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甲骨](/img/3/9f5/nBnauM3X0MTN0ADM5UDMzk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wM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使用甲骨進行占卜,要先取材、鋸削、刮磨,再用金屬工具在甲骨上鑽出圓窩,在圓窩旁鑿出菱形的凹槽,此過程稱為鑽、鑿。然後用火灼燒甲骨,根據甲骨反面裂出的兆紋判斷凶吉。
考古研究
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占卜用的甲或骨,至商代甲骨盛行,到周初或更晚仍有甲骨。商周時期的甲骨上還契刻有占卜的文字——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已有15萬片左右,對甲骨的研究包括釋讀、卜法文例分析、分期斷代研究和社會歷史考證等。研究的一般步驟是整理、綴合、墨拓、分類、分期、著錄、釋讀和綜合研究。對甲骨的研究已形成為一門學科——甲骨學,是中國考古學的分支學科之一。研究甲骨,對中國古代社會史、科技史和古文字學、語言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認為我國各地出土的商代龜甲骨,是古人用來占卜凶吉的工具。然而,在“愚公之鄉”河南省濟源市,從事“黃龍日盤八卦歷”這一古曆法研究的“民間高人”閆道原卻堅信,龜甲也是3000年前古人計時的工具。1個八卦歷盤、33粒不同顏色的核桃、12顆彩色石子、1塊正面有34個圓坑的木板……閆道原說,250多年前,生活在太行山區的古人就是用這幾樣獨有的方式準確計時,這便是最原始的“黃龍日盤八卦歷”。這種完全撇開天文元素,單靠八卦、易經原理推演出來的從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後5000年的萬年曆,與紫金山天文台根據地球、月亮與太陽之間的運行規律,並結合我國所處的時區等元素推算而來的萬年曆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