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

西寧市

西寧是青海省的省會,古稱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寧”之意,是整個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是青海省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訊中心,是國務院確定的內陸開放城市。西寧位於青海省東部,湟水中遊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古“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軍事重地,素有“西海鎖鑰”、“海藏咽喉”之稱,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西寧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是青藏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先後榮獲全國衛生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等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西寧西寧
西寧市位於青海省東北部,青藏高原東部,地處在湟水及三條支流的交匯處。呈東西向條帶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四周群山懷抱,南有南山、北有北山。2012年底西寧市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是150平方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01°77′、北緯36°62′。

氣候

西寧屬大陸性高原半乾旱氣候,年平均日照為1939.7小時,年平均氣溫7.6℃,最高氣溫34.6℃,最低氣溫零下18.9℃,屬高原高山寒溫性氣候。夏季平均氣溫17-19℃,氣候宜人,是消夏避暑勝地,有“中國夏都”之稱。

水文

市區海拔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發量1363.6毫米,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匯合於市區,向東流經全市。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西寧西寧
青海地處黃河、長江、瀾滄江源頭,境內河流縱橫,而且河床陡峭,河谷狹窄,落差較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尤以黃河、長江水能資源最為集中,開發潛力極大。據勘探,全省有1萬千瓦以上水能資源的乾支流共108條,總蘊藏量2337.46萬千瓦,分別占全國和西北地區總量的3.3%和27.8%。可開發的大中型水電站總裝機為2099萬千瓦,其中裝機25萬千瓦以上的電站可建17座,2.5萬至25萬千瓦的可建51座。西寧地表水和地下水也十分豐富,湟水河貫穿市區,全年徑流量18.94億立方米,自產地表水資源量7.01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6.98億立方米,水資源量13.99億立方米。

植物資源

青海地處寒溫帶,植物種類較為豐富,共有經濟植物75科、331屬、947種,其中種子植物約占三分之一。有各類藥用植物約680種,著名中藥材50餘種,如西寧大黃、冬蟲夏草雪蓮、貝母、甘草、藏茵陳、黃芪、麻黃、枸杞等暢銷國內外。此外還有纖維類、油料香料類、食用觀賞類植物數百種,其中以蕨菜、蕨麻、沙棘等最為馳名。絕大部分植物尚待開發利用。

動物資源

青海境內有野生獸類103種、鳥類294種,分別占到全國的1/3和1/4。截至2012年,已查明的有經濟價值的動物250多種。有國家級保護動物野駱駝、野氂牛、野驢、盤羊、白唇鹿、雪豹、黑頸鶴、蘇門羚、黑鸛等10種,二類保護動物20種,三類保護動物9種。省內江河湖沼中,有各種魚類37種,其中有經濟價值的15種,大部分有待開發利用。

畜牧青海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和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全省草原面積3644.94萬公頃,占全省面積的53.6%。草原載畜量2300萬頭(只)。每年產出13萬噸牛羊肉和400多萬張牛羊皮。其中被稱為"雪山之舟"氂牛500多萬頭,接近全國的一半;綿羊1400多萬隻。纖維長、拉力強的“西寧毛”馳名中外。

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已發現各類礦產123種,探明儲量的有97種。在全國的總儲量中,有51種的儲量居前10位,11種居首位。已經國家審定上儲量表的礦產有70多餘種,保有儲量的潛在價值達81200億元。
鹽湖資源被譽為聚寶盆的柴達木盆地,共有33個鹽湖,經濟價值最大的是全國獨一無二的鋰礦區——東台吉乃爾湖和全國最大的鉀鎂鹽礦區——察爾汗鹽湖。已初步探明氯化鈉儲量3263億噸,氯化鉀4.4億噸,鎂鹽48.2億噸,氯化鋰1392億噸,鍶礦1592萬噸,芒硝68.6億噸,上述儲量均居全國第1位。其中,鎂、鉀、鋰鹽儲量均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90%以上。而且,鹽湖資源品位高,類型全,分布集中,組合好,開採條件優越。
石油天然氣資源共發現16個油田、6個氣田。石油資源達12億多噸,已探明2.08億噸;天然氣資源2937億立方米,已探明663.29億立方米。
金屬和黃金資源礦種多,品位高,產地遍布全省各地。有色金屬礦產有:銅(儲量180萬噸)、鉛(110萬噸)、鋅(153萬噸)、鎳、鈷、錫、鉬、銻、汞等。黑色金屬礦產有:鐵、錳、鉻、鈦、釩等。另有貴重金屬礦產金、銀、;稀有稀土金屬和稀散元素礦產鍺、鎵、錮、鎘、鍶、鈹等,保有儲量占全國的63%。
非金屬礦產資源共發現礦產36種,有5種列全國第一。主要有石棉、石墨、石膏、溶劑石英石、石灰岩、白雲岩、耐火石英岩、矽石、耐火粘土等。

