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公元一世紀中期以前,今雙江縣境為傣族古國“勐達光”(漢譯“哀牢國”)屬地。
公元69年,“勐達光”(哀牢國)歸附漢朝、其地設永昌郡;今雙江縣境屬永昌郡。
公元225年,蜀漢分建寧、越雋、永昌三郡地設雲南郡,永昌郡不韋縣東南增設雍鄉縣、西南增設永壽縣;今雙江縣境屬永昌郡雍鄉縣。
公元271年,西晉將建寧、雲南、興古、永昌四郡合設寧州;今雙江縣境仍屬永昌郡雍鄉縣。
公元420年,東晉滅亡,之後的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等中國內地王朝逐步退出雲南高原,陳(南朝)代梁(南朝)後,中國內地王朝徹底放棄雲南高原; 今雙江縣境成為傣族土目自治領地。
公元738年,“勐舍”(巍山盆地)的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龍”(漢譯“南詔國”)政權;公元762年,“勐舍龍”(南詔國)仿唐朝制度在“勐掌”(保山盆地)設定永昌節度、統轄領瀾滄江以西地區; 今雙江縣境屬永昌節度。
公元937年,前“勐舍龍”(南詔國)漢裔官員段思平率部入主洱海盆地建大理國, 沿“勐舍龍”舊制在“勐掌”設永昌節度;公元1096年,大理國廢除節度、都督等軍事轄區,設八府、四郡、四鎮;今雙江縣境先屬永昌節度、後屬永昌府。
公元1261年,大蒙古國招撫瀾滄江以西各類土目設金齒等處安撫司; 今雙江縣境屬金齒等處安撫司。
公元1271年,金齒等處安撫司分設東路安撫使(鎮康路安撫使)、西路安撫使(建寧路安撫使); 今雙江縣境屬金齒等處安撫司東路安撫使。
公元1278年,元朝(前大蒙古國)裁金齒等處安撫司, 原東路安撫使轄地設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下轄鎮康、茫施、柔遠等路; 今雙江縣境屬鎮康路。
公元1286年,裁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和鎮西平緬麓川等路宣撫司、轄地併入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後改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今雙江縣境仍屬鎮康路。
公元1289年,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分鎮康路轄地設孟定路; 今雙江縣境屬孟定路。
公元1312年,“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傣族土目思汗法兼併周邊地區、建立“勐卯弄”(麓川國);公元1316年,“勐卯弄”(麓川國)向東擴張、孟定路所屬土目歸附; 今雙江縣境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326年,元朝復占瀾滄江以西部分地區、設謀粘路(轄今耿馬西部、滄源、雙江、臨翔等地),上屬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今雙江縣境屬謀粘路。
公元1343年,“勐卯弄”(麓川國)擊敗元朝軍隊、趁勝追擊到“勐嶲”(漾濞江河谷),“勐谷”(景東盆地)傣族土目聞風歸附;夾在“勐卯弄”與“勐谷”之間的謀粘路被“勐卯弄”控制、後將沿瀾滄江部分劃予“勐谷”傣族土目節制; 今雙江縣境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元朝、其地設平緬宣慰司; 今雙江縣境屬平緬宣慰司。
公元1382年,“勐谷”傣族土目俄陶背叛“勐卯弄”(麓川國)歸附明朝、其地分設景東州、順寧州、威遠州的行政區; 公元1384年,“勐卯弄”迫於壓力也歸附明朝、其地設麓川平緬宣慰司;同年,景東州、順寧州、威遠州分別升級為府; 公元1385年,“勐卯弄”為懲罰俄陶的背叛、出兵征討“勐谷”,從“勐谷”裹脅部分傣族過瀾滄江建立“勐允養”(勐勐壩西)。
公元1416年,“勐卯弄”(麓川國)將王城附近的無地遊民遷到“勐允養”(勐勐壩西)東面建“勐景莊”(勐勐壩東)。
公元1472年,景東土知府聯合耿馬土酋(朝廷未授官銜)兩面夾攻勐允養、勐景莊,戰後雙方協定由耿馬土酋派人來治理勐允養、勐景莊,勐允養、勐景莊合併為“勐勐”。
公元1527年,木邦宣慰司(今緬甸撣邦)兼併孟定府,令土酋罕慶守耿馬。
公元1585年,明朝復設孟定府,下轄耿馬安撫司、授耿馬土酋們罕為安撫使。
公元1599年,耿馬安撫司所轄“勐勐”地設勐勐(土)巡檢司、授傣族土官奉正為(土)巡檢。
