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塊根倒圓錐形,長2-4厘米,粗1-1.6厘米。莖高60-150(-200)厘米,中部之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等距離生葉,分枝。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莖中部葉有長柄;葉片薄革質或紙質,五角形,長6-11厘米,寬9-15厘米,基部淺心形三裂達或近基部,中央全裂片寬菱形,有時倒卵狀菱形或菱形,急尖,有時短漸尖近羽狀分裂,二回裂片約2對,斜三角形,生1-3枚牙齒,間或全緣,側全裂片不等二深裂,表面疏被短伏毛,背面通常只沿脈疏被短柔毛;葉柄長1-2.5厘米,疏被短柔毛。
頂生總狀花序長6-10(-25)厘米;軸及花梗多少密被反曲而緊貼的短柔毛;下部苞片三裂,其他的狹卵形至披針形;花梗長1.5-3(-5.5)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長3-5(10)毫米,寬0.5-0.8(-2)毫米;萼片藍紫色,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高盔形,高2-2.6厘米,自基部至喙長1.7-2.2厘米,下緣稍凹,喙不明顯,側萼片長1.5-2厘米;花瓣無毛,瓣片長約1.1厘米,唇長約6毫米,微凹,距長(1-)2-2.5毫米,通常拳卷;雄蕊無毛或疏被短毛,花絲有2小齒或全緣;心皮3-5,子房疏或密被短柔毛,稀無毛。蓇葖長1.5-1.8厘米種子長3-3.2毫米,三棱形,只在二面密生橫膜翅。9-10月開花。
多年生草本,高0.6-1.5m。塊根常2個並連,紡錘形或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側根甚肥大,徑達5厘米。莖直立或稍傾斜,圓柱形,表面青綠色,上部為短茸毛或散生少數貼伏柔毛,下部老莖多帶紫色,莖下部光滑無毛。葉互生,革質,五角形,長6-11厘米,寬9-15厘米,掌狀3全裂,中央裂片菱狀楔形,急尖,近羽狀分裂,側裂片不等2裂,各裂片邊緣有粗齒或缺刻。
總狀花序狹長,密生反曲柔毛;萼片5,寬約2厘米,藍紫色,上萼片高盔形,高2-2.6厘米,側萼片長1.5-2厘米;花瓣2,無毛,有長爪,距長1-2.5毫米;雄蕊多數;心皮3-5,離生。瞢菱果長約2厘米。花期9-10月份,果期10-11月份。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北至秦嶺和山東省東部,南至廣西省北部。生於山地草坡或灌叢中;多為人工栽培。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向陽環境,耐寒,忌重茬, 以土層深厚肥沃,土質疏鬆,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土壤栽培較好。生山地草坡或灌叢中。
分布範圍
附子主要分布於四川和陝西;河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湖北、湖南、雲南、甘肅等亦有分布及種植。
附子傳統產區主要為四川江油及陝西城固、勉縣。建國後發展的新產區有四川安縣、布拖、美姑、城口;陝西南鄭、漢台、興平、戶縣;河北晉縣、元氏;湖北竹山、竹溪;雲南麗江、香格里拉維西、大理賓川巍山;山東菏澤、濰坊等。以四川江油、陝西城固種植歷史悠久,產量大,質量好,銷全國並出口。
