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仲方

夏仲方

夏仲方(1895~1968),名琦,江蘇松江人。宣統三年(1911年)拜師同邑十三世儒醫張友萇學醫,甚得業師器重。張氏故世後,夏繼承師業,在松江城內設診行醫,以擅長中醫經方,善治傷寒、婦科及疑難雜症而聞名鄉里。

基本信息

人生經歷

抗日戰爭爆發後,遷上海市內應診。1954年,夏仲方任華東醫院中醫科

主任,對高幹醫療保健頗多貢獻。曾兼任上海市中醫學會常務委員及內科學會主任委員,上海中醫學院教授、 《內經》教研組組長,衛生部中醫研究組顧問。當選為上海市第一屆政協委員,第二、三、四屆人大代表。1956年被評為全國和上海市勞動模範。

夏氏宗法張仲景,兼采諸家之長,善於憑脈象判斷病人癥結,治病以祛邪為主攻。某孕婦大出血,用止血針藥均無效,西醫產科診斷為死胎,家屬請夏會診,切脈後認為胎兒正常,遂擬方囑服,血漸止,數月後分娩。夏氏處方藥味不多,而君、臣、佐、使各有發揮,相得益彰,有“經方派”之稱。

夏氏學術尚中西醫匯通,不諱中醫之短,不妒西醫之長,主張揚長避短,各取所長,臨診重視儀器診斷,以中醫辨證施治。探索中藥劑型改革,與上海中藥一廠合作試製針劑,套用於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發熱等症,有良效。

主要成就

為貧苦病家施診給藥,不計報酬。擅治疑難雜症,遠近鄉里前來求醫者絡繹不絕

醫學 醫學

,聲譽日隆。1937年遷上海市內開業應診。建國後,1954年任上海市華東醫院中醫科主任,致力於幹部的醫療保健工作,精心醫治疑難雜症,成績優異。歷任上海市中醫學會常務委員,上海市中醫內科學會主任委員,中央衛生部中醫研究組顧問,上海中醫學院內經教研組組長。曾被評為醫衛一級專家。夏氏曾撰寫醫論多篇,均收錄於《中醫經方學家夏仲方專輯》一書中。

學術觀點

夏氏襲承上海市松江縣世醫張友萇先生,宗法醫聖張仲景, 而兼采諸

醫學 醫學

家之長,融會貫通,繼承了寶貴的祖國醫學遺產。他精於脈理,善於憑脈以洞察癥結,判斷疑難。治病則主張“祛邪為主”,無論急慢性病,不濫於進補。他認為臨診如臨陣,用藥如用兵,主張用主動戰術。病邪不去,即用重補也於病無濟。但他也不排斥“補法”,主張臨診首辨“證”之虛實,遵循經旨,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他對仲景方藥的研究,特別精深,且善於活用,尤長於集中藥力打優勢戰。思路清晰,辨證準確,用藥精當。處方雖藥味不多,卻君臣佐使,各有功效。如治太陽病,常以麻黃、桂枝、葛根等數味而奏效。他最反對處方時堆砌藥物,看似面面俱到,實則失去重點。因此,他被譽為“經方派”醫學名家。 夏氏學術觀點開明,雖推崇深研古典,活用古方,但反對守舊復古。他不諱中醫之短,不妒西醫之長,主張揚長避短,各取所長。故以花甲之年而認真學習西醫知識,臨床診療,重視科學檢驗,與西醫密切配合,進行中醫辨證施治,他努力探求中西醫結合的新路、儘量用現代醫學觀點分析祖國醫學的基礎理論,善於以唯物辯證的方法深入淺出地講解,深受西醫及中醫同仁讚揚。早在60年代,他就大膽探索中藥劑型的改革,和科室同仁共同擬定清熱解毒藥方,與上海中藥一廠合作試製“抗601”針劑,用於治療上感、發熱等疾病,取得與西醫消炎藥相似的療效,這是中藥改革的初步嘗試,也足資以說明夏氏的革新求進的開明思想。

證治經驗

治療腎炎一得

腎炎一病,祖國醫學名為“腎風”、“風水”,病者以水腫為主證

醫學 醫學

,遭受風濕之邪為發病的主要因素。將《金匱》論治風水的方法,施用於腎炎,最有實效;要診治本病當首辨“證”之虛實。 急性腎炎多屬實證,慢性腎炎多屬虛證;水腫皮膚光亮、繃急、緊張,多為實證,水腫皮膚彈力弱,多為虛證;病人舌苔厚膩者多為實,舌淡或少苔者多為虛;脈象有力者多為實,脈象無力者多為虛。大便秘結、糞條粗硬者為實,大便快利、水瀉者為虛(如大便成形而夾雜水分,登圊次數不多,也為實證);小便短少,尿色深褐、赤褐,氣味重,尿液濃者屬實,尿量不少,甚至超過飲入量,尿色無異常,氣味不重,尿次頻繁等,皆作虛看。此外,病者體型肥胖或瘦削,肌肉堅實或鬆弛,皮膚老結或柔嫩,血色紅潤或蒼白,以及毛髮的疏密、粗細、黃黑等也都可作為辨別水腫實證或虛證的參考。