公元1715年,勐勐傣族土官向清朝進貢,其地設勐勐(土)巡檢司,劃屬永昌府。
公元1764年,勐勐(土)巡檢司由永昌府劃歸順寧府。
公元1851年,勐勐(土)巡檢司傣族土官將轄地劃分為六個“法圈”(類似鄉級行政單位),法圈勐庫、法圈海、法圈蚌、法圈福、法圈等、法圈臘;“法圈”又轄十九個“圈”(類似村級行政單位),圈福、圈等、圈臘、圈孝、圈勐峨、圈控、圈茂、圈蚌、圈允、圈海、圈協、圈島、圈崗、圈哈、圈公弄、圈困角、圈南區、圈邦馱那來、圈勐庫。
公元1888年,清朝出兵平定勐勐巡檢司南境、孟連宣撫司北境的倮黑人後,析孟連宣撫司北境八土目地和勐勐巡檢司地設直隸鎮邊撫夷廳、由內地派直隸同知管轄;公元1891年,耿馬宣撫司所屬的勐董、勐角土目與耿馬土司發生仇殺事件後,勐董、勐角由耿馬宣撫司劃歸直隸鎮邊撫夷廳; 公元1892年,倮黑五佛主暴動,清朝鎮壓過程中招降“三佛主”李通明,承認他為西盟土目,劃歸直隸鎮邊撫夷廳; 公元1894年,孟連宣撫司由順寧府劃歸直隸鎮邊撫夷廳,所屬上允土把總、下允土千總析出由鎮直隸鎮邊撫夷廳直轄; 今雙江縣境屬直隸鎮邊撫夷廳。
公元1904年,勐勐巡檢司土巡檢被廢黜; 公元1905年, 勐勐巡檢司所屬的勐勐壩區、四排山區劃予緬寧廳,上改心山區留在直隸鎮邊撫夷廳。
公元1912年,民國政府改緬寧廳為緬寧縣, 緬寧縣分設四排山縣佐、轄勐勐壩區與四排山區;公元1913年,直隸鎮邊撫夷廳改為瀾滄縣, 瀾滄縣分設上改心縣佐、轄上改心山區; 公元1928年,緬寧縣四排山縣佐與瀾滄縣上改心縣佐分別由原行政區析出、合設雙江縣; 雙江縣劃分5個區, 勐勐壩為中區、邦協以南為西區、勐庫以北為北區、東北二門為東區。
公元1931年, 雙江縣中區、東區、南區、西區、北區分別改為一區、二區、三區、四區、五區; 公元1940年,雙江縣將5個區調整為2個鎮(勐庫鎮、永定鎮)、4個鄉(雲山鄉、得勝鄉、復興鄉、文祥鄉)。
公元1950年,共產黨在雙江縣成立人民政府,上屬於保山專區; 雙江縣劃分為2個區(太平區、勐庫區),39個鄉。
公元1952年,雙江縣由保山專區劃入新設立的緬寧專區。
公元1953年,雙江縣調整為3個區(太平區、勐庫區、勐勐區),40個鄉。
公元1958年,雙江縣、臨滄縣合併為臨雙縣。
公元1959年,臨雙縣撤銷、雙江縣恢復, 雙江縣劃分為3個聯社(太平、勐庫、勐勐),40個公社。
公元1961年,雙江縣調整為4個區(一區為太平、二區為勐庫、三區為勐勐、四區為南榔),50個鄉。
公元1966年,雙江縣調整為4個區(一區為太平、二區為勐庫、三區為勐勐、四區為南榔),1個區級片(忙糯片),51個鄉。
公元1969年,雙江縣調整為5個公社(一區改為永革公社、二區改為紅衛公社、三區改為衛東公社、四區改為永忠公社、忙糯片改為永紅公社),51個大隊。
公元1972年,雙江縣調整為6個公社(沙河公社、賀六公社、勐庫公社、勐勐公社、忙糯公社、南榔公社),77個大隊。
公元1984年,雙江縣調整為7個區(勐勐區、勐庫區、賀六區、沙河區、忙糯區、大文區、邦丙區),1個區級鎮(城關鎮),71個鄉,1個鄉級鎮。
公元1985年,雙江縣改為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轄7個區(勐勐區、勐庫區、賀六區、沙河區、忙糯區、大文區、邦丙區),1個區級鎮(城關鎮),71個鄉,1個鄉級鎮;兼轄2個國營農場(雙江農場、勐庫華僑農場)。
1988年2月,撤區建鄉,城關鎮與勐勐區合併設勐勐鎮,雙江縣劃為五鄉兩鎮。74個村公所(辦事處)
2000年8月,村級體制改革,村公所、辦事處改稱村民委員會。
2002年12月,勐勐鎮設立公很社區、新村社區、沙河鄉設尹甸社區。雙江縣轄五鄉兩鎮,72個村,3個社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轄4鄉2鎮(勐勐鎮、勐庫鎮、沙河鄉、大文鄉、忙糯鄉、邦丙鄉),72個村,3個社區及勐庫華僑管理區、雙江農場管理區。
鄉鎮(管理區)名稱 | 政府駐地 | 主要轄區 |
勐勐鎮 | 駐勐勐 | 轄2個社區、15個行政村:公很、新村;千蚌、大荒田、悶樂、千福、忙樂、南宋、邦邁、大吉、那布、忙建、彝家、細些、紅土、章外、同化。 |
勐庫鎮 | 駐勐庫 | 轄16個行政村:城子、亥公、那賽、邦瀆、那蕉、壩糯、梁子、冰島、壩卡、懂過、大戶賽、公弄、丙山、邦改、護東、忙那。 |
沙河鄉 | 駐沙平 | 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允甸;土戈、南布、允俸、忙開、邦協、邦木、陳家、平掌、營盤、下吧哈、布京。 |
大文鄉 | 駐大文 | 轄11個村:大文、大忙蚌、大梁子、邦馱、大南矮、忙冒、仟信、戶那、太平、清平、邦烘。 |