在我國分布於雲南東部、四川、湖北、貴州、湖南、廣西北部、廣東北部、江西、浙江、江蘇、安徽、陝西南部、河南南部、山東東部、遼寧南部。在四川西部、陝西南部及湖北西部一帶分布於海拔850-2150米,在湖南及江西分布於700-900米間,在沿海諸省分布於100-500米間;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烏頭是我國烏頭屬中分布最廣的種,被我國勞動人民利用的歷史也較悠久,《神農本草經》中將烏頭列為下品。據有關文獻記載,在四川彰明、江油等地栽培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烏頭野生的植株有兩個塊根,經過栽植後塊根數目增多,對這些塊根過去都給予不同名稱,並且各有不同的醫療用途。南北朝梁代的大醫學家陶弘景已指出:“烏頭與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烏頭四月采”。宋朝人楊天惠在他所寫的《彰明附子記》一文中指出:“蓋附子之品有七,實本同而末異,其初種之小者為烏頭,附烏頭而旁生者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為鬲子,又附而長者為天雄,又附而尖者為天錐,又附而上者為側子,又附而散者為漏籃子”。明朝大醫學家李時珍也指出:“初種為烏頭,象烏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附子如芋子,蓋一物也”。他並將烏頭分為川烏與草烏二類:“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謂之川烏頭……,其產江左山南等處者及本經所列烏頭,今人謂之草烏頭。”烏頭、附子的主產區仍是四川江油、平武一帶。通常藥用商品主要是栽培品,主根(母根)加工後稱“川烏”,側根(子根)則稱“附子”,所含的化學成分有次烏頭鹼、烏頭鹼、新烏頭鹼、塔拉地薩敏、川烏鹼甲、川烏鹼乙等化合物(藥學學報,12卷7期)。在醫療上,附子治大汗亡陽,四肢厥逆,霍亂轉筋,脈微欲絕,腎陽衰弱的腰膝冷痛,陽痿,水腫,脾陽衰弱的泄瀉久痢,脘腹冷痛,形寒畏冷,精神不振,以及風寒濕痹,腳氣等症(中藥志);川烏治中風,拘攣疼痛,半身不遂,風痰積聚,癲癎等症(中藥材手冊)。塊根可作箭毒,李時珍指出:“草烏頭取汁曬為毒藥,射禽獸,故有射網之稱”;也可作土農藥,消滅農作物的一些病害和蟲害(中國土農藥志)。烏頭的花美麗,可供觀賞,清人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一書中寫過較生動的描述:“其花色碧,殊嬌纖,名鴛鴦菊,花鏡謂之雙鸞菊,朵頭如比邱帽,帽拆內露雙鸞並首,形似無二,外分二翼一尾”。(“雙鸞”指的是兩個花瓣。)
烏頭,自川藏高原東緣起向東遍歷長江中、下游以及珠江流域上游各省區的丘陵地區,從江蘇向北經過山東到達遼寧南部。在秦嶺西段出現了一個葉子多毛的變種,毛葉烏頭 A. carmichaeli var. pubescens。在江西、安徽和浙江三省交界的山地出現了一個葉的中央裂片狹長,花序軸常縮短的變種,黃山烏頭 A. carmichaeli var. hwangshanicum。在南京一帶低山地區出現了另一個類型,深裂烏頭 A. carmichaeli var. tripartitum,其特徵是葉分裂明顯地不達基部,葉基部呈寬心形或截狀心形。以上三變種的花序和烏頭一樣都有反曲並貼伏的短柔毛。從浙江向北經江蘇、山東到遼寧南部出現了第四個變種,展毛烏頭 A. carmichaeli var. truppelianum,這個類型與烏頭的區別在於花序軸和花梗,以及萼片外面都有開展的直毛;但是,在浙江、遼寧南部出現有過渡類型,有些居群的花序的毛稍離開軸展開一點,可是沒有到與軸成直角完全開展的程度。這些變種的塊根也都各在自己的分布地區被當作“草烏”利用。
主要價值
李時珍:李時珍說:國中為烏頭,像烏鴉的頭。附著烏頭而生的是附子,像子附母。
藥理:《神農本草經》記載:主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除寒濕,治手足折傷,拘攣、膝痛不能行走,破腫塊堅硬、血瘕、金屬損傷瘡傷。
張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即是代表。生附子配乾薑,培補中有發散,乾薑附子湯、通脈四逆湯。
