彥先的身體特徵和病情及其趨勢來考量,顧榮、早卒的彥先都不得不排除,另在《昭明文選》唐李善注中的全(令)彥先,或即陸雲集裡的“全伯始”,伯始、彥先,名與字取義一致,然此人也沒啥值得一提,只有賀循的情況與之吻合,見《晉書》本傳。
其二,認為陸機這封信札,應是寫給他的親友顧榮的。《晉書·顧榮傳》載文曰:“顧榮字彥先,吳國吳人也,為南土著姓。”顧榮與陸機不僅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而且是同呼吸共患難的諍友。三國時期,孫策死後,孫權作媒,將哥哥孫策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東吳名將陸遜和丞相顧雍之子,顧雍既是陸機祖父陸遜的姑父,又是顧榮的祖父。《藝文類聚》和《平御覽》中載有陸機詩文《贈顧彥先詩》、《為顧彥先作詩》等。
其三,認為陸機的《平復帖》,不可能書於吳亡後的晉太康元年(280年)至晉太康十年(289年)陸機退居吳郡華亭鄉里期間,應是到洛陽後所書,而且是寫給華亭同鄉的一封問候書札。
藝術鑑賞
結體
章草源於解散隸體,赴速急就,所以具有隸書的特徵,即有明顯的波磔。到了漢末,這種字形被一些書家創造性地發揮。如衛瓘的草稿之作,大多字勢都取縱勢,陸機《平復帖》受其影響,在字態上明顯取法了這種傾向。
《平復帖》其結體瘦長,書寫簡便、率性,逸筆草草,沒有循規蹈矩。撇捺無波挑,平添了幾分險崛之意。許多字的末筆的收束也是向下牽引,把章草橫展的筆勢變為縱引,字態也因勢而變。如:“子楊”兩字,“子”字“豎鉤”筆畫,省略“鉤”後“豎”似“撇”畫一樣向左下撇出;“楊”字“豎”畫向下拉長,字內兩撇變短,變化為直接向下的線條。這些都是為強化縱向發展的字勢而進行的處理。
《平復帖》字字翩翩自恣,活潑可愛,在字法上主要表現在字勢的多變與字構件的錯落組合。整帖字勢以正為主,間以左右舞動的欹勢,頗有奇趣。如:“失前”兩字,“失”向左傾斜,“前”字向右傾斜,一左一右,動態十足。字的構件位置的變化突出表現在左右結構兩部分位置的移動和勢的調整。如:“儀”字,左部“單立人”上移並傾斜,和右部構件的傾斜形成上合下開之勢。“觀”字本身為左右結構,左部構件上移至右部件左上部,進而呈現向左的斜勢,使整個字看起來更像上下結構。
《平復帖》書寫率性、簡捷,致使其字的筆畫更加簡省,但也增添了字的辨識難度。“平”字中左右兩點,省寫為一橫畫。“前”字更加簡約,似草書“甚”字。《平復帖》也注意字內的虛實關係,表現在字內的留白處理上。
點畫
《平復帖》點畫形態硬朗,突出了作者書寫時的率性。其筆意有別於草簡。草簡用筆清利,入筆收筆時有露鋒,捺畫用筆停頓後挑鋒。字勢開闊疏朗。而《平復帖》因是麻紙、硬毫禿筆,麻紙不細膩平滑且有斑駁意。
《平復帖》點畫入筆動作極簡,入筆多用中鋒圓頭搭筆,形態似藏鋒,由於是禿筆書寫,入筆處多不見鋒芒。“子”字仔細看不難發現起筆、收筆處都有個小細尖,充分說明了這兩個筆畫的中鋒運筆。也完全證明了入筆時的搭筆方法。
《平復帖》也有一些筆鋒順勢側切的入筆方式,如“屬”“邁”兩字首筆畫的入筆,這種入筆方式只有這兩字。轉折處提按不多,常用絞轉,筆鋒輕輕向外一拓轉過來,動作不大,轉折更重視遒勁、厚重、渾樸的藝術效果。收筆處有隸意,但不出雁尾波挑,而是簡單出鋒沒有過多的提按動作,收筆處戛然而止,如“來”字。
章法
《平復帖》章法上行距、字距都沒有明顯的疏密變化,寓小矛盾於平靜之中。全文共九行,每行三字到十二字不等,上端齊整,下端參差。行距、字距較小,行距略大於字距,字型大小變化也不是太大。這樣緊密式的章法處理,給人一種森森茂密之感,也強化了渾厚之風格。此帖第四行自“來”字以下,“主吾不能盡”五字縮小字形並極力壓縮橫勢,使左右行距產生了稍大的空白。整體看來錯落有致,自然天成。
墨法
《平復帖》之前的章草,大都是碑刻,難以見到墨法變化。而《平復帖》則是書法史上傳世作品中最早的墨跡本,是作者用禿筆寫於麻紙之上,全文共蘸墨四次,墨色自然、虛實交替、變化豐富、風格質樸,墨色基本是由潤到枯的自然過渡。
名家點評
明代書畫家詹景鳳《東圖玄覽編》:“陸士衡《平復帖》以禿筆作稿草,筆精而法古雅。”