忙糯鄉 | 駐忙糯 | 轄10個村:忙糯、小壩子、康太、邦界、荒田、巴哈、滾崗、南罵河、富王、南亢。 |
邦丙鄉 | 駐邦丙 | 轄9個村:邦丙、南協、丫口、南欄、南直、岔箐、邦歪、邦況、忙安。 |
勐庫華僑管理區 | 勐庫鎮 | 管轄勐庫華僑農場。 |
雙江農場管理區 | 駐雙江農場 | 轄12個行政單位。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 縣城地處國道214沿線,距臨滄市104公里,距臨滄機場80公里,距昆明755公里。雙江縣國土面積2165.03平方公里,北回歸線橫穿縣境。
地質地貌
雙江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中部為河谷地帶。境內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70米,縣城海拔1050米,地貌高差懸殊,山地起伏、谷地相間。
氣候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地處北回歸線上雙江縣氣候為南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2℃左右,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至1200毫米左右。光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水文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境內河流眾多,屬瀾滄江水系,有大小河流106條,最大河流南勐河,全長80公里,匯集60條支流,徑流面積達184.74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為5.14立方米/秒。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雙江還是野生藥材的寶庫,經普查,有植物藥材81科195種,菌類藥材4科7種,開發的野生藥物神衰果、葉下株已人工栽培成功。雙江境內還有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園近2萬畝。還生長有國家級保護珍貴樹種紅豆杉等。在動物中有珍稀的孔雀、白鷳、錦雞和會唱“茶花朵朵”的野雞等。
水力資源
雙江水能資源儲藏量38.2萬千瓦。最大河流南勐河,全長80公里,匯集60條支流,徑流面積達184.74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為5.14立方米/秒,水能理論儲藏量為6.82萬千瓦,已開發8800千瓦。
礦產資源
雙江富藏鐵、鉛、銅、銻、錫、鋅、金、大理石、硅藻土、褐煤等礦藏。截至2012年,其中煤探明儲量251.7萬噸,硅藻土495.5萬噸,其它礦藏尚待開發。
人口民族
截至2013年,總人口17萬人。雙江是中國多元民族文化之鄉,境內居住有漢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白族、彝族等23種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45%,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發祥地之一。
經濟概況
概況
2012年,雙江縣全年完成生產總值23億元,比2011年增長1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6.8億元,比2011年增長7%,第二產業完成9.5億元,比2011年增長23%,第三產業完成6.7億元,比2011年增長13%;三次產業結構比從2011年的33:35:32調整為29:43:28;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2.75億元,比2011年增長46%,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62億元,比2011年增長59.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0元,比2011年增長13%;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5億元,比2011年增長25%;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 4%以內。