附子知識介紹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栽培品)的側根(子根)。烏頭為多年生草本,生於山地草坡或灌木叢中,分布於遼寧南部、河南、陝西、甘肅、山東、江蘇,主要栽培於四川。
6 月下旬至8 月上旬挖出全株,抖去泥沙,摘取子根(附子),去掉鬚根,即是“泥附子”,需立即加工。
根據製備方法不同,有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之分。
1. 鹽附子側根呈圓錘形,長4至7厘米,直徑3至5厘米。表面灰黑色,被鹽霜,頂端寬大,中央有凹陷的根芽痕,周圍有瘤狀突起的根或支根痕。質重而堅硬。橫切面灰褐色,有充滿鹽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環紋,環紋內側導管束排列不整齊。氣微,味鹹而麻,刺舌。以個大,質堅實、灰黑色、表面光滑者為佳。
2. 黑順片為縱切片,上寬下窄,長1.7至5厘米,寬0.9至3厘米,厚0.2至0.5厘米。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黃色,油潤光澤,半透明,有縱嚮導管束。質而脆,斷面角質樣。氣微,味淡。以片大、均勻、棕黃色,有光澤者為佳。
3. 白附片無外皮,黃白色半透明,厚約0.3厘米。以片勻、內白色,半透明者為佳。
附子補充信息
1. 根據炮製方法不同分為附片(黑順片、白附片直接入藥)、淡附片、炮附片,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2. 因炮製或煎法不當,或用量過大,容易引起中毒。
中毒症狀:口腔灼熱,發麻(從指頭開始漸達全身),流涎,噁心,可能嘔吐,疲倦,呼吸困難,瞳孔散大,脈搏不規則(弱而緩),皮膚冷而粘,面色發白,可能突然死亡。
解救方法:1~2%鞣酸洗胃,酌情給予催吐劑;服活性炭(混於水中服下);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對症治療;及時使用尼可剎米等興奮劑;注意保溫;必要時給氧或進行人工呼吸;心跳緩慢而弱時可皮下注射阿托品。
附子適合人群: 陽虛陰盛,真寒假熱。 陽盛陰虛,真熱假寒及孕婦均禁服。
附子食療作用: 附子味辛、甘,性熱;有毒;歸心、脾、腎經;氣雄行散,可升可降,走而不守
具有補火助陽,莠寒除濕,止痛
主治亡陽欲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寒厥頭痛,陰火喉痹,心腹冷痛,吐瀉久痢,冷結便秘,陰寒水腫,冷積疝瘕,陽虛外感,風寒濕痹,中風攣急,陰疽瘡漏。
附子食物相剋: 附子反半夏、瓜蔞、白蘞、貝母、白芨;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黃芪、人參、烏韭。
附子做法指導
1. 用於腎陽不足、陽痿滑精,或陽虛水泛、尿少水腫。常與肉桂等同用。
2. 可治療風寒濕痹、關節冷痛,常與麻黃、細辛、桂枝、白朮、甘草、人參黃芪等配伍。
3. 內服宜制用,外用多生用。服藥時不宜飲酒,不宜以白酒為引。
附子具有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之功效。主治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寒濕痹痛等。
附子能增強心肌收縮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輸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
附子有擴張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環作用。
附子對血壓的影響既有升壓又有降壓作用,與其所含成分有關。
附子回陽救治之功效主要是以強心抗休克作用為基礎。
附子有顯著的抗緩慢型心律失常作用。
附子煎劑對急性炎症模型有明顯抑制作用。