治療腎炎的常用方如下:

越婢加術湯

(麻黃、石膏、甘草、生薑、大棗、白朮):用於腎炎實證者。證見全身腫、下肢尤甚,脈沉,小便少,自汗出,口渴,或有氣息喘粗者。對兼有發熱而脈不沉者也適用。本方為急性腎炎所常用。方中麻黃、生薑發表利水,使水從汗泄,乃因勢利導,無礙於自汗出症;白朮以除肌表之濕;石膏性寒清熱,為口渴而設。

大青龍湯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薑、大棗):用於腎炎實證水腫,並發高熱,惡寒,頭痛,骨節疼,無汗,尿量尚可,脈浮緊,口渴,煩躁。本方即越婢加術湯,去術加桂枝、杏仁,發汗力強於越婢。使用要點在發熱無汗,而尿量不太少,脈之強度過於越婢。

小青龍湯

(麻黃、桂枝、細辛、乾薑、半夏、五味子、芍藥、甘草):用於腎炎實證水腫,伴有氣喘,咳吐稀薄泡沫痰,發熱或有或無;脈浮而無大青龍證之緊張洪大,以浮細有力最為合適。本方能消散胸肺積水而從表泄,同時可退皮膚水腫。如伴有泛吐,胃呆,也可兼治。方中五味子,在急性實證時一般不用,易以生薑,其效更佳。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麻黃、杏仁、桑白皮、連翹、赤小豆、甘草、生薑、大棗):多用於皮膚病內攻,發為腎炎水腫實證,脈緊、發熱、煩渴似大青龍證而較輕(無發熱也可用)及小便渾赤而量少者。方中麻黃透表,連翹清解利尿,赤小豆利尿消腫,三味為主藥。套用時加銀花、蒼朮、黃柏,效果更顯,大便秘結者,可酌加大黃以排毒利便。

五苓散

(白朮、桂枝、豬苓、澤瀉、茯苓):適用於腎炎屬表虛里實證者,表虛脈弱,不一定有發熱,里實是指煩渴、小便不利,渴飲即吐。診為“水逆”,捫其上腹有振水音時,尤可選用。本方是利小便的代表方,腎炎使用機會較多。桂枝是方中“靈魂”,《別錄》謂:通血脈,宣導百藥。臨床體會,桂枝上能除痰,下能利尿,中能健胃,外能發汗,里能通血。由於水飲上凌而發生搐搦,眼黑,腦痛,嘔吐,怔忡等症(尿毒症),也可用本方治療。必須注意,桂枝不宜大量地長期用或單味用,以免增加尿蛋白,若用小量並適當配伍,則不妨久服。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附子、甘草):適用於素體陽虛而患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新加感冒,辨證屬表實里虛者。皮膚水腫有相當緊張性,並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等表實證(不發熱者也可用),以及脈沉小等里虛證。不論病者腫勢如何,凡出現少陰證者,即可用本方治療。方中附子性熱,功能溫壯腎陽,服後往往不見汗出,多見小便增利而症狀消失。腎炎之“炎”,不能認為炎炎火熱,有時相反看到的是沉沉寒水,控制生命所系的命門之火淹沒不彰,故必須“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來挽救垂危。

從醫醫案

案一、泄瀉

趙××男63歲 1962年3月7日初診:腹瀉已一周,大便稀薄,日二三次,腸蠕動增加,無

醫學 醫學

腹痛,大便化驗陰性。血壓120/80毫米汞柱,心肺檢查無特殊。腹軟,肝脾肋下未及,腸鳴音亢進。西醫診斷:急性腸炎,給合黴素0.5g,4次/日;顛茄酊0.3毫升,加複合維生素B液10毫升,3次/日。仍然腹瀉腸鳴,大便稀薄。解時急迫,無腹痛。口乾苦,胃口差,噯氣,兩脅輕微作痛。脈弦滑,舌苔薄膩。中醫辨證:此泄瀉之證,病由肝鬱脾虛。擬方從肝脾失調著手,四逆散加味治之。處方:柴胡9g白芍6g枳殼4.5g半夏9g甘草3g炒米仁12g建曲9g山楂炭9g茯苓9g3帖