歷史沿革

西寧西寧
西寧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高原古城,是中國黃河流域文化組成部分。據城北區朱家寨遺址沈那遺址和西杏園遺址等考古發現,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產、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漢時期,河湟地區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帶。

古為羌地,西漢時置軍事和郵傳據點西平亭,神爵初屬金城郡臨羌縣。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漢軍西進湟水流域,漢將霍去病修建軍事據點西平亭,這是西寧建制之始。
東漢建安中置西平郡,治西都縣(今西寧市)。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擴建為西平郡,開始在此築城。
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改為西寧州,至此“西寧”之稱始於見史。
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治西寧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以省垣周圍正式成立西寧市。

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9月8日成立市人民政府,為青海省轄市。
1950年西寧市為青海省人民政府駐地。
1960年原由省直轄的湟中縣、大通縣和互助土族自治縣劃歸西寧市領導。
1962年湟中縣、大通縣和互助土族自治縣改由省直轄。
1966年大通縣(駐橋頭)交由西寧市領導。1985年11月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大通縣,設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以原大通縣的行政區域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
1986年3月5日,國務院批准:將西寧市城西區分設為城西、城北兩個區。撤銷西寧市郊區,將原郊區所轄的7個鄉分別劃歸城東、城中、城西、城北4個區管轄。
1999年12月5日,國務院批准將海東地區的湟中縣、湟源縣劃歸西寧市管轄。
2003年底,轄23個街道、26個鎮、24個鄉、6個民族鄉,934個村(牧)委會、165個社區居委會。
2004年7月,西寧市城北區區劃調整,街道辦事處由4個調整為3個:撤銷三其街道辦事處,併入馬坊街道辦事處。
2006年8月,西寧市:新增1個鎮,全市鄉鎮總數由56個(26鎮30鄉)調整為50個(27鎮23鄉)。

行政區劃

西寧市轄城東、城中、城西、城北四個區,大通、湟中、湟源三個縣。另外設有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南新區(屬城中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生物科技產業園區)、海湖新區。

人口民族

西寧西寧
西寧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並存,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過百萬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達100萬之多。
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226.76萬人,較上年增長0.9%。全市出生人口2.26萬人,死亡人口1.02萬人,出生率10.02‰,死亡率4.53‰,自然增長率為5.49‰。全市城鎮人口為153.7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67.8%;鄉村人口為73.02萬人,占常住人口的32.2%。全市暫住人口為45.36萬人。

青海是中國多民族聚居地區之一,全省除漢族外,世居青海的主要有藏、回、土、撒拉和蒙古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情。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為58.8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25.9%,其中:回族人口36.87萬人,占16.3%;藏族人口為12.45萬人,占5.5%;土族5.86萬人,占2.6%。

政治

西寧市主要政府領導(截至2014年)
市委書記:王建軍
市長:王予波
副市長:閆樹江、張永軍、劉天海、王平、許國成、金九辰、王彤
秘書長:汪彥明

交通

公路

以西寧為中心輻射青海省的交通網路已形成。
公路
京藏高速公路 蘭西高速公路 平西高速公路 西湟一級公路
湟倒一級公路 西塔高速公路 寧大高速公路 西寧過境高速公路
國道 109國道 214國道 227國道 315國道

鐵路

鐵道線路:蘭青鐵路、青藏鐵路、蘭新鐵路第二雙線
火車站:西寧站、西寧西站

航空

西寧曹家堡機場是青海省唯一的二級機場,也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空中交通樞紐,已開通了直通北京、上海、西安等數十個大中城市的航班。

光纜

擁有“蘭一西一拉”(蘭州——西寧——拉薩)通訊光纜工程。

經濟

概況

西寧西寧
2013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78.53億元,增長14.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10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514.50億元,增長18.0%;第三產業增加值427.93億元,增長9.7%。第一產業對全市經濟的貢獻率為1.2%,拉動經濟成長0.1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貢獻率為69.3%,拉動經濟成長9.77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拉動8.6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貢獻率為29.5%,拉動經濟成長4.16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2年的3.7:51.6:44.7調整為2013年的3.7:52.6:43.7。全年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7.11億元,增長22.5%,其中:完成稅收收入59.68億元,增長24.0%。