1.附子能增強心肌收縮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輸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
2.附子有擴張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環作用。
3.附子對血壓的影響既有升壓又有降壓作用,與其所含成分有關。
4.附子回陽救治之功效主要是以強心抗休克作用為基礎。
5.附子有顯著的抗緩慢型心律失常作用。
6.附子煎劑對急性炎症模型有明顯抑制作用。
毒副作用
烏頭鹼的毒性極強, 炮製能去掉部分毒性,但經清水溶液至0.04mg,依舊有毒性,常見於臨床出現腎小管腎炎、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可致腎功能衰竭,嚴重者有血尿、蛋白尿、以及急性腎衰竭,給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0.295mg/kg。熟附片 煎劑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口服為17.42g/kg,靜注為3.516g/kg。口服的半數致死量在100g/kg以上。去甲烏藥鹼小鼠靜注的半數致死量為58.9mg/kg,一次腹腔注射和口服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300mg/kg和3.35g/kg。烏頭鹼、附子的中毒症狀相似,表現為心率變慢,傳導阻滯,室性期外收縮,室性心動過速,甚至心室顫動,大劑量的阿托品對中毒的心電圖有改善作用,但不能防止動物死亡。如與甘草或乾薑同煮,附子的毒性則大為降低。亦有實驗表明:甘草對小白鼠及蟾蜍心臟(在體及離體)的烏頭鹼中毒無解毒作用,因此,甘草解烏頭毒,可能與烏頭的炮製有關。
臨床套用
本品,毒性差別很大。如炮製不當或劑量過大以及煎煮時間不夠,均可引起中毒反應。中毒劑量為:川烏3~30g,附子15~60g,烏頭鹼口服0.2mg。常見症狀有口舌、面部及全身麻木,肢體顫抖,口腔灼熱、流涎、噁心、嘔吐,頭昏、眼花,心慌胸悶、煩躁不安,呼吸困難、瞳孔散大、面色蒼白、心律紊亂等,甚至突然死亡。曾有口服附子煎劑9g引起嚴重中毒的報告。中毒者如能及時搶救,一般均可恢復。亦有服用約100g鹽附子煎液200ml,服後2小時死亡的報告。尚有用附子外敷臍部引起接觸性皮炎1例的報告。
化學成分
附子為川烏子根的加工品,主含毒性較小的單酯類生物鹼:苯甲醯烏頭胺(benzoylaconine)、苯甲醯中烏頭胺(benzoylmesaconine)、苯甲醯次烏頭胺(benzoyl hypacomne), 甚至被水解為毒性更小的胺醇類鹼:烏頭胺(acomne)、中烏頭胺(mesacomne)、次烏頭胺(hypacomne)。從水提物中分得新江油烏頭鹼(neojiangyouacontine)、尿嘧啶、華北馬頭鹼、黃草烏頭鹼、尼奧靈和附子亭等。從日本烏頭所加工的附子中已分離出具有強心作用的微量有效成分dl-去甲基衡州鳥藥鹼(dl-demethylcoclaurine,higenamine),此鹼作用強烈,稀釋至10^-9濃度時仍顯強心活血作用。又報導從附子中分出一種棍掌鹼(coryneine),具有升壓和強心的活性。
附子含烏頭鹼(aconitine),中烏頭鹼(mesaconitine),次烏頭鹼(hypaconitine),塔拉烏頭胺(talatisamine),和烏胺(higeramine)即是消旋去甲基衡州烏藥鹼(demethylcoclaurine),棍掌鹼氯化物(coryneine chloride),異飛燕草鹼(isodelphinine),苯甲醯中烏頭鹼(benzoyl mesaconitine),新烏寧鹼(neoline),附子寧鹼(fuziline),北烏頭鹼(beiwutine),多根烏頭鹼(karakoline),去氧烏頭鹼(deoxyaconitine),附子亭鹼(fuzitine),準葛爾烏頭鹼(songorine)尿嘧啶(uracil),江油烏頭鹼(jiangyouaconitine),新江油烏頭鹼(neojiangyouaconitine),去甲豬毛菜鹼(salsolinol)等。