第一產業
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2676萬元,比1959年的1297萬元增長31.9倍;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009元,比1959年的65元增長30倍;2008年糧食總產量56643噸,比1959年的糧食總產22369.4噸, 增長1.5倍, 2008年農民人均口糧336公斤,比1959年的197.5公斤增長70%;2008年雙江縣產茶4880.4噸,實現農業產值5856萬元;畜牧產業得到快速發展,2008年大牲畜存欄5.49萬頭,畜禽肉總產量1.11萬噸,實現畜牧業總產值2.28億元;甘蔗產業得到提升,2008年入榨甘蔗46.34萬噸,實現農業產值12049萬元;另外核桃、菸草、膏桐、紫膠等產業健康發展,已然成為雙江持續發展的後續支柱。
2012年,雙江縣建成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基地 27萬畝,累計達132萬畝。
第二產業
2012年,雙江縣組建了林產業園區工作機構。南華糖業、西地公司、昆華礦業完成技改;榮康達烏龍茶生產線建成試生產;商品混凝土攪拌站竣工投產。
2013年,雙江縣規模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9993萬元,同比增長25.21%;工業增加值完成64314萬元,同比增長40.4%,完成市政府考核目標的116.51%。
截止到2014年6月,雙江縣完成生物產業農業產值124008.41萬元,比上年同期84333.41萬元增39675.00萬元,增幅47.01%,完成生物產業工業產值54396.53萬元,比上年同期63751.46萬元減9354.93萬元,減幅14.67%;實現生物產業銷售收入71476.38萬元,比上年同期69264.4萬元增2211.98萬元,增幅3.19%;完成生物產業固定資產投資21200.00萬元,比上年同期9080.00萬元增12120.00萬元,增幅133.48 %。生物產業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51219.00萬元,比上年同期36822.00萬元增14397.00萬元,增幅39.1%。
第三產業
截止到2013年,雙江縣全年農副產品市場交易額達10億元,比2012年增加1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6億元;全年儲蓄存款餘額達16億元,比2012年增長20%;全年農業貸款餘額達9.8億元,比2012年增長5.3%。
截止到2014年6月,雙江縣第三產業完成3.2億元、增長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旅遊業總收入、招商引資省外到位資金、招商引資項目個數增幅4項居臨滄市第3位,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增幅5項居臨滄市第4位,鄉鎮企業營業總收入增幅居臨滄市第5位;其中金融機構存款餘額差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完成投資增幅2項居臨滄市第6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居臨滄市第7位,金融機構貸款餘額差額居臨滄市第8位。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2年,雙江縣建立了22個文化站(室、點),組建了16支民眾業餘文藝宣傳隊;雙江縣農村電影“2131”工程保持良好發展,雙江縣7個農村放映隊深入基層、每年完成2250多場次免費放影;縣圖書館實行全年開館服務,每年閱覽總人數達11300多人次,另外還添置了2100多冊電子圖書;投資200多萬元的縣宣傳文化中心建設完工並投入使用。
教育事業
截至2014年,雙江縣共有中國小校23所。
雙江縣提出自2.014年起免收普通高中學生學費總計180萬元。
雙江縣在減免高中在校生學費的同時,還為民族地區教育基礎薄弱縣普通高中,籌措資金4600萬元,完成1.76萬平方米的教學綜合樓、學生宿舍、道路等建設。
醫療衛生
雙江縣共有94家醫療機構,2012年,雙江縣縣鄉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9058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率達97.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8‰。
