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禪寺[青海西寧市城北區北禪寺]

北禪寺[青海西寧市城北區北禪寺]

北禪寺是青海境內最早的宗教建築,初建於北魏明帝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整個建築背倚北山,基本上是依山腰中的紅砂岩天然斷層由西向東依次而建,上載危岩,下臨深谷,樓閣懸立,結構奇巧,寺院錯落有序,蔚為奇觀。北禪寺歷史悠久,寺內留存有魏晉時期的藻井圖案及佛教藝術壁畫,塑立各種佛尊神像。

基本信息

寺廟概述

北禪寺 北禪寺

寺廟位於西寧市湟水北岸土樓山腰,位於湟水之濱的北山上,俗稱“北山寺”,北山因山崖層疊,遠眺似土台樓閣高高矗立,故又名土樓山。北禪寺是依特殊丹霞地貌造型而建造的。這裡幾乎水平狀的紫紅色砂岩、礫岩,其間還夾有石膏和芒硝層,岩性軟硬相間,長期地質時期流水、風化等營力作用下,以赤壁、洞穴、險峰為主要特徵的丹霞地貌得到典型發育。軟岩層向里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當地人稱“九窟十八洞”。 其建築風格和文化建築被稱為“絲綢之路”南道的一顆明珠
北禪寺的古蹟很多,有聖母殿、呂祖祠等。但最多的是洞,共有“九窟十八洞”,如玉皇洞、無量洞、城障洞、七真洞、黑虎洞等,洞中塑有佛像,洞內曲經通幽,冷風襲身。這些洞由棧橋曲廊連線,虛實相望,獨具匠心,是一種罕見的建築藝術

寺內有棧道、小橋、遊廊連線著名的“九窟十八洞”,遠遠望去,似一座長廊懸空在半山腰中,頗有山西懸空寺的風格。現在九窟十八洞內還保留著塑像和古代壁畫,被譽為“絲稠之路”南線古代文化的一顆明珠。從北禪寺鳥瞰西寧市全景,別有一番情趣。土樓山天然大佛在北禪寺側旁,這座天然大佛高約百米,由紅白岩石相間構成,經過風化,山峰似被大自然“雕塑”成為一尊大佛,故而得名。

歷史沿革

北禪寺 北禪寺

魏明帝五年,佛教盛行於鄯州(今西寧)有信徒作龕於土樓山斷岩之間、藻井繪畫、雕牆故壁、建築寺閣棧道,信徒登山朝拜,盛行一時。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魏明帝五年前後,後涼呂光占據武威、河西走廊,絲綢北路不通,一些僧人由蘭州到樂都、西寧經北川、達坂山到張掖,前往印度,從此佛教盛行於河湟地區。

在歷史上北山寺有過很多的名稱。北魏旅行家酈道元跆跋涉到西寧,登臨土樓山,他的《水經注》中寫道“湟水東流,經土樓南,上有土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餘尺,有若削成。”土樓有道教庵觀,故有“土樓觀”之稱。北山像一隻奮翼欲飛的雛鳳,而土樓山又似一隻雛鳳的翅翼,從此又多添了一個雅號叫“鳳翼山”。雖然名稱很多,但北山寺是人們最習慣的叫法。

其山中寺觀是西寧地區的一大名勝古蹟。由於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獨具一格的風貌,成了人們遊覽的場所。在北魏時期《水經注》記載了北山寺,北魏時青海形勢圖中也標明北山寺的位置在西平亭今西寧城。

明代以前山上有“神祠”,故有“土樓神祠”之稱。

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賜名為“永興寺”才有了寺的名稱,距今已有580十年的歷史。因樓層迭起,層次分明,好像一座土樓,故有“土樓山”之稱。

道教進入土樓山是清代末年的事。

北禪寺“靈官殿”位於山腳下,修建於明洪武年間,因戰火毀燒,重修於1915年。

如今北山寺山下已修渠引水,植樹造林,成為新興的旅遊勝地。

寺廟布局

北禪寺 北禪寺

其山中寺觀是西寧地區的一大名勝古蹟。由於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獨具一格的風貌,成了人們遊覽的場所。在北魏時期《水經注》記載了北山寺,北魏時青海形勢圖中也標明北山寺的位置在西平亭今西寧城。可見北山寺知名度是相當高的。

