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克鼎

大克鼎

大克鼎(Big Grams Tripod)又稱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時期)一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收藏於上海博物館。鼎腹內壁亦鑄有銘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記錄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的內容。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口徑75.6厘米。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

基本信息

流傳過程

出土

大克鼎大克鼎
大克鼎於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土於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的一處窖藏,窖藏中有1200多件青銅器,一同出土還有一套七件小克鼎,一套六枚編鐘(克鍾),另有盨二件,鎛一件。

潘家得寶

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左宗棠被永州總兵樊燮讒言所傷,遭朝廷議罪。幸得時任侍讀學士的潘祖蔭援手,上奏鹹豐皇帝力保宗棠,且多方打點,上下疏通,左才獲脫免。潘乃當時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宗棠得大盂鼎後遂以相贈,以謝當年搭救之恩。

而大克鼎於1890年出土於陝西扶風縣法門寺任村。出土後,首先被天津人柯劭態買下,潘祖蔭又用重金從柯氏手裡購得,成為大克鼎的主人。從此,大盂鼎、大克鼎這兩件周朝時期最大的青銅器齊聚潘府,成為當時京城的一大新聞。

民國初年,曾有美籍人士專程來華找潘氏商談求讓大鼎,出價達數百兩黃金之巨。但終為潘家所回絕。三十年代中葉,國民黨當局在蘇州新建一幢大樓。黨國大員忽發奇想,要在大樓落成後以紀念為名辦一展覽會,邀潘家以大鼎參展。以圖無限期占有大鼎。然此拙劣伎倆為潘氏識破,婉言拒絕了參展。

埋寶地下

抗戰時,潘達於請家人和兩個木匠師傅幫忙,連夜把克鼎、盂鼎和一批青銅器裝箱深藏到屋子底下,書畫和小件古董三十幾箱藏進夾壁。城陷後,她家前後闖進7批日本強盜,一遍遍搜刮,財產什物損失殆盡,連日軍司令松井都查問潘家收藏,卻到底沒有發現蹤跡。

抗戰勝利後,寶藏再次“出土”。潘達於把它們藏在一間屋裡,用舊家具破雜物覆蓋,再將整進房屋釘斷,既不住人也不走人,直到解放之後。

贈寶於國

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達於寄出一封信:“竊念盂克二大鼎為具有全國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貯藏得所,克保永久。誠願將兩大鼎呈獻……”

剛剛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以隆重的授獎典禮表彰潘氏捐獻之舉。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處長唐弢主持,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部長陳望道致辭,頒發的文化部褒獎狀上落著部長沈雁冰的大名:“潘達於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為祖國歷史名器,六十年來迭經兵火,保存無恙,今舉以捐獻政府,公諸人民,其愛護民族文化遺產及發揚新愛國主義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揚,此狀。”潘老臥室里,家具簡樸,別無裝飾,這張獎狀,卻一掛就是50年。

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二鼎如願入館,使市民第一次飽覽了這聞名半個多世紀的“國之重器”。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開館,大盂鼎等125件珍貴文物應徵北上。兩件巨鼎自此各鎮一方。

大克鼎此後收藏於上海博物館至今。

文物特徵

大克鼎拓片一(局部)大克鼎拓片一(局部)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腹徑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口有大型雙立耳,口沿微斂,方唇寬沿,腹略鼓而垂,稱斂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著地點比上端略寬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變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證。

大克鼎頸部飾有三組對稱的變形饕餮紋,相接處有突出的棱脊,凡六出;腹部飾一條兩方連續的大竊曲紋(即波曲紋),環繞全器一周。鼎足上部另飾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組。鼎耳飾有相對的龍紋。[5]

銘文

內容

大克鼎拓片二(局部)大克鼎拓片二(局部)
克曰:穆穆朕文且師華父,悤襄(譲)氒心,寧靜於猷,淑哲氒德。肆克龏(恭)保氒辟龏(恭)王,諫(敕)辪(乂)王家,叀(惠)於萬民。(柔)遠能(邇),肆克口於皇天,瑣於上下,得屯亡敃(泯),易(釐)無疆,永念於氒孫辟天子,天子明(哲),顯孝於申(神),巠(經)念氒聖保且師華父,(龠力)克王服,出內(納)王令,多易寶休。不顯天子,天子其萬年無強,保辥(乂)周邦,㽙尹四方。