明代書畫收藏家張醜《清河書畫舫》:“《平復帖》最奇古,與索幼安《出師頌》齊。惜剝蝕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筆法圓渾,正如太羹玄酒,斷非中古人所能下手。”
清代書法收藏家安岐《墨緣匯觀》:“相傳平原精於章草,然此帖大非章草,運筆猶存篆法。”
清代金石文字學家楊守敬《平帖記》:“系禿穎勁毫所書,無一筆姿媚氣,亦無一筆粗獷氣,所以為高。”
清代書法家顧復《平生壯觀》:“墨色微綠,古意斑駁,而字奇幻不可讀。乃知懷素《千字文》、《苦筍帖》,楊凝式《神仙起居法》諸草聖,鹹從此得。米元章《書史》雲‘火箸畫灰,連屬無端’,可以評士衡此帖。《宣和書譜》注之為章草,非也。”
當代書畫家啟功:“十年遍校流沙簡,《平復》無慚署墨皇。”
後世影響
《平復帖》的書寫年代距今已有1700餘年,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特殊意義在於——它是第一件流傳有緒的法帖墨跡。由於古代書家如李斯、鍾繇、張芝等,雖是流傳有緒的人物,但無可靠的墨跡流傳。而石刻作品,因是翻版,加之刻手的原因、風化剝蝕等,與墨跡多半相去較遠;再者,此前墨跡雖有不少,但書家皆不署名,無法考證。因此愈顯《平復帖》在書法史上的意義重大。
《平復帖》對研究文字和書法演變等方面都有極高參考價值。從當年的“章草”到“今草”過渡過程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解決字與字之間的連帶,而連帶的關鍵就是要把章草書的橫展筆勢變為“縱引”,“縱引”的筆勢符合右手握筆寫字的習慣,適合流便簡率的書寫,具有潛在的發展優勢,是草書發展的方向。《平復帖》上承漢簡,下啟今草,屬於“章草”向“今草”過渡時期的產物,填補了於“章草”向“今草”過渡的歷史空白,起到了改變章草的取勢而向今草邁進的歷史價值。
歷史傳承
遞藏
《平復帖》成書於西晉,在唐末被時人殷浩所收藏,從其手中流出後,到王溥家,在王家保存了三代之後,被李瑋買了去。李瑋逝世後,進入了宋御府,明萬曆間歸韓世能、韓逢禧父子,再歸張醜。清初遞經葛君常、王濟、馮銓、梁清標、安岐等人之手歸入乾隆內府,再賜給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光緒年間為恭親王奕訢所有,並由其孫溥偉、溥儒繼承。後溥儒為籌集親喪費用,將此帖待價而沽,經傅增湘從中斡鏇,最終由張伯駒以巨金購得。張氏夫婦於1956年將《平復帖》捐獻國家。後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著錄
《平復帖》在《宣和書譜》《東圖玄覽》《真跡二錄》《式古堂書畫匯考》《平生壯觀》《墨緣匯觀》《大觀錄》《三虞堂書畫目》《前塵夢影錄》等均有著錄。
重要展覽
2005年12月30日—2006年1月6日,《平復帖》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書畫經典——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古書畫藏品展”中展出。
2011年10月,《平復帖》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年度大展“蘭亭特展”中展出。
作者簡介
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文學家、書法家。出身吳郡陸氏,為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四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又與顧榮、陸雲並稱“洛陽三俊”。代表作為《文賦》,另有《君子行》、《辨亡論》等詩賦著述。亦善書法,其《平復帖》是中國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