北禪寺是依特殊丹霞地貌造型而建造的。這裡幾乎水平狀的紫紅色砂岩礫岩,其間還夾有石膏和芒硝層,岩性軟硬相間,長期地質時期流水、風化等營力作用下,以赤壁、洞穴、險峰為主要特徵的丹霞地貌得到典型發育。

軟岩層向里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當地人稱“九窟十八洞”,洞內塑有玉皇觀世音文殊普賢關雲長等神佛像。洞壁上所繪的神像圖案、花卉山水月具有漢、藏佛教繪畫藝術風格,曾有“西平莫高窟”的美稱。硬岩層向外凸起,猶如屋檐,廟宇殿堂建在其上,殿宇高懸,棧道迴廊將殿宇樓閣與洞穴群相連,使殿中有洞,洞內套洞,洞中藏佛,棧道回曲廊緊靠懸崖,甚至懸空架設,可稱得上一座名副其實的懸空寺了。

寧壽塔”坐落在土樓山的山頂,山頂原有牌坊、三官殿、雷殿等,該塔為六面形五層翹角塔,塔中實心,青磚砌成。是明洪武十九年由駐西寧長興侯耿炳文所建修。

“靈官殿”位於山腳下,修建於明洪武年間,因戰火毀燒,重修於1915年。原有山門,東西兩邊有廂房,房中間有橫匾上書“靈官殿”三個大字,清 宣統二年西寧各界捐資將靈官殿整修一新。韓能靜有兩個名徒是聖聰、聖明。葬於土樓山根西側,當地人叫“和尚墳”。

“露天金剛”位於土樓山中部,東邊一尊與西邊一尊相連線,兩尊露天金剛高三十餘米,系兩個山崖突出部分,像兩尊天神(也叫天王),當地民眾叫閃佛,其意是從山中閃出來的。西面的一尊,已被風化,坍塌不辨面目;東面的一尊,仍然完好。本來是山崖被山水沖刷風雨剝蝕,形成奇特的山崖。後來在魏晉南朝時期,人工雕琢成大佛像,人們稱為“露天金剛”。

北山煙雨”,稱為西寧八景之一。其由來指北山寺在雨霧中的景色,在朝暉夕照之時,遠望山姿塔影、頗為壯觀,特別是雨中,薄霧層雲,繚繞山腰,恍如一幅丹青水墨畫,有時全山隱於雲霧中,忽隱忽現,更添一番詩情畫意。

“九窟十八洞”鑲嵌在陡峭的半山腰,依山貼壁,十分壯觀,最引人注目的是古洞,其洞構造各異,有的洞無套洞,有的洞有套洞。洞中有神像有佛像,也有道家尊神,千奇百態,洞與洞之間有棧道接連。

寺廟美食

北禪寺 北禪寺
五香牛肉干:“雪山牌”五香牛肉干,以青海高原新鮮氂牛肉為 原料加工而成。製作方法考究,成品色鮮,營養豐富,既保持了 氂牛肉的風味,又香氣濃郁、滋味鮮美。

燒羊肝:取鮮羊肝,洗淨血水,撒上一點食鹽,用潤濕的紙包裹兩三層,丟進通紅的牛糞火中,約近半小時,紙由濕變乾,由乾變成焦灰,扒出削盡表層沾染的雜屑,熱香陣陣,此時,用刀割塊、削片、蘸以姜未、鹽、胡椒粉等佐料食用,質嫩味鮮,回味無窮。

肋巴:很多旅遊者會對西寧一種獨有的叫“肋巴”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青海高原牧民對羊肉的一種獨特吃法。五香牛肉干“雪山牌”五香牛肉干,以青海高原新鮮氂牛肉為原料加工而成。