第一產業

2013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82.95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85.48萬畝,下降1.9%;油料播種面積48.54萬畝,下降5.1%;蔬菜播種面積32.32萬畝,增長0.3%;中草藥材播種面積1.30萬畝,增長43.0%;其他農作物播種面積15.31萬畝,增長31.96%;油料、蠶豆、馬鈴薯、蔬菜特色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121.86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66.6%。

第二產業

西寧工業已形成以機械、輕紡、化工、建材、冶金、皮革皮毛、食品為支柱的工業體系。機械工業技術力量雄厚,工具機、工程機械及各種工具等產品的生產已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紡織工業從紡紗、織造、後整理到服裝製品;輕工以燈泡、塑膠製品等為主,品種不斷增加;化學工業已形成以化肥、製藥、氟化鹽、硫酸、紅礬鈉、潤滑油等為拳頭產品的支柱行業;建材工業在充分開發利用地方資源的基礎上,已形成水泥、瀝青、保溫材料、PVC低發泡板、舒樂舍板、石膏及其製品等系列產品;冶金工業擁有全國最大的電解鋁廠——青海鋁廠和列入全國500強的西寧特鋼及生產矽鐵出名的青海山川鐵合金廠,成為冶金工業龍頭;食品工業在堅持地方特色的同時,大力發展綠色食品、乳製品系列、三刺系列、蟲草系列等保健、營養食品,多數產品已蜚聲國內外。
2013年完成工業增加值440.75億元,增長18.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80.38億元,增長18.3%。從輕重工業看,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實現增加值67.21億元,增長25.3%;重工業實現增加值313.17億元,增長17.1%。

第三產業

西寧是青海省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商業貿易中心,全市共有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網點近2萬個,從業人員6萬人。
2013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25.44億元,增長32.1%。其中,市屬固定資產投資700.79億元,增長28.1%。2013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5.07億元,增長15.0%。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306.83萬人次,增長15.9%。旅遊總收入100.76億元,增長34.0%。
2013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822.47億元,比年初增加456.91億元,同比增長19.4%,其中個人存款餘額999.69億元,增長20.9%。
西寧已擁有交通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四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

社會

教育

截至2013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9所,在校學生63918人;普通中學136所,在校學生118739人;中等職業學校19所,在校學生40425人;國小181所,在校學生153021人;特殊教育學校3所,在校學生553人;幼稚園359所,在園幼兒70392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升學率94.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8.0%。其中,國家重點建設性211工程大學一所——青海大學,全國重點中學3所青海湟川中學、西寧市第五中學、青海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科技

截至2012年,西寧地區有獨立的科研院所33個,非獨立院所2個,其中兩所中國科學院院屬科研院所: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有科學技術學會88個,會員43500人;科技人員21885人,其中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593人,中級6524人。
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共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3項,省部級95項,市級433項。先後接待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89人次來寧進行科學考察、學術交流和合作攻關。組織214人次前往美、英、德、日等8個國家和地區學習考察及開展科技合作交流。先後爭取到日本、聯合國undp組織的科技援助項目4項,資助經費50多萬美元。還組團參加了全國性星火、高新技術、"雙新"等成果展覽交流。

體育

環青海湖腳踏車大賽環青海湖腳踏車大賽
西寧市每年舉辦各種類型的體育活動150次左右。全市各主要公共場所有近80個健身輔導站點,每天參加晨練的人達3萬多人次。
截至2012年,全市有各級各類業餘體校10所、少兒足球俱樂部6所、桌球俱樂部4所、體育傳統項目學校17所,受訓人數近3000人。在全國比賽中取得較好成績,在省內競賽成績處於領先地位。
傳統民族民間體育活動空前活躍,在西寧市家牧區,除了傳統的賽馬、拔腰、拉巴牛、摔跤、武術等農牧民喜愛的鄉土型項目外,足球、籃球、腳踏車、棋類、田徑等項目也有了較快的發展,農牧區的體育活動有聲有色。

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腳踏車賽從2002年開始,每年7至8月在青海省舉行。經國際腳踏車聯盟批准,環湖賽為2.HC級,是亞洲頂級賽事,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國際性公路腳踏車賽。僅次於環法賽、環義大利賽、環西班牙賽等職業巡迴賽。