雙江縣自2011年7月1日起,在雙江縣所有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全部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和零差率銷售;2013年4月1日起,縣人民醫院作為改革試點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實行零差率銷售。同時,彩色都卜勒超聲常規檢查、螺鏇CT掃描檢查價格在原有基礎上下降10%。至此,雙江縣所有縣、鄉、村三級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均全面實行了藥品零差率銷售。
社會保障
2010年,雙江縣累計發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82.63萬元、農村低保金1592.57萬元、城鄉醫療救助金187萬元;累計征繳各項社會保險金925.1萬元,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參保人數達33532人;累計撥出抗旱救災資金737.51萬元,支出城鄉臨時救助資金68萬元,救助人員3658人次。
基礎設施
2012年,雙江縣建成四個供排水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即:縣城生活垃圾處理場、縣城污水處理廠、縣城供排水管網改擴建工程、勐庫供水工程,完成總投資金9868.45萬元,同時,積極向國家爭取十二五供排水項目支持;二是完成了新國道214線、白象路、育才路、縣標至尹俸橋段道路的改擴建、環衛設施和綠化工程,完成了城北二號路、南勐河東路北段(公安局前)道路及延伸段路基土石方回填,5個項目共完成投資27254.72萬元。2012年正抓緊實施36米大道、錦麗新城片區忙襪河南北路。民族文化廣場、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及體育場項目正在有序開展相關前期工作。同時,組織實施好可再生能源套用項目,主要在縣城區(過境線)、勐庫鎮、邦丙鄉等區域共安裝太陽能路燈860桿,完成投資1495.48萬元。
歷史文化
民族文化
2008年,雙江縣雙江縣23種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創造並凝練了以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為主要特徵的獨特和諧的多元民族文化,。其中“拉祜族72路打歌”,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完整的拉祜族民間歌舞文化遺存之一。“佤族雞棕陀螺”是迄今只為雙江佤族所獨有。
2008年,雙江布朗族仍完整的保留著傳統的紡織工藝,他們自種棉花、紡紗、紡線、織布、染色、自製獨具民族特色的服被,其中布朗“牛肚被”刊稱民間紡織技藝一絕。據說這一門技藝別的地方已失傳,現在只有雙江邦丙一帶的布朗族獨有,成為雙江一絕。“布朗族蜂桶鼓舞”也屬世間獨有。蜂桶鼓源於它的形狀像民間養蜂的蜂桶而得名。“傣族手工制陶”是瀕臨消失的一門民間手工技藝,其獨特之處在於全用手工捏造,工具均以竹、木製作,所制圓形器皿不用轉輪,圓周精度卻很高。
民族文藝
2008年,雙江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共10類87項列為縣級保護名錄,申請並爭取把其中的7類21項列入了市級保護名錄,1項被列入省級保護名錄;完成了《布朗人與茶》、《雙江傣族簡史》和《拉祜族七十二路打歌》等一批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收集整理。雙江縣2008年提煉整理和創作了《歡迎你到雙江來》、《扭擺來》、《嗡央爾》、《祝福送給你》等33首優秀傳統歌曲。
2006年底,在雲南省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雙江的民族傳統體育表演項目布朗族的蜂桶鼓舞《逗鼓》和拉祜族健身操《徒手》分別榮獲金獎和銀獎。2007年春節期間,雙江老年舞蹈隊參加了雲南省第二屆金秋風采舞蹈大賽,參賽節目布朗族蜂桶鼓舞獲得彩虹金獎,拉祜族舞蹈獲得彩霞金獎。2007年10月3日,雙江老年體協“夕陽紅布朗族蜂桶鼓舞蹈隊參加中國舞蹈家協會主辦的“舞動中華——中國民眾文藝展演活動”,榮獲金獎。