爆燜羊羔肉:爆燜羊羔肉吃時肉質細嫩,辣酥爽口,色澤暗紅,聞之芳香,嚼時柔軟,入口不膩,營養豐富,有補益壯身之功。

奶皮:奶皮也叫乾乳酪,和西餐中稱作"忌司"的相似,其製作歷史己近百年。入口奶油溢香,酥柔味美,不油不膩,營養豐富,不但可供日常食用,而且更是逢年過節、迎親嫁女待客的上品,也是探親訪友、慰問老年病人的禮品。老年人最喜把奶皮切成小塊泡在奶茶中食用。若切盤上席,作為乾果軟糖,則是很好的奶油小吃。

羊筋菜:羊筋是羊蹄的韌帶。青海的羊筋在宰殺季節,經過剔取、拉直、陰乾,紮成小把,可長期保存,久藏不壞。用羊筋做的菜餚品種很多,是青海回、漢族筵席中最常見也是很有聲譽的地方菜之一。由於羊筋是膠質組成,比起海參、魚翅來,價廉味美,是烹製高筵美饌的重要佳料。

寺廟購物

北禪寺 鹿茸
鹿茸: 鹿茸是青海省傳統出口商品之一。主要有帶血馬鹿據茸和帶血赤鹿據茸兩個品種。強心作用特別顯著。對心律不齊可使其恢復,是良好的全身強壯劑。

毛毯:毛毯即長毛提花毯。採用在國際羊毛市場上頗負盛名的西寧毛精心製成。青海毛毯的特點是:絨毛豐滿,組織細密,品種繁多,款式齊全,圖案新穎,色澤鮮艷,做工精細,大方美觀。西寧毛屬於粗毛品種。它毛色純白,富有光澤,纖維長而均勻,結實耐拉,回彈性強,有較強的耐酸性和耐鹼性。以西寧毛為原料的織物硬挺、耐磨、光亮、織密性好,是織造高檔手工地毯、提花毛毯、長毛絨等的上等原料。

酥油花:酥油為原料調入各種礦物質顏色製成的油塑藝術品。

西寧大黃:中國大黃馳名中外,西寧大黃,除野生外,西寧及東部農業區多有栽培。

裘皮:青海野生動物裘皮資源極為豐富。

毛氆氌:毛氆氌(藏語譯音詞),指的是藏族民眾用優質羊毛手工編織的衣料或服裝。

旅遊貼士

1、跳欠(正月十四)酥油花展(正月十五);
2、跳欠(四月十四)曬佛、跳欠(四月十五);
3、曬佛、跳欠(六月初六)轉金佛(六月初八);
4、全天曬佛(九月二十二)跳欠(九月二十三)。四大 法會上最有特色的活動,是塔爾寺 燈節,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屆時全縣組織大法會,並展出 酥油花。展出集油塑藝術之大成,規模宏大,展品多姿多彩。入夜以後,燈光和月光交相輝映,每年都吸引大批遊人赴會觀賞。

風俗習慣現有漢、藏、蒙古、回等2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90.2%。具有地方特色的節日有: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賽馬、賽牛、藏棋、撣塵等。

寺院評價

北禪寺海拔2400餘米,遠遠望去,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顯得分外壯觀,因而被人們稱作“湟中古寺第一”。北山寺早先為佛教寺廟,是青海境內最早的宗教建築,初建於北魏明帝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以後由於道教盛行而成為道教寺廟。

北禪寺,依山傍水,發育完好的丹霞地貌向里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素有“九窟十八洞”之稱;

西寧北禪寺,史紅崖間殿宇高懸,棧道迴廊,將殿宇樓閣與洞穴相連,使殿中有洞,洞內套洞,洞中塑有佛道諸神像,被稱為中國第二座懸空寺;

現有的洞窟中還保留著部分從隋唐至永慶年間的壁畫,藝術價值很高,曾有“西平莫高窟”之稱。東側倚山矗立著一座高達30米的巨大佛像“露天金剛”佛家稱“內佛”,道家稱“西王母現影”,雄渾粗獷;山頂有一座寧壽塔,每當,煙雨濛濛,山隱霧中,遠望霧中殿宇。樓塔時隱時現,“北山煙雲”因此得名。
其建築風格和文化建築稱為“絲綢之路”南道的一顆明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