食療價值
經加工炮製品有鹽附子和黑附片、白附片、炮附片、或統稱為制附片。
附子味辛,性大熱,有毒,溫里散寒、助陽行水、補火、止痛和局麻等功效。而且附子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有興奮作用。
適宜人群
陽虛、風寒濕痹、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的陽症等病症患者適宜食用。
栽培技術
烏頭,如上所述,是我國烏頭屬中分布最廣的種,自川藏高原東緣起向東遍歷長江中、下游以及珠江流域上游各省區的丘陵地區,從江蘇向北經過山東到達遼寧南部。在秦嶺西段出現了一個葉子多毛的變種,毛葉烏頭 A. carmichaeli var. pubescens。在江西、安徽和浙江三省交界的山地出現了一個葉的中央裂片狹長,花序軸常縮短的變種,黃山烏頭 A. carmichaeli var. hwangshanicum。在南京一帶低山地區出現了另一個類型,深裂烏頭 A. carmichaeli var. tripartitum,其特徵是葉分裂明顯地不達基部,葉基部呈寬心形或截狀心形。以上三變種的花序和烏頭一樣都有反曲並貼伏的短柔毛。從浙江向北經江蘇、山東到遼寧南部出現了第四個變種,展毛烏頭 A. carmichaeli var. truppelianum,這個類型與烏頭的區別在於花序軸和花梗,以及萼片外面都有開展的直毛;但是,在浙江、遼寧南部出現有過渡類型,有些居群的花序的毛稍離開軸展開一點,可是沒有到與軸成直角完全開展的程度。這些變種的塊根也都各在自己的分布地區被當作“草烏”利用。
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 11月中旬前後淺鋤草1次,保持田間無雜草。如果雜草較多可選用草甘膦等除草劑。
(2)修根 要想提高附子的品質必須要修根,一般在清明和立夏進行2次。
(3) 摘尖 為了防止地上部生長過旺需要打尖,一般在立夏進行。
病害防治
(1)白絹病:多發於夏季高溫多雨季節,為害附子根莖部。
防治方法:
① 選無病烏頭作種;
② 輪作;
③ 修根時,每畝用五氯硝基苯粉劑2千克與50千克乾細土拌勻,施在根莖周圍再覆土;
④ 發病初期,深埋病株和病土,並用5%石灰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l000倍液淋灌病株附近的健壯植株。
(2)葉斑病: 3-5月發生,為害葉片。防治方法:及時拔除病苗,並用1:1:200的波爾多液或65%代森銨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灑。
(3)根腐病: 4-7月發生,為害根部。
防治方法:
① 修根時勿傷根莖;
② 不過多施用鹼性肥料;
③ 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淋灌。
(4)紅蚜蟲 3月下旬或4月上旬始發,5-6月為盛,為害植株頂部嫩莖。防治方法:40%樂果乳油800-1500倍液噴殺。
亞種種類
107b. 黃山烏頭(變種)嚇虎打(浙江天目山)
藥學學報12:655.1965.——於陳邦傑等, 黃山植物的研究13.1965.與烏頭的區別:葉質地較薄,草質,中央全裂片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小裂片較狹;花序軸極短,因此花序常似傘形花序。分布於江西東北部、浙江西北部、安徽南部(黃山)。生海拔1000米一帶山地。塊根藥用,治跌打損傷、無名腫毒等症,還可作箭毒(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107c.(變種)草烏(浙江)