風景名勝
忙糯石刻群
忙糯石刻群:20世紀60年代初,忙糯鄉小必地後山古驛道附近首次發現此條,“天下人多”4個字石刻。1998年2至6月,縣文化局組織調查,發現多處石刻,專家提出:忙糯石刻點較多,分部較有規律,屬省內罕見,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學術價值,應視為雙江境內文化遺產。主要分布於忙糯鄉小壩子行政村小必地、老林寨、上必地自然村後山及忙糯行政村池塘村,許多圖案仍然清晰可辨,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江渡口
雙江渡口:位於大文鄉邦馱村,距縣城83公里,東與思茅景谷縣隔瀾滄江相望,南與瀾滄縣和小黑江一水之隔,海拔669米,為雙江縣海拔最低點,這裡景色雄奇秀美,小黑江自西向東匯入瀾滄江,形成一個“丫”字形。
忙糯石香爐
忙糯石香爐:石香爐位於距忙糯鄉政府4公里處的池塘村南側小山頂端。石香爐高80厘米,直徑60厘米,分頂部、爐身、爐戶三部分。頂部兩側有爐耳,頂中有圓坑,爐身腹內為實心;三支爐足作為底座。1996年由縣文體局、民宗局等部門挖掘出土,該爐造型獨特,為省內外罕見。石香爐原為拉祜族宗教祭祀器物。從元末經明朝至晚清時期,該地一直是拉祜族宗教和政治活動中心,現石香爐所在地原為寺廟式建築物,在清末數次拉祜族起義中,這裡是義軍集中和宣誓的地方。石香爐和雙江拉祜族的歷史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是研究和考證雙江拉祜族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證據。
神農祠
神農祠:位於雙江自治縣勐庫鎮北部南勐河上游,勐庫大雪山萬畝野生古茶樹群落山腳的古茶谷中心地帶。祠內塑有一尊採用雪花白石雕制而成的炎帝神農塑像,高9.5米,基座9米,寬4米。對稱建有兩間傳統民族風格房屋,左為茶展館(以茶之源、茶之魂、茶之歌三個方面用54張圖片展示雙江勐庫大葉茶原生地形象和茶葉產業發展情況),右為茶藝館(在牆體上精心製作一幅反映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飲茶習俗為主的壁畫,高2米,長13.8米)。塑像基座四周及中心廣場共鋪貼大理青石板530.9平方米,從神農祠牌坊至炎帝神農塑像共有69級台階。
特產
冰島茶
勐庫冰島茶(當地人也稱“丙島”)是雙江縣著名的古代產茶村,以盛產冰島大葉種茶而聞名,是該縣最早有人工栽培茶樹的地方之一。冰島茶種是著名的勐庫大葉種的主要組成部分,冰島村是勐庫茶種的主要發源地。該地產茶的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時間為明朝(1485年前後),而無文字記載的傳說卻早於明。對冰島茶的來歷有不同說法:一為當地土司“版納古茶山引入”說,一為其他地方引入說。
冰島村有許多大茶樹,從村子的路旁到村子的後山處處可見。這些茶樹大都集中於農戶家的房前屋後,採茶不必走遠路,有的茶樹被派上了拴繩曬衣、拴家畜的公幹。在一塊茶地里我見一群茶農在挖地育老樹茶的種子,地里有幾十株古茶樹。
最貴重的雲南大葉種茶之 一
早晨8點多,我們從雙江縣城出發,費了一個上午的時間顛簸在坎坷的山路上,終於來到了位於崇山峻岭中的冰島村。當我們來到了海拔1640米高度的冰島村的時候,見到了當地的村主任周順兵先生。他先容說,他們冰島老寨天然村有4264棵大茶樹,一年真正能夠上市的冰島茶只有5噸左右,非常貴重。2010年,冰島茶鮮葉的最高價格已經到了110元一市斤,年年攀升。按照8市斤鮮葉做1公斤曬青毛茶來算,本錢接近了1000元。
勐庫冰島(當地人也稱“丙島”)是雙江縣聞名的古茶樹成片生長的村落,以盛產冰島大葉種茶而著名,是該縣最早有人工栽培茶樹的地方之一。冰島茶種是聞名的勐庫大葉種的主要組成部門,冰島村是勐庫茶種的主要起源地。該地產茶的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時間為明朝(1485年前後),而無文字記載的傳說卻早於明。對冰島茶的來歷有不同說法:一為當地土司“版納古茶山引入”說,一為其他地方引入說。
冰島茶,最貴重的雲南普洱茶之一,它是典型的勐庫大葉喬木樹,長大葉、墨綠色,葉質肥厚柔軟、茶香濃烈,非常獨特,它是勐庫茶的極品、也是雲南普洱茶的極品。絕對是值得高端珍藏的極品。勐庫古樹茶還有一大特點:持嫩性強,芽葉肥壯重實。有專家評價:冰島茶一芽四葉還很柔嫩,不象某些良種茶一芽二葉就顯老相。
所獲榮譽
2018年12月,入選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