衛生

以高原醫學、民族醫藥和地方病為重點,開展了各項科研活動,加強高原動植物及中藏藥資源的開發力度。已整理出版藏醫名著11部,許多藏醫學科研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有些藏醫藥已走向國際市場。現全市共有藏醫院1個,病床150多張,衛生技術人員和職工238人。
2013年末,全市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總數1550所,其中:醫院52所;衛生技術人員17054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323人;衛生機構床位數14120張;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7.55人。

旅遊

塔爾寺塔爾寺
西寧是一座有著兩千一百多年歷史的高原古城,古稱西平亭,曾是漢後將軍趙充國屯田的地方、南涼的都城、唐蕃古道的咽喉、絲綢南路的要道、青藏高原通向中原的門戶、河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古就是一顆璀璨的“高原明珠”,北山煙雨——西寧古八景中遺留最完善的一景。
西寧八景
西寧八景,即古湟中八景,舊時西寧府稱為湟中,八景即今西寧及其周圍的八個景觀。他們是:石峽清風、金娥曉日、文峰聳翠、鳳台留雲、龍池月夜、湟流春漲、五峰飛瀑和北山煙雨。是由清末湟中人張思憲所寫《題湟中八景》詩而來,八景分敘述如下:
石峽清風
石峽清風位於西寧東15公里處。石峽,俗稱小峽,在歷史上是以險關危隘著稱的。世治時,它是連通東西交通的要道;世亂時,它又是隔斷兩地的重門。宋代時修築綏遠關以控制要害地段,後於清代修築了武定關和德安關。小峽也為人們留下了動人的傳說:昔日此地重山環復、河道不通,有仙人投石擊山,丘巒崩摧,湟水中通,形成了奇峻雄偉的小峽。而今的小峽,一座鋼筋混凝土拱橋飛架南北,公路平坦如砥,行人車輛川流不息,險關變通途。
金蛾曉日
位於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娘娘山,又名金蛾山。山頂有一座天池,娘娘山上有一制高點,早晨在山上觀日出,太陽從萬山中噴薄而出,景象壯觀,據說可與泰山觀日出媲美。娘娘山以其幽深秀麗、氣象萬千而聞名遐邇。
文峰聳翠
提及這一景點,必然提及西寧南山的一個美麗傳說。據說,人們曾經在南山修建一座閣樓,便有鳳凰落到這兒,當地人視為祥瑞之兆。後來,也是為了企盼當地文風繁盛,人們就在山上修建了魁星閣。
鳳台留雲
西寧南山又叫鳳凰山,山上有亭,名叫鳳凰亭。南涼時期,西寧古八景之一的“鳳台留雲”,成為西寧一勝景。南山以關帝廟為中心的建築群,始建於明永樂八年,是西寧現存保護較好的明建築。如今山上的景點均為解放以後新建。由於南山的海拔比較高,所以鳳台上經常雲霧繚繞,自成景致。
龍池夜月
所謂“龍池”,指的是位於西寧西郊蘇家河灣村西南的一眼泉水。由於這裡曾經修建過不少廟宇,所以,歷史上,這是一個香火旺盛的地方。這裡的廟宇,始建於明代,後來屢建屢廢,清末稱作“五龍宮”,曾經盛極一時。
湟流春漲
所謂湟水,即指流經西寧城北的黃河重要支流——湟水河,又名西寧河。每當春夏之際,湟水上游冰雪消融,水源充足,流至西寧西郊河、北川河、南川河先後注入湟水,遂河水驟漲,波濤洶湧,故稱“湟水春漲”,為西寧古八景之一。
五峰飛瀑
五峰飛瀑位於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北溝腦,因山峰很像五個手指,故名五峰山。五峰山有三奇,即林、泉、洞。從龍宮泉拾級而上,便是五峰寺。五峰寺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主要建築有菩薩殿、龍王閣、玉皇宮、香公樓、同樂亭。五峰山也是青海民歌演唱勝地,俗稱“花兒”會,每年六月六,正是五峰山風光最美的季節,五峰山六月六“花兒”會也就聞名遐邇。
北山煙雨
北山以奇制勝,西寧北山,又名土樓山。土樓山上曾建土樓山神祠,在神祠的舊址又修建寺廟,舊稱北禪寺,也叫永興寺。北山的古蹟不少,有佛寺、道觀、磚塔、洞窟、壁畫和露天大佛。經歷代的擴建增修,在峭壁斷崖間鑿成洞窟,自西向東依次分布著“九窟十八洞”。北山頂上那座有唐代建築風格的寧壽塔。