藥學學報12:685.1965 Jap.Bot.44:270.1969.與烏頭的區別:花序軸和花梗有開展的柔毛。葉的中央裂片菱形,頂端急尖。分布於浙江北部、江蘇、山東、遼寧南部。生山地草坡、林邊或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山東青島。《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志》上冊,圖201是黃山烏頭的圖,可以參考。
107d. 毛葉烏頭(變種)大烏藥(甘肅岩冒),烏藥、草烏(陝西)
藥學學報12:685.1965.與烏頭的區別:莖和葉背面密被短柔毛。葉的中央全裂片頂端急尖。產甘肅東南部、陝西西南部秦嶺一帶。生山地草坡。
107e. 深裂烏頭(變種)
與烏頭的區別:葉片掌狀分裂不達基部,至距基部0.5-1.5厘米處。葉的中央全裂片頂端急尖。產江蘇南京和句容一帶。生山地草坡,松林邊或灌叢中。
功效作用
1、治經水不調
熟附子去皮,取等份當歸一起,每次服用三錢,加水煎服即可。
2、治小便白濁
取熟附子,研末,每次取兩錢,加姜三片,水一盞,煎至六分,待溫熱後服用。
3、治小便虛閉
取附子一個,炮去皮臍,用鹽水浸一段時間,取澤瀉一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燈心半莖,煎服即可。
4、治十指疼痛
感到手指麻木,可以取生附子,去皮臍,取等份木香,五片生薑,加水煎服。
常綠花卉
木賊科 | 筆管草 | |
菊科 | 紫菀 | 蘭草 | |
唇形科 | 紫丹參 | 澤蘭 | 血見愁 | 溪黃草 | 涼粉草 | 連線草 | 筋骨草 | 丹參 | 薄荷 | 野芝麻 | |
蕁麻科 | 苧麻 | 樓梯草 | 鏡面草 | |
爵床科 | 竹節黃 | 紅點鯽魚膽 | 黑眼花 | |
傘形花科 | 皺葉歐芹 | 藍花柴胡 | 白芷 |
蓼科 | 中華山蓼 | 羊蹄 | 金線草 | 戟葉酸模 | 頭花蓼石辣蓼 |
紫葳科 | 中甸角蒿 | 紅鳳梨花 | 單葉鳳梨花 |
澤瀉科 | 澤瀉 | |
三白菜科 | 魚腥草 | 三白草 | |
芭蕉科 | 野芭蕉 | |
虎耳草科 | 岩白菜 | |
石蒜科 | 石蒜 | 百子蓮 | 白肋孤挺花 | 玉簾 |
傘形科 | 鴨兒芹 | |
跖草科 | 旭日升鴨 |
鴨跖草科 | 心葉紫露草 | 杜若 | 紫霞草 |
百合科 | 小花蜘蛛抱蛋 | 山菅蘭 | 開口箭 | 火炬花 | 虎眼萬年青 | 狐尾天冬 | 廣西蜘蛛抱蛋 |
牻牛兒苗科 | 香葉天竺葵 |
薔薇科 | 仙鶴草 | 狹葉星點蜘蛛抱蛋 | 松下梅 | 龍芽草 | 蛇莓 |
玄參科 | 狹葉毛地黃 | |
苦苣苔科 | 銀葉喜蔭花 | 牛耳仔 | 半蒴苣苔 | |
葡萄科 | 烏蘞莓 | |
天南星科 | 團扇蔓綠絨 | 石菖蒲 | 千年健 | 廣東萬年青 | 刺芋 | 卜芥 | |
姜科 | 土田七 | 山奈 | 蓬莪術 | 薑黃 | 姜荷花 | 瓷玫瑰 |
馬齒莧科 | 土人參 | |
蒟蒻薯科 | 水田七 | |
秋海棠科 | 秋海棠 | 羅拉秋海棠 | 厚壁秋海棠 | 貴婦秋海棠 | 波葉秋海棠 |
傘形花科 | 傾臥前胡 | 前胡 | |
忍冬科 | 陸英 |
紫草科 | 琉璃草 | |
菊科 | 劉寄奴草 | |
胡椒科 | 假蔞 | 蓽茇 |
罌粟科 | 薊罌粟 | 大果博落回 |
卷柏科 | 江南卷柏 |
敗醬科 | 黃花敗醬 |
毛茛科 | 虎掌草 | 附子 | 扁翅唐松草 |
石竹科 | 荷蓮豆 | 蠅子草 |
蝶形花科 | 狗尾草 |
小二仙草科 | 大葉蟻塔 | |
馬兜鈴科 | 粗根細辛 |
川續斷科 | 川續斷 |
十字花科 | 板藍根 |
黃楊科 | 板凳果 |
鬼臼科 | 八角蓮 | |
禾本科 | 棕葉蘆 | 竹節草 | 雜交狼尾草 | 象草 | 香茅 | 香根草 | 細葉結縷草 | 彎葉畫眉草 | 雙穗雀稗 | 石芒草 | 森特鈍葉草| 柔姿臂形草 |
花忍科 | 芝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