1962年3月11日二診:服中藥三貼,腹瀉停止,時隔一天,吃油膩較多,又出現腹瀉,大便日三次。脈弦,舌苔薄白乾燥不潤。不願再服西藥,於是再服中藥,擬方仍從四逆散加減。

處方:柴胡9g白芍6g枳殼4.5g半夏9g炒甘草3g山楂炭15g茯苓12g7帖

服四逆散加減七貼後腹瀉愈好。隨訪兩個月未反覆。

案二、痢疾

楊××女4月20日:暴起泄瀉,夾雜白凍,腹痛急迫。身熱自汗。脈滑數,苔薄黃。濁滯腸胃,表里俱病,法予雙解。

處方:煨葛根4.5g焦枳實6g焦六曲9g焦黃芩6g防風4.5g焦米仁12g焦白芍6g玉桔梗3g茯苓12g焦雞內金6g砂仁2.4g

4月21日:身熱。腸辟粘凍,腹不甚痛,但苦後重。脈滑數,舌薄苔。症屬暴起,再擬疏滯清腸。

處方:焦黃芩6g馬齒莧12g焦六曲9g川厚朴4.5g焦米仁12g白槿花9g苦參3g滑石12g炒枳殼4.5g生甘草1g山楂炭9g

4月22日:暢下宿垢,熱度大減,脈數亦退,舌苔未淨。腸腑未清,再予清導。

處方:焦黃芩6g炒銀花6g六神曲9g川厚朴4.5g山楂炭9g胡黃連1.8g炒枳殼4.5g馬齒莧12g佛手片4.5g焦米仁12g

4月24日:熱退,痢定。脈滑,舌根微黃。再予和胃。

處方:炒山藥6g炒陳皮4.5g焦谷芽9g焦米仁12g佛手4.5g六曲9g炒白芍6g茯苓9g大腹皮4.5g厚朴花3g

4月26日:痢後胃氣漸醒,大便反秘。脈細滑,舌苔薄膩。再予健脾和胃。

處方:炒白朮6g炒白芍4.5g六曲9g炒枳殼4.5g炒陳皮4.5g茯苓9g全當歸6g佛手4.5g山楂炭9g佩蘭6g

經驗驗方

麻槐湯

[組成]麻黃4.5~9g,槐花9g,苦參6g,黃芩6g,甘草3g。水煎服。 [功效]祛風涼血,除濕止痛

[臨床套用]主治血熱生風所致的皮膚癢、風疹塊等證。如風疹塊急性發作,大便閉結者,可加生大黃(後下)3g;大便稀爛者,加用蒼朮6g;血熱煩躁者,加石膏18g。如伴有高血壓,可根據高血壓情況,加重苦參、黃芩劑量。如屬舌淡、脈軟的虛證,加用生地、當歸、白芍各9g。麻槐湯兩味主藥中,麻黃辛溫微苦,發表利尿,治療風水水腫及風疹塊;槐花性味苦涼,能治皮膚風熱瘙癢。止癢必先祛風,所以麻槐湯有祛風、涼血、止癢等功效,對風疹塊的療效顯著。孕婦忌用本方。

參芪健脾湯

[組成]黨參9g,黃芪9g,當歸9g,白芍6g,白朮9g,茯苓12g,澤瀉6g,陳皮4.5g,水煎服,並用別直參粉1.5g吞服。[功效]益氣、養血、健脾。

[臨床套用]主治氣血不足,脾虛濕勝,孕婦胎萎不長。脾胃為後天之本,生化之源,懷孕後胎兒的生長發育與孕婦的脾胃虛實密切相關。胎萎不長以脾虛濕勝、氣血不足最為多見,本方針對此病機而立,為養胎的要方。方中別直參粉可根據孕婦氣虛的具體情況而定,輕者僅用黨參亦可。

柴蔞湯

[組成]柴胡6g,枳實9g,瓜蔞皮12g,桃仁6g,決明子12g,丹皮4.5g,遠志4.5g,甘草3g。水煎服。[功效]開結、滌痰、寬胸。

[臨床套用]主治高血壓、冠心病患者胸悶早搏、心絞痛諸證。方中柴胡能通上焦,瓜蔞開胸化痰,桃仁、丹皮活血清熱,決明子、枳實通里。本方對痰濕阻滯、氣血失調的胸痹里實證最為合宜。

四、補中治咳湯

[組成]黃芪6g,黨參9g,白朮9g,當歸9g,陳皮4.5g,半夏9g,茯苓9g,遠志4.5g,象貝母9g,甘草2.4g。水煎服。

[功效]補中益氣,止咳化痰。

[臨床套用]主治中氣虛餒所引起的頭暈疲乏、咳嗽咳痰均有效果,而對飢時咳甚尤為見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