王才宗周,旦,王各(格)穆廟,即立(位),緟季右(佑)善夫克,入門,立中廷,北向,王乎尹氏冊令善夫克。王若曰:“克,昔余既令女出內朕令,今余唯(緟就)乃令,易女叔巿、參冋(絅)中悤。易女田於野,易女田於渒,易女井家(勹累)田於(㽙山),以氒臣妾,易女田於康,易女田於匽,易女田於(阝尃)原,易女田於寒山,易女史小臣、霝籥、鼓鍾。易女井徵(勹累)人。易女丼人奔於糧,敬夙夜用事,勿法朕令。”克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不顯魯休,用乍文且師華父寶彝,克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譯文

克曰:端莊美善的我的文采斐然的祖父師華父,沖和謙讓的心胸,淡泊寧靜的神思,清純智慧的德性。故能謹敬的保護和安定他的君主恭王,整治王家事務,仁愛萬民。能使遠者懷想,近者依戀。至誠感格於皇天,能使上下信任。得到厚生不會泯滅,賜予幸福無有邊際。永遠思念他的孫子和當今的天子。天子賢明智慧,安事於神。常念偉大的導師我祖師華父(因為他的庇蔭),克得以提拔為王官,接受和宣召王的命令,多次地蒙受王的恩賜。光明正大的天子,(永遠延續)萬年無疆。保護和治理周邦,長久地統治天下。

王在宗周鎬京,天明,王到達穆廟,就位。緟(贊禮官)季護佑著膳食官克,入門,立在廷中,面朝北。王招呼史官之長冊命膳夫克。如是王曰:“克,以前我命令你,出入宣召朕的命令,今天我還是重申此令。賜給你紅色的祭服,三根絅色中間夾兩根蔥色的衡帶。賜給你野地的田,賜給你渒地的田,賜給你井邑(勹累)人耕種的田於(田允山)地,還有其地的奴隸,賜給你匽地的田,賜給你康地的田,賜給你溥原的田,賜給你寒山的田。賜給你史小臣(宮中雜役)、霝官、籥師、鼓師、鍾師賜給你井邑的微人和(勹累)人,收取。賜給你的井邑的人奔於(日東)地,(不留在井邑)。早晚盡職盡守的工作,不要荒廢了朕的法令。”克拜稽首,稱揚天子的光明正大的美意,為文祖師華父鑄造寶器,克祈願萬年無窮盡,子子孫孫永寶用。

文物價值

史料價值

大克鼎拓片三(局部)大克鼎拓片三(局部)
大克鼎的銘文是研究西周歷史重要文獻,對於研究西周時期的職官、禮儀、土地制度等都有極為重大的意義。它的內容分為兩段,首先是器主克讚美其祖父師華父的功績,及記敘周王因此而任命克擔任膳夫之職,負責出傳王命的要任。西周時期的職官授受,採用的是世卿世祿的世襲制,因而青銅器銘中往往可見長篇讚美祖先功績的文字,這種習慣,既是出於禮儀的要求,亦承載著宣明繼承資格,表達效法祖先,繼續尊奉王室決心的政治作用。貴族的官職雖出於世襲,但必須經過天子鄭重的重新冊命,以顯示王權的威嚴,而授予的職位亦可以與先祖有所不同。如克鼎的銘文顯示,克的祖父擔任的是“師”的官職,而到克時,則改任為“膳夫”一職。根據《周禮·天官》的規定,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後世子”,凡天子日常飲食先行嘗食後才進呈食用,而天子宴飲或祭祀獻食時的各項禮儀工作也由他負責擔任,可謂是天子的近臣。然而膳夫的爵位並不很高,只相當於“上士”,似乎與“出納王命”的職責不相符合,與克同時擁有七個列鼎的排場也不相當。清代人孫怡讓的著作《周禮正義》為我們解釋了這一疑團:由於古代職官時有分合演變,很多職官彼此關聯,名稱互相通用。如西周職官中負責管理官員的“治官之屬”包括大宰,小宰、宰夫,三者職能各不相同,卻都可以通稱為“宰”。而屬於宰夫治下“食官之長”的膳夫,其官名也可以和宰夫通用。據周禮的記載,宰夫的職責恰恰是“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敘群吏之治,以待賓客之令、諸臣之復、萬民之逆”,與天子對克的出傳王命、入達下情的要求正相吻合。因此,大克鼎的主人,擔任的應該是宰夫的職務。大克鼎出土後,不少學者對其進行了考釋,其中著名的有孫詒讓的《克鼎釋文》和王國維的《克鼎銘考釋》等。

書法價值

大克鼎銘文的格式、體例,以及鑄刻方法,在中國書法史上也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青銅器的銘文是按照墨書原本先刻出模型再翻范鑄造出來的。由於西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精湛,銘文一般都能夠在相當程度上體現出墨書的筆意。此銘文字型規範,字跡優美,筆畫圓潤,結構和諧,是西周晚期具有代表性的金文字型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