老爺山
老爺山又名元朔山,位於西寧市北約40公里,大通縣境內。山上有火燒台、老虎洞和古寺廟遺址。主峰西南皆為懸崖絕壁,北面與氂牛山相對。加上高氣候多變,有時濃雲密布,有時天朗氣清,登高眺望,雲海蒼茫,漫步林中,別有野趣,為西寧市旅遊勝地之一。
塔爾寺
塔爾寺位於西寧市西南25公里處的湟中縣城魯沙爾鎮。塔爾寺是中國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中國及東南亞享有盛名,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另外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塔爾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步芳公館 馬步芳公館始建於1942年6月(民國31年),耗資3000萬大洋,次年6月建成,為馬步芳私邸,取名為“馨廬”。在馬公館裡許多建築的牆面鑲有玉石,故人們亦稱為“玉石公館”。公館由多個院落和不同形式的房舍以及花園組成,各個院落的房舍布置有序,結構嚴謹。構成了統一和諧的整體。位於公館南端的後花園栽種了名貴的花卉和樹木,還有亭榭,著名的“曉泉”也在其內。

文化

概況

西寧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結合部,是一個多民族城市,其文化藝術的發展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的酥油花、堆繡、壁畫被譽為"藝術三絕",黃南州的熱貢藝術和湟中農民畫也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截至2012年,西寧現有專業文藝團體5個,演職人員585人,其中省級劇團5個,演職人員362人;市級劇團3個,演職人員223人。全市共有圖書館6個,博物館7個。全市有廣播電台2座,電視台2座,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8.86%和99.5%,有線電視用戶35萬戶。出版各類報紙15種,10345萬份;雜誌49種,417萬冊;圖書788種,1114萬冊。

曲藝

戲劇主要有眉戶劇、平弦劇、藏戲、燈影戲、豫劇、秦腔
曲藝主要有平弦、越弦、下弦、道情、賢孝
歌舞音樂主要有漢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禮舞、藏族的鍋莊舞以及藏傳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禮、法會時演奏的寺廟音樂。

民歌

民歌主要有漢、回、土、撒拉族喜愛的“花兒”和藏族的“伊”等。
青海是“花兒”的故鄉,河湟花兒是西北花兒的精魂,最美的“花兒”是用三江最純淨的源頭之水澆灌的聖潔之花。居住在這裡的漢、藏、回、土、撒拉等各族民眾,無論在田間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趕車,只要有閒暇時間,都要漫上幾句悠揚的“花兒”。可以說,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兒”、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農民唱起“花兒”,村裡的張秀花、王富貴們就會淚水漣漣。花兒對青海人來說象每天的飲食一樣普通。
“花兒”是產生於青海,並流行於青、甘、寧、新等地區的一種山歌,唱詞浩繁,文學藝術價值較高,被人們稱為西北之魂。“花兒”發源於臨夏,由於流行的地區不同,加之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響,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

文物

截至2012年,西寧省級文物管理機構1個,省級博物館1個,市、縣文物管理機構3個,市、縣博物館3個,專業文博人員28人。青海境內已發現的文物點有4300餘處(西寧為70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塔爾寺和隆務寺、瞿曇寺、馬廠垣遺址、西海郡故城、熱水墓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24處(西寧6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19處(西寧77處);館藏文物16萬餘件,其中一級文物205件(西寧14件)。西寧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是中國最早的一件繪有舞蹈圖形的彩陶。

宗教

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並存,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影響尤為深遠,塔爾寺是中國六大藏傳佛教寺院之一,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回族聚居地方,多建有清真寺。每年舉行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三大節日。

友好城市

俄羅斯:伊熱夫斯克市
斯里蘭卡:卡盧特勒市

城市榮譽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中國十大避暑城市 中國十大安靜城市 中國十大最美麗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中國十大最嚮往的旅遊目的地 世界旅遊名城 2011中國十大避暑旅遊城市 全球避暑名城榜
中國休閒城市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 中國最幸福城市
國家森林城市

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城市

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將以“和諧之旅”為主題,以“點燃激情 傳遞夢想”為口號,前往五大洲(國家、地區)的21個城市,並在境內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傳遞,還將抵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傳遞時間為130天,傳遞總里程約13.7萬公里。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將是奧運史上傳遞路線最長、傳遞範圍最廣、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火炬接力,將在奧林匹克運動史上譜寫輝煌的篇章......

西寧市著名旅遊景點

青海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